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常見文言文常識

      2021-08-27 綜合 86閱讀 投稿:愁斷腸

      1.文言文的基本常識

      文言文結(jié)構(gòu)(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fēng)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nèi)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p>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diào)。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

      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p>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yīng)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

      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如:“甚矣,汝之不惠?!薄懊涝?,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xí)]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

      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xí)]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

      2.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

      第一節(jié) 文言實詞一、古今異義 同一個詞古今意義發(fā)生了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古今異義。

      平時要注意積累古今異義的詞語;做題時要細(xì)心體察,不要望文生義,以今代古。二、一詞多義文言實詞往往具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這種現(xiàn)象叫一詞多義。

      對常用的多義詞,要弄清其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guān)系,系統(tǒng)地掌握詞義。如,“朝”本義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見帝王,便引申為“朝見、朝拜”;由“朝見”又引申為朝見的處所“朝廷”;又引申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據(jù)相關(guān)詞句(具體語境)準(zhǔn)確理解詞義。三、詞類活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就是詞類活用。

      要掌握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數(sh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名詞作狀語,結(jié)合語境進行判斷。四、偏義復(fù)詞偏義復(fù)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教材中的偏義復(fù)詞的數(shù)量不多,因此要進行歸納總結(jié)。平時訓(xùn)練要注意積累,考場作答要體察語境,認(rèn)真比較。

      第二節(jié) 文言虛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第三節(jié)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白話文用動詞“是”聯(lián)系判斷句中兩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xù)。文言文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1.用助詞“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斷。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夫戰(zhàn),勇氣也。

      粟者,民之所種。2.在主謂間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

      例如: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環(huán)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則”“即”有“就是”之意。3.動詞“為”和判斷詞“是”表示判斷。

      例如:①此為何若人?②問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憑句意去判斷。例如劉備,天下裊雄。

      5.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例如:視之,非字而畫。二、被動句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里,主語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施動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

      常見的文言被動句有以下幾種:1.在動詞謂語后邊也用介詞“于”,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例如:①而君幸于趙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3.在動詞前邊用“見”作為被動標(biāo)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又可以再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例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4.在動詞前邊用“受”,同時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5.在動詞前邊用介詞“被”作為標(biāo)志,例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蛘吲浜辖樵~“于”引出行為主動者,例如:燕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

      三、倒裝句(一)賓語前置句在古代漢語里,賓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一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為了強調(diào)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在疑問句里,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安、何、誰等),一般提到動詞或介詞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誰與歸?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賓語的代詞,也都提到動詞的前邊,例如:①時人莫之許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③彼不我恩也。

      3.為了強調(diào)賓語,借助“之”“是”等的幫助,把賓語從詞的后面提到動詞的前面。這“之”“是”便成了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無其他義。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圖。4.介詞賓語的前置。

      例如;①國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語后置句1.“……者……”為標(biāo)志。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2.“……之……”為標(biāo)志。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三)狀語后置句1.“于”為標(biāo)志的介賓短語。

      例: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伐顓臾》)2.“以”為標(biāo)志的介賓短語。例: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四)主謂倒裝句例;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詞或某些成分經(jīng)常省略,比白話文多見。1.省主語。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蟲)一鳴輒躍去,(蟲)行且速。2.省謂語動詞。

      例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賓語。

      ①省動詞賓語。例如:權(quán)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詞賓語。例如:秦王不懌,為(之)一擊缶。

      4.省介詞。例如: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5.省量詞。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次)反焉。

      3.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幾個字

      常用文言文字詞(25個)(一)之1. 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2. 用作助詞(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二)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三)結(jié)構(gòu)助詞。

      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二)其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樂陽子妻》)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例:其真無馬邪?(《馬說》)4. 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為學(xué)》)(三)以1. 用作介詞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

      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詞賓語。)(《為學(xué)》) / 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2. 用作連詞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3. 用作副詞譯為“已”,“已經(jīng)”。 例: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四)于1. 表示對象,譯為“對,對于,向”。 例:貧者語于富者曰。

      (《為學(xué)》)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出師表》)3.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隆中對》)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

      例: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論語》十則)2. 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并且”、“就”,有時可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3. 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4. 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

      (《賣油翁》)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六)則1.連詞(1)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岳陽樓記》)(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那么”。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出師表》)(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2.表示判斷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七)者1.代詞(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

      (的花)(《愛蓮說》)(2)在數(shù)詞后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xùn)|西??勺g為“個”、“樣”、“項”。

      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可譯為“……的時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孫權(quán)勸學(xué)》)2.助詞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后,表示停頓,不譯。

      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后,表停頓。)(《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3.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等。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yīng),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

      4.古文語法知識

      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例如使動,狀語后置,重要的句式結(jié)構(gòu) 答:同學(xué)你好,具體知識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應(yīng)的,主要要求同學(xué)們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

      (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

      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fù)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xué)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

      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ㄋ抉R遷《鴻門宴》) (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

      ……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2.省略謂語。

      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

      5.關(guān)于文言文的一些知識

      他們叫文言虛詞 。

      要想掌握文言虛詞的作用,首先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才去判斷虛詞在這里所起的作用。

      常用的意思有:

      一、之

      1、代詞: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報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稱之曰能 肉食者謀之 公與之乘 名之者誰 天下順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異之 故為之文以志 名之者誰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天下順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愿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這一類最多):如,宮中之事 以傷先帝之明 窮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勢 山間之四時也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三里之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覽物之情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2)用在主謂詞組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鏡之新開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學(xué)也不知日之入

      (3)補充音節(jié)(這一類很少):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3、動詞(這一類初中課本中極少)

      如:輟耕之壟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4、語法作用(這一類涉及到文言語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詞(這一類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聞其賢 苦其心志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其鄉(xiāng)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蕩 今觀其文章 聽其議論之宏辯 日與其徒上高山

      2、表語氣(這一類較少)

      如,其真不知馬耶 其真不知馬也

      三、以

      1、作介詞,可解釋為:用、靠、憑、憑借、因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順(憑、憑借) 不以物喜(因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氣可以養(yǎng)而致(憑、憑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憑) 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jù))

      2、連詞

      (1)表目的:譯為 來 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殺之以應(yīng)陳涉 以光先帝遺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靈 故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眾 以知天地之廣大 將以攻宋

      (2)表結(jié)果:譯為 以致

      例、以傷先帝之明 以塞忠諫之路也(此類較少)

      3、其它

      (1)以為:譯為 認(rèn)為 例,或以為死

      (2)所以:

      a、用來之意,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所以動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相當(dāng)于“而”:如,醉則更相枕以臥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課本中只此一個)

      四、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國可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詞尾(一般用在形容詞后):例,悠悠乎與灝氣俱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相當(dāng)于“……的樣子”)

      五、雖

      1、即使之意。例,雖有千里之能 雖不能察 雖多何為 雖殺臣,不能絕也

      2、雖然之意。例,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風(fēng)力雖尚勁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六、然

      1、代詞:這樣的意思。例,吳廣以為然 然,胡不已乎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2、作詞尾:表……的樣子。例,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滿目蕭然

      3、連詞:表轉(zhuǎn)折。例,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2、有時候:如,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八、為

      1、介詞(相當(dāng)于“被”“替”):如,士卒多為用者 山巒為睛雪所洗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動詞:如,為壇而盟(筑) 釀泉為酒(釀造)

      6.初中語文常見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總結(jié) (有實例)

      1、昂首觀之,向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論語十則》

      4、既而風(fēng)定天清,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渡绞小?/p>

      5、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問。《陳太丘與期》

      2.走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氣,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護城河 水池

      5 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 停駐 質(zhì)量差;次數(shù)

      6 戾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尋 未裹,尋病終 不久 尋找

      9 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案件 監(jiān)獄

      10 坐 停車坐愛楓林晚 因為 坐下

      11 渠 問渠哪得清如許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誰與歸 沒有 微小

      13 遷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官吏調(diào)職 遷移

      14 形 無案牘之勞形 身體 形狀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目光短淺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質(zhì)低下

      17 犧牲 犧牲玉帛,弗敢專也 祭祀用的物品 為正義事業(yè)而奉獻

      18 親戚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緣親屬

      19 交通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錯相通 交通運輸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兒女 男性的配偶

      21 絕境 同上 與世隔絕的地方 山窮水盡的地步

      22 無論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更不必說 條件關(guān)系連詞

      23 幾何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多少 數(shù)學(xué)學(xué)科之

      忽啼求之(啼,哭著,動詞作狀語。)

      ②.父異焉(異,對。。。。。感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④.父利其然(作動詞。認(rèn)為…….有利可圖)

      ⑤.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huán)謁,四處拜訪。)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于。) ②.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dāng)。) ④.通悟:通達聰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賢于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木蘭詩》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zhuǎn)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zhàn)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口技》

      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shù)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②.

      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

      詞語活用:

      ①.孔子?xùn)|游(東,名詞作狀語,到東方。)

      孔子到東方游歷。

      ②.而日中時遠(yuǎn)也(遠(yuǎn),形容詞作動詞,離人遠(yuǎn)的。)

      正午時離人遠(yuǎn)。

      《狼》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②.一屠晚歸(屠,動詞作名詞,指屠戶,一個屠戶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⑤.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作動詞狀語,“鉆洞”的意思,企圖打穿柴草堆鉆過去…)

      7.初中文言文常識【絕對高分】

      通假字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為學(xué)》)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

      ……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

      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

      (《買油翁》)爾:通“耳”,相當(dāng)于“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見:通“現(xiàn)”。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dǎo)”,引導(dǎo)。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與熙也。

      (《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dǎo)。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

      (《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論戰(zhàn)》)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第一冊: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xí)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光讀書學(xué)習(xí)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8.常見的 語文常識 有哪些

      初中還是高中的知識點?語文常識(一)1.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位女詞人是:李清照3.第一部詞典是:爾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5.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6.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7.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8.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jīng)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11.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12.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13.第一部斷代史:漢書14.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15.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16.樂府雙璧:木蘭詞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17.史學(xué)雙璧:史記資治通鑒18.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凌蒙初)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20.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22.三代:夏商周23.>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24.三王:夏禹商湯周公25.三山:蓬萊方丈瀛洲26.三教:儒釋道27.三公:周時,司馬司徒司空//西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英語解釋:清明,太師太傅太保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0.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岳陽樓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31.歲寒三友:松竹梅32.三輔:左馮翊右扶風(fēng)京兆尹33.科考三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34.殿試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35.中國三大國粹:京劇中醫(yī)中國畫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馮夢龍)37.儒家經(jīng)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39.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41.茅盾“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42.巴金“愛情“三部曲:雷電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第一部國別史:國語44.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戰(zhàn)國策45.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46.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47.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48.第一部文學(xué)批評專著:>(曹丕)49.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50.第一部文學(xué)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51.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鐘嶸的>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xué)術(shù)著作:北宋的沈括的53.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代的徐宏祖的>54.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語文常識(二)1.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2.我國第一部介紹進化論的譯作:嚴(yán)復(fù)譯的赫胥黎的>,他是一個由不懂外,卻成了翻譯家的人。

      3.我國第一部個人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4.我國新文學(xué)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狂人日記5.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圣陶6.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西游記7.第一篇報告文學(xué)作品是:(夏衍)包身工8.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龍須溝9.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xué)是:儒墨10.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圣和亞圣。

      1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fēng)格,前者雄渾豪,后者恬淡疏樸12.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xué),提倡新文學(xué)14.兩篇15.世界文學(xué)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16.佛教三寶是:佛(大知大覺的)法(佛所說的教義)僧(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17.三從四德中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品德辭令儀態(tài)女工18.初伏,中伏,末伏統(tǒng)稱三伏。夏至節(jié)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節(jié)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19.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群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師婆(巫婆)牙婆虔婆藥婆接生婆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農(nóng)五帝:黃帝顓瑣帝嚳堯舜22.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釋九流:儒家道家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23.三山五岳: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豬(太牢)(無牛為少牢)25.三一律:歐洲古典廣義戲劇理論家所制定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就是地點一致,時間一致,情節(jié)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雜慮,心專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27.佛教三藏:總說根本教義為經(jīng),述說戒律為律,闡發(fā)教義為論(通曉三藏的叫三藏法師)28.三省六部:三?。褐袝。Q策)門下?。▽徸h)尚書省(執(zhí)行)六部:吏戶禮兵刑工29.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三軍:上中下//左中右//海陸空30.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丹陽)三國:魏蜀吳31.三秦:雍王(西)塞王(東)瞿王(陜西北)32.三楚:港陵-南楚吳-東楚彭城-西楚33.三原色:紅綠藍34.三體石經(jīng):尚書春秋左傳//古文小篆漢隸三種字體書寫語文常識(三)1.經(jīng)典四書:大學(xué) 中庸 孟子 論語2.四大類書:宋初四大類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

      9.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

      測試要求:1、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2、理解課外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3、文言翻譯4、常見實詞5、常見虛詞6、默寫課文或片斷.7、正確朗讀或斷句.文言文翻譯(一) 翻譯文言文的原則.翻譯文言文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信”、“達”、“雅”.“信”的要求是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達”的要求是翻譯出的現(xiàn)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雅”的要求是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及風(fēng)格準(zhǔn)確地表達出來.一般做到“信”、“達”即可.(二)文言文翻譯的關(guān)鍵是譯準(zhǔn)重點字詞.(三)文言文翻譯五字法:1、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時間名詞等,可照錄不翻譯.例:“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2、補 在翻譯文言文時應(yīng)補出省略成分.3、刪 古文中有的虛詞現(xiàn)在已不用,不譯也不影響表達,可刪.例發(fā)語詞“夫”,相當(dāng)于頓號的“之”等.4、換 在翻譯時應(yīng)把古詞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詞.例:“歲賦其二”中“歲”換成“年”.5、調(diào) 古漢語的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等翻譯時須調(diào)整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

      10.初中文言文100個常用詞是什么

      一、理解詞語和句式——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B級) [知識要點] 對高中生來說,文言文閱讀就是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所謂“ 淺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幾個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 第一,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常用詞與次常用詞, 非常用詞出現(xiàn)的機會極少。

      此外, 名物典章制度等專門術(shù)語也很少運用。第二, 從文章出現(xiàn)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來看, 主要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詞類活用。

      文言虛詞的運用也以常見的典型的用法為主。第三,從文章的體裁上看,主要是敘事、寫景、抒情、一般說理等形式,而不是專門性較強的學(xué)術(shù)著作之類的作品(如《 文心雕龍》)。

      第四,從文章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來看, 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lián)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 從文章的整體風(fēng)格來看,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如先秦兩漢散文與唐宋八大家之類后世古文家(不是駢體文作家) 的作品。

      不過由于高考這一選拔性考試自身的要求, 并非所有淺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試的材料。大致說來, 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在選取文段時常有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規(guī)范標(biāo)準(zhǔn), 卻又不刻板雷同;內(nèi)容深淺適中,但又含有較深的意蘊; 文筆流暢多彩,決不晦澀單調(diào);風(fēng)格雅正典范,卻又不千篇一律; 設(shè)題之點較多,而又能分出深淺層面;總體難易適度, 無過難或過易的地方。

      此外, 選段還應(yīng)和學(xué)生應(yīng)該具備的文言知識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變化量大的是詞匯。

      因此, 在文言文學(xué)習(xí)中,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實詞和虛詞非常重要。 而實詞與虛詞相比較,更是閱讀文言文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

      要讀懂淺易的文言文, 必須做到能夠根據(jù)上下文正確理解實詞的詞義。而要達到這一要求, 又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2.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一詞多義; 3.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實詞活用的多種形式。

      【知識點解說】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古今漢語的同形詞語,只有一些基本詞(“天”、“地”、“山”、“水”等)和一些專有名詞的意義沒有發(fā)生變化, 大多數(shù)都有了變化?;蛟~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zhuǎn)移, 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變得完全不同,如“湯”、“烈士”、“ 爪牙”(古代指武臣,無貶義);大多數(shù)情況則是,一些多義詞語, 只是其中一兩個義項古今相同,其他義項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討伐”的意義,但古代還有“ 功業(yè)”、“自我夸耀”的意義。

      另外,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詞, 古代都是一個詞組,意義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 等。

      閱讀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義的差別,以今度古, 望文生義,就很易出錯。下面將常見的古今異義詞語, 按單音和雙音兩類分列于后,括弧內(nèi)注明古義或古代才有的意義。

      對古代是詞組現(xiàn)代是雙音詞的不再加以說明。 單音詞 被(遭受,覆,蓋,通“披”) 兵(武器,軍事) 除(建筑物臺階,任命官職) 床(一種坐具) 存(思念、愛撫) 黨(古代居民組織,偏袒) 豆(古食器) 多(稱贊) 伐(功業(yè),自夸) 訪(咨詢) 墳(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諷(背誦,委婉勸告) 封(疆界,筑土為壇祭山神,分封) 國(國都,城邑,封地,地方) 購(懸賞捉拿) 河 (專指黃河) 恨(遺憾) 集(棲止) 幾(希望) 假(借給,借助,寬容) 江(專指長江) 揭(高舉) 就(靠近, 完成) 竊(表自謙) 窮(困窘,竭盡) 勸(勉勵) 卻 (退,推辭,回頭) 去(離開,相距) 讓(禮讓,責(zé)備) 稍(漸漸) 少(稍微) 身(自身) 是(這) 適(前往) 樹(種植,培養(yǎng)) 速(招來,邀請) 湯(熱水,開水) 涕(眼淚) 偷(得過且過) 臭(氣味) 厭(滿足,吃飽) 再(兩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賊(禍害,殘害) 遮(攔?。?走(快行) 雙音詞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見識鄙俗) 處分 (處置,安排) 從容(語言得體) 聰明(聽力好與眼力好) 大塊(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縱橫) 獨立(單獨或孤獨站立,超群不凡) 反復(fù)(改變以往局面,書信來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況) 風(fēng)流(有功績而又有文采,流風(fēng)余韻) 逢迎(迎接) 感激(感動奮發(fā)) 光景(光陰) 故事(往昔的事,舊例) 橫行(縱橫于四方而無所阻擋) 交通(勾結(jié),彼此相通) 結(jié)束(整裝,裝束) 經(jīng)濟(治理國家) 舅姑(公公與婆婆) 具體(具備形體)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可憐(可愛,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業(yè)的人) 美人(妃嬪) 莫非(沒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實(它的果實,他[或它]的實際) 妻子(妻子和兒女) 親戚(父母家人,族內(nèi)外親屬)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劍,指法律條文) 山東(崤山以東,太行山以東,華山以東) 身體(親自實行) 首領(lǐng)(頭和脖子) 書記 (主管文書的官員) 雖然(雖然這樣,即使這樣) 提綱 (抓住綱領(lǐng))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現(xiàn)) 文法(法令或法令條文) 文章(法律條文,文彩) 無賴(無所依恃,無聊) 無論(不要說) 無日(沒多少日子)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縣官。

      常見文言文常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