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古詩小常識

      2021-10-15 綜合 86閱讀 投稿:荼靡

      1. 有關(guān)古詩的小知識

      詩詞格律-古詩知識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什么是韻,那卻不太簡單。

      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

      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聲母,ōng 是韻母。

      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一個例子:/xylt/printpage.asp?BoardID=4&ID=29。

      2. 跪求有關(guān)古詩詞的小知識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xiàn)在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fā)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qū)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shù)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shù)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guī)定為八句,絕句規(guī)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shù)句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qū)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guī)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jù)《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diào)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在現(xiàn)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里面的字,又會發(fā)現(xiàn)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yán)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shù)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現(xiàn)代人寫近體詩,當(dāng)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tǒng)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區(qū)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漢語聲調(diào)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fā)現(xiàn).梁武帝曾經(jīng)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囊馑?”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gòu)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dāng)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聲. 那么什么是入聲呢?就是發(fā)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并不真地發(fā)出t,p,k音.塞音在發(fā)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fā)這個詞時,并不真地發(fā)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了.原來發(fā)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zhì)、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dǎo)致了古、今音聲調(diào)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上、去聲字,還屬于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钡摹案!弊志褪沁@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xí)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fā)札失石節(jié)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zhí)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xué)實直責(zé)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杰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

      3. 關(guān)于古詩的知識

      古詩詞包括以下內(nèi)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詞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

      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

      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

      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4. 古詩知識

      中國歷代著名詩人 【先秦】 屈原 宋玉 【兩漢】 枚乘 賈誼 司馬相如 王逸 東方朔 朱穆 王褒 劉徹 班婕妤 趙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揚雄 張衡 蔡邕 蔡琰 禰衡 曹操 孔融 【魏晉】 曹丕 曹植 王粲 陳琳 劉楨 徐干 阮瑀 應(yīng)璩 應(yīng)玚 繁欽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張翰 張華 張協(xié) 張載 傅玄 陸機 陸云 石崇 孫楚 左思 曹攄 陶淵明 郭璞 劉琨 盧諶 袁宏 【南北朝】 謝惠連 謝靈運 鮑照 謝朓 鮑令暉 孔稚珪 蕭衍 江淹 沈約 范云 何遜 陰鏗 徐陵 庾信 江總 朱超 【隋代】 楊素 薛道衡 陳子良 盧思道 孔德紹 孔紹安 【唐五代】 虞世南 上官儀 王勃 盧照鄰 楊炯 駱賓王 陳子昂 杜審言 朱彎 沈佺期 宋之問 張說 張九齡 常建 儲光羲 李頎 高適 岑參 王昌齡 孟浩然 王維 李白 杜甫 劉長卿 韓愈 柳宗元 韋應(yīng)物 寒山 拾得 顧況 李益 盧綸 錢起 王建 張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劉禹錫 賈島 許渾 李商隱 杜牧 李賀 薛濤 皮日休 陸龜蒙 杜荀鶴 羅隱 僧皎然 僧貫休 僧齊己 溫庭筠 韋莊 王翰 崔道融 劉希夷 徐氏 張謂 張繼 崔曙 蘇味道 馬戴 劉叉 崔顥 王灣 王之渙 賀知章 崔護 朱晝 劉方平 于良史 聶夷中 于鵠 祖詠 楊師道 趙徵明 張若虛 袁郊 崔涯 張仲素 秦韜玉 李約 王涯 胡令能 盧汝弼 戎昱 崔玨 王駕 黃巢 崔國輔 于武陵 捧劍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張祜 綦毋潛 張南史 徐彥伯 李珣 馮延巳 李煜 【宋遼金】 潘閬 范仲淹 蘇舜欽 歐陽修 張先 晏殊 晏幾道 柳永 王安石 蘇軾 黃庭堅 秦觀 陳師道 李之儀 張耒 晁補之 賀鑄 陳與義 呂本中 毛滂 周邦彥 李綱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韓元吉 胡銓 葉夢得 張元干 張孝祥 范成大 陸游 楊萬里 陳亮 辛棄疾 劉過 姜夔 吳文英 史達祖 劉克莊 元好問 蔣捷 文天祥 王沂孫 劉辰翁 吳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復(fù)古 李祁 黃裳 朱熹 王觀 趙佶 林逋 張泌 周密 李克 岳飛 李重元 康與之 魏承班 曾覿 徐俯 閻選 孫光憲 黃公度 周紫芝 趙令畤 【元代】 薩都剌 劉因 關(guān)漢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宮天挺 孔文卿 王實甫 白樸 馬致遠 孟漢卿 尚仲賢 石君寶 張養(yǎng)浩 劉致 張可久 貫云石 盧摯 鄭光祖 高明 紀(jì)君祥 鄭廷玉 張國賓 岳伯川 楊梓 武漢臣 王伯成 趙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楊載 楊維楨 元好問 【明代】 劉基 高啟 湯顯祖 陳子龍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謙 王世貞 李攀龍 何景明 李夢陽 唐寅 戚繼光 【清代】 錢謙益 吳偉業(yè) 顧炎武 顧貞觀 陳維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禎 查慎行 納蘭性德 袁枚 倉央嘉措 黃景仁 龔自珍 黃遵憲 秋瑾 蘇曼殊 乾隆 鄭板橋 曹雪芹 劉鶚 【近代】 譚嗣同 王國維 梁啟超 李叔同 柳亞子 郁達夫 斌宗法師 太虛法師 虛云法師 月溪法師 【現(xiàn)代】 20世紀(jì)20年代: 徐志摩 聞一多 李金發(fā) 穆木天 馮至 田間 20世紀(jì)30年代: 朱自清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廣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紀(jì)弦 臧克家 20世紀(jì)40年代: 王佐良 陳敬容 杜運燮 穆旦 羅寄一 鄭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漢 屠岸 20世紀(jì)50年代: 周夢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羅門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紀(jì)60年代: 鄭愁予 任洪淵 楊牧 葉維廉 食指 20世紀(jì)70年代: 江河 北島 芒克 多多 舒婷 劉自立 嚴(yán)力 楊煉 梁小斌 顧城 [編輯本段]唐 朝 詩 人 雅 稱 唐朝詩人輩出,成就卓越,人們給他們具有概括性、贊美性的雅稱。

      詩祖——陳子昂。元·方回稱“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p>

      詩星——孟浩然。清·陸風(fēng)藻《小知錄》“詩星,孟浩然也?!?/p>

      詩佛——王維。由于其虔誠信佛,在部分詩歌中宣揚佛教,贊美佛教的無聲寂火而得名。

      詩天子——王昌齡。他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美譽。

      詩仙——李白。因其詩歌雄奇豪放而得名。

      詩豪——劉禹錫。唐·白居易稱“彭城劉夢得,詩豪也。”

      詩圣——杜甫。 詩魔——白居易。

      其作《與元九書》“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 詩囚——孟郊、賈島。元好問《放言》稱“長沙一湘累,郊島兩詩囚。”

      詩鬼——李賀。因其詩歌設(shè)想奇絕,瑰麗凄惻而得名。

      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杰——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fēng)格高峻,大有“漢魏風(fēng)骨”,被譽為“詩骨”。

      5. 古詩的知識問答

      小學(xué)生必背古詩80首 1.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jié)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fù)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2.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4.詠鵝 駱賓王 鵝, 鵝, 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5.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6.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7.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8.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9.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11.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12.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13.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14.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15.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fù)照青苔上。 16.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1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20.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21.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 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 凄愴摧心肝。 22.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23.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24.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25.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26.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27.秋浦歌 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28.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29.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30.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31.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32.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3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 當(dāng)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34.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fēng)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35.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柢。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36.逢雪送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fēng)雪夜歸人。 37.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38.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39.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40.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41.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42.滁州西澗 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43.塞下曲 (其一) 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塞下曲(其二)盧綸 林暗草驚風(fēng),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44.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45.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還有晴。

      46.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47.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

      6. 有關(guān)古詩的知識和故事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于民間歌謠。

      先秦時期除《詩經(jīng)》,《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shù)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xù)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樸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臺七言聯(lián)句,但據(jù)后人考證,實系偽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xiàn)存的第一首文人創(chuàng)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后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

      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nèi)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yōu)楦艟溆庙嵑涂梢該Q韻,為七言體的發(fā)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fā)達起來。

      七言詩的出現(xiàn),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擴展資料 古詩的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古體詩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jīng)》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

      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陶淵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chǎn)生于漢代?!豆旁娛攀住范际俏逖怨旁?。

      漢代以后,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

      而七古的產(chǎn)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xiàn),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

      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xí)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jīng)》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

      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 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范圍。

      古體詩在發(fā)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guān)系,南北朝后期出現(xiàn)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qū)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古體詩。

      7. 有關(guān)古詩的常識

      1,被稱為"詩仙"的詩人是誰 (李白)2,被稱為"詩圣"的詩人是誰 (杜甫)3,李白和杜甫被合稱為"大李杜",那么被稱為"小李杜"的是誰 (李商隱和杜牧)4,詩作流傳至今最多的詩人是誰 (陸游)陸 游 簡 介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fù)失地的正義事業(yè).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tǒng)一.他勤于 創(chuàng)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來就有 9300多首,被譽為"六十年間萬首詩".詩的題材極為廣泛,內(nèi)容豐富,其中表現(xiàn)抗金報國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xiàn)在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fā)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 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qū)別:句法:古體每句字數(shù)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shù)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guī)定為八句,絕句規(guī)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shù)句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

      近體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qū)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 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guī)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居庙崱?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

      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 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jù)《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diào)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在現(xiàn)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里面的字,又會發(fā)現(xiàn)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注明):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并不押韻。又如第二首: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安隆焙汀盎亍痹凇镀剿崱分型瑢偈?,但在現(xiàn)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yán)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shù)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軟沙倚坐穩(wěn),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fā)從伶。數(shù)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這叫做借鄰韻發(fā)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fēng)氣。

      現(xiàn)代人寫近體詩,當(dāng)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tǒng)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

      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區(qū)分,但不一定可*,只有多讀多背了?!舅穆暋?漢語聲調(diào)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fā)現(xiàn)。

      梁武帝曾經(jīng)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囊馑??!碧焓瞧铰?,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gòu)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dāng)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聲。

      那么什么是入聲呢?就是發(fā)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

      8. 有關(guān)中國古詩詞的知識

      有關(guān)中國古詩詞的知識: 1、古詩詞包括以下內(nèi)容: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2、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3、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9. 求6首古詩,4首詩歌,5個詩歌知識,兩個有關(guān)詩歌的故事

      這是清朝大學(xué)者—紀(jì)曉嵐的故事:當(dāng)紀(jì)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jì)曉嵐帶著一只小黃鳥到學(xué)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jì)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墻上松脫的磚頭后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dāng)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墻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后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細 羽 佳 禽 磚 后 死」 紀(jì)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dāng)然可以.」 紀(jì)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后我對先,死我對生,是:「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jì)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二,于謙小時候,束發(fā)兩髻,有個和尚笑他:「牛頭且喜生龍角」 于謙馬上回答:「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謙回家之后,告訴媽媽,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于謙出門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三角如鼓架」 于謙就回答說:「一禿似擂槌」 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