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刷的基本知識
印刷常識 1.訂單的印刷工期有多長? 2.如何進行印刷前期的準備? 3.如何準備用于印刷的印前制作文件? 4.菲林、打樣、印刷品及電腦屏幕的色度差別: 5.印刷的報價是如何形成的? 6. 印刷紙張? 1.訂單的印刷工期有多長 ? 我們?yōu)槟回浀臅r間取決于印刷訂單的要求情況。
我們的生產周期一般都在3- 8個工作日,通常在4個工作日內。印后加工較多的情況,如復膜,裝訂,裱糊 ,模切,燙金等。
一般會多于7個工作日,我們的長期客戶在卓誠享受急活免收 加急費的服務。 2.如何進行印刷前期的準備? 各類工序分工較細,您可以非常方便的找到能為您提供速捷周到服務的專業(yè)印 前制作公當然我們也能為你提供印前文件的排版、設計制作,我們能為您提供 全套的菲林和打樣,我們建議您為做好上述的菲林和打樣。
這樣可確保你的交 貨時間,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和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和費用支出。 3.如何準備用于印刷的印前制作文件? 如果您沒能有時間到印前制作公司完成菲林和打樣的制作,我們會立即協(xié)助您 完成印前制作的工作。
您帶來的文件請留意如下的方方面面,他們會幫助您節(jié)省寶貴的時間。 1. 請確認文檔中有全部必需的文件,請確認圖象文件一定已包含在文檔 中,有時圖象雖然可在顯示呈現(xiàn),但實際上缺圖或者分辨率較低,所以請確認 必需的圖像并提供足夠精度的圖象文件在文檔中。
(圖片分辨率不低于280像素 /英寸) 2. 別忘記拷入必需的字體,請一定確認提供必需的文體,有些字體雖然 顯示,但仍需拷入可出片的字體方可輸出菲林。只有保證可顯示又可輸入的字 體才能不會浪費您自已的時間。
3. 別忘記把所鏈接圖片的顏色從RGB轉為CMYK,否則出片后的菲林會出現(xiàn) 色彩混亂現(xiàn)象。 4. 當Pantone專色轉成CMYK顏色后,請確認是否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Pantone專色轉成CMYK后,二者一般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部分Pantone專色轉成 CMYK后,按照輸出經驗可達到同樣效果,但那些Process Pantone Color肯定是 CMYK所不能達到的,那么就只能用增加專色的方法來解決了。 5. 圖片雙倍掃描;單倍輸出,可以提高圖片的掃描質量。
6. 排版文件是否設好出血3mm這一簡單問題也常常讓一些資深經驗的電腦 高手折戟;排版軟件中的色彩是否按色標值設定好?所以請做最后檢查。 7.與菲林對應的印刷打樣是印廠最省心的參照物。
如果由于各種原因沒 有打樣,請您一定提供至少一份打印件(彩色最好,實在沒有,黑白的也好) ,我們必需上述的二者之一來核對菲林。 4.菲林、打樣、印刷品及電腦屏幕的色度差別: 菲林及其所對應的打樣是減少誤差和節(jié)省您與我們成本和時間的最佳選擇。
菲 林所對應的打樣最接近印刷成品。電腦屏幕顯示的印品效果比實際的印品明亮 許多,不能作為同等的參照物,所以要以印刷打樣為準。
· 這是因為顯示器與彩印紙品的色彩形成捷然不同。顯示器應用紅、綠 、蘭的三原色原理發(fā)射光線形成圖象,這種色彩形成的原理被稱為RGB,它被廣泛 應用于電視和電腦顯示器上。
· 彩色印品是把紅、黃、蘭、黑四色油墨印制在紙制品上來形成彩色圖 象,這種原理被稱為CMYK,它被廣泛應用于四色膠印技術。 ·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造成電腦顯示與印刷品的明顯差異,即顯示器的色 彩標準。
如果您的電腦顯示器未能正確進行校色,那么電腦顯示效果也會與已 正確校色的電腦顯示器有較大的差別。所以請專業(yè)技術人員及時調整顯示效果 也是很有必要的。
· 印刷材料的不同也會使印刷效果呈現(xiàn)差別。通常來講:銅版紙比膠版 紙的印刷效果色彩鮮亮的多。
以上各項準備工作可幫助您與我們減少各類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加快交貨進程以 避免出現(xiàn)增加成本的情況。
盡管如此,如果您缺少上述的每項工作或不太明白我們的建議要求,也請 不必擔心,我們盡可能在各種條件下與您合作。只是請您盡可能提供您所能提 供的全部文件;我們會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隨時打電話向您咨詢以確認工作完滿完成 5.印刷的報價是如何形成的? 彩色印刷是對人類行為和產品服務最精確的描述手段。
它給人類帶來深刻的難 以磨滅的第一印象和感受,它精確的表述可以積極地對人類情感和決策施加最 大的影響,特別是購買決策和客戶獲得服務后的滿足感。彩色印刷品通常作為 產品促銷的重要一環(huán),是關系到企業(yè)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與助手。
客戶制作產品推廣銷售預算時,會急于得知印刷品的成本是多少,只要您 填完整我們的報價單,我們的客服人員即會為你回復報價。 如果您是第一次接觸到印刷品詢價和聯(lián)系印廠的工作,您也可能會感到無 從下手,那么請您讀完我們的工作流程,即可快速填完我們的報價單。
印刷流 程可簡單地分成三部分:印刷前期、印刷、印刷后期。 印刷成本的核算也可分為以上三部分,三者合一即是印刷品的價格。
印刷前期: 完成菲林和打樣的工藝流程是以每P計算的,一般以A4(如果不足A4或大 于A4即是A3,所以一定要量出準確的尺寸,以便用來核價)為通常的計價標準 。菲林是上機的必需品,印刷打樣是領機核對顏色的最基本文件。
印 刷: 是印品。
2.印刷術簡單介紹
火藥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制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藥物,所以取名“火藥”,意思是“著火的藥”。
自秦漢以后,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fā)生爆炸的現(xiàn)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藥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藥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chuàng)了火藥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藥包點著以后,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來人們將球狀火藥包扎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后,用弓箭將火藥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藥、毒藥,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后,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后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藥裝填在竹筒里,火藥背后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藥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藥火箭。以后又發(fā)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zhàn)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V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于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shù)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fā)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用樹皮、破漁網(wǎng)、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fā)明地點
洛陽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guī)в姓承缘哪z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xiàn)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后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fā)明了木活字,并創(chuàng)造出比較簡捷的適于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后來又發(fā)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后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chuàng)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指南針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薄岸顺Α本褪钦姆?、定方位的意思?!豆砉茸印分杏涊d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3.印刷術簡單介紹
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
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guī)в姓承缘哪z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
然后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xiàn)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后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fā)明了木活字,并創(chuàng)造出比較簡捷的適于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后來又發(fā)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
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后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chuàng)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4.關于印刷術的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后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
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fā)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fā)展,給人類的發(fā)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編輯本段]【印刷術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xiàn)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后,用繩扎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xiàn)之后,泥封演變?yōu)榧埛?,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jù)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fā)明很有啟發(fā)作用??淌陌l(fā)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陜西鳳翔發(fā)現(xiàn)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后,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于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后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fā)現(xiàn)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現(xiàn)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于秦漢,而上溯至戰(zhàn)國。紙發(fā)明后,這種技術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fā),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編輯本段]【印刷術的種類】
印刷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絲網(wǎng)印刷)。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歷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圖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進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當版與紙壓緊時,油墨就會印在紙上。印刷版材主要有:活字版、鉛版、鋅版、銅板,感光樹脂版等。有些書刊、票據(jù),信封、名片等還在使用凸版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燙金、銀,壓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這是目前最常見,最廣泛應用的印刷方式。圖像與非圖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水與油墨現(xiàn)相互排斥原理,圖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圖文部分相反。印刷過程采用間接法,先將圖像印在橡皮滾筒上,圖文由正變反,再將橡皮滾筒上的圖文轉印到紙上。畫冊、畫刊廣告樣本,年歷等等均可采用此印刷方式。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與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與圖像凹與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攜帶油墨。印刷的濃淡與凹進去的深淺有關,深則弄,淺則淡。因凹版印刷的油墨不同,因而印刷的線條有凸出感。錢幣、郵票、有價證券等均采用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也適于塑料膜、絲綢的印刷。由于凹版印刷的制版時間長,工藝復雜等原因所以成本很高。
5.【1、為什么許多人認為印刷術是過去兩千年最重要的發(fā)明
1.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2.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業(yè)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fā)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例證說明,印刷術幫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們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如在早期德國的教會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鐵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師.這充分說明印刷術能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會處境的機會.。
6.印刷術相關
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
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fā)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fā)展,給人類的發(fā)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印刷術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
在紙沒有出現(xiàn)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后,用繩扎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xiàn)之后,泥封演變?yōu)榧埛?,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
據(jù)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fā)明很有啟發(fā)作用。
刻石的發(fā)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陜西鳳翔發(fā)現(xiàn)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后,石碑盛行。
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于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
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
后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fā)現(xiàn)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
于是拓印就出現(xiàn)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于秦漢,而上溯至戰(zhàn)國。
紙發(fā)明后,這種技術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fā),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雕版印刷技術的發(fā)明】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的發(fā)展是否會導致雕版印刷技術的發(fā)明呢?不可否認這三種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作為一項新的發(fā)明,雕版印刷技術的發(fā)明,必須有它的創(chuàng)新內容,社會的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秦代統(tǒng)一文字以后,漢字發(fā)展迅速。東漢《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南北朝成書的《玉篇》收字2.2萬余個。
用這么多字表達思想,每一個字又有若干筆畫組成,書寫起來費事、費時。儒家、道家、釋家及諸子百家竟相發(fā)展,著作越來越多。
《漢書·文藝志》收各類著作14,994卷,《隋書·經籍志》收50,889卷,隋內府藏書37萬卷。中國人口眾多,西漢末年已有近6000萬,東漢僅太學生就有5萬之多。
讀書人要讀正史和經典,對書籍需求量很大。此外佛教、道教教徒中的識字者也要讀佛經、道經。
這樣,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如果我們看一下雕版印刷的刻板和印刷的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從印章、拓印、印染技術那里繼承了什么,又發(fā)展了什么。
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
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
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干,印制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
我們看到,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印的過程與印章相反。
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過程,有點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
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既繼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術,又有創(chuàng)新技術。
雕版印刷的發(fā)明時間,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經過反復討論,大多數(shù)專家認為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1900年,在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