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誰知道湘西的一些人文常識
基本概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面積15486平方公里,境內(nèi)居住著土家族、苗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少數(shù)民族,人口266萬人,其中土家族105萬人,苗族86萬人,少數(shù)民族占總?cè)丝诘?2.9%。轄吉首市和龍山、永順、保靖、花垣、古丈、鳳凰、瀘溪七縣。
自古以來,湘西為湘川咽喉之地,歷史悠久,山水奇異,民風(fēng)淳樸。境內(nèi)自然景觀絢麗多彩,人文景觀獨特神奇。湘西峰巒疊嶂,林木參天,溪河縱橫,洞穴成群,名勝迷人,既有全國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藝精湛、風(fēng)格獨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師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塊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聳入云的八面山呈現(xiàn)出“風(fēng)吹草地見牛羊”的“塞外風(fēng)光”;莽莽蒼蒼的高望界,林海綿亙,蔭天蔽日,珍禽異獸不絕于野;四季綠意誘人的南華山,有如一只棲息于湘西山地的金鳳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亙古不息的血脈。兩岸青峰對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靜謐的皮渡河,修竹夾岸,十里長廊一畫屏;而澄明浩淼的棲鳳湖,則是湘西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爸钦邩飞?,仁者樂水”,奇山異水賦予了湘西人這種神韻。湘西人既有著“紅燈千盞人萬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的輝煌藝術(shù),又有著誼俠尚義的古道熱腸和淳樸的民情。
神奇的土地自有其神奇的物產(chǎn)。銀杏、水杉、香楠等名貴樹種生長于此;油桐、生漆等特產(chǎn)聲名遠播;古丈毛尖、保靖嵐針茶,香飄四海;黃蓮、杜仲、黃柏、天麻等使湘西成了華中著名的天然藥庫。60余種地下礦藏又為湘西鑄造了一只“金飯碗”?;ㄔ小板i都”之稱。湘西好酒湘泉、酒鬼名甲全國,聲震海外。
風(fēng)土人情
土家住房多依山建筑,一般是長方形,三間,中為堂屋。房屋建筑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頂蓋瓦;有的編竹為墻,茅草為頂。
飲食以玉米、小米、蕎子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飾:男子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頭,喜穿對襟短衫,多紐扣;婦女穿無領(lǐng)開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繡有花紋、圖案,有的穿褲,褲腳有兩三條花邊;老人著大襟衣。
婚俗獨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時間長,在離開娘家的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哭嫁歌》的內(nèi)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罵媒人等,多是訴說離別之情。有一人獨哭,有母親、姐妹同哭。喪葬:行土葬。節(jié)日有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趕年,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月大過二十九,月小過二十八。
禮儀與禁忌:土家族人有團結(jié)互助、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家有事,大家?guī)兔?。逢年過節(jié)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熱情的主人便會拿出幾個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兩面金黃開花的時候,幾吹幾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區(qū),主人將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糍粑就咬,這時主人就會重新?lián)尰厝?,吹打拍凈,蘸上糖給客人吃,爾后接二連三地烤好、拍凈、蘸糖,遞給客人。如果不懂規(guī)矩,接過來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個沒糖的就別想再吃了,主人還認(rèn)為你對土家族人不尊重。
節(jié)日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扛鋤、穿蓑衣、擔(dān)空水桶進屋;不能用腳踏火坑及三腳架;在室內(nèi)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條長凳上。
2.湘西的風(fēng)俗人情
苗族“六月六”歌會
“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泛臘耳山苗區(qū)(銅仁、松桃、鳳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青年天靈射殺皇帝的傳說,皇帝查知刺客是苗疆的天靈,天靈被害,據(jù)說被害這天是六月六日。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將軍山下,吹哨吶、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禱吉祥,祈禱未來和希望。
清晨,趕歌會的群眾已成群結(jié)隊,在山頭、溪邊、公路兩旁攢動,許多身穿對襟開衫、頭纏花黑條巾,手拿帶釣小花布傘的年青小伙子,在一群群盛裝俏麗的苗家姑娘中穿來游去。如果男方看中女方,就用小花傘去鉤對方手、腰,小小的花布傘成了溝通情愫的工具了,如果姑娘看中小伙,就頻頻傳送秋波,使眼色。
苗族花鼓
苗族花鼓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苗族花鼓,它是一種慢鼓,鼓聲雄壯渾厚。據(jù)收集,鳳凰苗族花鼓的套路就有一百多種。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國苗族地區(qū)最獨特的舞蹈藝術(shù)。每逢春節(jié)或苗族盛大節(jié)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場進行鼓舞表演賽。
鼓舞是湘西苗族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形式。它以鼓樂指揮生產(chǎn)勞動,以鼓樂傳播民族文化,以鼓樂娛樂身心,它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shù)種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特色鮮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勞動習(xí)慣,還表達男女愛情及審美情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
苗族求愛方式趕邊邊場
苗族的“邊邊場”風(fēng)俗,奇異精巧,別具風(fēng)味。苗族男青年,一旦長到十八九歲,就開始了談情說愛,他們利用走親訪友的方式多方與姑娘接觸,初步掌握了一些情況后,就可以進一步的試探。試探的方式是利用趕場的機會主動去找姑娘,多是在地角場邊,或者在行走的路途中,進行試探活動,故曰趕“邊邊場”。試探的方式是奇巧的,男的與姑娘見面后,就以向姑娘討東西的方式來試探姑娘愿不愿意相交。比如在趕場的途中討糖、討果子,在山上相見討菜、討水。一旦討東西成功了,說明姑娘愿意和你相交。
苗家花帶
苗家花帶,織花帶,是苗家姑娘最盛行最喜愛的一種習(xí)俗。在苗家,從女兒長到七八歲起,母親就要教她做針線活,待到十歲左右就教她學(xué)織花帶,如果母親技藝不高,還要請寨子里花帶技術(shù)最高的婦女來教。有的女孩子,從母親或姐姐那里初步學(xué)到織花帶技術(shù)后,就在本寨子邀同齡伙伴,三五個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藝。待到編制技術(shù)日趨成熟之后,姑娘也大了,就往往一個人躲在房中編織出色鮮艷的花帶,表達少女的愛情。苗家姑娘,往往拿自己編制的花帶作為禮品相贈,特別是姑娘有 了意中人,就把花帶作為愛情的信物相賠,以表示以身相許,愛情純真。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介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隸屬湖南省,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位于東經(jīng)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管轄7縣1市,國土面積15462平方公里。湘西州屬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2015年,湘西州常住人口為263.45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108.36萬人,城鎮(zhèn)化率41.1%;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占77.21%。2015年湘西州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512元,比2013年增長9.2%。1湘西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轄區(qū)內(nèi)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縣、2015年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州內(nèi)人文古跡眾多,老司城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湘西也是武陵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4.湘西的民俗風(fēng)情
苗家人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zé)o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lǐng)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jié)發(fā)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
未婚女子,有的將發(fā)辮垂于背后,而更多的是盤于頭上,婚后則將發(fā)辮改挽成髻,束于網(wǎng)套。衣長大無領(lǐng),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繡花條。
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繡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繡花。
勞動婦女不習(xí)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zhì)耳環(huán),手腕戴銀質(zhì)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dāng)作響。
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jié)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fēng)帽"。
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繡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yǎng)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shù)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后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這些服飾,近年來只有在小孩和婦女盛裝或大喜大慶之時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見。 苗家趕秋節(jié) 趕秋節(jié)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nèi)容的大型民間節(jié)日活動。
關(guān)于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秋千”。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
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只花鞋。
這只花鞋,繡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
他設(shè)計、制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fēng)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
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愿望實現(xiàn)了。
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后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jié)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
從那以后,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nóng)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谷獲得豐收,于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jié)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nóng)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jié)日活動。
趕秋節(jié)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谷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藝術(shù)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jié)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
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
哭有規(guī)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nèi)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yǎng)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拊~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
哭有曲調(diào),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jié)合的藝術(shù)。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xí)(當(dāng)然是秘密的)。
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fā)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后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p>
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jié)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習(xí)俗 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tǒng)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
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游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
5.湖南湘西的習(xí)俗有什么
我們說的湘西其實主要指湖南西北部的湘西州,其代表是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鳳凰。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歷史悠久。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他們以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點的歷史和文化,養(yǎng)成勤勞儉樸、勇敢無畏、誠實爽直、耐艱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風(fēng)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居住、服飾、飲食、嫁娶、節(jié)慶和文化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無不具有各自的風(fēng)俗習(xí)慣和獨特民族特色。 土家苗族習(xí)俗 l、吊腳樓:為湘西各族人民一種傳統(tǒng)建筑形成,又稱"吊樓子"。
吊腳樓為山野式"樓陽臺",單檐懸挑,屋面反翹,名"飛檐",通風(fēng)向陽,干爽清新。有與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腳樓外設(shè)走廊,二面稱"轉(zhuǎn)角樓",三面稱"走馬樓"。欄桿多花格, 縣柱稱"吊瓜"'或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還雕有龍風(fēng)、喜鵲、花卉等。民間吊腳樓上多為閨房,臥室或織錦、打花之處,底層為谷倉、柴房,也有底層下臨溪流,泉水叮咚,別有情趣。
山寨吊腳樓掩映在綠樹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風(fēng)光美。湘西州部分鎮(zhèn)臨河民居也建有吊腳樓,如吉首峒河街,鳳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鎮(zhèn)、茶洞邊城及龍山洗車河等,歷來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極大興趣。
2、火堂:又稱火坑、火床,為湘西農(nóng)家頗有特色的生活場所。一般為中堂右前間,鋪地樓板,火堂圍以長條石。
火堂內(nèi)置鑄鐵三角架,不準(zhǔn)腳踏。上方吊炕架,掛臘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時,全家人圍火堂做飯、聚餐、烤火??腿酥粒瑹o論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圍坐火堂邊,烤火飲茶;飯時,一大鍋臘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燒,碰碗舉箸,其樂融融。
飯罷、擺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圍火堂鋪被而眠。 3、銀首飾:苗族婦女與男青年喜愛之飾品,造型精美,多為銀制。
銀首飾有銀冠、銀釵、耳環(huán)、項圈、嵌肩、手鐲、牙釬、石尾等。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三種,重有四兩至一斤不等。
輪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鏤花;盤圈以空心銀條盤繞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釬即銀鏈,由兩塊鏤刻銀牌和多根銀鏈組成,下吊牙釬、挖耳、小刀、金瓜錘等,分兩層或三層,層次多者美。
后尾用銀制花草藤葉連綴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為媒,境內(nèi)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戀,多以歌為媒。
苗族更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過趕場、趕秋、櫻桃會、挑蔥會等場合相識后,遂開始約會。
約會一般以草標(biāo)為記。約會時即開始唱歌,先唱"訪名問姓歌",如同姓不再對歌,以兄妹相稱。
如非同姓則以對歌了解情況,加深感情。多次約會對歌,遂以歌相互贈物、如項圈、手鐲等。
至此,情感已達高潮。女方真心相愛,也以歌詞暗示。
雙方私訂終身后,男方請媒人到女家求婚。 "桐子開花一口鐘,二人相戀莫漏風(fēng); 燕子銜泥緊閉口,蠶兒吐絲在心中"。
"郎是青藤爬過溝,妹是溝邊花石榴; 青藤纏樹纏到死,樹死藤干兩不丟"。 5、哭嫁:土家族婚俗。
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則三夜, 多則半月。屆時,村寨中相好姐妹都來陪哭、對哭。
哭嫁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哭父母"、"哭吃離娘飯"、"哭栽花"、"哭離閨門"、"罵媒人" 等,離別、戀念、喜悅、激動之情交織在一起??藜薷枵Z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摯強烈,句式自由靈活。
歌由情發(fā),情隨歌起,淚隨歌涌,委婉動人,如"嫂勸妹": "后園有棵離娘樹, 離爹離娘無其數(shù); 后園有朵離娘花, 離了窮家到富家," 再如"罵媒人": "你做媒人想喝酒, 山上猴子哄得走。 好比我家饞嘴狗, 東家走了西家走"。
6、攔門禮:土家族、苗族婚俗。土家青年在結(jié)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轎、樂隊等隊伍到女家迎親。
女方早在門口擺大桌攔住門。男方至門口時,女方執(zhí)事人以歌聲與男方執(zhí)事人講攔門禮。
一般為盤問姓名?為何而來?走旱路、水路?"婚煙根把"等,男方執(zhí)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開門,請接親隊伍進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輸,得拿出"三茶"、"六禮"(皆為紅包)及報曉雞、梳頭油、蒙頭帕等禮品,請女方開門進屋。 苗族攔門禮與此大同小異,擺上桌子關(guān)上門,若男方答不上,則將紅包從門縫塞進去,求主人開門迎接,但男方全權(quán)代表'管親郎"須先從方桌下鉆進去。
7、找"摸米":土家族婚俗。接親隊吃過酒飯,天將麻黑時,陪嫁的姑娘以涂在手上的鍋底灰向她們認(rèn)為是"摸米"(代替新郎迎親的男青年)的人臉上抹去。
躲避不及的,被抹成一個黑花臉,他又用手將臉上鍋灰抹下來往姑娘臉上反抹過去。男女戲謔,鬧成一團,旁觀者笑得前仰后翻,而真"摸米"卻不愿受抹,躲在花轎邊或老人背后,因為,未婚姑娘不準(zhǔn)接近花轎,不準(zhǔn)打擾老人。
8、節(jié)慶民俗:社巴日擺手土家族習(xí)俗。即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舉行的大型祭祀活動,有"大擺手"、"小罷手"之分。
大擺手在擺手堂舉行。擺手堂前寬坪中豎一高24米的旗桿,兩面龍風(fēng)旗迎風(fēng)招展,頂端一只白鶴振翅欲飛。
屆時,各寨分別組成龍風(fēng)旗隊、祭祀隊、舞隊、小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等。至擺手堂前,各隊依次"闖架進堂"、"掃邪安神"、"祭神獻供",隨以排炮、吆喝聲,似春雷般的大鑼大鼓引出全場沸騰的大擺手舞。
小擺手一。
6.有誰了解湘西的風(fēng)俗民情
湘 西 風(fēng) 情白 水記得在一個晚上觀看湘西風(fēng)情表演,其中幾個場景印象極深:一曰哭嫁;二曰趕尸;三曰放蠱。
與朋友談起這些事,大家亦頗感新奇。并非我們這些人孤陋寡聞,細細想來,歷史上湖南湘西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過去與外界交往較少,再加上這里少數(shù)民族較多,土家族、苗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才培育出獨特的習(xí)俗。
哭 嫁經(jīng)過仔細查書才知道哭嫁的習(xí)俗其實許多少數(shù)民族皆有,盡管結(jié)婚是喜事,應(yīng)該皆大歡喜才對??墒菑呐絹碚f結(jié)婚嫁人就意味著女兒離開母親,母女離別,難舍難分,落淚亦人之常情。
有的地方的人如果出嫁時不哭無淚,會被人指為不孝。可是女兒出嫁大哭特哭,哭的如此纏綿、如此悲痛、如此入情、如此跌宕起伏,唯湘西土家族所獨有。
據(jù)說,土家族的女孩兒從懂事起就要接受這方面的教育。這里面名堂頗多。
與其說是哭嫁,莫若說是哭唱。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唱山歌在本地也叫“喊歌”。
因為湘西山多峰險,隔山喊話是家常便飯,土家族人自小就練就了大嗓門,以便于日常溝通??藜蓿鳛橥良易迦说莫毺鼗樗?,土家姑娘大約從十歲左右開始學(xué)習(xí)哭嫁,一般是母傳女、姐傳妹,或者姑娘之間互相傳誦,完全是口頭相傳。
女兒出嫁哭的悲痛感人,就會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尊重,嫁到婆家地位也高,有的新媳婦就因為過門時哭嫁受到贊許,婆婆當(dāng)場將象征家庭權(quán)利的鑰匙交付新媳婦。當(dāng)雙方婚事確定,男方送來聘禮,婚前三個月就開始哭唱,幾乎三五天哭一次,臨嫁前要夜夜哭唱。
哭的內(nèi)容一般是爹娘情、姊妹情、姑嫂情等等,哭嫁詞因地、因人、因時而別,曲調(diào)不變,哭嫁詞可隨意發(fā)揮,但一般也有固定的歌詞,如《別祖歌》、《戀寨歌》、《別爹娘歌》、《別姊妹歌》、《上轎歌》……如其中《別爹娘歌》,女兒唱道“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曾記鬢發(fā)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燕子齊毛離窩去,何時銜泥得回頭?”娘亦哭女道“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世上三年逢一閏,為何不閏五更頭?孝敬公婆勤持家,夫妻恩愛度春秋?!?/p>
母女情深,叮嚀囑托,執(zhí)手相別,真情感人。趕 尸何謂“趕尸”?即由人拿著鞭子趕著尸體走。
人死如燈滅,死去萬事空,僵尸一具,怎能行走?聽起來不可思議,這可確實是湘西獨特的習(xí)俗。湘西自古被稱為“荒蠻之地”。
一則山高路險,與世隔絕;二則其中居住的多為少數(shù)民族,被人歧視稱其為未開化的“蠻族”。明清以來,軍隊駐扎,屯兵墾田,當(dāng)?shù)厝艘喟旬?dāng)兵吃糧視為“正途”。
清朝太平天國起事時,曾國藩組織湘軍,其中就有一支苗族的軍隊。苗軍義勇剛烈,疆場威猛,堪稱堯勇之師。
還有一些湘西人到云貴一帶做生意。因為要葉落歸根,這些湘西人在外地或戰(zhàn)死或病死,無論山高路險,都要運回湘西埋葬。
運尸的行業(yè)迎運而生。封建時代人們相信人死是有鬼魂的,運尸是一件頗為恐懼的事情。
湘西道教盛行,于是一些道士、巫師就成為運尸的主角。據(jù)說,建國初期還有趕尸現(xiàn)象。
趕尸一般是“夜行晝伏”,當(dāng)路過村莊時,道士手持燈籠高喊:“各家各戶,關(guān)門閉戶,雞犬回家,請早讓路!”也有好奇之人曾目睹其景,道士手持塵拂,高聲喝道,后面幾具尸體身著黑色長衣,雙腳跳行,遇到轉(zhuǎn)彎或水溪,道士喊話指揮,觀者無不稱奇,對這種神奇現(xiàn)象,人們口口相傳,愈顯神秘。在當(dāng)時湘西形成了一個行當(dāng),有收尸的、有運尸的、有專門接待趕尸住宿的客棧。
無神論者認(rèn)為,讓尸體自己行走是根本不可能的,這里面肯定有“機關(guān)”。我后來在新浪旅游網(wǎng)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解放初期,解放軍部隊進駐湘西剿匪,在一個鎮(zhèn)子駐扎時,清晨有人報告,說有趕尸的進了鎮(zhèn)子。
指揮員懷疑很可能是土匪裝扮成尸體要逃跑,于是帶人到趕尸的客棧去查看,敲門時許久才有人開門,指揮員愈加懷疑。待開得門來,只見一個趕尸人在桌邊吃飯,墻壁立一排死尸,細心的指揮員卻發(fā)現(xiàn)桌上擺了多副碗筷,嚴(yán)厲訊問,趕尸人懦喏。
走到尸前掀起尸體的長衣,原來每具尸體下都立著一個活人!至此,趕尸人的秘密真相大白,所謂尸體行走,卻原來是由活人背著行走。還有的文章披露說,趕尸人接到尸體后要分解軀干,只保留四肢和頭顱,以減輕重量,然后以支架固定,再捆綁在背尸人身上。
等到了喪家,聽到死者親屬的哭聲,尸體“砰”然倒地,趕尸人再喝退眾人,重新為死者穿衣,以棉絮充填軀體,裝殮入棺。這是一套十分專業(yè)化的行當(dāng),據(jù)說,趕尸人在招收徒弟時十分嚴(yán)格,一要身體強壯;二要膽大心細;三要機靈應(yīng)變。
學(xué)徒的頭幾年只能背尸體;然后才能接尸、肢解、裝殮;幾經(jīng)考驗合格,才傳授念咒畫符等關(guān)鍵技能。如今,趕尸早已成為歷史。
想像當(dāng)初在湘西崎嶇的山路上趕尸隊伍艱難行進。一些愚昧的人們對此卻堅信不移,真令人吁唏感嘆。
放 蠱作家沈從文是湘西鳳凰城人,他在《湘西》一文中曾寫到:“湘西是個苗區(qū),同時又是個匪區(qū)。婦人多會放蠱,男人特別喜歡殺人?!?/p>
到了湘西,常聽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起“放蠱”的故事。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上海知青到湘西插隊,與當(dāng)?shù)氐囊晃还媚锵鄳佟?/p>
后來知青在回城前與姑娘海誓山盟,吃了姑娘特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