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文言文知識
高中文言文專題復(fù)習(xí)——18虛詞一、【而】(一)用作連詞。
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1、表示并列關(guān)系。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④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
(《師說》)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2、表示遞進關(guān)系。
可譯為“并且”或“而且”。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
(《鴻門宴》)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③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guān)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③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
(《左傳?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國也》)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8、表示目的關(guān)系,可譯成“以”“以此”“來”。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而已】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而后】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后)出師表》)③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送東陽馬生序》)【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石鐘山記》)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罚鄢茧m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后來”。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二、【何】(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④權(quán)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zhàn)》)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用于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么”。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③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64623862”“哪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
2.高中文言文常識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1—6冊全) 第一冊通假字 /《燭之武退秦師》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踐滅吳》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知,通“執(zhí)”,掌管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通“拒”,把守。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古今異義古今異義《燭之武退秦師》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勾踐滅吳》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沒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壺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觸龍說趙太后》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11.年幾何矣古:多少;今:指數(shù)學(xué)的一門學(xué)科12,至于趙之為趙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 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古:把……當(dāng)做,讓……做;今:認(rèn)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 今:動詞或形容詞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nèi)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xué)》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jié)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說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陳述)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辭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
3.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nèi)容>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基礎(chǔ)課程教學(xué)資料《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一、一詞多義“之” 1、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3、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其”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xí)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三、詞類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動43。
4.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基礎(chǔ)課程教學(xué)資料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一、一詞多義
“之”
1、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3、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xí)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三、詞類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動43
5.高中古文知識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 2 倒裝句 (1)復(fù)駕言兮焉求(疑問句賓語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疑問句賓語前置?!昂沃奔础爸巍保侥睦锶ィ?(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4)將有事于西疇(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5)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以春及告余”) (6)樂夫天命復(fù)奚疑(賓語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駿奔(省略主語“余”) (2)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 (3)稚子候門(省略“于”,正常語序應(yīng)為:稚子于門候) (4)景翳翳以將入(省略賓語“山”,太陽下山) 4 被動句 (1)遂見用于小邑(見,被) (2)以心為形役(為,被)注釋 來兮:助詞無義 惆悵:失意的樣子 實:實際上 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以:拿(以前路問征夫)后文中:“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也是這樣的 熹微:微亮,天未大亮 引:拿來 以:就 涉:走 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息交:斷絕交游 情話:知心話 有事:指耕種之事 棹:本義船槳這里名詞動用 諫:勸阻;挽回。
6.求所有關(guān)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識和現(xiàn)象
第一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于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 9,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更多在/blogchinese/more.asp?name=wywyd&id=492 高中課本文言知識整理完全版/ 高中語文備考在線。
7.高考文言文知識必備詞匯(在線等)
1、科舉前選拔官員【薦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薦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察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xué)、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p>
《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p>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dāng)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2、科舉制名稱【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dāng)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nèi)容基本是儒家經(jīng)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zhǔn)。
【童試】也叫“童生試”;明代由提學(xué)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xué)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xué)學(xué)習(xí),所以又叫入學(xué)考試。應(yīng)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dāng)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zhǔn)備參加童生試。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發(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緯嚒棵髑鍍纱咳暝诰┏桥e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yīng)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炯暗凇恐缚婆e考試應(yīng)試中選,應(yīng)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
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shù)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
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xué)習(xí)三年再授官職?!緺钤繀⒁姟暗钤嚒睏l。
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jīng)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緯繀⒁姟皶嚒睏l。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窘庠繀⒁姟班l(xiāng)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
8.文言文常識有些什么
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p>
(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
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fù)原職叫遷復(fù)。 (5)謫。
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
解除職務(wù),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p>
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zhǔn)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gòu)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wù)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xué)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xué)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
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xué)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xué)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xué)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dāng)時任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xué)的官職。
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xué)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
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shè)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稄埡鈧鳌贰按髮④娻囼s奇其才”,鄧騭當(dāng)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wù)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xùn)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
《譚嗣同》“參預(yù)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wù)機構(gòu)。
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xué)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譚嗣。
9.高考必備知識:如何快速讀懂高考文言文
我們知道,近年來高考所選考的文言文的體裁大多是人物傳記,下面我們就以人物傳記為例進行一些分析解說。
我們也知道,要答好文言文的題目,就一定要首先讀懂文言文,起碼得讀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連大意都沒有讀懂,那做題就很沒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運氣了。那么,上下貫通。
也就是從整體上看,從整體上思考,善于聯(lián)系上下旬思考。讀文章最怕斷章取義,讀文言文也不例外。
只有從整體上去看,從整體上去思考,聯(lián)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體意思,如果單獨地,孤立地看某一詞、某一句,是很難看懂的。如“與轉(zhuǎn)一資”,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單獨地孤立地就看這一句,你是無論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你必須聯(lián)系其前后文意,把這句置于全文中來推敲,來思考,才能把握它的準(zhǔn)確意思。
其前文是說,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yīng)格外賞賜,每耕田一頃應(yīng)該賞賜,那賞賜多少呢?一貫通,啊,原來是“賞賜一袋物資”的意思。再如“復(fù)以租賦”這句,單獨看也是很難看懂的。
接著前面而來,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yīng)格外賞賜,那百姓呢?百姓愿意耕種的,應(yīng)該“免除賦稅”。啊,原來“復(fù)以租賦”是“免除賦稅”的意思。
這是單獨看一句無法理解的,必須前后左右,上下貫通,整體鉤聯(lián),才能推敲得出來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單獨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話,都是難以讀懂的。
總觀總覽,上下貫通,這一點適合于讀所有體裁(包括人物傳記、游記、散文、論說文、序、跋、書信等等體裁)的文言文段。 二是先讀提問,從提問中得到啟發(fā)。
文言文的第4問雖然也是選擇題,但這一問往往是對全文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雖然其中有一個錯誤項在里面,但我們姑且把它當(dāng)作正確項去看。提前看提問,對于理解原文,讀懂原文,是很有幫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將,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請經(jīng)營建康,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以杜金人窺伺之意。”這幾句讀的時候不太理解,或理解不準(zhǔn)確不到位,此時,你就完全可以讀讀第4問的B項,“廖剛認(rèn)為古代天子親自率軍,是為防備不測增強主威。
當(dāng)今也應(yīng)精選親兵,平時守衛(wèi),戰(zhàn)時打仗。他又認(rèn)為,當(dāng)前國家危難,應(yīng)率軍往建康固守,防備金人入侵。”
一讀,你馬上就能準(zhǔn)確地理解了,這就是提問給我們的啟發(fā),它幫助我們準(zhǔn)確地讀懂原文。 三是善于理清人物關(guān)系。
一篇文言文,雖然是寫一個主要人物,但也會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次要人物發(fā)生聯(lián)系,搞清楚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理清頭緒,也是讀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試想一下,假如你連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說到哪里為止都不知道,你還怎么理解文意呢々理解不出文意,你還怎么能準(zhǔn)確答題呢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I的文言文段,雖然主要是寫廖剛的,雖然絕大多數(shù)事情都與廖剛有關(guān),句子省略的主語大多是廖剛,但也提到了如廖剛的兒子廖遲、盜賊、章悖、蔡卞、章杰、鄭億年、秦檜、老宰相、王次翁、金人,以至于欽宗、徽宗等等這么多的人物。
他們做了什么,說了什么,與廖剛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以及和廖剛發(fā)生了些什么關(guān)聯(lián)等等,讀的時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如不搞清楚,就會讀得暈暈忽忽,甚至一頭霧水。 我們讀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關(guān)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話是誰說的,某個動作、事情是誰所為,才能確解文意,否則,你會眉毛胡子一把抓,毫無頭緒感。
10.高中語文常識,從字音到文言文,名著常識等,匯編
必修1—必修4文學(xué)常識必修1文學(xué)常識1、《雨巷》戴望舒:30年代“現(xiàn)代派”詩人的領(lǐng)袖。
因成名作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2、《再別康橋》徐志摩: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新月詩派”代表人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現(xiàn)代著名詩人,被譽為“卓越的民族詩人 ”。
4、《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xì)的編年史。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5、《戰(zhàn)國策》:西漢學(xué)者劉向所編輯、校訂的一部國別體的史書。6、《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間的歷史。
全書130篇,包括本紀(jì)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表10篇,共526500字。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7、《記念劉和珍君》魯迅:原名周樹人, 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也是新文學(xué)運動的奠基人。8、《小狗包弟》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滅亡》等,中篇小說《寒夜》等,以及散文集《隨想錄》等。他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
9、《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梁實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10、《包身工》夏衍:現(xiàn)代著名劇作家。
主要作品:《賽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xì)菌》等話劇劇本。必修2文學(xué)常識1、《荷塘月色》朱自清:現(xiàn)代作家、學(xué)者。
主要作品:散文集《背影》《蹤跡》《歐游雜記》2、《故都的秋》郁達夫: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fēng)沉醉的晚上》等。
3、《囚綠記》陸蠡:現(xiàn)代散文作家、翻譯家。4、《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編成于春秋時期,共305篇,也叫《詩三百》。是我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按體制《詩經(jīng)》分“風(fēng)”“雅”“頌”三大類。寫作手法主要有賦、比、興。
賦:鋪陳其事。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先描寫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題。5、《楚辭》:漢代劉向編輯,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fēng)、騷” 。
“風(fēng)、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6、《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蕭統(tǒng)《文選》,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7、《短歌行》曹操:漢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建安詩人的代表。8、《歸園田居》陶淵明:謚號靖節(jié)先生,自號五柳先生。
東晉偉大詩人,他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體,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等。9、《赤壁賦》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10、《游褒禪山記》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
必修3文學(xué)常識1、《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共120回,曹雪芹寫前80回,高鶚續(xù)寫后40回。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2、《老人與?!泛C魍好绹≌f家。
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 《喪鐘為誰而鳴》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風(fēng)飄逸豪放,素有“詩仙”之稱。
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我國文學(xué)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他的詩風(fēng)沉郁頓挫。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稱譽杜甫是 “詩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
6、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
有《李義山詩集》。與杜牧并稱“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編輯而成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共7篇,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xué)說及哲學(xué)、倫理、教育思想。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
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 8、《荀子》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
是先秦時期儒家學(xué)派最后一個代表人物。 9、《過秦論》賈誼: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
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xué)家。10、《師說》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散文家,詩人。
和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 ”的倡導(dǎo)者,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必修4文學(xué)常識1、《竇娥冤》關(guān)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最早的偉大戲劇家。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合稱“元曲四大家”。
作品主要有《竇娥冤》《救風(fēng)塵》《望江亭》《單刀會》等。2、《雷雨》曹禺:原名萬家寶,我國杰出的劇作家。
主要作品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3、《哈姆萊特》莎士比亞:英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