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學基本知識
美學(希臘語:Aesthetica),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屬哲學二級學科,要學好美學需要扎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yǎng)。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lián)系。
西方美學的歷史是從柏拉圖開始的。盡管在柏拉圖之前,畢達哥拉斯等人已經(jīng)開始討論美學問題,但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在中國,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fā)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易傳》、莊子的美學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fā)展方向。但中國美學的真正起點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闡發(fā)的,“道”、“氣”、“象”、”無“、”虛“、”實“、”虛靜“、”玄鑒“等等,對中國古典美學產(chǎn)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的元氣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說,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說,中國古典美學關于審美心胸的理論,等等,都發(fā)源于老子的哲學和美學。在當代,美學在人文學科當中地位日益凸顯,審美體驗的意象性特征被認為在應對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危機當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同時,美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次啟蒙運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美學定義:
美是什么?這是美學這門學科所要探討的基本問題。每位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看法。這也并非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通過它可以輻射世界的本源性問題的討論。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解釋是復雜的。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說:美是理念;中世紀的圣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尚的榮耀與光輝;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學原理》則告訴我們美在審美關系當中才能存在,它既離不開審美主體,又有賴于審美客體。美是精神領域抽象物的再現(xiàn),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
經(jīng)典著作
》四篇對美學范式具有開啟作用的文章
柏拉圖開啟美的哲學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茲伯里開啟審美心理學的《論特征》
巴托開啟藝術哲學的《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
維特根斯坦對美學語分析具有影響的《美學講演錄》
》七本對美學體系具有影響的專著
康德《判斷力批判》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在結構美學上有兩大特點:一,從以審美判斷力為中心,聯(lián)系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去探討審美的本質(zhì)的。得出一種
2. 美學知識,急需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zhì)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xiàn)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
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zhì)、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esis。
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chǎn)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tǒng)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nheit)的學說。
現(xiàn)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并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zhì)。
發(fā)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chǎn)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于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
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
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
據(jù)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xiàn)已蕩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
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后者不僅造型優(yōu)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xiàn)象,爾后才開始思考、探討,并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xiàn)象的思考、探討始于古希臘。
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于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于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
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注等論著中。
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后,隨著歐洲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fā)生了認識論轉(zhuǎn)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qū)分開來。在嚴格規(guī)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guī)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
并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于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guī)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
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于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后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
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于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后,美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xiàn)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chǎn)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
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于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档轮?,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于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
3. 美學知識,急需
自然美是自然本質(zhì)力量的表象化.
“是自然無美,還是自然全美?” -------這是現(xiàn)代人的悲哀.
“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從何而來?”-------這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悲哀.
既然”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 一個黑箱等于另一黑箱,也算是”美是什么”的回答.
”自然美是什么”還不好回答嗎: “自然美是自然本質(zhì)力量的表象化.”
人的本質(zhì)力量是通過實踐對象化的,也就是說美生于實踐.
自然美是通過運動表象化的, 也就是說自然美生于運動.
還想指出的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不過是自然本質(zhì)力量的一點點顯示.
美學板塊
人類無權評論自然之美,沒有人類的評論自然也就無所謂“美“了。正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對自然才有種趨同感,希望在自然中反觀到自身。人類城市是一種異化的自然,所以人類才感到孤獨,壓抑,心靈得不到放松與滿足,才渴望回歸到大自然中。我們的城市也正如一個人類的動物園,雖然有空間,但我們的精神和肉體卻被牢牢鎖住。
美學
1.從美的事物存在的領域區(qū)別自然美-----自然美的審美對象存在于自然界,并且沒經(jīng)過人類勞動的改造。例如西湖就不單純是自然美的審美對象,珠穆朗瑪峰基本完全是自然美的審美對象。
1.任何美都是主體與對象的一種關系,主體將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對象身上就產(chǎn)生了美。單獨是主體或單獨是對象都無法產(chǎn)生美,所以只能將美解釋成主體與對象的一種關系。所以自然本身無所謂美不美。
我國美學的主流是否定自然美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美是人本質(zhì)力量的對像化”.這使我想起八十年代我國生態(tài)經(jīng)濟學起步時遇到的一個理論問題.根據(j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商品價值是勞動產(chǎn)生的,是勞動量的凝聚.因此一些自然資源在原始狀態(tài)是沒有價值的. 馬克思認為北美的原始森林是沒有價值的. 為此,一些經(jīng)濟學家在討論保護自然資源等生態(tài)經(jīng)濟問題時很頭痛,很有一段時間繞不過這一理論障礙.生態(tài)經(jīng)濟學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當今在中國已蔚為氣候,也沒人再想起自然資源和馬克思的商品價值理論問題.
馬克思認為”美是人本質(zhì)力量的對像化”,認為勞動產(chǎn)生美,人通過實踐, 勞動認識美,審美源于實踐, 勞動. 馬克思主義美學將自然美的客觀性完全排除.但李澤厚又承認” 自然美是一個難題”.既然自然美是一個難題,可見還認識不清. 將自己一時還認識不清的事物,否定其存在,是真正做學問的態(tài)度嗎?至于”自然人化”和 ”人化自然”,一二百年前的哲學術語,當今已成科普語言.正是哲學大眾化和大眾哲學化的結果.想在這種科普概念上解答自然美這一個難題,如何可能.就我在過去看到的大會小會的許許多多生態(tài)經(jīng)濟論文,不記得有一篇用過”自然人化”或 ”人化自然”的. 所以生態(tài)經(jīng)濟很容易,也很快成長為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