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漢語常識
一、什么是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在句中臨時改變了它的基本職能,充當了別的詞類這種語法現(xiàn)象。
詞類活用是從語法角度來說的,而不是從詞匯角度來談的。一般來說,一個詞的基本的語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功能,離開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這種臨時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水”受助動詞“能”修飾,作謂語,由名詞活用為動詞,它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主語、定語、賓語,而本句中功能改變,成了別的詞類。
由于這種功能是臨時性的,離開了這種環(huán)境,活用就不存在了。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詞類活用就很少了。
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不同,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于是入朝見威王?!薄俺笔敲~,朝庭。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朝”是動詞“朝拜”。
詞的兼類是詞義引伸的結(jié)果,是一個詞所固有的。詞類活用是一個詞的臨時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詞的意義,又具有動詞的功能。名詞活用為動詞后,譯為現(xiàn)代漢語,有的譯為述賓短語,[動+名]如: 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
《呂氏春秋?上農(nóng)》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左傳?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有的譯為狀中短語,([介+名]+動),如: 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印?/p>
《史記?商君列傳》 上無衣,下無履,手弓而腰矢。 《聊齋志異.妖術(shù)》 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
韓愈《原道》 有的完全譯為動詞,如: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報任安書》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以夏雨雨人。 《說苑?貴德》 (二)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活用后具有動詞的功能。
有的譯為狀中短語,[形+動],如: 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馮婉貞》 適自相公家來,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韓非子.說林》 有的完全譯為動詞,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莊子?盜跖》 三、使動用法 (一)什么是使動用法 指主語使賓語施行謂語所表示的動作這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
譯為“使(讓,叫)……?!?齊威王欲將孫臏。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將”是名詞的使動用,齊威王想讓孫臏作將。“作將”這個行為不是齊威王所發(fā)出的,而是齊威王讓孫臏發(fā)出的。
使動句與一般的主謂賓句式不一致。一般賓語是謂語動詞涉及的對象,使動句中賓語卻是動作的發(fā)出者;一般句中,謂語是陳述主語的,使動句中謂語卻是陳述賓語的。
使動句翻譯為主使賓動。使動用法,它用的是述賓短語的形式表達的是兼語式的內(nèi)容。
但它又與兼語式不一,兼語式中要出現(xiàn)使令性動詞:使、令、命等。使動句中無。
使動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動詞、數(shù)詞活用而來。由于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為使動詞時,它們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主語使賓語成為(或產(chǎn)生)謂語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馮離而亡其國。 《韓非子?問田》 明主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
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專有名詞、名詞性的詞組也能活用為使動詞。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
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 《左傳.定公十年》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謂語的方位名詞所表示的方向發(fā)出動作。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史記.蘇秦列傳》 驅(qū)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韓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戶。
《詩經(jīng)?小雅?斯干》 名詞用作使動詞,其后賓語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荀子?天論》 同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還是使動詞,無形式上的區(qū)別。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讓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術(shù)》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 《韓非子?五蠹》 (三)動詞的使動用 主語使賓語產(chǎn)生謂語動詞所具有的行為或動作,其中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詞最為常見。
如: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陰侯列傳》 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臥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賈誼《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孟子?萬下》 (虞卿請趙王曰)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于人也?趙王曰:“人亦寧朝人耳,何故寧朝于人也?” 《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 《國語?周語下》 1、使動雙賓語 動詞的使動用,不僅可以帶一個賓語,還可帶兩個賓語,一個賓語指人,一個指物。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
《左傳.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載寢之。
2.古代漢語復習資料
我是中文系畢業(yè)的,中文最難修的是古代漢語,訓詁、格律、音韻什么的,很復雜,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古代漢語研究生很少人報名,甚至,有的招考單位招兩個,也許只有一個人報名。
大專院校也缺少古漢語老師的。不過,就業(yè)范圍不寬。
下面是一些書目,你可以挑選著看?!豆糯鷿h語》課程參考書目《古代漢語》課程以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5月校訂重排本,共四冊)為教材。
為了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特開具如下參考書目,供選擇閱讀。一、教材 1. 郭錫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漢語》 商務(wù)印書舘出版 上下 2001年 2.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3. 王力《漢語史稿》 中華書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 4. 郭錫良 李玲璞 《古代漢語》 上下 語文出版社1992年 5. 楊寶忠 《古代漢語詞語考證》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7年 6. 蕭泰芳 張儒等 《古代漢語注釋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牟維珍等《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匯考》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二、工具書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 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 中華書局 1958年1月第1版 4. 楊樹達 《詞詮》 中華書局 1965 5. 裴學海 《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 6.《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7月 7. 王力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1版 8.《辭源》 商務(wù)印書舘 9.《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0.《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 湖北辭書出版社 11.《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2. 楊伯峻 《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 1981年 13. 王海棻等 《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 14.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商務(wù)印書舘 三、文字類 1. 唐蘭 《中國文字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樸安 《中國文字學史》 上海書店 1984年3月第1版 3. 經(jīng)本植 《古漢語文字學知識》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4. 高亨 《文字形義學概論》 齊魯書社 1981年2月第1版 5. 梁東漢 《漢字的結(jié)構(gòu)及其流變》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 6.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商務(wù)印書舘 1988年8月 7. 蔣善國 《漢字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 8. 楊五銘 《文字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9. 羅君惕 《漢字學要籍概述》 中華書局 1984年5月第1版 10. 陸宗達 《說文解字通論》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四、詞匯類 1. 趙克勤 《古漢語詞匯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2. 何九盈 蔣紹愚 《古漢語詞匯講話》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蘇寶榮 宋永培《古漢語詞義簡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4. 洪成玉 《古漢語詞義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5. 高守綱 《古代漢語詞義通論》 語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五、語法類 1. 馬漢麟 《古漢語語法提要》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2. 張之強 《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 3. 劉學林 劉天澤 遲鐸《古漢語語法》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4. 劉誠 王大年 《語法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5. 何樂士 《古代漢語語法》 6. 鄭奠 麥梅翹 《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匯編》 中華書局 1964年 7.《文言語法》 楊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8. 馬建忠 《馬氏文通》 商務(wù)印書舘 1983年 六、虛詞類 1. 何樂士等 《文言虛詞淺釋》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 2. 楊伯峻 田樹生 《文言常用虛詞》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 3. 陜西師大 《常用文言虛詞詞典》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 4. 呂叔湘 《文言虛詞》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修辭類 1. 趙克勤 《古漢語修辭簡論》 商務(wù)印書舘 1983年3月第1版 2. 李維琦 《修辭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3. 楊樹達 《漢文文言修辭學》 中華書局 1980年9月新1版 4. 鄭子瑜 《中國修辭學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 八、古代文獻 1.楊伯峻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1980年 2.劉寶楠 《論語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3.楊伯峻 《孟子譯注》 中華書局 1960年 4.焦循 《孟子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5.孫詒讓 《墨子閑詁》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6.郭慶藩 《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7.王先謙 《荀子集解》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8.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學林出版社 1984年 9.陳奇猷 《韓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10.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11.班固 《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12. 洪誠 《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選注》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九、古書注解和詩詞格律 1. 楊樹達 《古書句讀釋例》 中華書局 1954年12月第1版 2. 俞樾等 《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中華書局 1956年1月第1版 3. 王力 《詩詞格律》 中華書局 1977年 4.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1980年 十、雜志 1.《古漢語研究》 2.《中國語文》 3.《漢字文化》。
3.古漢語常用虛詞有哪些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
(《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
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
(《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志。
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
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
(《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p>
(《赤壁之戰(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因 1.用作介詞。
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jié)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
表示疑問或感嘆。后來寫作“歟”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
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
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
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
(《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 良曰:“長于臣?!保ā而欓T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
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
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
可根。
4.自考古代漢語重點學習
一詞:1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無為”,不要?!罢础?,浸濕。
2 、隨意春芳歇:任其。
3 、云生結(jié)海樓:構(gòu)造、建造。4 、仍憐故鄉(xiāng)水:愛。
5 、邊庭飄肴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飄肴”,形容路途曲折遙遠?!吧n?!保B韻聯(lián)綿詞,曠遠迷茫的樣子。
6 、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為名節(jié)而死。
7 、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哪堪、怎堪。
8 、江邊一樹垂垂發(fā):漸漸。9 、無邊落木蕭蕭下:樹葉飄落聲。
10、艱難苦恨繁霜賓:甚恨。11、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阻塞。12、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反而、反倒(副)
13、男兒本自重橫行:馳騁疆場,無所阻擋。
14、胡騎憑陵雜風雨:侵凌、逼進。
15、身當恩遇恒輕敵:不畏強敵,不顧性命。
16、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指下垂的淚。
17、少婦城南欲斷腸:“欲”,幾乎?!皵嗄c”,指傷心到了極至。
18、食飽心自若:安然自得。
二、活用:男兒本自重橫行:形→意動,以…為重。
三句:1 、月中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意思是“月下如飛天鏡,云生如結(jié)海樓”)
2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是律詩中習用的句式,者是名詞性詞組。)(注意這是與散文不同的表達方式。)
四、常用字:1 、知:(1 )本義:對事實或道理有認,知道。(2 )引申義:了解,熟悉。-知覺、感覺。如“草木有生而無知”-知識,見解如“無知也”-知識豐富,經(jīng)驗豐富。形容詞,讀zhi,四聲,如“知者見于未萌”-名詞,才智。后寫作智,如“故夫效知一官”-交好,相親,人與人相互了解如“絕賓客之知”-知已。如“海內(nèi)存知已”-參與如“國子知之”-主持。如“吾與之其知越國之政”
2 、興:起也。(1 )古義:興起。如“風蕭瑟而并興兮”。(2 )引申義:興盛如“稽其成敗興壞之紀”-衰落而復興-征發(fā)。以上讀xing如“今者興發(fā)不小”-名詞,興致,讀xing四聲。如“東閣官梅動詩興”。
3 、置:(1 )本義:赦罪(2 )引申義:放棄、拋棄,如“沛公則置車騎”-放置如“置之坐上”
-安置如“因置以為上將軍”-擺設(shè)如“或置酒而招之”-設(shè)置、建立-驛站車馬。如“速置郵而傅命”
4 、賦:從貝武聲。(1 )本義:田賦,賦稅。如“薄賦斂,廣畜積”。(2 )引申義:按田賦征派的兵員,兵力-繳納賦稅(動)-獻出,授與。如:“以口賦貧民”-吟誦詩歌如“公入而賦”——做詩-一種文體,如“懷舊空吟聞笛賦”。
5 、辭:(1 )常用義:言辭、言論。如“塞睚眥之辭”。(2 )引申義:文辭,如“故賞其酒肉而重之以辭”。-托詞,借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口供-審訊,如“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辭讓,辭謝。如“卮酒安足辭?”-辭職,辭去如“輕辭古之天子”-拒絕,如“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辭別如“此臣所以辭而去也”-一種文體如“楚辭”,“歸去來辭”。
三十九課宋詞五首
一字:華—花,鐙==燈
二詞:1 、羽扇綸巾談笑間:是儒將的裝束。
2 、煙里絲絲弄碧:“弄”,舞弄、飄拂。“碧”,指嫩綠色的柳枝。
5.誰能教我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我就不說書本概念了,白話說吧。
1.介詞就是介紹進來一個動作的地點、時間、工具、方式、辦法等的詞,后面通常跟名詞。比如“于”: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這個“于”就是“向”。又如“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耙浴本褪悄没蛴玫囊馑?。
2.介賓就是介詞+后面的賓語(名詞),如上面的于孔子,以子之矛,都是介賓結(jié)構(gòu)。
3.動賓就是一個動詞加一個賓語,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代詞動詞等。這個就是一般的吃飯,喝水這樣的詞都是動賓。
4.意動,是詞類活用的一種方式。可以是一個名詞做動詞用也可以是形容詞做動詞。意思是把……當成或看做……。
例如:公子乃自驕而功之。這句里的“功之”就是意動。功本來是名詞,功勞。這里當作,認為自己有功。這就是意動用法。
又如形容詞意動:民各甘其食。這里的甘是形容詞,甜美的意思。意動作動詞,是民認為或覺得食物香甜。
5.賓語前置:賓語前置是古漢的一種語法。古代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和否定句中的代詞常常放在動詞前面。
例: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這里“賀”是動詞?!昂巍笔且蓡柎~做賓語,放在動詞“賀”的前面。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有”是動詞,“之”是代詞。這句是否定句,所以“之”放在“有”的前面。就是“沒有這樣的情況”的意思
6.復指前置賓語:就是除了賓語外,還有一個代詞(一般是“之” 或“是”)放在動詞前面,這個代詞和前面的賓語指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個東西,動詞一般是一個字的。
例:姜氏何厭之有? “有”是動詞,何厭是賓語,那個“之”就是復指,這句的意思是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p>
例:唯利是圖。這句話的意思是唯圖利,就是只想要利益。那個“是”就是復指利益的“利”
7.副詞:修飾動詞的詞,表示動詞的程度方式等。忽然 偶爾 很 非常 只 都是副詞
8.反詰:就是反問。在古漢語里有一些表示反問的句型。
如“不亦……乎?”“得無……乎?”
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意思就是“不是……嗎?”
6.請問古代漢語有哪些文學常識
1、詩書:《詩經(jīng)》、《尚書》
2、風騷:《詩經(jīng)》、《楚辭》?!对娊?jīng)》中的《國風》,《楚辭》中的《離騷》文學成就最高,對后世影響極大,故常以“風騷”并舉,分別指代《詩經(jīng)》、《楚辭》。
3、屈宋:屈原和宋玉。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云: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4、先秦三史傳:《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
5、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6、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7、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8、三玄:《莊子》、《老子》、《周易》
9、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
10、蒙子三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
10史學雙璧:《史記》、《資治通鑒》
11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12、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相如(賦)、司馬遷(散文)
13、班馬:司馬遷、班固
14、三曹:漢魏間的曹操、曹丕、曹植。他們的詩作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的傳統(tǒng),氣魄宏偉,慷慨悲涼。
15、建安七子:漢末時期作家孔融、王粲、陳琳、徐干、阮禹、應(yīng)玚、劉楨。
16、竹林七賢:魏晉時期作家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
17、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8、王孟:唐王維和孟浩然。田園詩人。
19、高岑:唐高適和岑參。邊塞詩人。
20、韓柳: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代表作家。
21、三蘇:北宋文學家蘇軾、蘇洵、蘇轍三父子。
22、蘇門四學士: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均出于蘇軾門下。
2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24、元曲四大愛情悲劇:關(guān)漢卿《拜月亭》;王實甫《西廂記》;白樸《墻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
25、元代四大戲劇家:關(guān)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26、十大古典喜?。宏P(guān)漢卿《救風塵》;王實甫《西廂記》;鄭廷玉《看錢奴》;白樸《墻頭馬上》;康進之《李逵負荊》;吳炳《綠牡丹》;施君美《幽閨記》;康?!吨猩嚼恰?;高濂《玉簪記》;李漁《風箏誤》
27、十大古典悲?。宏P(guān)漢卿《竇娥冤》;紀君祥《趙氏孤兒》;馮夢龍《精忠旗》;李玉《清忠譜》;孔尚任《桃花扇》;馬致遠《漢宮秋》;高則成《琵琶記》;劉東生《嬌紅記》;洪升《長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28、明代三大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傳》
29、清代三大小說家:曹雪芹《紅樓夢》;蒲松齡《聊齋志異》;吳敬梓《儒林外史》
30、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曾樸《孽海花》;劉鶚《老殘游記》
7.古代漢語知識
“蚤”通 早“辟”通 避。
二字屬於 古今 字?!懊憽蓖?修,“脩”字意為 十條干肉 。
岳岳、野埜、淚淚、慚慙、巖巖、和咊,這六組字我們稱之為 異體字 ,其中 巖巖 在造字方法上屬於會意和形聲之別。1 故人不獨親(意動用法,以……為親人)其親,不獨子(意動用法,以……為孩子)其子。
2.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原始早飯晚飯,作動詞用,做飯)而治。 3.是故君之所不臣(名詞作動詞,臣服,前面有副詞“不”)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名詞作動詞,臣服,前面有副詞“弗”)也,當其為師則弗臣(名詞作動詞,臣服,前面有副詞“弗”))也。
4.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使動用法,讓……來,后面有代詞“之”)之。5.順流而東(名詞做副詞,向東)行,至於北海。
東(名詞做副詞,向東)面而視,不見水端。6.臧宣叔亦如晉乞師,皆主(作動詞,做……的主人,統(tǒng)治)郤獻子。
7.抑王興甲兵,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處于危險之地)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於心與? 8.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形容詞做動詞,遠離)庖廚也。
9.以設(shè)制度,以立(動詞使動用法,使……建立,設(shè)立)田里,以賢(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賢能的人)勇知。10.從左右,皆肘(名詞作動詞,用肘……推或擠)之。
11.彼秦者,……虜(名詞作狀語,像對待俘虜?shù)膽B(tài)度一樣)使其民。12.天下云(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集而響應(yīng),贏糧而景(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從。
13.坐而假寐。14.宗廟之事,如會同,端(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章甫(名詞作動詞,戴上禮帽),愿為小相焉。
15.若亡(使動用法,使……滅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zh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