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告訴我關于文言文的知識
先看一些中國古代的故事,你在翻譯文言文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一些習俗和一些常用字的意思這里有文言文的常用知識點,看看會有好處的,文言文是記敘類的比較好翻譯,但如果想比較精確的翻譯,就必須多讀一些中國的古代故事,你可以先從簡單的入手,先看一些有文言文現(xiàn)代文翻譯的書,希望會對你有幫助。
這里的知識點比較簡單,你可以先從這里看起,至于推薦的話,你可以先看這幾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孔子往東方游學,看見兩個孩子在爭辯,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jīng)鰡???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您的知識豐富呢?” 然后你可以從論語下手,希望對你有幫助。
2.關于古文的基本常識
一. 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一.文言實詞的一些基本常識1.實詞的古今異義:有一部分文言實詞的古今意義沒有變化,可以用它的今義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實詞在文言中古義與今義都用,這個語境用的是古義,那個語境用的是今義,閱讀時必須結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多數(shù)文言實詞的古義和今義是不同的,不能用今義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義。
具體地說,這種古今詞義的差異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詞義擴大或縮小了,如“江”、“好”、“臭”、“讓”;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如 :“卑鄙”、“爪牙”、“鍛煉”、“鉤心斗角”、“師心自用”等;古今義沒有任何聯(lián)系,已經(jīng)轉移了,如:“涕”、“偷”(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而其歸書也必速后五年,吾妻來歸(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矣。
(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4)此誠社稷存亡之秋也(5)毛遂自贊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6)父已在先,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求,無乃爾是過與?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子與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與師(7)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8)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9)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10)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12)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 此三子者,吾遺恨也(13)為學有難易乎? 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賊易之(14)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獨不憐公子姊乎? 獨畏廉將軍哉?(15)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將恐深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17)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18)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魏公子曰(19)可為約束,立制度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20)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21)少時,家貧,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23)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24)哭泣無涕,中心不泣(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6)光武懸令,往往物色之(27)去:離開;(時空)距離 /雖:雖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經(jīng)常 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 祥:預兆鍛煉:玩弄法律,使人入罪(2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29)勸君更盡一杯酒 果行,國人皆勸(30)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31)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管仲相齊,齊大治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過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3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33)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2.區(qū)分單音詞與雙音詞:文言文只有少量的雙音詞,不能撤分開來理解。
一些連綿詞、疊音詞、專用名詞、表示時間的詞都屬于這一類。如:憔悴、展轉、窈窕、惆悵、參差、仿佛、躑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賓客、區(qū)區(qū)、郁郁唧唧;斯須、須臾、少間、有頃、有間、久之、質明、黃昏、人定、雞鳴、隅中。
另外,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特定的語境里也不能撤分開來理解,只能把它當作一個詞。如:“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是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語?!?/p>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薄爸χο喔采w,葉葉相交通?!?/p>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p>
“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蓖粋€雙音節(jié)詞在文言文里有時是兩個單音詞,有時是一個雙音詞,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去仔細分辨。
勝相士,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以武賢,上以為大將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冬有雷電,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勢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文言文中一般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單音詞居多。在現(xiàn)代漢語里是一個雙音詞的,在文言里往往是兩個單音詞,需要撤分開來理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公車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進缶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屈原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顏色憔悴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范縝數(shù)目項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古之學者必有師 /太監(jiān)泣曰:“是非賂。
3.高中文言文知識
高中文言文專題復習——18虛詞一、【而】(一)用作連詞。
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1、表示并列關系。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
(《師說》)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2、表示遞進關系。
可譯為“并且”或“而且”。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
(《鴻門宴》)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③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
(《左傳?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國也》)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8、表示目的關系,可譯成“以”“以此”“來”。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而已】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而后】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后)出師表》)③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送東陽馬生序》)【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石鐘山記》)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ā垛叶〗馀!罚鄢茧m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后來”。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二、【何】(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zhàn)》)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用于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么”。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③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64623862”“哪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
4.古文常識
1.【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2.【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3.【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4.【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5.【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發(fā)明】造紙(東漢.蔡倫)、火藥(唐朝.古代煉丹家)、印刷術(北宋.畢升)、指南針(北宋.發(fā)明者無記載) 7.【古代主要節(jié)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nóng)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8.【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9.【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10.【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12.【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13.【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14.【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15.【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16.【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17.【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nóng)、高翔、李方鷹、羅聘 18.【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0.【十三經(jīng)】《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儀禮》、《公羊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33436傳》、《榖梁傳》、《左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 21.【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22.【四大文化遺產(chǎn)】《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jīng)卷》 23.【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24.【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25.【五彩】青、黃、赤、白、黑 26.【五音】宮、商、角、址、羽 27.【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28.【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29.【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筑、電影 30.【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zhèn)窯、福建的德化窯31.【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32.【六禮】冠、婚、喪、祭、鄉(xiāng)飲酒、相見 33.【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34.【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35.【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36.【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37.【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 38.【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39.【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40.【五岳】(中岳)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岳)陜西華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41.【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42.【四?!坎澈!ⅫS海、東海、南海 43.【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44.【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45.【四大名剎】靈巖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臺)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46.【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岳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云南昆明) 47.【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nóng)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8.【四大古鎮(zhèn)】景德鎮(zhèn)(江西)、佛山鎮(zhèn)(廣東)、漢口鎮(zhèn)(湖北)、朱仙鎮(zhèn)(河南) 49.【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陜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
5.關于文言文的一些知識
他們叫文言虛詞 。
要想掌握文言虛詞的作用,首先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才去判斷虛詞在這里所起的作用。 常用的意思有: 一、之 1、代詞: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報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稱之曰能 肉食者謀之 公與之乘 名之者誰 天下順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異之 故為之文以志 名之者誰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天下順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愿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這一類最多):如,宮中之事 以傷先帝之明 窮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勢 山間之四時也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三里之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覽物之情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2)用在主謂詞組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鏡之新開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學也不知日之入 (3)補充音節(jié)(這一類很少):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3、動詞(這一類初中課本中極少) 如:輟耕之壟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4、語法作用(這一類涉及到文言語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詞(這一類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遠指相當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聞其賢 苦其心志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其鄉(xiāng)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蕩 今觀其文章 聽其議論之宏辯 日與其徒上高山 2、表語氣(這一類較少) 如,其真不知馬耶 其真不知馬也 三、以 1、作介詞,可解釋為:用、靠、憑、憑借、因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順(憑、憑借) 不以物喜(因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氣可以養(yǎng)而致(憑、憑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憑)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jù)) 2、連詞 (1)表目的:譯為 來 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殺之以應陳涉 以光先帝遺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靈 故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眾 以知天地之廣大 將以攻宋 (2)表結果:譯為 以致 例、以傷先帝之明 以塞忠諫之路也(此類較少) 3、其它 (1)以為:譯為 認為 例,或以為死 (2)所以: a、用來之意,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所以動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相當于“而”:如,醉則更相枕以臥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課本中只此一個) 四、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國可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詞尾(一般用在形容詞后):例,悠悠乎與灝氣俱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相當于“……的樣子”) 五、雖 1、即使之意。
例,雖有千里之能 雖不能察 雖多何為 雖殺臣,不能絕也 2、雖然之意。例,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風力雖尚勁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六、然 1、代詞:這樣的意思。
例,吳廣以為然 然,胡不已乎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2、作詞尾:表……的樣子。例,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滿目蕭然 3、連詞:表轉折。
例,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2、有時候:如,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八、為 1、介詞(相當于“被”“替”):如,士卒多為用者 山巒為睛雪所洗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動詞:如,為壇而盟(筑) 釀泉為酒(釀造)。
6.文言文知識
對不起,我只知道這么多七年級上 1、昂首觀之,向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墩撜Z十則》 4、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山市》 5、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問。
《陳太丘與期》 七年級下 1、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
《傷仲永》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帖,通“貼”。
《木蘭詩》 3、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坐,通“座”,座位。
《口技》 4、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秲尚恨q日》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副詞,通“只”。《狼》 八年級上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桃花源記》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逗酥塾洝?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逗酥塾洝?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逗酥塾洝?5、虞山王毅叔遠甫。
甫,通“父”,男子美稱,多賦予字之后。《核舟記》 6、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通“舉”?!洞蟮乐幸病?7、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洞蟮乐幸病?8、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曾,通“層”?!锻馈?9、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闕,通“缺”,中斷?!度龒{》 八年級下 1、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轉,通“囀”,鳥叫聲?!杜c朱元思書》 2、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反,通“返”?!杜c朱元思書》 3、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見,通“現(xiàn)”,露出?!杜c朱元思書》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恶R說》 5、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恶R說》 6、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馬說》 7、其真無馬邪 ! 邪,通“耶”,表疑問,相當于“嗎”。
《馬說》 8、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送東陽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送東陽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
《岳陽樓記》 11、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托。
《岳陽樓記》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羞,通“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
《行路難》 九年級上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唱,通“倡”,首發(fā)。
《陳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陳涉世家》 3、將軍被堅執(zhí)銳。 被,通“披”。
《陳涉世家》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
《唐雎不辱使命》 5、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倉,通“蒼”?!短砌虏蝗枋姑?6、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對》 7、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
已,通“以”?!堵≈袑Α?九年級下 1、公輸般詘。
詘,通“屈”,理屈。《公輸》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渡趹n患,死于安樂》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渡趹n患,死于安樂》 5、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魚我所欲也》 7、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辯 ,通“辨”,辨別?!遏~我所欲也》 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與,通“歟”,語氣助詞。《魚我所欲也》 9、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從前。《魚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恫軇フ搼?zhàn)》 11、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反,通“返”。《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队薰粕健?13、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队薰粕健?。
7.關于古文知識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
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
(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
者。
也”、被動句的“為。
所。
”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虛詞 (一)副詞 副詞是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 表程度的:很、最、極、挺、頂、非常、十分、極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來越、越發(fā)、有點兒、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幾乎、過于 表范圍的:都、總、共、總共、統(tǒng)統(tǒng)、只、僅僅、單、光、一齊、一概、一律 表時間頻率的:已、已經(jīng)、曾、曾經(jīng)、剛、才、剛剛、正、正在、將、將要、就要、馬上、立刻、頓時、終于、常、常常、時常、時時、往往、漸漸、一直、一向、向來、從來、總是、始終,永、永遠、趕緊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須、必定、必然、當然、準、的確、不、沒有、沒、未、別、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語氣的:難道、豈、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簡直、是、是否、可、也許、難 怪、大約、幸而、幸虧、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嘗、其實、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詞只有“很”、“極”可以作補語。
例如: ①這辦法好得< 很> 。 ②這辦法好< 極> 了。
2.有一部分副詞能起關聯(lián)作用。 (1)單用的: 說了又說 吃得下就吃 說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連詞配合用的: 不但…還 只有……才 既然…就 雖然…卻 如果…就 不論…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沒有”(沒)在動詞、形容詞前是副詞,否定行為的發(fā)生;在名詞前是動詞,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對事物的領有。
例如: ①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學生。(副) ②你沒有《詩經(jīng)》嗎?(動) “沒有”和“沒”是有區(qū)別的:“沒”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沒有”就可以。
如不能說“他來了沒?”“沒?!敝荒苷f“他來了沒有?”“沒有?!?/p>
4.有少數(shù)形容詞和某些副詞,都經(jīng)常作狀語,要細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麗。
②這件衣服特別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態(tài)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會的決定。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詞的組合來分辨它們的詞性。
例如:我們可以說“任務特別”,也可以說“(特別)任務”,但“格外”沒有這種用法??梢姟疤貏e”是形容詞,“格外”是副詞。
又如:可以說“意見一致”,也可以說“(一致)意見”,“一概”沒有這種用法。能作謂語、定語、狀語,而意義不變的是形容詞,不能作謂語、定語的是副詞。
5.“白、怪、老、凈”等,同名詞組合時是形容詞,同動詞、形容詞組合時是副詞。因在兩個位置上意義是不同的。
比較下邊兩組詞: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說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凈水 身上凈是泥 (二)介詞 介詞是用在詞或詞組前面,一起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形容詞的附加成分,表示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等的虛詞。例如: 表時間:從、自從、打、到、在、當、當著、于、趁、乘、隨著、趕、臨 表處所、方向的:從、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著、順著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著、經(jīng)過、經(jīng)、通過、根據(jù)、據(jù)、以、將、就、憑、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為、為了、為著 表對象、關聯(lián)的:對、對于、關于、替、同、與、跟、和、給、叫、讓、被、將、管、論、順、連 表比較的:比、和、同、與、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詞結構都可以作狀語,少數(shù)還可以作補語。
例如: 〔在閱覽室〕看書(表處所) 〔從早上〕作<到晚上>(表時間), 〔沿著河邊〕前進(表方向) 〔對學生〕負責(表對象) 〔連根〕拔起來(表對象) 〔比過去〕更好(表比較) 有的可以作定語,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個(關于詩人杜甫)的學術報告。
②他(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正確的。 2.介詞大部分是由動詞虛化來的,有的介詞跟動詞的界線是清楚的,如“從、被、對于、關于”等。
有的詞在這個場合是介詞,在另一場合是動詞,如“在、比、給”等。例如: ①他把書放在桌上。
(介詞) ②他在家里.(動詞) ③許多同學都比我學習好。(介詞) ④我們要比干勁,比速度,比質量。
(動詞) ⑤他給我買了一本。
8.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基礎課程教學資料《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一、一詞多義“之” 1、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3、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其”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三、詞類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動43。
9.關于語文古文知識(幾點)
柳枝——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fā)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1.《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這是一首隋代民歌。) 2.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3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4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呢? 5.“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王實甫《西廂記》) 松 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表f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痹娙艘源司涿銊钐玫芤袼砂啬菢訄载懀谌魏吻闆r下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質。
菊 菊與梅、蘭、竹,自古就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僅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jié)的寫照,而且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
1、隱士的象征 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也”。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正是體現(xiàn)了他對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向往。
東籬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tài),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范,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2、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shù)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了。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p>
(《不第后賦菊》)。(“滿城盡帶黃金甲”說的就是,在菊花盛開的秋季,總會有一天帶著黃金盔甲的農(nóng)民起義軍,遍布整個長安城。
顯示出作者天翻地覆、扭轉乾坤的壯志胸懷,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里,菊花成了飽經(jīng)滄桑的勇敢堅強的斗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同時唐·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本栈ㄒ渤蔀閼?zhàn)士的代表。
3、傷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菊花,在她筆下成了抒發(fā)情思的對象?!皷|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庇谩笆荨弊质惆l(fā)內心對久別丈夫的感受。
4、高潔品格的象征 菊花殘謝后一般不會凋落花瓣,不會像桃花一樣,一片一片掉下來,落英繽紛的。故詩人說“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
故詩人一般都贊賞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詠菊》: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菊花也有因風雨關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蘇改詩”的故事,見載于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說的是蘇東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見王安石,剛好王不在,只見案上有詠菊詩,只寫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p>
蘇東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認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會落瓣,于是他步原韻,續(xù)寫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p>
王安石讀過蘇東坡有嘲笑之意的續(xù)句以后,覺得蘇東坡觀察不夠全面。后來二人政見不和,蘇東坡被貶滴黃州。
蘇到黃州后,一天正值風雨交加,蘇與友人在菊園賞菊,親眼看到了落英繽紛,“滿地鋪金”的場面。這時才懂得了當初錯批了王安石,還是自己見識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