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少數(shù)民族的知識
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知識太多了,你具體要知道哪方面的呢?少數(shù)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國家中人數(shù)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國指漢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苗、彝、壯、布依、朝鮮、滿等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通過識別并經(jīng)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由于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shù)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歷代政府(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雖都有一套關于民族事務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間卻無平等可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方針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團結(jié)政策、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繁榮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民的意愿,中國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逐步實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這場改革廢除了領主、貴族、頭人等特權者的一切特權,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舊制度,使千百萬少數(shù)民族群眾翻身解放,獲得人身自由,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建國幾十年來,我國各民族結(jié)成了平等、團結(jié)、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曾經(jīng)長期被壓迫、遭歧視的少數(shù)民族真正變成了國家的主人.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一些新中國成立前社會形態(tài)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奴隸制度或封建農(nóng)奴制度下的少數(shù)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里跨越了數(shù)百年乃至數(shù)千年的歷史鴻溝,跨入了現(xiàn)代社會. 具體介紹: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jié)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人們?yōu)榱藨c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shù)氐臐h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jié)日開齋節(jié)(也叫肉孜節(jié)),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jié)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jié)日較多,除傳統(tǒng)年節(jié)、祭祀節(jié)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jié)日,苗族有很多節(jié)日,但各地區(qū)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jié)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這一節(jié)日傣語稱“??北冗~”.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xiàn)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jié)慶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jié)日:主要節(jié)日有闊時節(jié)(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火把節(jié)、收獲節(jié)、中秋節(jié)、澡塘會、刀桿節(jié)等.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jié)”扣人心弦,據(jù)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xiàn)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tǒng)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jié)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jié)、浴佛節(jié)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jié)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jié)等,最隆重的節(jié)日莫過于春節(jié),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jié)、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qū).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jié)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jié)日是:元日(春節(jié))、上元(元宵節(jié))、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
2.苗族的各種資料
苗族,現(xiàn)有人口740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qū))。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huán)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chǎn)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chǎn)資源。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
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nóng)業(yè)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后期創(chuàng)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現(xiàn)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jié)日較多,較隆重的節(jié)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jié)等。
[民族簡介] 苗族,現(xiàn)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qū))。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huán)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
出產(chǎn)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chǎn)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nóng)業(yè)稻作。
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后期創(chuàng)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F(xiàn)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節(jié)日較多,較隆重的節(jié)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jié)等。 [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節(jié)”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農(nóng)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tǒng)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tǒng)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xiàn),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
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巖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xiàn)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并用。
多數(shù)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xiàn)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
對于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qū)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qū),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nèi)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nèi)打轉(zhuǎn)、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fā)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xiàn)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qū),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制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于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
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于黔東南大部分地區(qū)。
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
東部地區(qū)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
中部地區(qū)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qū)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jié)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
許多地區(qū)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qū)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
吃牯臟亦稱祭鼓節(jié)、鼓社節(jié)、鼓藏(牯臟)節(jié),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
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yǎng)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后延續(xù)三年之久。
大多數(shù)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
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yè)化的。
他們在前述。
3.200字苗族的真實小故事
苗族,其實是一個統(tǒng)稱,里 面的分支分多很多,大概分 的有生苗,熟苗,生苗,是 指未被漢化的,一直生長在 苗寨里,幾乎與世隔絕的苗 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他 們彪悍,血性,義氣,能用 生命捍衛(wèi)自己的家園,至今 不與外族通婚。
但有極少數(shù) 的入贅郎。熟苗,是指被漢 化了的苗人,除了還保留著 自己的服裝,自己的飾物, 其它的幾乎與漢人相同了, 苗語,也只有奶奶輩的會說 了。
比如我,就是熟苗。 苗人分族分的細,也分成 峒,有族長,峒長之分。
其 中最讓我感到害怕的,是蠱 苗。也是后人一直傳說的, 下蠱。
傳說一直有誤,并非所有苗 人,都會下蠱,只有蠱苗一 族,才精通蠱的運用。蠱族 的族長,也沒有誰敢得罪, 蠱族的苗女,最好也不要亂 惹。
她們熱情似火,如果你 不想玩真的,就不要動情。 其實關于蠱,很多人不相 信,覺得那很無稽,我其實 也不信,因為我覺得,那種 東西,無法解釋。
可我十歲 的時候,親身經(jīng)歷過一次, 到現(xiàn)在,我都不能解釋。我 問過很多醫(yī)生,他們都無法 解釋這個現(xiàn)象。
我小時候,住在一個小巷子 里,巷子門口,有個賣瓜子 的老太太,小時候皮,老是 去偷她的瓜子,或者買一毛 錢的,要多抓一點點。有一 天我又抓了人家的瓜子,回 家就肚子痛,去醫(yī)院,醫(yī)生 檢查不出任何問題,這是外 婆說,不好,怕是中蠱了。
(這些,都是媽媽后來告訴 我的,我已經(jīng)淡忘了,我唯 一記得的,只是后來發(fā)生 的,極其詭異的事情) 我們回到家后,外婆就揭開 我衣服,摸我的肚子,跟媽 媽說,不對,是蟲蠱,南南 (我小名)得罪誰了?下那 么重的手?我也沒辦法,只 有請下蠱的人了。(外婆的 娘家,在德夯的山里,是生 苗,外婆本身,也會下一些 小小的蠱。
但會下蠱的人, 未必能解別人的蠱。而且很 多蠱,只能下的人自己解, 外人解,一個不小心,反噬 了,別說解蠱了,連自己都 搭進去了。)
于是外婆開始 問我,是不是得罪了什么 人,有什么老頭老太太之類 的對著我嘴巴亂動,(這里 告訴大家一招,如果去苗人 聚集的地方,看到莫名其妙 的人對著你動嘴巴,那么不 管他是不是在下蠱,都請用 拇指掐好自己的中指,那樣 的話,很小的蠱毒,是可以 防的。)又或者,在人家家 里亂吃了什么東西沒有? (蠱不是空氣傳播的,它必 須有個介質(zhì),要么就是觸碰 你的身體,要么就是放蠱人 接觸你吃的東西,暫且當蠱 類似于細菌吧。
但它絕不是 細菌) 外婆這樣一問,我想起了那 個賣瓜子的老太太,今天好 像很兇,買完瓜子多抓一點 的時候,掐了我手指頭。我 就跟外婆說了。
外婆馬上就出門了,過了一 會,外婆和那個老太太進來 了,外婆不停的在說一些我 聽不懂的話(外婆一直會說 苗語,而我和媽媽都不會, 只會說方言),估計是求那 個老太太高抬貴手之類的。 然后又走到床邊,作勢打了 我?guī)紫?,媽媽后來說,我還 挺會做戲,哇哇的哭的那叫 一個慘。
但我現(xiàn)在回想起 來,我覺得當時我絕不是做 戲,我是真的害怕。肚子又 痛。
4.苗族的資料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技藝很高,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他稱“長裙苗”,當僅有的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后:摸)、織錦:帶叟)等、祭祀歌五種、“吼歌”。 苗族民歌可分為飛歌,英文寫作、“花苗”等等、“喊歌”。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風俗歌,較隆重的節(jié)日有過“花山節(jié)”?,F(xiàn)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玩表”、敘事歌,《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zhàn)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暴露予敵人,因地域不同稱謂有別、“紅苗”,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 美麗淳樸的苗家姑娘
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抹去,善于運用草藥治病救人:蒙),包括“野外情歌”,是流行于黔東南的一種特別的民歌演唱形式、“坐姑娘”:毛),文字也隨之丟失、“四月八”,瑰麗多彩。游方歌是苗族民歌的專稱,留下的只有現(xiàn)在的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Hmongb(諧音、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苗族的挑花。 后20世紀50年代后期苗族又開始創(chuàng)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苗族節(jié)日較多。 苗族曾經(jīng)自稱 Hmub(諧音. 其中青苗人精通藥草、“短裙苗”:仡熊),群眾喜愛的蘆笙舞、ghab Xongb (諧音,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蠟染、maob(諧音。商周時期:MIAO 和 HONGB、至黔(貴州),不得不將文字焚燒。飛歌在田間地頭演唱:嘎腦),也稱“順絡 苗族少女
歌”,有的地區(qū)自稱“ghab nus(諧音、“山歌”、Hmaob(諧音、“青苗”、“采花”、“坐花坡”、“走月亮”等,從事農(nóng)業(yè)稻作。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白苗” 民族簡介
苗族的歷史悠久、“龍舟節(jié)”等:牡),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游方歌,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刺繡、至滇(云南),在中國古代典籍中、deb songb(諧音
5.請介紹一下
苗族的習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區(qū)的交界地帶。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后期創(chuàng)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現(xiàn)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節(jié)"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農(nóng)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節(jié)日較多,較隆重的節(jié)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jié)等。 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 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
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jié)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 苗族禁忌 產(chǎn)忌:產(chǎn)婦生育,忌外人入室。
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chǎn)婦的奶水"踩干"。產(chǎn)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
有些苗族地區(qū),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chǎn)婦家,否則認為會延長產(chǎn)期。 農(nóng)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后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qū),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內(nèi)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才。 在些苗族地區(qū),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
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
入葬后1月內(nèi),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qū),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
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
忌動他人放于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
6.怎么寫文明上網(wǎng)童謠
你拍一,我拍一,自律公約要牢記;
文明上網(wǎng)遵規(guī)則,綠色網(wǎng)絡齊建設。
你拍二,我拍二,上網(wǎng)目的要清晰;
網(wǎng)絡沖浪學知識,虛擬游戲不沉迷。
你拍三,我拍三,知識產(chǎn)權要保護;
發(fā)帖追求真原創(chuàng),轉(zhuǎn)帖記得留出處。
你拍四,我拍四,網(wǎng)絡文明要普及;
互相尊重多謙讓,惡意誹謗要不得。
你拍五,我拍五,不良網(wǎng)絡要摒棄;
拒絕暴利和低俗,健康上網(wǎng)益處多。
你拍六,我拍六,誠信交易要做到;
不弄虛來不作假,網(wǎng)絡購物笑哈哈。
你拍七,我拍七,安全知識要學習;
不給別人當肉雞,避免信息泄出去。
你拍八,我拍八,公平公正要執(zhí)行;
網(wǎng)絡比賽憑技術,爾虞我詐傷感情。
你拍九,我拍九,資源共享要推廣;
輕松上網(wǎng)無障礙,人人上網(wǎng)都受益。
你拍十,我拍十,和諧自律要保持;
網(wǎng)民一起心連心,文明和諧才成真。
7.苗族歷史小故事
苗族起源于黃帝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后與黃帝部落發(fā)生戰(zhàn)爭,失敗后退入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
在四千年前,以堯、舜、禹為首的北方華夏部落與“三苗”發(fā)生戰(zhàn)爭,“三苗”被擊敗。從此,“三苗”部落分崩離析。
“三苗”失敗后,一部分被驅(qū)逐到“三?!保唇耜兏式唤绲貛?,后又離開“三?!毕驏|南遷徙,經(jīng)過很長時間逐步進入今川南、滇東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來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長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其先進的部分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其發(fā)展較慢的部分,商周時被統(tǒng)稱為“南蠻”,居住漢水中下游的,被稱為“荊楚蠻夷”。
后來,荊楚蠻中先進部分逐浙發(fā)展成為楚族,建立楚國;后進的部分,繼續(xù)遷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諸省毗連的山區(qū),成為今日東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自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苗族的分布更廣。
東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區(qū)及貴州中西部,即當時的巴蜀、夜郎、牂牁,縱橫數(shù)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邊區(qū)最多,是當時全國苗族分布的中心。其中又以黔中(今川東南及黔北邊境)、武陵(今湘西、黔東之大部)兩郡較多。
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當時所謂“五溪蠻”的主體民族。漢代遷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記載,不過人數(shù)很少。
遷入貴州中南部的苗族,從近幾年貴州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地區(qū)發(fā)掘的許多苗族巖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兩晉之時。近幾年來的民族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一帶有些苗族追述族譜長達五十多代人,與上述考古材料相近。
唐宋時期,苗族的分布有較大的變化:一方面是漢水中下游以東至淮河流域的多數(shù)苗族已逐步漢化而消失;另一方面是移入貴州的苗族進一步增多,逐步成為全國苗族分布的中心,同時開始進入云南(滇東北除外)。據(jù)彝文史籍記載,唐代長慶、大中、咸通年間,云南南詔軍隊數(shù)次侵擾播州時,曾俘掠了數(shù)萬苗族和仡佬族到云南作奴隸,說明當時黔北苗族相當多。
貴陽以西至鎮(zhèn)寧、關嶺、貞豐一帶,晉代時設牂牁郡,為大姓謝氏世襲統(tǒng)治。到了唐代,牂牁分裂為東西二部,其部民遂被稱為“東謝蠻”和“西謝蠻”,元明兩代則稱作“東苗”和“西苗”。
在黔南惠水、長順直到黔桂邊境,近幾年發(fā)現(xiàn)了許多苗族巖洞葬,經(jīng)鑒定,除部分是魏晉南北朝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唐宋至明代的遺物。 這一時期,“苗”的稱呼在唐人樊綽《蠻書》、宋人朱輔的《溪蠻叢笑》和《宋史》等書中已開始出現(xiàn)。
貴州已逐步形成全國苗族分布的中心,不過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當時這一情況并不為人所知。 從元明到清初,由于封建王朝大力經(jīng)營西南,在各民族地區(qū)逐步設流官治理,對各省具體情況的了解進一步深入,貴州苗族很多的事實遂漸披露于世。
又由于湘西、鄂西、川東苗族的大量漢化,于是貴州作為全國苗族分布中心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人們根據(jù)苗族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苗族各部分服飾顏色、式樣的不同,分別將其稱為高坡苗、平地苗、長裙苗、短裙苗、紅苗、黑苗、花苗、青苗、白苗等,名稱多至數(shù)十種,因而有“百苗”之說。
苗族社會的發(fā)展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封建社會。但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發(fā)展長期以來十分緩慢而又極不平衡。
貴州設治較晚,又遠離文化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因此,苗族社會的發(fā)展,比湘西、鄂西、川東一帶的更為遲緩。秦漢至兩晉時期,湘西桃源、沅陵一帶苗族已開始出現(xiàn)強大的部落首領。
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沅陵、辰溪、溆浦以北、漢水流域以西直到川東巴峽的苗族,出現(xiàn)了許多強大的封建主,并受到封建中央的賞賜,加官進爵;社會經(jīng)濟有的與漢族完全一致,父系氏族的鼓社制和農(nóng)村公社的議榔制,是當時主要的社會組織,在外部,則受他族奴隸主和封建主的統(tǒng)治或羈縻:居于黔東北者受思南、思州田氏領主的控制,在黔北則為播州楊氏領主的屬民,在黔西北受羅甸國奴隸主的統(tǒng)治,在黔南受龍、方、張、石、羅五性領主的羈縻,在貴州中部,受宋氏領主的制約。這些首領統(tǒng)治下的苗族,有的淪為奴隸,有的淪為農(nóng)奴,有的成為依附民。
有的雖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形式上仍依附于外族統(tǒng)治者,被稱為“羈縻蠻地”。有的完全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被稱為“生蠻”。
元明兩代到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前后,封建王朝一方面分封各族首領(包括征蠻有功的漢族將吏)為土司,以統(tǒng)治各族;另一方面又直接派流官以控制土司,實行土流并治。由于漢人進入苗區(qū)的增多,漢文化的促進作用加強,苗族社會的封建化得以加速,階級分化開始明顯。
這時期,苗族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中小土司,如雄據(jù)于紫云、長順一帶的金竹安撫司及平越楊義長官司的金氏,黎平亮寨長官司龍氏,以及雄據(jù)于八寨(今丹寨)和都勻一帶的夭壩安先司夭氏,承襲時間各有數(shù)百年之久。在黔東銅仁、松桃和黔北務川、道真等縣苗族中,出現(xiàn)了一些當時被稱為“富苗”的地主。
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銅仁府羅金寨苗族地主吳老夭,有錢有勢,“久為諸苗雄長”稱霸湘黔邊境,湘西、黔東北各縣不少都投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