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tǒng)禮儀知識有那些
1、行走禮: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tǒng)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2、見面禮:日常見面既要態(tài)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tǒng)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tǒng)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jié)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F(xiàn)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xiāng)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禮:傳統(tǒng)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規(guī)矩,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nèi)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guī)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jié),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guī)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5、拜賀慶吊禮:中國自古是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guī)。拜賀禮一般行于節(jié)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tài)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jié)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yǎng)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fā)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F(xiàn)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diào)青年人的成年意識?;榧奘侨松拇笫?,傳統(tǒng)社會十分看重。傳統(tǒng)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槎Y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結發(fā)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后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后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fā)達。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lián)、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nèi)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總之,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tài),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tài)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禮節(jié)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tǒng)的禮義標準。
傳統(tǒng)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xiàn)在我們對傳統(tǒng)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去偽存真,擇善而從之。
2.古代的日常禮儀
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jié)。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tǒng)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2、見面之禮——人們?nèi)粘R娒婕纫獞B(tài)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tǒng)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tǒng)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jié)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F(xiàn)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xiāng)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之禮——傳統(tǒng)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guī),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nèi)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guī)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jié),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guī)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5、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guī)。
拜賀禮一般行于節(jié)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tài)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jié)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yǎng)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古代禮儀
中國網(wǎng)-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漫談:跪坐背后的文化心理
3.禮儀知識大全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幾千年來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guī)范,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經(jīng)過禮儀的起源時期、形成時期、變革時期、強化時期、近代禮儀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禮儀的發(fā)展。 禮儀的起源時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xiàn)了早期禮儀的萌芽。
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禮儀的形成時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fā)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禮儀的變革時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fā)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zhì)和功能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強化時期在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盡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征,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在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nèi)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陳太丘與友期 》,內(nèi)容為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p>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p>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細節(jié)微言、涵泳無窮?!瓣愄鹋c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尺寸之間起波瀾,與下文問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應。友人“問”“便怒”“慚”“下車引之”,一波三折。
其間,先稱 “尊君”,驟然口不擇言 “非人哉”,人物情態(tài),栩栩如生。元方“門外戲”、一答一日、“入門不顧”,應對自如,宛若成人,表現(xiàn)出鮮明個性與獨立人格。
不論是情節(jié)上的起伏變化,還是人物情態(tài)上的自然生動,乃至文字之下隱藏著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質(zhì),都值得我們琢磨品味。其中的禮儀也是值得我們?nèi)ブ鹱置鳌?/p>
禮儀分好幾個方面,比如行走禮儀、見面之禮以及稱謂禮儀等等。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具體要求。
坐、立、行走之禮。坐、立、行走、躺臥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中國古代也極受人們的重視。
室內(nèi)的地上鋪有草編的席,室內(nèi)的活動就在上面進行,特別是坐和臥,都離不開席。席是坐具,當然不能踩臟,所以古人是不穿著鞋在席上行走的,進屋之前必須先脫去屨[ju巨,草、麻等制作成的鞋]、履、屐[ji雞,木制成的鞋]、鞮[di低,皮革制成的鞋]等,然后才能入室上席,也就是“入席”。
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認為是對主人極有禮貌的一種舉動,隨著椅子等家具的出現(xiàn),人們才逐漸改變了這一禮節(jié)。所以,《禮記·曲禮》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侍坐于長者,屨不上于堂?!?/p>
古人入席之后,對“坐”的姿式也十分講究,即跪地,兩膝著地,臀部落在腳跟上。若兩膝著地,臀不沾腳跟,身體挺直,則為跪。
如跪而挺身,挺腰,又稱為跽[ji忌,長跪]。如變坐為跽或變跪為跽,則含有起身告辭之意。
但如果“箕踞”而坐,則是一種輕視對方、傲慢無禮的舉動。所謂箕踞,是指坐時,臀部著地,兩腿前伸,身體形似畚箕[benji本機,簸箕]。
在一般的場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們很注意坐的姿勢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一致,即所謂“坐有坐相”。如處于莊重嚴肅的環(huán)境下,則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坐不動);如是比較隨和的場所,人們坐的時候,身體可稍稍向后坐;在宴飲時,則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利進食方便。
古人在行走過程也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故有行走之禮。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就光坐、立、行走都有這么多禮節(jié),實在是五千年歷史彌久。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
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tài),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tài),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禮節(jié)就成為了。
4.中華古代文明知識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tǒng)未曾中斷的古國。早在國家形成前,黃帝、堯、舜、禹等就先后活動于黃河流域。啟于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經(jīng)商、西周、春秋四個階段,我國的奴隸制度經(jīng)歷了1600年的獨立的延續(xù)、發(fā)展期,這是別的文明古國所根本無法比擬的。隨著我國奴隸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結束,我國的歷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比西歐于476年才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早了一千年。我國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而西歐的英法則在1453年英法百年戰(zhàn)爭結束后才開始走上中央集權的民族君主國的道路,比我國晚了1600多年。
自然科學統(tǒng)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fā)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fā)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其中,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fā)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fā)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tài),其波及范圍不限于某一局部地區(qū),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xù)千百年之久。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手工業(yè)的、城市建設、宗教信仰、古代音樂、繪畫、雕刻藝術、天文與歷法、數(shù)學和金屬礦產(chǎn)開采等領域都有古代文明的閃光。
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歷法、文字、制陶、圓周率、勾股定理、甲骨文、青銅器、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夏歷。另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國家之一。還有,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也很著名,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遠近聞名
中國古代文明
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是國家考古學界2001年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后啟動的又一多學科結合、聯(lián)合攻關的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此項工程涉及20多個自然和人文學科,旨在回答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諸多問題,如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黃帝和炎帝是否確有其人,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是什么,誰在中華大地上修筑了第一座城邑,又是誰建立了第一個部落等問題。通過多學科的配合,復原中華文明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文明探源的重點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初步擬訂的課題包括: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漢字的起源、夏商周時期環(huán)境的變遷、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起源、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城市起源、戰(zhàn)爭與文明起源及王權形成的關系、宗教信仰的起源、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等。相關課題還包括:史前至夏商周時期音樂、繪畫、雕刻藝術、天文與歷法、數(shù)學和金屬礦產(chǎn)開采等。
考古學家將在傳說中炎黃集團主要活動區(qū)域內(nèi),提取五千年前古人類遺傳基因,將其與夏商周、秦漢以至現(xiàn)代中國各地人類基因?qū)Ρ?,以研究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5.古今中外的禮儀小常識150字左右十篇
古今中外小常識雜然 2009-10-29 21:56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市〗、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撲克人物】黑桃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丹麥人霍克拉紅桃J:查爾斯七世的宮廷隨從拉海亞梅花J:亞瑟王的著名騎士蘭斯洛特方塊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羅蘭黑桃Q:帕拉斯o阿西納,古希臘神話中智慧與戰(zhàn)爭女神紅桃Q:朱爾斯,德國人,查爾斯一世的妻子梅花Q:英國的蘭開斯特王族的約克王后方塊Q:是《圣經(jīng)o舊約》中的約瑟夫的妹妹,萊克爾皇后黑桃K:戴維,公元前10世紀的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擅長彈奏豎琴紅桃K:查爾斯一世,弗蘭克國王沙勒曼梅花K: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方塊K:羅馬名將和政治家朱亞斯o西澤,羅馬統(tǒng)一后成為獨裁統(tǒng)治者【十二生肖】〖中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埃及〗牝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猿、鷹〖法國〗摩羯、寶瓶、雙魚、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馬〖印度〗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年齡稱謂】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孩提:指2——3歲的兒童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豆蔻:指女子十三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不惑之年:指四十歲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歲古稀之年:指七十歲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期頤之年:一百歲【古代主要節(jié)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nóng)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婚姻周年】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寶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鉆石婚、第70年§白金婚【科舉職官】〖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nóng)、高翔、李方鷹、羅聘【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十三經(jīng)】《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四大文化遺產(chǎn)】《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jīng)卷》【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ā贰旧勘葋喫拇蟊瘎 俊稘h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五。
6.寫作時,遇到一個古代的禮儀常識,但忘了
作揖,漢族民間傳統(tǒng)的一種禮節(jié),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jié)。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因為不需要觸碰手部,它相比于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wèi)生的特點。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yōu)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作揖根據(jù)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nèi)左手包于外上稱為“吉拜”,常用于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兇拜”,一般用于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7.古代禮儀的知識有沒有
中國古代禮儀 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chǎn)生最早。
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zhì)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xiàn)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xiàn)標志著禮儀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jié)極盡其能。 到現(xiàn)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nèi)容,從而成為現(xiàn)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
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jù)《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則始創(chuàng)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
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chǎn)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
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
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
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
“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
“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爸軞q”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
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
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shù)民族不少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fā)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
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jié)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jié)日飲食禮儀。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jié)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jié)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
8.漢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相見禮”是我國古禮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簡略來說,就是相互見面的禮節(jié)。
這些禮節(jié)規(guī)范著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給人們的行止坐臥提供了準則。這些理解都是人們觀念的反應,因此一個簡單的禮節(jié)背后都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一)趨趨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傳統(tǒng)禮節(jié)。指在一些特定場合,卑者、賤者、后輩、地主,自覺遵照法律的規(guī)定或約定的習俗,用低頭彎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貴者、前輩、賓客表示恭敬。
(二)拜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又一種傳統(tǒng)禮節(jié)。據(jù)《世說新語》和《荀子》的記載,古拜屈跪地,頭不至地,頭與腰如衡之平。
又,據(jù)《禮記?內(nèi)則》的記載,古拜兩手相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這是由于左主陽,男屬陽;右主陰,女屬陰的原由。
其實,古代的拜并不是一種,而是有九種之多,即所謂“九拜”?!吨芏Y?春官?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p>
九拜種,前四種世日常生活種的交往禮節(jié),后五種只有特殊情況才使用,其中吉拜、兇拜是喪禮種的拜禮,肅拜是軍旅和婦人所行的拜禮。 稽首是古代臣子對君父的拜禮,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尚,頭緩緩伏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較長的一段時間。
這是拜中最重的禮節(jié)。 頓首又稱叩頭,行禮的方法和稽首相同,只是觸地的時間很短,頭觸地即抬起,是平輩之間的拜禮。
空首也叫拜手,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與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著俯頭至手。所謂“空”,即指頭不著地。
這是男子常用的拜禮。 振動,也叫振董。
施禮的方式是屈膝跪地,兩手相出,然后再叩首。這是一種較輕的跪拜禮。
跪拜禮的實施,具體情形還有特別之處,如再拜、三拜、羅拜等。再拜指拜兩次,表示極度的尊敬,多用于臣對君,子對母。
三拜是指主人對眾賓客拜三次,以示對客人的普遍行禮。羅拜是羅列而拜,圍繞著下跪拜,表示高度的尊榮或敬畏。
據(jù)《禮記?曲禮上》的記載,卑幼陪伴尊長吃飯或飲酒,凡遇到長者親取菜肴或遞酒給你時,你就得拜而后食或飲。但穿戴盔甲的人不便于跪拜,故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
又,古代朋友,幼者見長者必拜。 明代庶人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先施禮。
子孫弟侄甥舅等晚輩見尊長,學生見老師,奴婢見家長,如久別不見四拜行禮,近別則行揖禮。其余親戚久別行二拜禮,近別行揖禮。
(三)拱手拱手,亦稱捧手,雙手合抱舉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 (四)作揖兩手抱拳高拱,身體略彎,向人行禮。
如果是參加追悼會,與人作揖,或進或退都要離開原位,即所謂“揖人必違其位”。 “捧手”與“揖”是古代兩種不同的相見禮儀。
古時還有時揖、天揖、土揖、特揖、旅揖、還揖、三揖、長揖等禮儀。 時揖是古代軍王向姻親關系的異性親族所行的揖禮。
行禮時,俯身,手從胸前平推,并致前。 天揖是古代君王對同姓親族所行的揖禮。
行禮時,俯身,手往胸前微微向上推舉。 土揖是古代君王向沒有姻親關系的異性親族所幸的揖禮。
行禮時,俯身,推手微微向下。 特揖:是士對孤卿每人單獨行揖禮。
旅揖是爵位等同者對眾揖之,指大夫所用之揖禮。 還揖是古代君王對故土、虎士、大仆、大右所行之禮。
因這些人皆在王之后方的左右兩側,故行禮時回身微向后,左右揖之,還為回轉之意。 三揖是王對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各一揖。
行禮時,拱手作揖,或上下,或左右,或推行。 長揖是用于稍尊于己者的揖禮。
行禮時,站立俯身,雙手相合高舉,自上而下。 (五)唱喏唱喏是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種禮節(jié)。
作揖是同時出聲致敬。 (六)長跪長跪是跪時挺身直腰。
這時身體似乎加長,所以叫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緊靠腳后跟。
伸腰及股而兩膝著地為跪。長跪旨在表示敬重和莊重。
(七)鞠躬兩腳并攏,兩手下垂于股部兩側,委屈上身表示敬意。 (八)寒暄亦作暄寒,是問候起居冷暖的客套話。
(九)叉手叉手是唐朝與人見面的一種禮節(jié)。行禮時,用左手緊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大指向上,其余四指甚至。
如果用右手掩其胸,需離胸八九厘米。 (十)仕女見男子禮俗男女之間的日常禮節(jié)是傳統(tǒng)禮儀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比較嚴苛的部分。
“男女授受不親”,是最為突出的準則。此外還有許多的規(guī)范。
比如,從周朝到晉朝(西晉末年例外),貴族官僚家庭的婦女見男子多以帳自蔽。唐代美人初入,也用幃擁之。
授受不親或蔽面等都可以看作是女子對男人的回避,如果非直面不可,也有相應的特殊禮節(jié)。如肅拜與手拜即是。
所謂肅拜,是低頭下手而不至于地的拜。婦人以肅拜為正。
所謂手拜,是拜時手至地,而頭至手。婦人以手拜為喪拜。
婦人參加吉禮或君主的上次,都用肅拜;作尸(為祖姑的尸)而坐,亦不用手拜而用肅拜;在喪事中,主婦居喪,則不用手拜而要磕頭。 道萬福也是屬于古代女子禮節(jié)。
唐宋時婦女與人減免行禮之時??诘馈叭f?!?,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