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古文的基本常識
古文定義: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tǒng)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后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后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nèi)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zhì)流暢的傳統(tǒng)﹐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并為后世所沿用.唐代優(yōu)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diào)“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創(chuàng)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xiàn)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
2. 文言文基礎知識
第一節(jié) 文言實詞 一、古今異義 同一個詞古今意義發(fā)生了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古今異義。
平時要注意積累古今異義的詞語;做題時要細心體察,不要望文生義,以今代古。二、一詞多義 文言實詞往往具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這種現(xiàn)象叫一詞多義。
對常用的多義詞,要弄清其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系,系統(tǒng)地掌握詞義。如,“朝”本義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見帝王,便引申為“朝見、朝拜”;由“朝見”又引申為朝見的處所“朝廷”;又引申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據(jù)相關詞句(具體語境)準確理解詞義。三、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就是詞類活用。
要掌握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數(sh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名詞作狀語,結合語境進行判斷。四、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教材中的偏義復詞的數(shù)量不多,因此要進行歸納總結。平時訓練要注意積累,考場作答要體察語境,認真比較。
第二節(jié) 文言虛詞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第三節(jié)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白話文用動詞“是”聯(lián)系判斷句中兩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xù)。文言文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1.用助詞“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斷。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夫戰(zhàn),勇氣也。
粟者,民之所種。2.在主謂間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
例如: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環(huán)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則”“即”有“就是”之意。3.動詞“為”和判斷詞“是”表示判斷。
例如:①此為何若人?②問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憑句意去判斷。例如劉備,天下裊雄。
5.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例如:視之,非字而畫。二、被動句 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里,主語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施動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
常見的文言被動句有以下幾種:1.在動詞謂語后邊也用介詞“于”,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例如:①而君幸于趙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3.在動詞前邊用“見”作為被動標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又可以再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例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4.在動詞前邊用“受”,同時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5.在動詞前邊用介詞“被”作為標志,例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蛘吲浜辖樵~“于”引出行為主動者,例如:燕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
三、倒裝句(一)賓語前置句 在古代漢語里,賓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一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為了強調(diào)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在疑問句里,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安、何、誰等),一般提到動詞或介詞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誰與歸?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賓語的代詞,也都提到動詞的前邊,例如:①時人莫之許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③彼不我恩也。
3.為了強調(diào)賓語,借助“之”“是”等的幫助,把賓語從詞的后面提到動詞的前面。這“之”“是”便成了賓語提前的標志,無其他義。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圖。4.介詞賓語的前置。
例如;①國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語后置句1.“……者……”為標志。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2.“……之……”為標志。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三)狀語后置句1.“于”為標志的介賓短語。
例: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伐顓臾》)2.“以”為標志的介賓短語。例: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四)主謂倒裝句 例;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詞或某些成分經(jīng)常省略,比白話文多見。1.省主語。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蟲)一鳴輒躍去,(蟲)行且速。2.省謂語動詞。
例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賓語。
①省動詞賓語。例如: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詞賓語。例如:秦王不懌,為(之)一擊缶。
4.省介詞。例如: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5.省量詞。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次)反焉。
3. 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薄ⅰ版隙鸨荚隆钡取?/p>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jīng)由孔子編選。
5、《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左傳》和《戰(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論語》、《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4. 關于文言文的一些知識
他們叫文言虛詞 。
要想掌握文言虛詞的作用,首先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才去判斷虛詞在這里所起的作用。
常用的意思有:
一、之
1、代詞: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報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稱之曰能 肉食者謀之 公與之乘 名之者誰 天下順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異之 故為之文以志 名之者誰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天下順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愿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這一類最多):如,宮中之事 以傷先帝之明 窮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勢 山間之四時也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三里之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覽物之情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2)用在主謂詞組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鏡之新開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學也不知日之入
(3)補充音節(jié)(這一類很少):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3、動詞(這一類初中課本中極少)
如:輟耕之壟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4、語法作用(這一類涉及到文言語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詞(這一類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遠指相當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聞其賢 苦其心志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其鄉(xiāng)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蕩 今觀其文章 聽其議論之宏辯 日與其徒上高山
2、表語氣(這一類較少)
如,其真不知馬耶 其真不知馬也
三、以
1、作介詞,可解釋為:用、靠、憑、憑借、因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順(憑、憑借) 不以物喜(因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氣可以養(yǎng)而致(憑、憑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憑)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jù))
2、連詞
(1)表目的:譯為 來 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殺之以應陳涉 以光先帝遺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靈 故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眾 以知天地之廣大 將以攻宋
(2)表結果:譯為 以致
例、以傷先帝之明 以塞忠諫之路也(此類較少)
3、其它
(1)以為:譯為 認為 例,或以為死
(2)所以:
a、用來之意,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所以動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相當于“而”:如,醉則更相枕以臥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課本中只此一個)
四、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國可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詞尾(一般用在形容詞后):例,悠悠乎與灝氣俱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相當于“……的樣子”)
五、雖
1、即使之意。例,雖有千里之能 雖不能察 雖多何為 雖殺臣,不能絕也
2、雖然之意。例,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風力雖尚勁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六、然
1、代詞:這樣的意思。例,吳廣以為然 然,胡不已乎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2、作詞尾:表……的樣子。例,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滿目蕭然
3、連詞:表轉(zhuǎn)折。例,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2、有時候:如,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八、為
1、介詞(相當于“被”“替”):如,士卒多為用者 山巒為睛雪所洗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動詞:如,為壇而盟(筑) 釀泉為酒(釀造)
5. 【文言知識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師說.前赤壁
(1)古今異義. 而未始知西山這怪特 古義 未嘗 今義 沒開始 攢蹙累積 古義 重疊、積壓 今義 積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義 這樣以后 今義 轉(zhuǎn)折連詞 游于是乎始 古義 從此,從這時 今義 遞進連詞 醉則更相枕以臥 古義 更換交替 今義 更加 到則披草而坐 古義 撥 今義 覆蓋在肩背上. 頹然就醉 古義 接近 今義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義 從前 今義 朝 故為之文以志 古義 記 今義 志氣、志向 是歲元和四年也 古義 代詞,這 今義 判斷動詞 (2)一詞多義 始指異之: 稱奇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 獨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別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為像人: 成為 故為之文以志: 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這里是遭貶調(diào)的意思. 趣,通“趨”,往.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6. 初中文言文基礎知識及練習
初三語文文言文課外閱讀練習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浦陽鄭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②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yī),醫(y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
然始發(fā)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④,否亦將為一臂之憂。
非有以御其內(nèi),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本龔钠溲?,日服湯劑,而傅⑤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fā)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體內(nèi)臟。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 A.懼而謀諸醫(yī)(謀劃) B.甚將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為之(變換)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 徐以杓酌油瀝之 B.不速治,且能傷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 雖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終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憂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發(fā)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指代“各種疾病”)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指代“禍患”)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② 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
5.本文寫鄭君醫(yī)治拇指疾患一事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仆)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奔确矗瑔枺骸矮@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說符》) 6.解釋下面加點的“之”字。
(1)楊子之鄰人亡羊 之: (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之: 7.補出省略成分。 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p>
8.翻譯。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 9.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三、濫竿充數(shù)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10.南郭處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他為什么要“請為王吹竽”? 答: 11.南郭處士本不會吹竿,可他卻為齊宣王吹竽多年,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答: 12.齊泯王聽吹竿,喜歡一個一個獨奏,南郭處士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處士逃走后,你認為他會去做什么? 答: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
①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貢②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
孔子曰:“賜③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選自馮夢龍著《智囊》) [注釋]①府:指國庫。
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賜:子貢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學生。 14.文中寫子貢做了什么事?孔子對他的做法持什么態(tài)度?孔子持這種態(tài)度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管仲、隰朋①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蹦司蛑斓盟?/p>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③師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注釋: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家。
③不難:不惜,不恥。 16.“乃掘之”中的“乃”與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B.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D.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 A.老馬之智可用也。
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蟻壤高達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老蟻。
憑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們有所不知的時候,不。
7. 初中語文文言文相關知識
● 之◎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心。
◎ 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計。不速~客。
莫逆~交。◎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閑視~。
◎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 【在地方名詞前面】往,到:“吾欲~南海”。◎定語后置的標志【在名詞與形容詞之間】: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 而◎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連詞(a.表平列,如“多~雜”。
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遞進,如“~且”。
d.表轉(zhuǎn)折,如“似是~非”。e.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
f.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 表(從……到……):從上~下?!?以◎ 用,拿,把,將:~一當十。
~苦為樂。~身作則。
~鄰為壑。~訛傳訛。
~往鑒來。◎ 依然,順,按照:~時啟閉。
物~類聚。◎ 因為:~人廢言。
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 【在時間詞后面】在,于(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表示一種目的】目的在于:~待時機。
~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shù)量的界限:~前。~內(nèi)。
◎ 用在動詞后,類似詞的后綴:可~。得~。
◎ 古同“已”,已經(jīng)。◎ 太,甚:不~急乎?◎ 及,連及:富~其鄰。
● 其◎ 第三人物代詞,相當于“他(她)”、“他們(她們)”、“它(它們)”;“他(她)的”、“他們(她們)的”、“它(們)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緘~口。獨行~是。
自食~果。◎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實。
言過~實。◎ 那里面的:~中。
只知~一,不知~二。◎ 連詞,相當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助詞,表示揣測、反詰、命令、勸勉:“~如土石何?”◎ 詞尾,在副詞后:極~快樂。
大概~。● 然◎ 對,是:~否。
不~。不以為~。
◎ 以為對,答應,信守:~納(以為對而采納)。~諾(許諾,信守諾言)。
◎ 這樣,如此:當~。~后。
~則?!?表示一種語氣(a.表決定,猶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擬,猶言一般,如“如見其肺肝~”)。
◎ 【在形容詞后面】用于詞尾,表示狀態(tài)(。的樣子):顯~。
忽~。飄飄~。
◎ 古同“燃”。● 因◎ 原故,原由,事物發(fā)生前已具備的條件:原~。
~素。~果。
病~。◎ 理由:~為(wéi )。
~而。◎ 依,順著,沿襲:~此。
~之。~循(a.沿襲;b.遲延拖拉)。
~噎廢食。陳陳相~。
其實也沒什么方法可言,只要是把主要的虛詞記熟,多古詩詞,文言文,有了預感就很容易辨認了。答案補充這里有點資料 /view/1371712.htm。
8. 高考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文言文閱讀題一直都非常穩(wěn)定,歷年的考試都沒有太大的意外發(fā)生。一般也是從實詞、虛詞、性格表現(xiàn)和內(nèi)容歸納四個方向設置題目。所占分值為12分,一般設置3-4個題目。
一般來說,最后一道題目是從全文的角度上進行考核,所以首先應該閱讀最后一道題目,大體了解文章內(nèi)容。然后要仔細的閱讀原文,憑借自己的語感進行初步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加點字的時候一定要結合題目進行理解。第三步就進入到了實際的解題環(huán)節(jié):
1、文言實詞題。要對考核的實詞進行字形和字義的分析。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聯(lián)系上下文,推導出詞義,然后將選項中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倘若發(fā)現(xiàn)語言通順合理,這說明解釋的正確無異議。一般來說,從沒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這是題目設置的干擾項。
2、文言虛詞題。同學們在備考時也一定進行了大量的虛詞練習,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首先應該確定這個詞在其他遇到過的句子中所表達的意思,將這個意思套到試題中的句子進行驗證,倘若也說的通,那就應該是正確的。
3、性格表現(xiàn)題。首先應該先找出來的是不能表現(xiàn)題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選項,先要排除干擾選項。做這道題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張冠李戴,把別人的性格或與之無關的性格硬加到主角頭上,要盡可能避免這種錯誤的發(fā)生。
4、內(nèi)容歸納題。首先要找出文段當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然后認真閱讀并精確掌握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錯誤選項中的錯誤往往很細節(jié),主要從順序顛倒、無中生有、人物事跡錯亂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斷加點詞的正確與否,這一題在繁雜的古文實詞翻譯中我該重點掌握哪些詞語,我該如何去訓練自己答這種題。
運用幾個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將它后面給的解釋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錯)推斷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該字的寫法結構透出出來的含意、利用語法推--即分析該字在該句所充當?shù)木渥拥某煞值贸鏊脑~性、利用語境推--即結合課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該字意義)
第二: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一項,這一題,我該著重去掌握哪些詞語進行比較,分析問題。
先把高考??嫉?20實詞18虛詞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來.
9. 初中文言文知識歸納
在古漢語詞匯中,實詞占絕大多數(shù),所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是正確閱讀文言文的關鍵,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文言實詞的重點是理解文言實詞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含義。
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滿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為“座”,初中課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約有六十個,我們列表把它們集中起來記憶。通假字的讀音要按其本字的讀音來讀,如“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中的“被”讀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著”解釋。
(二)一詞多義。
文言文中有些字詞根據(jù)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應用范圍有所變化,同樣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意思,在那個句子中又是另一個意思。要讀懂文言文必須了解一個詞的多種含義,以便確定其在具體句子中的含義。因此,對文言實詞詞義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數(shù),平時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見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例:1. 以為妙絕(極) 群響畢絕(消失)
2. 朝服衣冠,窺鏡(早晨) 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朝拜)
(三)古今異義。
語言,特別是它的詞匯,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歷史的變遷,古今詞匯及其意義有了明顯的差異,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掌握常用實詞的變遷情況,對于讀懂文言文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古今詞義變化有下列幾種情況:
1. 詞義擴大。“再”古義為“第二次”,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現(xiàn)在的意思不僅指第二次,還指幾次以上或重復與繼續(xù),使用范圍擴大。
2. 詞義縮小?!奥势拮右厝藖泶私^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兒女”。現(xiàn)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詞義范圍變窄了。
3. 詞義轉(zhuǎn)移。“涕”在古義中指“眼淚”,如“汪然出涕曰”,現(xiàn)在則專指“鼻涕”。詞義出現(xiàn)了轉(zhuǎn)移。
4. 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可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其詞性,這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在平時的學習、朗讀過程中,要把握這種語言現(xiàn)象,一般有下列幾種情況:
(1)名詞活用為動詞。“驢不勝怒,蹄之?!保ā肚H》)“蹄”本為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作“用蹄子踢”理解。
(2)動詞活用為名詞?!皞鴥E提攜,往來而不絕者。”(《醉翁亭記》)“提攜”本為動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作“用手攙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詞做名詞?!拔崤c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險”本為形容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作“險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說明》規(guī)定“不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對這一內(nèi)容稍作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