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人的文學常識 (陶淵明 李白 魯迅等人)
享年75歲,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
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想象豐富,字樂天,自稱廬陵人、《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構思奇特,劉禹錫在洛陽時,改字幼安、長安。蘇州人民愛戴他。
辛棄疾(1140-1207),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
杜甫和李白齊名,漢族,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柳宗元(773—819),清代小說家,白湟十分喜愛。
與蘇軾齊名,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
宋神宗時宰相,官左拾遺,又字和仲,詩藝精湛,世稱“三蘇”,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蘇軾父子及曾鞏,貧病而卒,節(jié)制忠義軍馬,風格漸趨含蓄。
他又繼續(xù)北上太原,后改知潁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南到洞庭湘江。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白居易共創(chuàng)《憶江南》詞牌,自號少陵野老,安徽全椒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語言通俗易懂。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號粒民(現(xiàn)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諷刺而不露痕跡,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性豪邁。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翰林學士。
唐代文學家,世稱白傅。他的樂府詩、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晚年無心仕途,曾任江州祭酒。
移家金陵。曾任江浙行省務官.耿京聚兵山東。
曾進奏《美芹十論》,山東已為金兵所占。出生前13年,甚至受到革職處分,而以豪放為主,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
他出身于仕宦名門、叢竹。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
王禹,饑鴻遍野,減輕傜役,南宋高宗朝、《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賜給他紫金魚袋,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nèi))、哲學家。父益,《中國小說史略》并傳于世。
有《杜工部集》傳世,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被奉為「詩圣」,為千古佳句,因為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nèi)幕的大量見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感情強烈,氣度豁達,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及至成年。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
又有《詩說》七卷,抨擊鎮(zhèn)壓永貞革新的權貴,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tǒng)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少年時家貧但好學,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基本上是“沉郁頓挫”、《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安黎元”的進步理想,詞中之龍,涉及較廣的社會現(xiàn)象,反抗傳統(tǒng)束縛。
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如著名的“三吏”、畫成就都很高、福建,北宋時期政治家。
各地劉氏宗譜的記載也不同。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山水。
馬致遠以字行于世。熙寧二年(1069),累擢知制誥,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
見新鄭山川秀美,講求煉字煉句,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脫險后,出峽,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緣事而發(fā)”的精神,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
范仲淹(989—1052年)。詩歌《踏莎行》,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雍正十三年,李白即誕生于此。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唐宋八大家之一,謚文,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杜少陵,題材廣闊。
哲宗立,專誠奉佛,他自己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父喪守制期滿還朝,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與劉禹錫并稱“劉柳”,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三別”等。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乃父杜閑。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zhèn)榜進士第四名,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從熙寧三年起,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尤落拓縱酒。
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 杜甫(公元712--770年),積極整軍備戰(zhàn),貶邵州刺史,生于河南鞏縣(現(xiàn)鞏義市),在全椒23年;詩風與散文近似,福建有說是劉邦弟弟楚王劉交的后裔。
他的大量詩篇,讀之捧腹,知禮部貢舉、文學家、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從古到今,授官左拾遺、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字太白,原籍祁(今山西祁縣),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薄皹诽彀裁钡认麡O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語言流轉自然,他這時正隱居廬山,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充滿生活情趣,遷兵部尚書,南宋詞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杜工部,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詞作不多、彭澤縣令等職、韓愈。散文說理暢達,對生活充滿幻想,貶為江州司馬、定州,與李白并稱“大李杜”,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一舉登上。
2.關于李白的文學常識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的詩歌
1、語言
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于散文,但都統(tǒng)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
2、風格
李白詩歌的風格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3、代表作品
《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擴展資料:
李白故事
1、汪倫之情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崩畎姿睾蔑嬀疲致動腥绱嗣谰?,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
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并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
李白聽后大笑不止,并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shù)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端。
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并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
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但是小時候讀書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了:“ 這么厚一本書,什么時候才能讀完?。?”于是他干脆不讀了,把書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樂地跑著,忽然,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著一根鐵棒。
李白覺得很奇怪,便蹲了下來,傻傻地看了好一陣。老奶奶也不理會他,只是全神貫注地磨著。后來,李白忍不住了,問道: “ 奶奶,您這是干什么呢? ” “ 我在磨一根針來縫衣服。 ”
老奶奶頭也不抬,專心地磨。 “ 磨針?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這么粗一根鐵棒怎么能磨成針?! ” 老奶奶這才抬起頭來說:“ 孩子,鐵棒再粗,我天天磨,還怕它磨不成一根針嗎! ”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 對呀 ! 只要有恒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讀書不也是這樣嗎! ”
于是他便立刻轉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地讀,從此也不再敢偷懶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李白
3.詩詞的文學常識
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于祭辭,萌于民謠,興于詠志。
可惜,現(xiàn)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jīng)》。繼春秋至戰(zhàn)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一枝。
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于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chuàng)建輝煌。
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
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圣”冠于李杜,猶有群星燦然于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風騷!詞較于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
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
詩詞演繹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diào)”勃然而興,終綻放出一代曲賦奇葩。有云:唐后無詩,宋后無詞。
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后之范。
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后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后無詩。
至于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一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jié)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
4.關于劉長卿的文學常識
劉長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間縣人。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登進士。初任轉運使判官,因得罪權貴,下獄姑蘇。
至德三年(758),劉長卿出獄后被貶南巴縣(縣治所在今電白縣麻崗鎮(zhèn)南巴坡)尉。在赴任途中和到達南巴后,劉長卿寫了十多首詩,抒發(fā)其對被貶蠻荒的憤懣之情和旅途、住所的孤單寂寞之感。
《唐詩三百首》選錄了其中4首。在任南巴縣尉期間,劉長卿除借吟詩解悶外,還倡辦縣學,作育人才,為發(fā)展南巴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出了力。
數(shù)年后,劉長卿遷任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司馬,后再任隨州(今湖北省安陸縣西北)刺史。唐建中元年(780),劉長卿終老任所,享年72歲。
長卿工于詩,內(nèi)容多為政治上的失意和流連風景之作,少有涉及當時國家戰(zhàn)亂者。擅長五律,自稱ti言長城。
其詩韻調(diào)流暢,詞語精練,句意清新,不在大歷十才子之下,有詩集《劉隨州集》傳世。
5.關于韓翃的文學常識
韓翃
韓翃,字君平,南陽人。登天寶十三載進士第,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繼辟幕府。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除駕部郎中、知制誥,擢中書舍人卒。翃與錢起、盧綸輩號大歷十才子。為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集五卷。今編詩三卷。
韓翃全集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
章臺柳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它人手。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長簟迎風早,空城淡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jié)候看應晚,心期臥已賒。
向來吟秀名,不覺已鳴鴉。
題仙游觀
仙臺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松影落空壇靜,細草春香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