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語文課文下面的文學常識注釋整理
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有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
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根據(jù)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yǎng)它。
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xiàn)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
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食馬者:食——飼,喂 才美不外見:見——現(xiàn),表現(xiàn)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耶,表疑問,相當于“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2.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薄ⅰ版隙鸨荚隆钡?。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jīng)由孔子編選。
5、《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蹲髠鳌泛汀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論語》、《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__
3.文言文中的傳統(tǒng)文化常識
第一,學習文言文是繼承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知識,增強了解社會、認識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漢語是現(xiàn)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xiàn)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流”。兩者是同一種語言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并不是兩種語言。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依然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清代文學家沈復《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樂”、“龐然大物”等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在運用。所以,學習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但它來自古代漢語口語,現(xiàn)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難學,我們應有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樣學好文言文呢?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語感有“三要”:
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誦讀是我國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蔽难晕恼Z言簡潔、典雅,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許多大作家的語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于對古文的熟讀背誦。如:巴金十二三歲能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吳晗十三歲以前背完了《三字經(jīng)》。
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上面說過,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詞語、語義是相通的。如“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中的“期”,是“約定”的意思,這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義是一致的。再如“不能名其一處”(《口技》)中的“名”字,與現(xiàn)代漢語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說出”的意思。用心領悟,就能做到見“言”知“意”,這對學習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動積累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如對通假字的理解,對“之”、“其”、“以”等虛詞用法的了解,詞語含義的古今變化等等。
邊學習邊總結,不斷積累,就能掌握規(guī)律。掌握了規(guī)律,學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學習文言文并不難,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掌握規(guī)律,循序漸進,是能達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
4.高中文言文常識整理
閱讀《小石潭記》,復習下列題型 一、文學常識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東人,___ _代文學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導古文運動,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爾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動 寂寥( )無人 悄( )愴( ) 幽邃( ) 參(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點詞語解釋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見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為坻為嶼為嵁( )( )( )全石以為底( ) 皆若空游無所依( ) 蒙絡搖綴( )( ) 參差披拂( ) 往來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勢犬牙差互( ) 佁然不動( ) 俶爾遠逝( )似與游者相樂(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環(huán)合( ) 寂寥無人( ) 悄愴(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記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隸而從者( ) 2、①全石以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過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為底( )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過清( )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點語句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7、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9、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5.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識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 文章來源:網(wǎng)友提供 點擊數(shù):441 更新時間:2008-7-6 16:14:29 一、科舉制度 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舉人-----------貢士---------------進士 解元-----------會元---------------狀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國:九州、華夏、四海、神州 2、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陰陽: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4、南京:建康、金陵 5、揚州:廣陵 6、蘇州:姑蘇 7、成都:錦官城 三、官職任免 拜:授給官職;除:免除舊職任新職;授:授給官職;擢:提撥;遷:調職,一般指升官;左遷:降職調動;罷:免職停職;免:免除官職;黜:廢黜,貶退;謫:降職并調動 四、時間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農歷初一 望:農歷十五 既望:農歷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稱 1、王孟: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4、韓柳:韓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林、駱賓王 6、蘇辛:蘇軾、辛棄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亞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蘇:蘇軾、蘇轍、蘇洵 12、蘇黃:蘇軾、黃庭堅 1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 14、四大文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15、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 16、歲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8、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9、風騷:《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20、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21、三吏三別: 六、代稱 1、學生:桃李 2、婦女:巾幗 3、弟兄:手足 4、詩人:騷人 5、菊花:黃花 6、杜鵑:子規(guī) 7、家鄉(xiāng):桑梓 8、國家:社稷 9、史冊: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戰(zhàn)爭:烽煙 12、音樂:絲竹 13、文學才華:風騷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別稱 李白:詩仙 青蓮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軾:東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稱聊齋先生 杜甫:詩圣 詩史 陶淵明:靖節(jié)先生 歐陽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陸游:放翁 辛棄疾:稼軒 孟子:亞圣 名、字、號 古人幼年時取名,成年時取字。
名字均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表禮貌和尊敬。
號,又叫別號、表號,由自己取號,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 八、年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計時 年號記年 天干地支紀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貫:《柳河東集》 書室:《聊齋志異》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別號:《稼軒長短句》 謚號:《歐陽文忠公文集》 官職:《杜工部集》 年號:《白氏長慶集》 十一、名著人物與事件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精衛(wèi)銜石填海、伏羲發(fā)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專著 《詩經(jīng)》:第一部詩歌總集 《水經(jīng)》: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書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論語》 《孟子》 《左傳》: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水滸》: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紅樓夢》: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三國演義》: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6.高中文言文應掌握的重點詞字及解釋有那些
語文課是母語教育,文言文是漢民族母語歷史長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學生了解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起點。
沒有文言文的語文教育,就不能稱是完整意義上的漢母語教育。文言文作為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進入高中,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相信很多同學就會放棄對它的學習。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欠缺和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
結合文言文的學習規(guī)律和要求,筆者在這里簡略地談談有關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一、在誦讀中親近文言文誦讀是學好任何一門語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不斷地誦讀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語感。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p>
從讀的基本要求出發(fā),誦讀中要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和節(jié)奏,把握文章的情緒、氛圍和情感。在讀準字音、準確停頓的基礎上去體察語氣,辨明語義,理清層次,讀出特色。
如果正音不準會讀錯字,句讀不準會讀破句,錯音或破句均會影響到句子的準確理解。如將“乃使其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句子中的“衣(yì)”讀成“衣(yī)”,將“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五人墓碑記》)讀成“吾社之行為/士先者”,這分別是由于沒掌握“衣”的詞性和誤解“行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類錯誤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對所讀的內容不求甚解甚至會曲解文義。
逐步養(yǎng)成好的誦讀習慣,還有助于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和作文語言富有魅力的風格。在熟讀的基礎上,還要適當背誦一些文章。
選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凝練典雅的范文,往往講究推敲,講究精煉,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其文約,其辭微”,熟讀背誦無形中勢必會受到熏陶,反復誦讀熟記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語言枯燥,韻味不足!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其語言的優(yōu)美豐富,駢散結合,意蘊深遠,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誦讀習慣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傊?,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銘之于心,繼而達到閉目成誦的效果,要在音韻和諧,抑揚頓挫中去感受文質之美。
誦讀之法貴在堅持,鍥而不舍,必有收獲。二、在積累中體察文言文 學習文言文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積累。
中學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漢語語法體系總體說是嚴謹?shù)?、有?guī)律的,詞語的釋義、用法和句式的劃分均有一定的規(guī)范。根據(jù)字詞用法的特點,文言文字詞的學習內容有兩方面:一是識記詞基本義,二是識別判斷詞語的活用義。
基本義就是一個詞的常用義,很多文言詞都有一個或幾個常用義,學習這類詞語的主要方法就是識記,以課內為基礎,以一課或一個單元為單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關例句,比較歸納,積少成多。活用義是指一個詞不拘泥于某個固定的用法和解釋,而是根據(jù)句子語法結構的變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釋。
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以及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詞性的轉換等問題,均涉及了詞語的活用義。通常情況下,對詞語活用義的判斷主要憑借短語或句子結構分析法,這些分析法中,又以動詞結構的分析法最為常用。
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張良(“善留侯張良”,動賓結構,“善”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交好”)《鴻門宴》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天下之奇才”,動賓結構,“禮”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禮待”)《六國論》③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語,動詞活用作名詞“來到的游客”)《游褒禪山記》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判斷詞類活用并不難,關鍵把握好短語或句子的結構。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斷也離不開對句子語法結構的分析。
適當學習語法知識,掌握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懂得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的組合規(guī)則,無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規(guī)則。為在閱讀中減少翻檢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
可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自己動手編本《文言詞典》,還可以作一些分類摘編,制作一些文言知識卡片,將古代文化常識作一個粗淺的分類形成系列。日積月累,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也會使文言文的閱讀得心應手。
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蘇軾有一句話: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學習除了閱讀背誦之外更應該深入地思考,或圈點或批注或寫讀書筆記。
一句精辟的論述,一段優(yōu)美的描寫,一篇深沉的抒懷,均應是觸發(fā)感悟思索的發(fā)端,或撰文總結,運用多種形式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便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朱熹說過: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閱讀并思考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式。歸結起來,誦讀、積累和思考三個方面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應該有效的結合起來,不能割裂開。
誦讀中應有積累和思考,思考中應有反復誦讀。文言文學習要用口去閱讀,用手去閱讀,用心去閱讀,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斷地探求不斷地思考,如此堅持。
7.必修三文言文重點知識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3文言知識歸納 《寡人之于國也》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
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
兇,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
今常用于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
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yǎng)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三、一詞多義 1.數(shù) ①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觸龍說趙太后》) (名詞,數(shù)目、數(shù)量) ②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數(shù)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shù)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后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fā) ①百發(fā)百中(成語)(動詞,發(fā)射) ②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fā)、派遣)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行》)(動詞,出發(fā))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fā)出、抒發(fā))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zhàn)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yōu)美的) 6.于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于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于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zhàn)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饑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jié)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驗榧嬖~“于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于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志。
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起鼓”“擊鼓”。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五、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