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所有的歷史知識以及文化、風俗.
日本國是位于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
西、北隔東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日本的國家理念為立憲主義、國民主權、基本人權的尊重、和平主義,實行以君主天皇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征君主立憲政體。
日本屬發(fā)達國家,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是全球最富裕、經(jīng)濟最發(fā)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jù)日本民間傳說,日本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
“日本”這個詞的意思是“朝陽升起的地方”(近日所出)。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
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日本民眾一般將這個詞讀作“にっぽん”(?Nippon)或“にほん”(?Nihon)而直至21世紀日本政府仍然沒有規(guī)定日本這個詞的標準讀音,因此兩種讀法并存。由于日本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
國旗:日章旗,亦稱太陽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也就是標準國旗的長度尺寸)。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
白色襯底象征純潔,紅日居中象征忠誠。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劉聚楓頒布制定的。
軍旗:旭日旗,白底紅日16道紅色光芒線,由太陽旗演變而來,曾是日本陸海軍旗,現(xiàn)為日本海軍旗,平時在前部桅桿升起稱艦旗,海戰(zhàn)時在后部桅桿升起稱戰(zhàn)斗旗。 國徽: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圖案。
菊花圖案也是皇室御紋章上的圖案。 國花:櫻花 國鳥:綠雉 國石:水晶 總人口:127,767,944(世界第10名),而據(jù)日本共同社2012年1月1日報道,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年度推算顯示,日本出生及死亡人數(shù)分別刷新了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163631947年有統(tǒng)計以來的最低及最高紀錄,出生人數(shù)減去死亡人數(shù)得出的人口自然增減數(shù)為負20.4萬人,連續(xù)5年呈負值。
人口減少數(shù)量是2010年的1.5倍多,刷新了歷史紀錄。根據(jù)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公布的2011年世界各國人均壽命,日本以83.4歲排名第1。
根據(jù)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中確定的2011年版老齡社會白皮書內容,截至2010年10月1日,日本國內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3.1%;?主要民族為大和族,北海道地區(qū)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北海道地區(qū)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2. 關于日本文化知識
月見(不一樣的賞月) 9月の中旬から下旬にかけては「中秋の名月」と呼ばれ、秋の澄んだ空気の中、月を眺めて楽しむ風習があります。
元々は平安時代に中國から伝來したとされています。中國では月餅をお供えして盛大に祝うようですが、日本では月餅が月見団子へとかわりススキと共に、その時期に収獲した芋や梨などの農作物をお供えする風習があります。
中でも関西地方では収獲したばかりの里芋をお供えすることから「芋名月」とも呼ばれているのだそうです。十三夜の月見は日本獨自のもので、十五夜の月見をしたならば、同様に10月中旬頃の十三夜にも月見をすることとし、一方だけの月見は「片月見」として忌み嫌われてきたのだそうですが、秋の到來を感じさせる風情ある習わしとして定著しています。
十五夜には十五個、十三夜には十三個の月見団子を三寶にのせて飾るのが一般的。十五夜同様に、その頃に収獲される栗やマメを供えることから「栗名月」「豆名月」とも。
月を眺めながら飲む酒は「月見酒」と言い、黃身を月に見立て月見そばや月見うどんと呼ぶなど東洋では月を愛する習慣がありますが、西洋ではちょっと事情が違うようです。英語版のコラムに詳しい解說がありますのでぜひチェックしてみてくださいね。
馴染みのない風習という人も、今年は晴れることを祈りつつ、準備を整えて月見を楽しんでみて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幸) 因為最近的連載日本人新年必做的事所以想解釋一下“師走”的讀音和來源。
“師走”、“神無月”、“彌生”都是什么呢?12個月份用日語是怎么表達的呢?這些叫法又有什么含義呢?看了這一篇文章或許你就會明白了哦。 1.睦月 むつき 12月26日~ 睦月は、親類知人が互いに往來し、仲睦まじくする月からとする說が有力とされる。
その他、稲の実をはじめて水に浸す月で、「実月(むつき)」が転じたとする說。元になる月で、「もとつき」が「むつき」に転じたとする說がある。
所謂的「睦月」是指陰歷正月。在這一月里親朋好友互相拜訪,和睦關系而得來.,因此被稱為「睦月」之說被認為比較權威.除此之外,由于這是第一次浸泡稻種的月份,所以也是“実月”(種子之月)的轉稱。
2.如月 きさらぎ 1月16日~ 如月は、寒さで著物を更に重ねて著ることから、「著更著(きさらぎ)」とする說が有力とされる。その他、気候が陽気になる季節(jié)で、「気更來(きさらぎ)」「息更來(きさらぎ)」とする說。
草木が生えはじめる月で、「生更木(きさらぎ)」とする說。草木の芽が張り出す月で、「草木張り月(くさきはりづき)」が転じたとする說がある。
所謂的「如月」是陰歷2月的意思。在2月里因為天冷穿得很多,所以有叫“著更著”的說法。
另外因為天氣變暖了,也有叫做"気更來”和“息更來”。草木剛生長的月叫做“生更木”。
還有草木剛出芽的月份叫做“草木張り月”的說法。3.彌生 やよい 2月4日~ 彌生は、「彌生(いやおい)」が変化したものとされる。
彌生の「彌(いや)」は、「いよいよ」「ますます」などを意味する。彌生の「生(おい)」は、「生い茂る」と使われるように、草木が芽吹くことを意味する。
草木がだんだん芽吹く月であることから、彌生となった。所謂的「彌生」是陰歷三月的意思。
“彌生(やよい)”是由“彌生(いやおい)”變化過來的詞。 “彌生”的“彌”有“更~”“越~”等的意思。
“彌生”的“生”,就像“生長茂盛”這個詞,表示草木生長發(fā)芽的意思。因為是草木漸漸萌芽的月份,所以就叫做“彌生”。
4.卯月 うづき 3月4日~ 卯月は、卯の花(ウツギの花)が咲く季節(jié)なので、「卯の花月」の略とする說が有力とされる。その他の說では、卯月の「う」は「初」「產(chǎn)」を意味する「う」で、一年の循環(huán)の最初を意味したとする說。
稲を植える月で「植月」が転じたとする說。十二支の四番目が「卯」であることから、干支を月に當てはめ、卯月になったとする說がある。
ただし、「植月」の說は皐月の語源と似ているため、似た意味から付けられたとは考え難しく、干支の說は他の月に例がないため不自然と思われる。所謂的「卯月」就是陰歷的四月。
有這樣的說法,卯月是水晶花開花的季節(jié),作為“水晶花的花月”的簡稱被用來稱呼。在另外的說法中,因為卯月的“う”的讀音有“開始”,“產(chǎn)出”的意思,所以有一年循環(huán)的最開始的意思這樣的說法。
還有作為種稻子的月份被叫做“種植月”。有這樣的說法,正因為十二支的第四個是“卯”,把干支適用于月份,就叫做“卯月”。
但是,由于“種植月”的說法和皐月(陰歷5月)的語源相似,付有相似的意思,就很難明白,因為干支的其他月份沒有例子來解釋,被認為不太好。5.皐月 さつき 4月6日~ 皐月とは、陰暦で五月のこと。
ツツジ科の常綠低木。関東以西の川岸の巖山などに自生し、古くから観賞用として栽培されている。
皐月は、耕作を意味する古語「さ」から、稲作の月として「さつき」になった。早苗を植える月「早苗月(さなえづき)。
3.
(1)大化改新;(1分)戊戌變法。
(1分)(2)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國學習;戊戌變法,中國向日本學習。(2分)(3) 從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由德、奧集團和英、法、俄集團兩大歐洲帝國主義集團為爭奪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發(fā)動的一場戰(zhàn)爭。
現(xiàn)在中國走的是和平發(fā)展的道路。中國絕不爭霸。
(意思相近就可得分)(2分)(4)如:加強經(jīng)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日本應認真反省歷史,糾正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錯誤行為。(言之有理任答一點皆可得分)(2分)。
4. 去日本要注意什么.
帶雨傘 那邊長下雨 洗澡刷牙什么的用品飯店都有 自己帶拖鞋就行了 因為要泡溫泉衣服跟中國差不多 帶一個長褲 長袖上衣 有的時候會冷 富士山上面也很冷 山腳下 還好買東西 免稅店會比外面的價格貴一點 其他地方價格基本上沒什么高低 都一樣 洗發(fā)水什么的便宜 最后在大阪的購物街買就行了 藥妝店 有眼藥水 FX的 有700日元的和500日元的都很好用 玩具少買 都是 中國制造 煙最后回到機場免稅店買就行了 很便宜 味道也跟外面的不一樣日本的小點心好吃 可以買點 水也不錯 出去換點日元 還有硬幣 一個人20萬日元差不多就是開銷了 如果你是出去玩的話 你要是買東西就再換一些錢 在日本可以用銀聯(lián)卡 刷卡也行。
5. 關于日本的一些小常識,謝謝提供,越多越好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tǒng)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中國傳入日本的格斗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斗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zhàn)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于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于力量不采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yǎng)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xiàn)「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后。
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jīng)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tǒng)戲劇,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于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jié)慶戲劇。
“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xiàn)出來。
現(xiàn)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后食用的一種食物。
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shù)百種,各地區(qū)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shù)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
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編輯本段]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fā)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國的風土上。
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shù)千年的繩紋時代?!袄K紋文化與后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p>
日本歷史始于石器的出現(xiàn),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脊虐l(fā)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
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fā)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jīng)處于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
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采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chǎn)力的滯后,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
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
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qū)彌生町發(fā)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
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zhàn)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斷續(xù)。
彌生時代的生產(chǎn)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jīng)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jīng)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jīng)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
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后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
古墳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致工藝品,象征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后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jīng)形成,即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于在5世紀初統(tǒng)一了日本。
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朝鮮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
到6世紀,儒家經(jīng)典、佛教等亦經(jīng)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fā)和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
從迄今關于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并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lián)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
即以大和地區(qū)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大和國”也終于統(tǒng)一了“百余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tǒng)一日本。
6. 能否告知一下日本的民俗之類的知識
早在隋、唐代,日本全面地向中國學習各樣技能、制度、藝術、民風各項,而建立了日本文化的根元,所以有人說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是唐代的中國人。
但其實中日關系早在元朝蒙古人侵入時出現(xiàn)停頓,一段長時間與中國斷絕正式的官式往來,發(fā)展出自己的一套文化,之后因為他們在明治維新傾向于向西方學習,建立民主、資本社會,他們會主動全面吸收別國的優(yōu)點作為自己國家發(fā)展的借鏡。還有聽說過一種說法:日本人的民族審美觀認為小而精巧的東西就是美,即是他們著眼于細致的東西。
總結:我想大概是他們會把別國的文化精髓吸收消化變?yōu)闃O致,而另一方面亦把自己民族的優(yōu)點放大去配合。而專注于發(fā)展自己國家的多方面吧。
7. 教給我一點日本特色文化的知識
我國和日本在兩千多年以前就開始展開音樂文化的交流,而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尤其是日本的圣德太子(574--622)攝政時期開始,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日本曾先后派遣十九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國來,其中每個使團都設有音樂長、音樂生,他們在我國學習我國的音樂,并且又把我國的音樂帶回到日本,從而使我國音樂在日本國土上得以廣泛的流傳,并對日本的音樂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分為音樂的內容形式和音樂理論思想兩部分。 隋唐時期我國傳入日本的音樂內容,主要有唐樂、伎樂、散樂三種。唐樂是唐代宴會時使用的音樂,即我們所說的燕樂或俗樂,它們流傳到日本以后,被改造為日本的雅樂。唐燕樂曲調傳到日本的共計百首以上,日本至今還保存有《秦王破陣樂》等二十幾首唐代燕樂的古樂譜,有些曲目現(xiàn)在仍在日本的舞臺上演奏,一些日本的民謠,如筑前的黑田節(jié)(黑田調)據(jù)說就是唐樂《越天樂》的曲調配上日語歌詞而形成的一種民謠。
伎樂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即我國的樂舞,由于隋初設置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七部樂而得名,傳入日本后或稱伎樂舞。相傳在隋煬帝大業(yè)八年(612 年),在吳國學習樂舞的百濟人味糜之歸化了日本以后,開始在日本傳授伎樂,由于當時的圣德太子十分喜愛伎樂,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從味糜之學習,并且在雅樂寮職員令里設了伎樂師、伎樂生,最后更把這種舞蹈定為佛教祭儀,隨后伎樂在日本逐漸盛行起來,并對日本能樂形成了很大影響,流傳到日本的伎樂曲目有:《獅子舞》、《吳公》、《金剛》、《迦樓羅》、《婆羅門》、《昆侖》、《力士》、《大孤》、《醉胡》、《武德樂》,稱為十伎樂。
散樂即我國的百戲和雜戲,它是由周代的民間樂舞發(fā)展而成的曲藝、雜耍和音樂結合成的一種節(jié)目,唐代年間與唐樂一起傳入日本。日本對散樂非常重視,朝廷指定散樂戶,以演奏散樂為世業(yè),受國家的保護和獎勵。散樂與伎樂隨著雅樂的興盛開始從宮廷流入民間,后來與日本原有的滑稽伎結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樂劇,即能樂。
除了上述的三種音樂,隋唐的許多民間歌曲也隨著日本留學生的歸國傳入日本并對日本的民間音調產(chǎn)生很大影響,大約八世紀,日本流行一種俗稱"催馬樂"(saybala )的歌謠俗曲,據(jù)日本學者河口慧海考證,saybala 是西藏語"saybar"(地方戀歌)的音譯,日語saybala 的內容并不限于愛情,歌詞中有時摻雜著藏語,從這些樂曲中可以窺見我國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的蹤跡。 在隋唐兩代傳入日本的樂器及曲譜同樣對日本形成很大的影響,其中最有影響的應該算箏和琴。十三弦的箏是在唐代傳入日本的,一并流傳過去的還有民間的許多箏獨奏曲,多數(shù)傳向日本的九州。據(jù)日本的《琴曲抄》的序言中記載,一位叫石川色子的女官,在彥山跟唐人學得箏曲后于公元八八七年將這些箏曲傳給了當時的宇多天皇。箏及箏曲傳入日本后,發(fā)展成了日本人民群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民族音樂形式,不少現(xiàn)代的日本民族音樂作品都是為箏而作。
說點題外話,第一個回答問題的朋友,希望你能理解“文化與政治相剝離”的道理。 雅樂。唐燕樂曲調傳到日本的共計百首以上,日本至今還保存有《秦王破陣樂》等二十幾首唐代燕樂的古樂譜,有些曲目現(xiàn)在仍在日本的舞臺上演奏,一些日本的民謠,如筑前的黑田節(jié)(黑田調)據(jù)說就是唐樂《越天樂》的曲調配上日語歌詞而形成的一種民謠。
伎樂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即我國的樂舞,由于隋初設置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七部樂而得名,傳入日本后或稱伎樂舞。相傳在隋煬帝大業(yè)八年(612 年),在吳國學習樂舞的百濟人味糜之歸化了日本以后,開始在日本傳授伎樂,由于當時的圣德太子十分喜愛伎樂,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從味糜之學習,并且在雅樂寮職員令里設了伎樂師、伎樂生,最后更把這種舞蹈定為佛教祭儀,隨后伎樂在日本逐漸盛行起來,并對日本能樂形成了很大影響,流傳到日本的伎樂曲目有:《獅子舞》、《吳公》、《金剛》、《迦樓羅》、《婆羅門》、《昆侖》、《力士》、《大孤》、《醉胡》、《武德樂》,稱為十伎樂。
散樂即我國的百戲和雜戲,它是由周代的民間樂舞發(fā)展而成的曲藝、雜耍和音樂結合成的一種節(jié)目,唐代年間與唐樂一起傳入日本。日本對散樂非常重視,朝廷指定散樂戶,以演奏散樂為世業(yè),受國家的保護和獎勵。散樂與伎樂
8. 關于日本的小知識
日本工業(yè)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
工業(yè)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尤其是所謂“三灣一?!钡貐^(qū),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qū)。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jīng)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后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yè)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qū),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yè)地帶”。
該地帶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shù)的 60%,工人總數(shù)的67%以上,工業(yè)產(chǎn)值的75%,大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yè)產(chǎn)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zhàn)后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yè),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yè)區(qū)的典型代表。
太平洋帶狀工業(yè)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fā)達的工業(yè)區(qū)之一。日本工業(yè)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q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fā)展工業(yè)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chǎn)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zhàn)后日本工業(yè)布局的基本出發(fā)點。
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yè)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chǎn)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chǎn)的產(chǎn)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yè)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yè)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chǎn)品的銷售地。
這樣,既節(jié)約用地,又縮短生產(chǎn)周期,可獲得巨大經(jīng)濟效益。戰(zhàn)后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zhàn)前和戰(zhàn)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yōu)閼?zhàn)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yè)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
第二,充分發(fā)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yōu)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yōu)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碼頭,便于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
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qū)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chǎn)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于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于投資設廠。
第四,沿海各大工業(yè)地帶是日本工業(yè)、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qū),因而也是國內工業(yè)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chǎn)地接近消費地的經(jīng)濟原則得以實現(xiàn)。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fā)展重、化學工業(yè)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qū)大量投資修筑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
日本工業(yè)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yè)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業(yè)聯(lián)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jīng)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yè)經(jīng)過多年來的發(fā)展,原有工業(yè)地帶已擁擠不堪,處于飽和狀態(tài),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yè)的問題。
工業(yè)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yè)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yè)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qū);(4)在工業(yè)落后的地區(qū)建立地方性的工業(yè)據(jù)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9. 求教關于古代日本的知識,我是理科生,不懂歷史,想知道的比如
中文/日語:日本國(通稱:日本;) 假名: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 國旗:日章旗,亦稱太陽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也就是標準國旗的長度尺寸)。
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白色襯底象征純潔,紅日居中象征忠誠。
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劉聚楓頒布制定的。 軍旗:旭日旗,白底紅日16道紅色光芒線,由太陽旗演變而來,曾是日本陸海軍旗,現(xiàn)為日本海軍旗,平時在前部桅桿升起稱艦旗,海戰(zhàn)時在后部桅桿升起稱戰(zhàn)斗旗。
國徽: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圖案。菊花圖案也是皇室御紋章上的圖案。
國花:櫻花(國民和世界大部分人認為,也是日本的象征。) 菊花(天皇認定) 梅花(前日本國花) 國鳥:綠尾虹雉 國石: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