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知識
說法有三:1.指須彌山四周之大海。
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觀中,須彌山位于世界之中間,其周圍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則為鐵圍山。2.指環(huán)繞國土四周之海。
大海為眾河所歸,乃水之積聚,其量為最。稱四大海者,非指大海之部分,乃指其全部而言。
如觀無量壽經(jīng)以四大海一詞形容阿彌陀佛眼量之縱廣。觀無量壽經(jīng)之第九觀佛身(大一二·三四三中):‘佛眼清凈,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
’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末載,一大海縱廣為八萬四千由旬,合四倍之大海則為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而阿彌陀佛之眼量猶超過之,故稱四大海,非指四種不同之大海。3.指有情眾生之身體。
有情之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猶如苦海,故稱四大海。宋朝擇英法師作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shù)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偈中之‘五須彌’乃指眾生由五蘊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高如五須彌;‘四大?!瘎t指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之身,為一切苦之本。阿彌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轉(zhuǎn)于眾生五蘊須彌我慢之山,令眾生破除八萬四千煩惱,去除我、法二執(zhí);又以紺青慈目照見眾生,令悟四大皆空,苦海澄清,歸于極樂。
2.想知道佛教知識
學佛常識(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教育內(nèi)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xiàn)代大學里面的課程內(nèi)容還要多。 時間上,它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學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痉鸾痰慕虒W目標】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
佛門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什么呢?對自己、對生活環(huán)境的真相不了解。因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錯了,也想錯了;看錯、想錯,也就做錯。
做錯的結果就是苦??!如果一個人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理解,沒想錯、沒看錯、沒做錯,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
為達到這個目的,佛教教學的方針是「破除迷信,啟發(fā)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惡、利、害。然后再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大覺、奮發(fā)、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
可見佛教既不消極,也不落伍,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無量壽經(jīng)上講:「佛教是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 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鞓?、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
」 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至于往后的目標---斷煩惱、出三界,殊勝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要認清楚,佛法是教學,是真的能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實幸福的教育成果。
【供奉佛菩薩的意義】佛菩薩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說造像度量經(jīng)》,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很明確的顯示出來。相好是果報,而果報是從修因上來的,讓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會有好果報。
此意義很深!佛門供養(yǎng)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 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性」起「用」。
本性是空、是體,起用是有。體、相、用;「體」是空寂的,從「體」能夠現(xiàn)「相」,現(xiàn)「相」就有作用。
菩薩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體」。若供養(yǎng)的是西方三圣,三幅都是阿彌陀佛,沒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無量壽經(jīng)》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四十八愿里,也說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與阿彌陀佛一樣。 所以,當中自然是阿彌陀佛,兩邊是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是梵語音譯,意思是「無量覺」;也就是三皈依所說的「覺而不迷」。 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 都能覺而不迷,這就是阿彌陀佛,這是從名號的意義總說。
從經(jīng)典上細說,《無量壽經(jīng)》自始至終就是說明阿彌陀佛覺而不迷的形象。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彌陀佛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要發(fā)心向他學習。
所以見到這尊像,聽到這個名號,就要想起《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與《觀無量壽佛經(jīng)》,所講的理論、道理與修學方法。修學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以佛的標準向佛學習, 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說法,學得像阿彌陀佛一樣,這是學佛。
若是看到阿彌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互不相干,那就錯了。左邊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代表樂于助人,見到眾生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們稱贊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這是贊嘆精明能干之人是「雙手萬能」所謂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幫助的手立刻就到達,取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也有三部經(jīng),按順序來說,第一部是在《華嚴經(jīng)》里,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五十三參的「第七回向」,觀世音菩薩代表第七回向菩薩。
這里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和度化眾生的方法,說得很圓滿。第二部在《楞嚴經(jīng)》里,《楞嚴經(jīng)》共有十卷,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這一部經(jīng)里,觀世音菩薩主要是說明,他如何修行證果,很值得我們學習。這些原理原則,無論我們修學哪個法門都用得上。
第三部在《法華經(jīng)》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流通得最廣。《普門品》里所說的內(nèi)容,是觀世音菩薩如何去幫助一切苦難的大眾,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的原理原則、方法及效果。
這三部經(jīng),被稱之為「觀音三經(jīng)」,都是附屬于大經(jīng)之中,并非獨立的。所以,我們念這句「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要想到這三部典籍里,所講的理論、方法與境界。
右邊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勢力, 所以稱為「大勢至」;最大的勢力就是高度圓滿的智慧。大勢至菩薩的經(jīng)典,也不是獨立的,是附屬在《楞嚴經(jīng)》里,稱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經(jīng)文不長,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jīng)》還短;《般若心經(jīng)》有兩百六十個字。雖然經(jīng)文很短,其義理展開,無有窮盡,廣大深遠。
印光大師將這一章經(jīng)文,收在凈土四經(jīng)之后,成為「凈土五經(jīng)」,凈土經(jīng)論就非常圓滿。這一章可說是凈土宗的心經(jīng),比《般若心。
3.求佛教知識越多越好
佛教的起源及發(fā)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后分化為大乘、小乘兩派。
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稱 “巴利語經(jīng)典系佛教”。約在公元3至6世紀,佛教由印度或斯里蘭卡傳入緬甸,再從緬甸傳入西雙版納。
佛教傳入之初稱“擺壩派”,沒有被傣族群眾 接受。后傳入的一派稱“擺孫派”,即被群眾所接受, 成為普及派。
由于佛教宣揚的消極、忍耐、調(diào)和、輪回、因果報應等有利于維護傣族封建領主的統(tǒng)治, 受到統(tǒng)治者的贊揚、擁護并極力推廣,所以成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義有四締五蘊、十二因緣、三法印、輪回、業(yè)報。
其經(jīng)典總稱三藏: 一、《經(jīng)藏》,傣語“蘇點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語“維乃壓比打嘎”; 三、《論藏》,傣語“阿皮坦瑪比打嘎”。另外還有許多藏外典籍。
南傳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侶、信徒嚴格遵守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說謊(不記前仇)、不酗酒、過午不食、不觀聽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不坐高處、不積蓄金銀財寶。 西雙版納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薩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別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國內(nèi)外有名的精品,成為西雙版納的一大景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動和佛教節(jié)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項: 1、傣歷6月份的浴佛節(jié),就是傣歷新年,外地人稱“潑水節(jié)”。 2、“毫瓦薩”(傣歷9月15日)和“臥瓦薩”(傣歷12月15日), 即“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
整整3個月為凈居齋戒期。 3、賧,即布施。
是信眾對寺僧的捐獻活動。節(jié)日繁多,一年內(nèi)至少賧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時間在傣歷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洼”,即祭佛山。 7、“松??ā保瑫r間傣歷 5月15日,為比丘集結日。
8、“播董”,即豎旗桿。 9、“機光羅”,即燒白柴堆,祝賀帕召 升天。
傣族、布朗族的每個男子到七八歲左右,都要到佛寺當一段時間和尚,才有結婚、成家立業(yè)的權利和義務,否則,被人瞧不起。當和尚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則終身為僧。
西藏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傳于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chuàng)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悉達多傳說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大致與我國的孔子同時。
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后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制度下,社會極為動蕩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
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chǎn)力已發(fā)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也隨之發(fā)達起來,一批城鎮(zhèn)小邦興起(迦毗羅衛(wèi)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jīng)?;ハ嗲植?,發(fā)生沖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創(chuàng)立了野蠻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下賤的階層。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qū)逐甚至殘害。
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圣不可動搖地規(guī)定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復雜的斗爭,導致社會動蕩,生產(chǎn)下降,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
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chǎn)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愿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
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于不合心意,便舍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靜坐。經(jīng)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后被稱為菩提樹。
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下終于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
后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影響。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后來由于不斷的傳播,發(fā)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
據(jù)稱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nèi)容。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謂“苦諦”,就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會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說八苦),沒有絲毫樂處,引導人們?nèi)拹喝耸馈?/p>
所謂“集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來找去佛教徒找到了兩條原因:一條叫“業(yè)”(干事情),這是致苦的正因;一條是“惑(煩惱)”,這是致苦的助因。業(yè)和惑產(chǎn)生出無數(shù)苦果,如果斷絕業(yè)和惑,苦果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就叫“滅諦”。
要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佛教所說的“道”就是涅盤之道。
所謂“涅盤”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就是死的化名(這種化名多至六七十個。
4.關于佛教知識的
佛說樓炭經(jīng)卷第一閻浮利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游于舍衛(wèi)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眾比丘飯已后。會于講堂上。
坐共議言??晒治丛?。
是天地云何破壞。云何成就。
佛徹聽遙聞。諸比丘飯已后。
于講堂共坐議此事。佛即起到講堂坐。
問諸比丘。向者會議此何等。
諸比丘白佛言。飯已后。
于講堂上共議。可怪未曾有。
是天地云何破壞。云何成就。
但共議是事耳。佛告諸比丘。
欲從如來聞知是天地成敗時不。諸比丘白佛言。
唯天中天。今正是時。
應為諸比丘說。知天地成敗時。
比丘從佛聞。即當持之。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念之。
今為汝說。諸比丘言。
唯然世尊。愿欲聞知。
佛言諸比丘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時。
爾所四千天下世界。有千日月。
有千須彌山王。有四千天下。
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龍宮。
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
四千大惡道。七千種種大樹。
八千種種大山。萬種種大泥梨。
是名為一小千世界。如一千小世界。
爾所小千千世界。是名為中千世界。
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
是名為三千世界。悉燒成敗。
是為一佛剎。佛言。
比丘。是地深六百八十萬由旬。
其邊無限。其地立水上。
其水深四百六十萬由旬。其邊際無有限礙。
大風持水。其風深二百三十萬由旬。
其邊際無限。比丘其大海深八百四十萬由旬。
其邊際無崖底。比丘須彌山王入大海水。
深八萬四千由旬。高亦八萬四千由旬。
下狹上稍稍廣。上正平。
種種合四類在上止。悉滿無空缺處。
諸大尊神亦在上止。諸尊復尊大神。
悉在上居止。忉利天宮。
在須彌山上。過忉利天。
上有焰天。過炎天。
有兜率天。上過兜率天。
有尼摩羅天。過尼摩羅天。
上有波羅尼蜜和耶越致天。過是上有梵迦夷天。
過是天上有魔天。其宮廣長二十四萬里。
宮壁七重。欄楯七重。
刀分七重。行樹七重。
周匝皆以七寶。畫妙好。
金銀水精琉璃馬瑙赤真珠車磲。金壁銀門。
銀壁金門。琉璃壁水精門。
水精壁琉璃門。赤真珠壁馬瑙門。
馬瑙壁赤真珠門。車磲壁一切眾寶門。
采畫妙好。皆以七寶作之。
金欄楯金柱栿銀桄。銀欄楯銀柱栿金桄。
琉璃欄楯琉璃柱栿。水精欄楯水精柱栿琉璃桄。
赤真珠欄楯赤真珠柱栿馬瑙桄。馬瑙欄楯馬瑙柱栿赤真珠桄。
車磲欄楯車磲柱栿一切妙寶作之。金刀分者銀垂。
銀刀分者金垂。琉璃刀分者水精垂。
水精刀分者琉璃垂。赤真珠刀分者馬瑙垂。
馬瑙刀分者赤真珠垂。車磲刀分者一切寶垂。
金樹金根金莖。銀枝葉花實。
銀樹銀根銀莖。金枝葉華實。
琉璃樹琉璃根莖。水精枝葉華實。
水精樹水精根莖。琉璃枝葉華實。
赤真珠樹赤真珠根。馬瑙莖枝葉華實。
瑪瑙樹馬瑙根莖。赤真珠枝葉華實。
車磲樹車磲根莖。一切寶枝葉華實。
彩畫殊好。皆以七寶。
金銀琉璃水精赤真珠車磲馬瑙。其門上有曲箱蓋。
欄楯上有交露。樓觀下有園觀舍宅。
浴地生華種種樹種種葉種種華種種實。出種種香。
種種飛鳥。各各悲鳴。
過魔天。上有梵迦夷天。
過梵迦夷天。上有阿衛(wèi)貨天。
過是上有首皮斤天。過是有比呼破天。
過是已有無人想天。過是已有阿和天。
過是已有答和天。過是已有名須達稱天。
過是已有須陀尸天。過是已有阿迦尼吒天。
過是已有天。名阿竭禪天。
過是已有天。名識知。
過是已有天。名阿因。
過是已有天。名無有思想亦不無想。
乃至其上有人。生老病死。
往還不復過其上數(shù)。佛言。
比丘。須彌山王以四寶作城。
琉璃水精金銀。須彌山王北有天下。
名郁單曰。廣長各四十萬里。
正方。須彌山王東有天下。
名弗于逮。廣長各三十六萬里。
周匝正圓。須彌山王西有天下。
名俱耶尼。廣長各三十二萬里。
如半月形。須彌山王南有天下。
名閻浮利。廣長各二十八萬里。
北廣南狹。須彌山王北脅天金照北方天下。
須彌山王東脅天銀照東方天下。須彌山王西脅天水精照西方天下。
須彌山王南脅天琉璃照南方天下。北方天下有樹名銀莖。
圍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枝葉分布二千里。
東方天下有大樹名條莖。圍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
枝葉分布二千里。俱耶尼天下有樹名斤莖。
圍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枝葉分布二千里。
其樹上有石牛。高四十里。
閻浮利天下。有大樹名閻。
高四千里。莖圍二百八十里。
枝葉分布二千里。金翅鳥王及龍有樹名駒利睒。
高四千里。莖圍二百八十里。
枝葉分布二千里。阿須倫有大樹名善晝過度。
高四千里莖圍二百八十里。枝葉分布二千里。
忉利天有樹名度晝。高四千里莖圍二百八十里。
枝葉分布二千里。大海北有大樹名閻。
高四千里莖圍二百八十里。枝葉分布二千里。
北方地空中有叢樹名庵。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閻破。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多。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那多。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男。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女。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小兒。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柏。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栴檀。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佉缽。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般奈。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比羅。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大利。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奈。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安石榴。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抄羅。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陂。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名陂隆。廣長各二千里。
復有叢樹。
5.有關佛教學的知識
1 實踐出真知!學佛,學習佛教知識,最好莫過于直接讀佛陀的教誨。
一個人花幾十小時,看再多的影評,都不如花2小時去親自看看《哈利波特》2 吃過梨子,才能了解什么滋味。如果沒吃過梨子,面對“梨子的味道實際上與香蕉沒有差異”這樣的意見或謠言,只能無所適從,百般求證和分析也無法真正確定。
最后可能還因為“發(fā)表意見者是個胖子,想必吃過很多東西,而且?guī)а坨R,說明很有學問”,覺得意見非常具有權威性,最終判斷“梨子與香蕉味道一樣”的可信程度是非常高的。3 讀過《四十二章經(jīng)》《佛說法滅盡經(jīng)》和《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就會了解相當多的佛教知識了。
4 有了初步了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經(jīng)典,比如漢傳佛教的常見經(jīng)典。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
5 剛開始學佛,對于論述般若的經(jīng)典(如《般若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可能理解困難,此時不必“強為言是”,可以先學習自己的水平所能讀懂的經(jīng)典,如《普賢行愿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說阿彌陀經(jīng)》,積累善根和智慧,善根成熟之時自然開悟,有如水到渠成。5 中國是個佛教大國,但是附佛外道也非常多,學佛或?qū)W習佛教知識,要研究真正的佛經(jīng)入手。
否則就容易被打著佛教幌子的張三李四所哄騙了。君不聞XX功弟子言必稱佛教,但卻從來不讀佛經(jīng),而且排斥讀佛經(jīng),專以其“師父著作”為經(jīng)。
自稱修行多年,卻無多少佛教常識。6 依據(jù)佛陀的開示,當今已經(jīng)是佛教的末法,“魔作沙門,壞亂吾道”“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因此勸君珍惜正典。
6.各位居士,我想學習佛教知識,如何入門
阿彌陀佛!隨喜贊嘆師兄的正心正念!師兄若是想皈依,許多寺院都可以為師兄授皈依,受皈依并不分男眾女眾,只要依一顆誠摯恭敬心,愿意皈依佛、法、僧三寶,即可!皈依并非出家,所以男眾女眾皆可一起皈依!師兄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哪里有正法寺院,找一位戒行清凈的師父,為授皈依。
許多寺院,皈依儀式有各自特定的日子,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再做決定!師兄說得有道理,我們皈依之前,是需要對佛法有一些了解的!對佛法深入了解之后,再行皈依,心也更誠敬,更堅定明確!師兄,學習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講的基本和核心是什么。不論修行任何法門,這些都是基礎!其中包括: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是非常實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觀照,深悟其理,則看破一切虛妄顛倒,必定解脫六道!三法?。褐T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佛留與我們末世眾生驗證佛法與否的標準和依據(jù)。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為我們總結的修行順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
我們要學習佛法,必須先有正見,有了正見,才可能有正的思維。有了正的思維才能產(chǎn)生正語、正業(yè)及正命。
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進,否則,沒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進,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必不能導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四依止:依智不依識,識義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四依止,如果我們能深刻體悟,如實依止,能保證我們不入邪途,不墮險坑!可以百度視頻搜索:普愿講堂里面有《佛陀的三法印》、《心經(jīng)講解》、《如何逐漸步入佛法解脫》等系列可供師兄觀看。
深入淺出,比較容易懂。
7.佛法的基本內(nèi)容
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當時印度許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脫的理想的。佛教教義的基本內(nèi)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
佛教經(jīng)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圣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jù)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