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
什么固定句式的我不想說,太多了,教你一種簡便的方法
古文中介詞通常有“以” “乎” “于”這3個字后加賓語(一般由代詞或名詞充當)就構成了介賓短語。
若這3個字后加地點、方式、途徑、手段等等就構成介賓短語充當狀語,而且這個介賓短語放到了謂語動詞后,那么這個就是狀語后置句。
你要記住正常語序:主語+(狀語)+謂語+賓語 首先分析句子成分(哪個是主語,哪個是謂語。。。。)再與正常語序比較,就知道哪個成分是前置還是后置(例如:“具告以事”,告是謂語,以事是狀語,本來狀語是在謂語前面的,但是在這個句子里狀語放到了謂語后面,狀語就發(fā)生了后置,賓語前置一樣的道理)
定語后置,也是要分析句子成分,若中心詞放到定語前面,那么就發(fā)生了定語后置(例如:“擁眾數萬”,中心詞是“眾”,定語是“數萬”,正常語序:定語+中心詞,正常語序是“擁數萬眾”,這個句子的語序是:中心詞加定語,所以發(fā)生了定語后置.
要說明的一點,那些固定句式只是當你不會翻譯或者不會分析句子成分才用的,那寫句式我不想說了,你看上面的那些人的回答吧,打了很久的字,很累
但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謝謝
2.文言文常識有些什么
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p>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
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p>
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痹偃绱髸翌佌媲湓卫舨可袝娙税拙右自涡滩可袝?,,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
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
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
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
《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
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蹲T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譚嗣同》:“。
3.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學常識歸納
句式倒裝 古今漢語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況下,漢語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順序的。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后;修飾限制或在中心詞前,補充成份在謂語后。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充當句子成分時,與現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一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后面,甚至有時候謂語還可以放到主語的前面等。
常見的倒裝有以下的五種: 1賓語前置:疑問句中 否定句中 出現結構助詞 2定語后置:數量性定語后置 修飾性定語后置 “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3介詞并語前置4介詞賓語的位置, 5謂語前置(1) 賓語前置 賓語在一定的語境中,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代漢語中最為突出的一種語序現象。一般地說這種前置是有條件的。
其類有三: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例如, ① 大王來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實不才,又誰 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許子冠乎?”曰:“冠?!?/p>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誰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問代詞“何”、“安”、“誰”、“孰”、“奚”,都是用作賓語而置于謂語的前邊的。
例(3)的“敢”是能愿動詞,它必須與動詞連在一,所以“誰 ”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fā)性的是例(6),“欺天乎”當然也是疑問句。
但由于“天”這個賓語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
所以放在動詞“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聞 也 (未聞之) ③我無 爾詐 ,爾無我虞。
(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嚴格的。
據統(tǒng)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于動詞前面的,并不那么嚴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況。
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 。 漢代以后,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 為之 。
雖然漢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們可以認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guī)則,是文人仿古的結果。
(三)賓語后有結構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并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 也。③ 將 虢是滅 ,何愛于虞?④ 我周之東遷, 晉鄭依 焉。
⑤ 王貪而無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無乃 爾是過 與?(責備你)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調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這種格式。
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1惟余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2惟陳言之務去。 (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志的賓語前置,但并不多見。 (2)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
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于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后邊。今譯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量性定語后置 ① 命子封帥 車--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修飾性的定語后置 ①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廟堂,遠遠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① 太子賓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
都因為有“者”字標志而將定語后置 。(2) 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構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后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 奚為 不自織? (為什么?) ②何以 戰(zhàn)? (憑什么?) ③客 胡為 若此 (為什么?) ④曷為 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為何?) ⑤ 學 惡乎始 ? 惡乎終 ? (從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志,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 楚國 方城以 為城, 漢水以 為池。
② 楚戰(zhàn)士無不 一以當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張良 西向待。
在現代漢語中,還有“ 夜以 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3) 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但是,古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處所、原因、比較。
4.文言文“下車伊始,即遏廟廷,易其榜曰先師廟”是什么意思
剛下馬車,馬上就去瞻仰孔廟,換上新匾額,題名“先師廟”。
1、下車伊始( xià chē yī shǐ ) :舊指新官剛到任?,F比喻帶著工作任務剛到一個地方。謁譯為“參拜”“拜謁”亦可。
2、選自《惠州府志》王煐,字紫詮,號子千,天津寶坻人??滴跏吣昱e博學鴻儒,官歷光祿寺丞、水部郎中,其間獲派纂修會典。
3、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王煐出任惠州太守。在惠州任太守七年,不因為美酒聲色而沉溺,不因為肥差厚祿而動心,而是獨自勤勤懇懇地專注詩作,所到之處必定尋訪山川名勝,凡是見到文人雅士,不管他們才能高低,(王煐)都會降低身份愉快地跟他們交往,召引會同(他們)用詩文相互贈答吟誦。
4、王煐抵郡,湖山無恙,而古跡名勝則鮮有存者,蓋干戈之息未久也。誦讀之士,往往散處山谷鄉(xiāng)落之中,索居離群,聞見寡眇。下車伊始,即謁廟廷,易其榜曰先師廟。政簡刑清,攬風問俗,草木山川皆供點染。又崇文興教,尊師重道。建堂舍二十四,以為講學習誦之所。其亭榭臺沼,或仍或新,以為游息之地。名之曰豐湖書院。
5、意思是:王煐來到惠州,見(這里)湖山自然景觀不錯,但是名勝古跡卻很少留存,大概是由于戰(zhàn)亂結束不久。讀書的士人,大多流散居住在山間鄉(xiāng)野里,(他們)離開眾人獨自生活,見聞很少。王煐初到惠州上任,即刻到孔廟堂前瞻仰,改換匾額,題為“先師廟”。政治從簡法律清明,訪問民間風俗,草木山水都用作詩文題材。王煐又推崇興辦文化教育,尊崇儒師學業(yè)。他興建二十四間廳堂房舍,作為講學讀書的場所。那里的亭臺水榭樓閣水潭,有的沿襲照用有的新建而成,以此作為游覽休息的地方。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豐湖書院。
6、王煐寫作《豐湖書院記》道:“土地和人民是國家的寶物,我們應該按照它們的高低來治理,按照他們的知識能力來教化,這就是執(zhí)政者首先要做的事。不過,從古到今的當政者懂得培養(yǎng)教育人才的,還是不乏其人,至于說改造修飾山川,那么,有的人就認為這是沒有益處的浪費,(他們)哪里懂得治理美化山水,是這樣的有助于人文建設啊。”
5.求文言文常識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 一、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二、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三、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復習重點) 四、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 下面分專題例釋: 一、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句有三種情況:語氣強烈的疑問句;語氣強烈的感嘆句;舊詩詞為了韻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④大哉,堯之為君也! (堯之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華。 (其華灼灼) 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賓語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國! (我少年中國,美哉?。?以上例子分別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①⑦疑問句; ②③④⑧感嘆句;⑤⑥舊詩詞合韻律。
二、定語后置 定語后置有下面四種情況: 1.中心語+定語+者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 (求可使報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子孫三夫) 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賓客) ⑤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燒溺死者人馬甚眾) ⑥亦雁蕩具體而微者。
(亦具體而微者雁蕩) 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簫者客) ⑧人馬凍死者相望。
(凍死者人馬相望) ⑨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語+之+定語 ,“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強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大四海,有幾人歟?) ④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帶陸離長鋏,冠崔嵬切云——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鏗然有聲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窮民而無告者) ③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群臣吏民,受上賞) ⑤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附操者荊州之民) ⑥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 ⑦國之孺子之游者。 (國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數量詞作定語時,數量詞大多數放在中心詞的后面。例如 : ①吏二縛一人詣王。
(二吏二縛一人詣王) ②嘗貽余核舟一。 (嘗貽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三夫子孫) ④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白璧 一雙玉斗) ⑤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比至陳,六七百乘車,千余騎,數萬卒) ⑥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或盡一石粟) 三、賓語前置(重點)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特定條件下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賓語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肯顧我) ③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我無詐爾,爾無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 ⑤先生……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忌不信自)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①大王來何操? (大王來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與誰歸) ④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之”,賓語前置標志)3.用“之”“之為”或“是”將賓語前置, 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大。①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日居月諸,冒下土——日月曾經照臨,陽光離去后露出了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憂群臣) ③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唯求敵) ④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余唯視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
(唯其疾之憂唯其疾之憂) 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為聽。
(惟聽弈秋) ⑧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惟輔德) ⑨唯利是圖。
(唯圖利) ⑩唯吾馬首是瞻。 (唯瞻吾馬首) ⑾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唯急進修——只急迫地進德修業(yè))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 ③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長安君以何自托于趙) ④夜以繼日。
(以夜繼日) ⑤長安君。
6.文言文常識有些什么
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p>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
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7)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p>
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p>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
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
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
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稄埡鈧鳌贰按髮④娻囼s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
《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
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蹲T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譚嗣。
7.急求急求
1.太行(háng)之陽有盤谷,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南、河北平原之間。
陽:山的南面?!鸾淮P谷的地理位置。
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xiǎn)少。 甘:甜。
鮮:少。○說明盤谷環(huán)境幽美。
或曰:“謂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有人,代詞。
謂:通“為”,因為。其:指盤谷,代詞。
環(huán):屈曲環(huán)繞。兩山之間:即山谷。
曰:名叫?!鸾忉屆蛑唬阂拦戎械貏萁忉尅氨P”。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是:這個,代詞。
宅幽:位置幽僻。宅,位置。
勢阻:地勢險陰。之:助詞,不譯。
所盤旋:代詞“所”與動詞“盤旋”組成名詞性所字詞組,可譯“所流連的地方”。盤旋,流連,逗留。
○解釋命名原因之二:就隱者之所盤旋解釋“盤”。雖舉兩種說法,實際側重后說,以啟下文。
友人李愿居之。○點明主人。
第一自然段為文章第一部分,交代李愿所居盤谷的位置、環(huán)境和命名原因。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之:助詞,用在主謂句之中,變主謂句為詞組,作主語。者:的情況,代詞。
○總起。 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
利澤:利益、恩澤。昭:顯著。
○此段寫得志的大丈夫。先說功成名就。
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坐于廟朝:指在朝廷做官,參與國家大事。
古代聘享、命官、議事常在宗廟進行,與朝廷出政并重,所以廟朝并舉。進退:指任免、升降。
佐:輔佐。出令:發(fā)布政令、國家文告。
○在朝發(fā)號令。 其在外,則樹旗旄(máo),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
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奔馳。 樹旗旄:樹起飾有旄牛尾的旗幟,指大官僚出行的儀仗。
旄,旗的一種,用旄牛尾系于旗竿上以為裝飾。羅弓矢:陳設弓箭。
羅,羅列。武夫:指士卒。
呵:喝道。供給之人:指服侍的仆役。
○在外顯威風。 喜有賞,怒有刑。
○憑喜怒刑賞。 才畯(jùn)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
才畯:才能出眾的人。畯,通“俊”。
道古今:說古論今。譽盛德:頌揚(他的)大德。
譽,贊美。煩:煩躁,厭煩。
○聽門客稱頌。 曲眉豐頰,清聲而便(pián)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jū),翳(yì)長袖。
曲眉:彎曲的眉毛。豐頰:豐滿的面頰。
清聲:清脆的聲音。便體:輕盈的體態(tài)。
秀外:秀麗的外貌?;葜校郝敾鄣膬刃?。
惠,通“慧”。飄輕裾,翳長袖:(起舞時)輕薄的衣襟飄飄而動,長長的衣袖遮掩面容。
裾,衣襟。翳,遮掩。
這幾句寫家妓。家妓是古代豪門貴族家中的歌舞女伎。
○看家妓歌舞。 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
粉白黛綠者:白粉搽臉、青黛畫眉的姬親。粉白,用粉把臉搽白。
黛綠,用黛把眉畫成青綠色。黛,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
者,指代姬妾。列屋:在排列的房屋中。
閑居:清閑地住著。妒寵:妒忌別的姬妾得寵。
負恃:自負仗恃(自己的美貌)。爭妍:爭著比美。
妍,美麗。取憐:求取憐愛。
○養(yǎng)眾多姬妾。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
遇知:寵遇賞識。于:被,介詞。
用力于當世:掌握了當代的權力。所為:所作所為。
○鋪寫“遇知于天子”的大丈夫的威儀和荒淫。 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惡此:討厭這些。幸而致:僥幸得到。
幸,僥幸。致,得到。
○不愿為此種“大丈夫”,而說“是有命焉”,妙。第二自然段鋪寫高官權臣的顯赫聲威和窮奢極欲。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zhuó)清泉以自潔。 窮居:在荒僻之地居住。
野處:在山野之地居住。處,居住。
濯清泉:用清泉洗滌。濯,洗滌。
○此段寫不得志的大丈夫,即隱居之士。先寫居處之幽。
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 采于山:從山上采的水果。
茹:食?!鹪賹戯嬍持?。
起居無時,惟適之安。 起居:作息。
無時:沒有定時。惟適之安:只求安于舒適的環(huán)境,這是動詞賓語前置。
○再寫起居之安。 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心? 與其……孰若……:固定格式,表示在兩者之間進行選擇,前者不如后者,可譯為“與其……哪里比得上……”。
有譽于前:當面受到稱贊。無毀于其后:背后不受毀謗。
于,在,介詞。其,代詞,指自己。
有樂于身:身體受到享樂。無憂于心:心中沒有憂慮。
○再寫無毀無憂之樂。 車服不維,刀鋸不加, 車服不維:不受官職約束。
車服,車輛和服飾。古代以車服標志官階高低,這里借以指官職。
維,約束。刀鋸不加:不受刑罰懲處。
刀鋸,殺人的刑具,此指刑罰?!鹪賹懶藤p不相及。
理亂不知,黜(chù)陟(zhì)不聞。 理亂:治亂,指朝政。
“理”是“治”的代用字,是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諱。黜:貶官。
陟:升官。○再寫朝政不關心。
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 不遇于時:不被時代賞識,指不被任用。遇,遇合,賞識。
于,被,介詞。時,時代。
○鋪寫“不遇于時”的大丈夫的隱居生活。 我則行之。
○結出本文旨意,并與上段“不可幸而致”相照應。第三自然段鋪寫隱居之士的潔身自好和無毀無憂。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 公卿:指達官顯貴。奔走于形勢之途:在通往權勢的路上奔走。
形勢,意指權勢。
8.初中文言文常識【絕對高分】
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
……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
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
(《買油翁》)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與熙也。
(《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
(《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論戰(zhàn)》)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 第一冊: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9.初一文言文知識整理
我升初二,我可以告訴你一些。
古今異義: 齷齪:古:做事小心謹慎,過分拘謹。 今:骯臟 可以:古:可以憑借。
今:對某事表贊同。 涕:古義:淚。
今義:鼻涕。 走: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 湯: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然而:古義:兩個詞。
“然”代指上文所說的情況,“而”表示轉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 今義:是一個表示轉折的連詞。
一詞多義:(按音序排列)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養(yǎng)(衣食所安)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2、具備。
(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被:1、影響(被于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7. ?。?、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陽樓記》) 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
(薄如錢唇《活板》)8.策:1、馬鞭。(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
(成語“束手無策”)9.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
(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
(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12. 懲:1、苦于(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13. 馳:1、騎(愿馳千里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14. 出:1、發(fā)、起(方其出海門) 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16. 次:1、編次。
(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18. 當:1、承當,承受。
(當之無愧) 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
(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
(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19. 道:1、道路。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22. 敵:1、攻擊(恐前后受其敵《狼》) 2、敵人(蓋以誘敵《狼》)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zhí)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26. 惡:1、怎么(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27. 發(fā):1、行動、發(fā)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 2、發(fā)射(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fā)于畎畝之間) 4、征發(fā)(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fā)而幽香 ) 6、發(fā)出(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 7、fā,頭發(fā)(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共(凡三往)29. 方:1、見方(方七百里)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30. 分:fēn 1、劃分,分開。
(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 3、長度單位。
(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難之間) 3、供養(yǎng)(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fā)語詞(夫環(huán)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34.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