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高考文言文常識總結
文學常識不得記混記雜,要時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如記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學主張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誦最終要通過默寫落實在卷面上,在復習中,一定要背默結合,默寫時還要細心,不要出現(xiàn)錯字、漏字、前后顛倒等錯誤,此外,還應注意標點和語氣。
【考點達標】⒈."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這副對聯(lián),說的是( ) A.賈誼 B.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對聯(lián)中嵌有屈原詩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詩中以芳草自喻品質的高潔。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從內容上看,與屈原事相合;從感情上看,表達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國別(或朝代)對應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西游記》-吳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國 B.《鏡花緣》-李汝珍-明代 《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美國 C.《西廂記》-王實甫-元代 《唐璜》-拜倫-英國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紅與黑》-莫泊桑-法國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國人;B.《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紅與黑》的作者是法國的司湯達,不是莫泊桑。
) 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鶴 答案:B(題干中的一首詩是朱德同志為四川三蘇祠而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B項。
A項中,曹操、曹丕、曹植雖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詩賦流傳于今,但他們不符合詩中“峨眉共比高”這一內容。C項中,班彪、班固、班超雖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學著稱,而班超有是名將,所以與詩中“都是大文豪”內容不符。
D項中杜甫、杜牧、杜荀鶴不是父子關系,因此更不符合詩意了。)。
2.高中語文??嫉囊话偃畟€文言實詞
120個 需要的話,給你發(fā)過去高考120個文言實詞詞義及課文例句整理1、愛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愛慕,欣賞)6、古之遺愛也(恩惠)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2、安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7、衣食所安(養(yǎng)生)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3、被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散開)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覆蓋)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2、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3、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一倍,加倍)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3、鄙人?自稱的謙詞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憑證8、病1、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責備、羞辱)9、察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慮)3、雖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時,常稱?。ǔ?,朝拜)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庭)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聽朝(朝政)7坐南向北(對、向)11、曾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ㄔ?jīng))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4、是高、曾時為一倍(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eng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3、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4、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5、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13、誠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果真,如果)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14、除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6、不徐不疾(遲緩)7、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慢慢地,緩緩地)15、辭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6、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古代的一種文體)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教)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辭伐罪企(命令)16、從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4、樊噲從良坐(依傍)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7、其從如云(隨從的人)8、欲不可從(放縱)9、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ong次于最親的親屬)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
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反對秦國的策略)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12、可以便宜從事,向必稟我(辦事)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17、殆1、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危險)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于,幾乎)3、酈元之所見聞,。
3.高考文言文知識必備詞匯(在線等)
1、科舉前選拔官員【薦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薦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察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p>
《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保h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2、科舉制名稱【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jīng)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試】也叫“童生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發(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緯嚒棵髑鍍纱咳暝诰┏桥e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镜钤嚒渴强婆e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炯暗凇恐缚婆e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
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shù)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
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緺钤繀⒁姟暗钤嚒睏l。
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jīng)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緯繀⒁姟皶嚒睏l。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窘庠繀⒁姟班l(xiāng)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
4.高中文言文常識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1—6冊全) 第一冊通假字 /《燭之武退秦師》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踐滅吳》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知,通“執(zhí)”,掌管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2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 距,通“拒”,把守。35.毋內諸侯 內,通“納”,接納,使進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古今異義古今異義《燭之武退秦師》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勾踐滅吳》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沒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壺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觸龍說趙太后》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11.年幾何矣古:多少;今:指數(shù)學的一門學科12,至于趙之為趙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 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古:把……當做,讓……做;今:認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 今:動詞或形容詞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說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陳述)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辭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
5.高考??嫉奈难晕挠心男?/h2>
1.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一段,1) 《戰(zhàn)國策》
2.蘭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禪山記(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賦(全文,2)蘇軾
5.寡人之于國也(全文,3)《孟子》
6.勸學(全文,3)《荀子》
7.過秦論(后三段,3)賈誼
8.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部分,4)司馬遷
9.陳情表(全文,5)李密
10.歸去來兮辭并序(全文,5)陶淵明
11.滕王閣序(2-3段,5)王勃
6.高考必考語文文學常識啊
高考必備文化常識100條1.我國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漢許慎撰)2.我國第一部詞典是:《爾雅》(周公所撰,孔子門徒解六藝之作)3.我國第一部韻書是:《切韻》(隋陸法言,劉臻顏,顏之推等撰)4.我國第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漢揚雄撰)5.我國第一部詩集是:《詩經(jīng)》(孔子編)6.我國第一部散文集是:《尚書》(孔子編)7.我國第一部詞集是:《花間集》(五代后蜀趙崇祚編,除溫庭筠外,入選詞家皆為蜀人。
共選錄唐、五代十八家詞五百首,內容多反映上層統(tǒng)治者“花間”、“酒邊”生活,風格柔 靡,情緒消極。)8.我國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統(tǒng)編選)9.我國第一部論述文學批評及論述創(chuàng)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龍》10.我國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11.我國第一部神話集是:《山海經(jīng)》12.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是:《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志人)13.我國第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論語》14.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孔子修訂而成)15.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春秋時左丘明作)16.我國第一部兵書是:《孫子兵法》(孫武作)17.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是:《史記》18.我國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漢書》19.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水滸傳》20.我國古代最杰出的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是:《三國演義》21.我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是:《離騷》22.我國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是:《孔雀東南飛》(初見于南朝陳徐陵所編《玉臺新詠》)23.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24.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是:《嘗試集》(胡適)25.我國最早的現(xiàn)代白話創(chuàng)作童話集是:《稻草人》26.我國古代第一個女詞人是:李清照。
第一位女詩人:蔡琰27.我國古代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是:陸游。(詩9300多首,詞130多首。)
28.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我國古代詩人是:屈原29.唐代詩人中,被后人稱作“老李杜”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隱和杜牧。30.我國文學史上一門三杰有“三曹”、“三班”、“三蘇”、“三袁”等,其中“ 三曹” 指:曹操、曹植、曹丕;“三蘇”指:蘇洵、蘇軾、蘇轍;三柳:宋朝詞人,柳永、柳三復、柳三接兄弟;三班: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三袁(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31.“三公”在漢代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明清則指:太師、太傅 、太保;“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舜!32.“三軍”即: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
周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33.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劉基、高啟、宋濂。
34.中外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形象分別是:葛朗臺、阿巴公、潑留希金、嚴監(jiān)生。35.明代著名傳奇作家湯顯祖四部與夢有關的傳奇是:《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
36.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李伯元(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曾樸《孽?;ā?、吳趼人(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劉鶚(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37.“吳中四杰”是明代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bēn);“吳中四士”是 :賀知章、張若虛、張旭、包融。
38.初唐四杰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39.北宋文壇四大家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40.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元雜劇四大悲劇:《竇娥冤》、《趙氏孤兒》、《漢宮秋》、《梧桐雨》41.漢字書法四體是:真、草、隸、篆。
(漢字形體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42.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43.古籍中“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庫”指:經(jīng)、史、子、集。44.文房四寶指的是:筆、墨、紙、硯45.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46.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47.文學作品“四分法”指:詩歌、小說、戲劇(劇本)、散文48.唐以前,我國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即五音)是:宮、商、角、徵、羽49.五行指:金、木、水、火、土50.五刑指:墨、劓、非刂、宮、大辟。
(墨,在臉上 刺字后涂上墨。劓,割掉鼻子。
非刖,斷足。宮,閹割男性生殖器。
大辟, pì,死刑的通稱)51.五經(jīng)指:《詩》、《書》、《易》、《禮》、《春秋》52.五谷指:黍、稷、麥、豆(菽)、麻。加“稻”為六谷。
六畜:豬、牛、羊、馬、雞、狗53.左聯(lián)五烈士指:白莽(殷夫)、柔石(趙平復)、馮鏗、李偉森(求實)、胡也頻54.“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指的是:天、地、四方(東西南北)?!傲险?應”中的“六合” 是指古時迷信的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
55.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56.六親指:父、母、兄、弟、妻、子。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六神:主宰心、肺、肝、腎、脾、膽之神。
7.高中??嫉奈难詫嵲~
1-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通“薆”。
隱蔽,躲藏) 2-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yǎng)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陪鄭(通“倍”,增加) 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p>
即用兵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敵時就包圍它,五倍于敵時就進攻它,兩倍于敵時就分化它,以造成絕對優(yōu)勢,然后將其各個擊滅。和敵人勢均力敵時有戰(zhàn)勝敵人的能力,數(shù)量少于敵人時有騷撓(“逃”為“挑”之借字,訓為“撓”)敵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敵人時有避開敵人的能力。
) 4-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助詞) 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覆蓋)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A)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名詞)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諱。
(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動詞)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名詞作動詞)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8-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名詞)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詞)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名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動詞)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動詞)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動詞) 9-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形容詞)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形容詞)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動詞) 11-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副詞,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jīng),副詞)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副詞)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名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動詞) 12-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冒著,動詞)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數(shù)詞) 13-誠 1帝感其誠(誠心,誠意,名詞) 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副詞)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果真,如果,連詞) 4誠心誠意(真誠,形容詞) 14-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名詞)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名詞) 15-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16-從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隨,帶著)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介詞)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云(隨從的人。
8.高考必考的文學常識有哪些
1.《詩經(jīng)》:又名“詩三百”,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被列為“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關雎》《蒹葭》《氓》《碩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
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他用楚辭形式寫成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古傳誦。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就是紀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稱“圣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私學創(chuàng)辦人??鬃蛹捌涞茏拥闹饕孕兴枷胗煽鬃拥牡茏蛹霸賯鞯茏佑涗浽凇墩撜Z》20篇中。
《論語》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是儒家經(jīng)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 4.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圣”。
主要作品為《孟子》7篇,各篇取開頭幾字為篇名,該書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為“四書”之一?!兜玫蓝嘀?,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戰(zhàn)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赌印芬话阏J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其中《兼愛》《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輸》即選自《墨子》。 6.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為《莊子》,道家經(jīng)典之一,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遙游》。
7.韓非子: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一書。
《扁鵲見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鄰》等均出自此書。
8.司馬遷:西漢史學家,字子長,別稱太史公。主要作品為《史記》,又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種體裁。
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蛾惿媸兰摇芳催x自《史記》。
9.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觀滄?!贰洱旊m壽》《短歌行》等,屬樂府歌辭。
開創(chuàng)“建安風骨”新風。魯迅稱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
10.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靖節(jié),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杰出的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飲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一。主要作品為《王子安集》。
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詩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莊》《春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13.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唐朝詩人兼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田園山水派代表。
主要作品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4.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
主要詩作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行路難》《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等,結為《李太白集》。其詩屬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高峰。
韓愈稱贊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15.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
與李白齊名,人稱“詩圣”,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江南逢李龜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
其詩為現(xiàn)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 16.岑參:唐朝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17.韓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謚號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郡望昌黎,又稱韓昌黎。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
主要作品為《馬說》《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結為《昌黎先生集》。 18.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主要作品有《陋室銘》《烏衣巷》《秋詞》《竹枝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19.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合稱“元白”。
主要作品有《錢塘湖春行》《觀刈麥》《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他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者,主張“文章。
9.高中??嫉奈难詫嵲~
1-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通“薆”。
隱蔽,躲藏) 2-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yǎng)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陪鄭(通“倍”,增加) 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敵時就包圍它,五倍于敵時就進攻它,兩倍于敵時就分化它,以造成絕對優(yōu)勢,然后將其各個擊滅。和敵人勢均力敵時有戰(zhàn)勝敵人的能力,數(shù)量少于敵人時有騷撓(“逃”為“挑”之借字,訓為“撓”)敵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敵人時有避開敵人的能力。
) 4-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助詞) 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覆蓋)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A)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名詞)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諱。
(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動詞)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名詞作動詞)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8-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名詞)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詞)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名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動詞)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動詞)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動詞) 9-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形容詞)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形容詞)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動詞) 11-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副詞,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ㄔ?jīng),副詞)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副詞)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名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動詞) 12-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冒著,動詞)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數(shù)詞) 13-誠 1帝感其誠(誠心,誠意,名詞) 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副詞)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果真,如果,連詞) 4誠心誠意(真誠,形容詞) 14-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名詞)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名詞) 15-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16-從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隨,帶著)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介詞)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云(隨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