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xué)常識大全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愛人.克已復(fù)禮.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2.<<趙威后問齊使>>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是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分國記事的史料匯編.屬國別體雜史,是散文集.是漢代劉向整理編訂.<<戰(zhàn)國策>>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難的言論和行動.用寓言故事和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3.<<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文.孟子:名軻,是孔子之后儒家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倡導(dǎo)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4.<<秋水>>選自<<莊子/秋水>>.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莊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張順應(yīng)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激烈批判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黑暗現(xiàn)實.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汪洋恣肆,辭藻瑰麗,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2.幾個文學(xué)常識
◆1.半對半錯。
伏尼契《牛虻》的主人公:亞瑟(主人公英國人居住在意大利)=列瓦雷士(主人公裝死后流浪的名稱)=牛虻(主人公的筆名),所以主人公是亞瑟是對的。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資本主義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不是安娜,《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就是安娜。
◆2.對
(1)父子共寫同題文章的現(xiàn)象十分罕見。宋代蘇洵、蘇轍父子各有《六國論》傳世,兩篇文章珠聯(lián)璧合,各放異彩,可稱得上是古代議論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對照起來看,兩者的立論角度、論證方式、文字風(fēng)格各不相同。品評兩者的成敗得失,或許對今人會有所裨益。
同一題目作文,父子兩人都是借史論政,并和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以起到借古鑒今的作用。不同的論證角度、論證方法和語言風(fēng)格展現(xiàn)出父子兩人不同的人格魅力。
【蘇洵《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骸傲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轍 《六國論》】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2) 1923年仲夏之夜,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六朝金粉遺址秦淮河,相約同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題做文,各表心跡,這兩篇同一題目的文章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可謂白話美文之佳作,因此傳為佳話。
3.文學(xué)常識有哪些
8.《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編。
記事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輯錄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稇?zhàn)國策》在語言運用上很成功,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gòu)成了獨特的語言風(fēng)格。
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chuàng)作以重大影響。 9.《玉臺新詠》 《玉臺新詠》總集名,南朝陳徐陵編,共10卷,書成于梁代,是《詩經(jīng)》、《楚辭》之后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總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東南飛》(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等。 10.《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總集名,宋郭茂倩編。
輯錄了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包括民間歌謠與文人作品以及樂曲原辭與后人仿作。
樂府原是當(dāng)時官府設(shè)立的音樂機關(guān),專事制作樂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的歌辭。這些樂章、歌辭后來就叫“樂府詩”,成為繼《詩經(jīng)》、《楚辭》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
11.二十四史 指從《史記》到《明史》的24部史書。其中中學(xué)課本涉及到的有:《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東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新唐書》(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明史》(清?張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的總稱?!端膸烊珪?,是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薈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綜合叢書。
共輯錄清代乾隆以前歷代重要典籍3461種,79309卷,分裝為36000多冊,按經(jīng)(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和注釋經(jīng)典的著作)、史(記述歷史史實、地理疆域、官職等書)、子(戰(zhàn)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農(nóng)、醫(yī)等各種科學(xué)技術(shù)著作)、集(歷代作家詩文集)四大部分分別編列。 三、團體運動 1.初唐四杰 唐初文學(xué)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zhuǎn)了當(dāng)時過于靡麗的文學(xué)風(fēng)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唐宋時期的文學(xué)革新運動,其內(nèi)容主要是復(fù)興儒學(xué),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dǎo)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xué)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xué)成就。
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三蘇 北宋文學(xué)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
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稱“三蘇”。 5.元曲四大家 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合稱。
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 6.復(fù)社 明末文學(xué)社團,主要領(lǐng)導(dǎo)人為張溥、張采,本為切磋學(xué)問,砥礪品行而設(shè),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fēng),力求清真雅正。
四、文學(xué)體裁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
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nèi)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xí)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
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p>
我們學(xué)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shù)》:“論者,議也”。
《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論,則學(xué)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tǒng)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
4.文學(xué)常識
屈原的《離騷》 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輿之?dāng)】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B183]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dāng)?shù)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原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nèi)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掔木根以結(jié)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圣以節(jié)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啟《九辨》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dāng)。
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風(fēng)余上征。 朝發(fā)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fēng)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guān)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jié)幽蘭而延儜。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fēng)而絏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jié)言兮,吾令謇修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fā)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雁為媒兮,雁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dǎo)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
5.文學(xué)常識
1 學(xué)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xué)則殆
2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3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0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觀滄海 有必要分得這么細嗎?不止細 有些還牽強 呵呵 像我這樣經(jīng)過高考洗禮的已經(jīng)對這樣的東西恨之入骨了 不管它
16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17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很奇怪哦,以我的經(jīng)驗,應(yīng)該 是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怎么會在 次北固山下 的??)
18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9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20 枯藤老樹昏鴉
21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2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