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的文學常識
唐詩泛指創(chuàng)作于唐代的詩。唐詩是漢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漢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中,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xiàn),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按照時間,唐詩的創(chuàng)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shù)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shù)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guī)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詩杰--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 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另一種說法--詩家夫子)七絕圣手--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詩仙--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圣--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 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jīng)營,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劉禹錫:其詩沉穩(wěn)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詩佛--王維:王維不少詩歌中有濃厚佛教禪宗意味,以禪入詩。 詩魔--白居易:其作詩非??炭?,“酒狂又引詩魔發(fā),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稱“詩魔”。 五言長城--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 詩鬼--李賀:其詩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雄-岑參 七律圣手--李商隱 詩神--蘇軾(宋)
2.唐詩小知識
詩詞格律-古詩知識
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jīng)》
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
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什么是韻,那卻
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
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
聲母,ōng 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
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
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
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3.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詩歌的分類:從表達方式上可以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從詩歌體裁上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兩類,古代詩歌又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風),近體詩又分為格律詩(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新詩包括自由詩(五四以來產(chǎn)生的白話詩)、散文詩(以散文形式表現(xiàn)抒情詩內容)、民歌(民間流傳,集體創(chuàng)作的詩)。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字數(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xiàn)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fā)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xiāng)、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fā)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fā)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格律:古典詩歌形式要求的總稱?!案瘛?,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詩體的句數(shù)、每句的字數(shù)、節(jié)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對仗(類似修辭的“對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聲調高低)、某句的押韻、用韻的要求等。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律詩,包括絕句。從字數(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四言詩和六言詩很少見。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簡單的說,凡是不依照近體詩的格律來寫,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詩,都是古體詩(本書不論)。
近體詩大致分為三種:律詩,排律,絕句。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來寫成的詩。律詩的韻、平仄、對仗等,雖有許多講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聲韻;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
⑷ 每首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 明韻數(shù),如王維《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首尾兩聯(lián))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的字數(shù)比律詩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詩,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詩一樣。
4.有關于唐詩的知識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chǎn)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xiàn)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無數(shù)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zhàn)爭,抒發(fā)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傊畯淖匀滑F(xiàn)象、政治動態(tài)、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既有現(xiàn)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shù)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shù)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guī)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tǒng),并且大大發(fā)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fā)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chuàng)造了風格特別優(yōu)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chuàng)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5.唐詩的體裁有何特點
從體裁所產(chǎn)生的時代來分,即是古體和今體(律體)兩類,但古體之中,又應該區(qū)分出樂府一類。
這樣即是律體、古體、樂府體三大類。但元稹又根據(jù)是否有寄興諷詠之意旨,在每類中又區(qū)分出古諷、樂諷、律諷三類。
從唐人這個體裁系統(tǒng)中,我們可以看到包含兩個重要關系:一是古與今的關系,一是詩與樂的關系。應該說,這是唐詩體裁系統(tǒng)中的兩大矛盾,即古體與今體(即唐人近體)的矛盾,詩與音樂的矛盾。
這是唐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客觀地存在著的兩大矛盾,如唐人存在著重古體與重近體的矛盾,如沈宋以大歷十才等重視近體,《篋中集》、韓孟詩派則有復古傾向。這有時還存于詩人創(chuàng)作的內部,如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中就存在這個矛盾。
詩與音樂的矛盾,不像古近體之矛盾那樣明顯,但它在唐詩發(fā)展中是始終存在的。首先,唐詩中古樂府體、歌行體,其體裁或來自對漢魏以來樂府歌詞的模擬(如古樂府),或是以帶有音樂性的歌行為體(即歌行體),即元稹上文所說的“流在樂府”或“詞實樂流”。
在這部分詩歌的寫作中,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詩體與歌體、詩的功能與歌的功能的矛盾。其次,唐詩的一部分,同時又是入樂的歌詞。
這就造成唐詩體裁中歌體與詩體的矛盾。但是,存在于唐詩體裁系統(tǒng)中的兩大矛盾,實際也正是它的兩大優(yōu)勢。
由矛盾而產(chǎn)生一種張力與活力,使唐詩在新舊體之間、歌與詩之間保持著一種矛盾中的平衡,形成了詩歌藝術有效發(fā)展的張力。 關于唐詩與音樂的關系,學術上已經(jīng)研究得很多。
任二北的《唐聲詩》[2],對唐詩入樂情況作了很詳細的考證。此書分上下兩編,上編考證聲詩即唐入樂歌詩的情況,作者通過與樂府、詞之區(qū)分,論定聲詩之范圍。
下編考證150余種唐聲詩格調。新近出版的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3]則是考證唐曲子詞系統(tǒng)之外的唐雜言詩的入歌情況。
近來,葛曉音、戶倉英美合作發(fā)表的一系列有關日本所存唐樂歌舞譜的研究,也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唐代詩歌的音樂背景。當然,關于唐詩入樂、入歌、入舞的問題,可研究的問題還是很多的。
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重新檢討的必要。筆者感到,歷來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詩樂關系事實方面的考證上,未能將唐詩與音樂關系之研究由事實考證延伸到詩歌藝術本身的研究上,即通過唐詩與音樂之關系,來重新認識唐詩的藝術成因。
純詩與歌辭,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藝術。純詩是純文學性質的,詩歌脫離音樂之后,作為一種純粹的語言藝術來發(fā)展。
遵循的是語言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歌辭則遵循著音樂藝術的規(guī)律來發(fā)展。
兩者各有其藝術上的優(yōu)勢。唐詩體裁中,有些體裁偏向于歌詞,如絕句;有的則偏向純詩,如古風;但在唐代,很難說哪種體裁與音樂絕無關系,同樣也沒有哪一種體裁是完全入樂的。
綜觀唐詩入樂的情況,可以說,各體裁一方面保持純粹的詩歌體裁的獨立性,即唐詩體裁系統(tǒng)不同漢樂府,也不同于唐五代北宋的曲子詞,仍依附著音樂。唐詩各種體裁從本質上看,都已脫離音樂而獨立。
但它與宋元明清古近體詩完全與音樂絕緣又不一樣,所有唐詩,都同時保留著作為歌詞的預備資格,都有可能與音樂重新獲得配合的機會。 就唐詩體裁與音樂的關系來看,音樂并沒有規(guī)范著詩,詩卻仍有與音樂配合的條件。
這方面造成唐詩在藝術上的優(yōu)勢是巨大的。可以說,唐詩在作為語言藝術的詩與作為音樂的歌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
中古和唐代的五七言詩,源于漢魏樂府,在漢魏時期,樂府是作為歌的體制而存在的,其語言藝術相對音樂功能來說,是次要性的。從魏晉之間,歌與詩分流,其后的文人詩創(chuàng)作,從中古迄唐,都是以純粹的詩歌藝術為主流。
唐詩不僅在體裁上是對中古詩的繼承與發(fā)展,其在語言藝術上,也是對中古詩歌語言藝術,包括詩歌語匯、意象、詩意、章法、句式等多種因素的繼承。所以唐詩是一種高度發(fā)達的詩歌語言,達到純粹詩歌藝術的精致巧妙的境地。
但同時,唐詩仍有部分的歌詞的功能。歌體的特點是,平易自然,抒情性強。
比之于后世的古近體詩,唐詩的語言藝術是比較自然的,不失抒發(fā)之自由。單純從語言藝術的使用與技巧來說,唐詩并沒有將語言功能發(fā)展到極致的境地。
如宋詩對詩歌語言在體物、寓理、幽默機趣各方面的發(fā)展,是唐詩所未備的。但唐詩總體上保持著一種抒情性和音樂性。
沒有讓詩成為純粹的語言藝術??梢哉f,在詩的語言功能與歌的語言功能之間,在藝術的追琢精妙與自然抒發(fā)之間,保持著一種平衡。
在一種發(fā)展到相當高階段的語言藝術的純詩中,甚至連抒情也要落到第二性,宋詩、清詩就常給人這樣的感覺。一句好詩,讓我們感覺起美感作用的并不是其中的情感成分,而是藝術的成分。
而唐詩是意象、語言之美與音樂、情感之美平衡地發(fā)生審美作用的。 二 唐詩的另一體裁優(yōu)勢是新舊兩類體裁的并用。
這個問題比前面這個問題復雜得多。唐詩的新舊兩類體裁之間,是一種既對立、矛盾而又相互影響的關系。
從矛盾的方面來看,新舊兩體是互相排斥的。詩體今古之矛盾,并非始于唐代,在南朝后期,這個問題就已出現(xiàn)。
齊梁以降,詩體逐代而新。齊梁人看漢魏晉人的詩,就已覺其體制屬古。
鐘嶸《詩品序》。
6.誰能告訴我關于唐詩的一些知識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 西林:西林寺,在現(xiàn)在江西省的廬山上。
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2. 緣:因為。
3. 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楓橋夜泊》賞析 文 / 火野隼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評詩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際遇才會了解他的詩的內涵。
張繼,唐朝人,不第書生,生平所著不豐,惟有此詩流傳深廣,所謂“一言動天下”大概就是這樣,這首詩作于作者科場失利返鄉(xiāng)途中,因此詩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涼悲苦的情緒。畢竟古時金榜題名才是正途。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該替他惋惜還是慶幸,倘若他科場高中,中華詩壇就少佳作一篇了。 言歸正傳。
這首詩的題目就很精練?!皸鳌笔羌竟?jié);“橋”是地點;“夜”是時間;“泊”是時間。
四個字,該介紹的都介紹了,“吝嗇”到了極點。然后首句直接進行景物描寫。
“月落烏啼”,有聲有色有情。在古詩詞中,凡用“月”“烏”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陰西墜,烏鵲哀鳴,張繼的哀怨之氣與郁悶之氣貫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天地,為這濃秋之夜和張繼心中灑下絲絲涼意。
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現(xiàn)出了他的心境。 同樣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覺。
同樣是秋夜對月獨處孤舟,李白蘇軾二人定是要“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了。但換了失意的人,不過是“獨步漫長宵,風過花零,遙望月空鳴”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個“愁”字點出全詩主旨,一切描述都是為了突出這個“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漁火點點,再加上秋風的低吟,一片片枯敗楓葉劃過張繼心頭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僅剩下一種感情--愁。
秋風送寒,獨臥小舟,輾轉反側無法入睡,這“對愁眠”甚至有幾分“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個落第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恰在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逼睬桑娋撑c寺名渾然一體,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時怕是會悶死。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鳴鐘一百零八響,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故而鳴鐘解憂。一百零八鐘響,一百零八憂解,開始新的一年。
這誠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張繼秋季到此無緣聆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但這也讓張繼聯(lián)想起了“鐘聲解憂”的傳說。鐘聲一下下撞擊他的耳膜,撞擊他的心房,撞擊他心中的苦悶,他多么希望這憂這愁真能隨鐘聲而去。
作者用這樣兩句作尾,應該是激勵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終壓抑郁結的詩境有了個還算昂揚的結尾。 讀罷此詩,感觸良多卻盡在詩外。
一個讀書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進士,其中英才罕有。聞名于讀書人本職工作--寫作上的人偏多為無緣仕途的人,如張繼,如蒲松齡,這難道就是魚與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聞于世的方法絕不只科場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
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p>
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
7.古詩的常識有些什么
關于古詩的常識,列舉如下:
1、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
2、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以唐朝為界限,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唐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后,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
3、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于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4、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shù)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jīng)》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5、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tǒng),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擴展資料
關于唐詩:
唐詩泛指創(chuàng)作于唐代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xiàn),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按照時間,
唐詩的創(chuàng)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
唐詩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現(xiàn)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