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知識
對不起,我只知道這么多
七年級上
1、昂首觀之,向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墩撜Z十則》
4、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山市》
5、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問?!蛾愄鹋c期》
七年級下
1、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帖,通“貼”?!赌咎m詩》
3、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坐,通“座”,座位?!犊诩肌?/p>
4、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秲尚恨q日》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副詞,通“只”。《狼》
八年級上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短一ㄔ从洝?/p>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逗酥塾洝?/p>
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逗酥塾洝?/p>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逗酥塾洝?/p>
5、虞山王毅叔遠甫。 甫,通“父”,男子美稱,多賦予字之后?!逗酥塾洝?/p>
6、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通“舉”?!洞蟮乐幸病?/p>
7、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洞蟮乐幸病?/p>
8、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曾,通“層”?!锻馈?/p>
9、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闕,通“缺”,中斷?!度龒{》
八年級下
1、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轉,通“囀”,鳥叫聲?!杜c朱元思書》
2、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反,通“返”?!杜c朱元思書》
3、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見,通“現”,露出?!杜c朱元思書》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恶R說》
5、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恶R說》
6、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恶R說》
7、其真無馬邪 ! 邪,通“耶”,表疑問,相當于“嗎”?!恶R說》
8、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送東陽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端蜄|陽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对狸枠怯洝?/p>
11、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托。《岳陽樓記》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羞,通“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缎新冯y》
九年級上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唱,通“倡”,首發(fā)?!蛾惿媸兰摇?/p>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蛾惿媸兰摇?/p>
3、將軍被堅執(zhí)銳。 被,通“披”。《陳涉世家》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短砌虏蝗枋姑?/p>
5、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倉,通“蒼”?!短砌虏蝗枋姑?/p>
6、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對》
7、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 已,通“以”?!堵≈袑Α?/p>
九年級下
1、公輸般詘。 詘,通“屈”,理屈?!豆敗?/p>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渡趹n患,死于安樂》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渡趹n患,死于安樂》
5、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渡趹n患,死于安樂》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魚我所欲也》
7、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辯 ,通“辨”,辨別?!遏~我所欲也》
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與,通“歟”,語氣助詞?!遏~我所欲也》
9、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從前?!遏~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恫軇フ搼?zhàn)》
11、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反,通“返”?!队薰粕健?/p>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队薰粕健?/p>
13、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队薰粕健?/p>
2.魯人徒越文言文的主題
魯人徙越
韓非
原文: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濒斎嗽唬骸昂我??”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注釋】[①身:自己。②屨(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③縞(gǎo):白絹,周時人用縞做帽子。④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⑤跣(xiǎn):赤腳。⑥被:同“披”。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保牵攪苏f:“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fā)。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可能嗎?”
閱讀:
1、解釋加點的詞語。(2分)
(1)或謂之曰 ( ) (2)屨為履之也( )
(3)而越人被發(fā)( ) (4)以子之所長( )
1、(1)有的人(2)穿(3)同“披”,披著(4)用、憑
2、下面句子中的“窮”字與其他各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子必窮矣 B、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C、窮困潦倒 D、無窮無盡
2、D
3、翻譯句子。(2分)
魯人身善織履,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
3、魯國有一個人自己善于編織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紡紗,他們想一起遷徙到越國。
4、根據短文內容回答魯人不可徙越的原因。(2分)
4、以子之所長,游與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5、簡要概括這篇寓言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2分)
5、有一對善于編織和紡紗的夫妻,想要遷徙到越地去。有一個人勸他們不要去,因為這兩種手藝在那里沒有用。
6、本文的主題可以有多種理解,請寫出來(至少三種)。(2分)
6、①要根據社會實際需要決定行動,否則,非碰釘子不可。做事情不能想當然,要經過實地考察,或多方面收集相關材料。
②不要依靠舊有的經驗去解決新的問題。
③發(fā)展事業(yè)要善于揚長避短。
④堅持自己的主見和聽取別人的意見要結合起來。
3.逍遙游文言知識歸納并附例句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1、怒而飛 怒:奮發(fā).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3、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夭閼(è):阻塞.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反問,哪里用得著……呢?5、朝菌不知晦朔 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6、絕云氣,負青天 絕:超越.二、通假字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5、而征一國者(通“能”,能耐)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三、一詞多義1、之:①鵬之徙于南冥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③窮發(fā)之北(助詞,的)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3、其:①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鵬)②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③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③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四、詞類活用1、怪:《齊諧》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異之事物)2、南: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作動,南行)3、致:彼于致福者(使動,使……到來)五、古今異義的詞1、雖然,猶有未樹也 雖然:①古義:雖然這樣.②今義:表轉折的連詞.2、腹猶果然 果然:①古義:充實之狀,此處為食飽之狀.②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3、眾人匹之 眾人:①古義:一般人.②今義:多數人.六、句式1、《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2、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斷句)3、翱翔(于)蓬蒿之間.(省略句)4、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5、莫之夭閼(è)者(賓語前置,=莫夭閼之)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彼且適奚也)7、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之二蟲又知何)8、彼且惡(wū)乎待哉(賓語前置,=彼且待惡乎哉)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詞結構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10、翱翔蓬蒿之間(介詞結構后置,=于蓬蒿之間翱翔)七、難句翻譯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譯:哪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lián)合一鄉(xiāng)的人,品德可使一國君主滿意,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樣所見甚小啊.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wū)乎待哉?譯:至于那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4、故曰:圣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譯:所以說:修養(yǎng)極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神人無意于求功,修養(yǎng)最高的人無意于求取名聲.。
4.文言文的基本常識
文言文結構(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p>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p>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p>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
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p>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p>
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
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如:“甚矣,汝之不惠?!薄懊涝?,我少年中國?!?/p>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
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
5.文言文常識有些什么
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p>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
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p>
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p>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痹偃绱髸翌佌媲湓卫舨可袝?,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
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
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
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稄埡鈧鳌贰按髮④娻囼s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
《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
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蹲T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譚嗣同》:“。
6.速求:關于《莊子.至樂》中的《海鳥》(昔者海鳥止于魯郊)一文中的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
從前,有一只海鳥棲息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國國君(認為是神鳥)讓人駕車把它迎進宗廟里并向它獻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安排牛羊豬三牲備齊的筵席給它吃。海鳥卻頭暈目眩,憂愁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掉了。
這是用供養(yǎng)自己的方式來喂養(yǎng)鳥,不是用養(yǎng)鳥的方式來養(yǎng)鳥??!
樂:高興 憂:憂愁 悲:悲傷 杯:杯酒
通假字:
古今異義:以為----古:使。。。。怎么樣,把。。作為。。 今:認為
一詞多義:而(1)魯侯御而觴之于廟 表承接 (2)三日而死 就 不表承接
觴:名詞或用作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