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文言文中常見常識

      2022-12-11 綜合 86閱讀 投稿:心難絕

      1.初一下學(xué)期語文文言常識整理

      1、成語: 【刮目相待(看)】指別人已有顯著進(jìn)步,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

      【吳下阿蒙】比喻人學(xué)識尚淺。 2、重要文言實(shí)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歸類。

      (1)實(shí)詞(1)當(dāng)涂---當(dāng)權(quán) (2) 辭---推辭 (3)孤---帝王自稱 (4)卿---帝王對愛臣的稱呼 (5)見---了解 (6)往事---歷史 (7)孰---疑問代詞“誰” (8)及---到了 (9)過---經(jīng)過、到 (10)更---變換、改變、重新 (11)見事---了解事情的發(fā)展情況 (12)拜---拜見 (13)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 (2)虛詞 (1)豈---反問副詞“難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詞,非常 (5)即---副詞,就 (6)何---疑問副詞,怎么 (3)通假字 ①卿今當(dāng)涂掌事(“涂”通“途”)你現(xiàn)在掌握軍國大事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我難道想讓你成為一個研究經(jīng)書的博學(xué)之人嗎? (4)詞類活用(無) (5)古今異義 ①孤 古義:古代王侯的自稱。今義:“孤單”“孤苦”。

      ②博士 古義:當(dāng)時專掌經(jīng)學(xué)傳授的官。今義:學(xué)位最高一級。

      ③但 古義:只。 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6)一詞多義 乃:乃不知有漢(竟) 蒙乃始就學(xué)(才) 見:見漁人(看見) 見往事耳(知道) (7)特殊句式 蒙辭以軍中多務(wù)(倒裝句---狀語后置) 3、譯文 當(dāng)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您現(xiàn)在擔(dān)任要職,不可以不學(xué)習(xí)!呂蒙以軍中事務(wù)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quán)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jīng)典作品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

      您說事務(wù)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眳蚊捎谑情_始學(xué)習(xí)。

      到了魯肅經(jīng)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xiàn)在的才干謀略,不再是當(dāng)年吳縣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yīng)該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數(shù)哥為什么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 魯肅于是拜見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為朋友才辭別。 4、特別推薦閱讀:《孫權(quán)勸學(xué)》圈點(diǎn)三辨 《孫權(quán)勸學(xué)》選自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是根據(jù)《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及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有關(guān)文字改寫的。

      故事的材料精選巧取,言約而意豐。自讀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以適當(dāng)做到下列的圈點(diǎn)品味—— ①三個字音:當(dāng)、為、更 這幾個都是多音字。

      “當(dāng)涂”意即“當(dāng)?shù)?、?dāng)權(quán)”,應(yīng)讀作dāng;“但當(dāng)涉獵”的“當(dāng)”當(dāng)“應(yīng)當(dāng)”講,也應(yīng)讀作dāng?!盀椴┦俊薄白砸詾椤敝械摹盀椤倍甲鲃釉~,讀wéi才對。

      “即更……”句中的“更”釋為“重新”,具動詞意味,讀gēng。 ②三個多義詞:事、以、見 “掌事”之“事”,可當(dāng)“事務(wù)”講,含有一定的“責(zé)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軍中多務(wù)”中作介詞“用”,在“自以為大有所益”中與“為”組成“認(rèn)為”?!耙姟痹凇耙娡露焙汀按笮趾我娛轮砗酢敝蟹謩e為“知道”與“認(rèn)清,識別”的意思。

      ③三個古今異義詞: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為“治理”義;“博士”,當(dāng)時專掌經(jīng)學(xué)傳授的學(xué)官,今為學(xué)位最高一級;“但”,只,今為轉(zhuǎn)折連詞。 ④三個句末語氣詞:邪、耳、乎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見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語氣,可譯為“罷了”;“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⑤三個稱謂:孤、卿、大兄 古時王侯自稱“孤”,孫權(quán)即是。古代君王對臣子、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以及朋友之間表示親切的第二人稱為“卿”,前者如孫權(quán)稱謂呂蒙,后者如魯肅稱謂呂蒙。

      “大兄”即長兄,文中呂蒙對同輩年長者魯肅的尊稱。 ⑥三個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吳下阿蒙”即當(dāng)年在吳縣時的阿蒙,或說是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

      后泛指缺少學(xué)識和文才的人?!笆縿e三日”即讀書人分別后三天,或說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時間,特指有了明顯的長進(jìn),一般與“刮目相看”連用。

      也可以單獨(dú)使用,褒講久違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⑦三個古漢語句式:非復(fù)、何見事、遂拜蒙母 “非復(fù)吳下阿蒙”譯作“不再是原來那個呂蒙了”,是個判斷句?!按笮趾我娛轮砗酢弊g作“老兄你看起事來怎么不能早一點(diǎn)看到它的發(fā)展情況呢”,“何見事”即“見何事”,疑問句賓語前置,是個倒裝句。

      “肅遂拜蒙母”譯作“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拜”后省略介詞“于”,是個省略句。 ⑧三個人物:孫權(quán)、呂蒙、魯肅 孫權(quán)勸學(xué),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xué)”的必要性;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xué)”的可能性。

      從孫權(quán)的言語中可見其如何善于勸說,可感其怎樣的對呂蒙親近、關(guān)心、期望。這里是國君對臣子的“教訓(xùn)”口吻。

      魯肅親見呂蒙的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情不自禁,說話用了“贊嘆”口吻。呂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jìn),態(tài)度坦然得當(dāng)之無愧,話里不乏“責(zé)備”口吻。

      孫權(quán)勸得認(rèn)真,魯肅與呂蒙調(diào)侃得多趣,二者情調(diào)不同,三人性格有異。 ⑨三個層次:勸、學(xué)、變 短文剪裁講究,詳略得當(dāng)。

      第一層重點(diǎn)突出孫權(quán)善“。

      2.初中文言文常識【絕對高分】

      通假字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為學(xué)》)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

      ……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

      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

      (《買油翁》)爾:通“耳”,相當(dāng)于“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見:通“現(xiàn)”。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xiàng)為之強(qiáng)。(《閑情記趣》)強(qiáng):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dǎo)”,引導(dǎo)。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與熙也。

      (《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diǎn)。

      (《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dǎo)。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

      (《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論戰(zhàn)》)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第一冊: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xí)舊的知識,進(jìn)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光讀書學(xué)習(xí)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3.文言文的基本常識

      文言文結(jié)構(gòu)(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的句式。

      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xiàng)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xiàng)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shí),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fēng)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p>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練習(xí)1]列說我們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nèi)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qiáng)調(diào)。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

      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p>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p>

      “孜孜焉唯進(jìn)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yīng)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p>

      其中的“利”“強(qiáng)”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bǔ)語。

      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bǔ)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qiáng)烈的感嘆。

      如:“甚矣,汝之不惠?!薄懊涝?,我少年中國?!?/p>

      [小練習(xí)]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dú)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

      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xí)]補(bǔ)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

      4.古文語法知識

      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例如使動,狀語后置,重要的句式結(jié)構(gòu) 答:同學(xué)你好,具體知識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應(yīng)的,主要要求同學(xué)們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

      (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xiàng)脊軒,舊南閣子也。

      (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

      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dú)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fù)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xué)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

      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ㄋ抉R遷《鴻門宴》) (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

      ……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p>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2.省略謂語。

      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

      5.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

      第一節(jié) 文言實(shí)詞一、古今異義 同一個詞古今意義發(fā)生了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古今異義。

      平時要注意積累古今異義的詞語;做題時要細(xì)心體察,不要望文生義,以今代古。二、一詞多義文言實(shí)詞往往具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xiàng),這種現(xiàn)象叫一詞多義。

      對常用的多義詞,要弄清其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guān)系,系統(tǒng)地掌握詞義。如,“朝”本義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見帝王,便引申為“朝見、朝拜”;由“朝見”又引申為朝見的處所“朝廷”;又引申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據(jù)相關(guān)詞句(具體語境)準(zhǔn)確理解詞義。三、詞類活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就是詞類活用。

      要掌握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數(sh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名詞作狀語,結(jié)合語境進(jìn)行判斷。四、偏義復(fù)詞偏義復(fù)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教材中的偏義復(fù)詞的數(shù)量不多,因此要進(jìn)行歸納總結(jié)。平時訓(xùn)練要注意積累,考場作答要體察語境,認(rèn)真比較。

      第二節(jié) 文言虛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第三節(jié)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白話文用動詞“是”聯(lián)系判斷句中兩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diǎn)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xù)。文言文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1.用助詞“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斷。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夫戰(zhàn),勇氣也。

      粟者,民之所種。2.在主謂間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qiáng)語氣。

      例如:①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將項(xiàng)燕。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環(huán)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則”“即”有“就是”之意。3.動詞“為”和判斷詞“是”表示判斷。

      例如:①此為何若人?②問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憑句意去判斷。例如劉備,天下裊雄。

      5.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例如:視之,非字而畫。二、被動句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里,主語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施動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

      常見的文言被動句有以下幾種:1.在動詞謂語后邊也用介詞“于”,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例如:①而君幸于趙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3.在動詞前邊用“見”作為被動標(biāo)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又可以再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例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4.在動詞前邊用“受”,同時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5.在動詞前邊用介詞“被”作為標(biāo)志,例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蛘吲浜辖樵~“于”引出行為主動者,例如:燕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

      三、倒裝句(一)賓語前置句在古代漢語里,賓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一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為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在疑問句里,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安、何、誰等),一般提到動詞或介詞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誰與歸?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賓語的代詞,也都提到動詞的前邊,例如:①時人莫之許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③彼不我恩也。

      3.為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借助“之”“是”等的幫助,把賓語從詞的后面提到動詞的前面。這“之”“是”便成了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無其他義。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圖。4.介詞賓語的前置。

      例如;①國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語后置句1.“……者……”為標(biāo)志。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2.“……之……”為標(biāo)志。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三)狀語后置句1.“于”為標(biāo)志的介賓短語。

      例: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伐顓臾》)2.“以”為標(biāo)志的介賓短語。例: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四)主謂倒裝句例;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詞或某些成分經(jīng)常省略,比白話文多見。1.省主語。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蟲)一鳴輒躍去,(蟲)行且速。2.省謂語動詞。

      例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賓語。

      ①省動詞賓語。例如:權(quán)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詞賓語。例如:秦王不懌,為(之)一擊缶。

      4.省介詞。例如: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5.省量詞。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次)反焉。

      6.求高考文言文常識總結(jié)

      文學(xué)常識不得記混記雜,要時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如記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學(xué)主張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誦最終要通過默寫落實(shí)在卷面上,在復(fù)習(xí)中,一定要背默結(jié)合,默寫時還要細(xì)心,不要出現(xiàn)錯字、漏字、前后顛倒等錯誤,此外,還應(yīng)注意標(biāo)點(diǎn)和語氣。

      【考點(diǎn)達(dá)標(biāo)】⒈."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dāng)年呵壁,湘流應(yīng)識九歌心"這副對聯(lián),說的是( ) A.賈誼 B.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對聯(lián)中嵌有屈原詩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詩中以芳草自喻品質(zhì)的高潔。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從內(nèi)容上看,與屈原事相合;從感情上看,表達(dá)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國別(或朝代)對應(yīng)全都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西游記》-吳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國 B.《鏡花緣》-李汝珍-明代 《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美國 C.《西廂記》-王實(shí)甫-元代 《唐璜》-拜倫-英國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紅與黑》-莫泊桑-法國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國人;B.《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紅與黑》的作者是法國的司湯達(dá),不是莫泊桑。

      ) 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鶴 答案:B(題干中的一首詩是朱德同志為四川三蘇祠而題的,正確答案應(yīng)該是B項(xiàng)。

      A項(xiàng)中,曹操、曹丕、曹植雖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詩賦流傳于今,但他們不符合詩中“峨眉共比高”這一內(nèi)容。C項(xiàng)中,班彪、班固、班超雖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學(xué)著稱,而班超有是名將,所以與詩中“都是大文豪”內(nèi)容不符。

      D項(xiàng)中杜甫、杜牧、杜荀鶴不是父子關(guān)系,因此更不符合詩意了。)。

      7.文言文的一些知識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分為深文言及淺文言,前者是以先秦的漢語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后者則是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書面口語,該文體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

      但是到了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三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xiàn)的書面語,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yùn)動的作品;另一種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礎(chǔ)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即今日的文言,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jīng)翻譯、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第三種則是現(xiàn)代白話的源頭,如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

      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時期,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面語,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話,比如《水滸傳》、《西游記》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qū)的文獻(xiàn),在語法和詞匯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20世紀(jì)之后,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而其他國家則開始采用當(dāng)?shù)卣Z言的書面語。在20世紀(jì)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于中國以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

      特點(diǎn):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文言的特點(diǎn),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以下所述各項(xiàng)特點(diǎn)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diǎn):文言文的語法特點(diǎn)主要表現(xiàn)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名詞用作動詞:“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馬遷《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名詞“王”在此做使動動詞“使……為王”。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頷”原為名詞“下巴”,再此作動詞“點(diǎn)頭”。名詞用作副詞,常與“然”(……的樣子)連用:“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p>

      (蒲松齡《聊齋志異》),名詞“犬”在動詞“坐”前作副詞“像犬一樣”。“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與泉上者,醉翁亭也。”

      (歐陽脩《醉翁亭記》),“翼”在動詞“臨”前作副詞“像翼(翅膀)一樣”。受詞前置。

      目的: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若賓語為代詞,在句中地位易被疑問詞或否定詞稀釋。為了強(qiáng)調(diào)受詞,將其提前。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于動詞之前:“臣實(shí)不才,又誰敢怨?”(《左傳》)“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縛者曷(通“何”)為者也?’”(《晏子春秋》)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與“以”連用的倒裝句:“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有時會有定語后置的用法,后置的定語常前會加“之”或后面加“者”[1]: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荀子?勸學(xué)篇第一》)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雜說四首》)文言文中常見通假字,出現(xiàn)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觀原因,如一時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觀原因,如避諱等。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說”,通“悅”,喜悅?!笆ト朔撬c熙也,寡人反取病焉?!?/p>

      (《晏子春秋》),“熙”,通“嬉”,開玩笑。詞匯特點(diǎn):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匯上有很大的差異。

      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dá)。不過,有個特點(diǎn)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匯較為簡潔,例如:相較于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

      當(dāng)代文言文復(fù)興:文言文復(fù)興,是當(dāng)代中國文化復(fù)興運(yùn)動的熱點(diǎn)之一。它的產(chǎn)生與中國文化復(fù)興運(yùn)動的產(chǎn)生,一樣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復(fù)興運(yùn)動的有機(jī)組成部分。

      文言文復(fù)興從表面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shí)質(zhì)上則是對白話文運(yùn)動的引伸。白話文的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就使中國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

      正是基于完整、準(zhǔn)確地傳承中國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復(fù)興才成為歷史的必然。文言文復(fù)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

      中國大陸的文言文復(fù)興是從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開始萌芽的。文言文復(fù)興的概念,是青年學(xué)者劉周在“中國文化復(fù)興的第一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的。

      2007年推出的《光明日報》“百城賦”,更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復(fù)興的態(tài)度。文言文復(fù)興的倡議書是由一位青年學(xué)者提出,說明文言文復(fù)興的發(fā)展后勁非常有力。

      在網(wǎng)絡(luò)上,文言文得到了熱心。

      8.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

      測試要求:1、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diǎn).2、理解課外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3、文言翻譯4、常見實(shí)詞5、常見虛詞6、默寫課文或片斷.7、正確朗讀或斷句.文言文翻譯(一) 翻譯文言文的原則.翻譯文言文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信”、“達(dá)”、“雅”.“信”的要求是忠實(shí)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shí)、句句落實(shí)直譯出來.“達(dá)”的要求是翻譯出的現(xiàn)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雅”的要求是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及風(fēng)格準(zhǔn)確地表達(dá)出來.一般做到“信”、“達(dá)”即可.(二)文言文翻譯的關(guān)鍵是譯準(zhǔn)重點(diǎn)字詞.(三)文言文翻譯五字法:1、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時間名詞等,可照錄不翻譯.例:“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2、補(bǔ) 在翻譯文言文時應(yīng)補(bǔ)出省略成分.3、刪 古文中有的虛詞現(xiàn)在已不用,不譯也不影響表達(dá),可刪.例發(fā)語詞“夫”,相當(dāng)于頓號的“之”等.4、換 在翻譯時應(yīng)把古詞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詞.例:“歲賦其二”中“歲”換成“年”.5、調(diào) 古漢語的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等翻譯時須調(diào)整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

      9.高中文言文常識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1—6冊全) 第一冊通假字 /《燭之武退秦師》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踐滅吳》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知,通“執(zhí)”,掌管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通“拒”,把守。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jìn)來。

      36.張良出,要項(xiàng)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蚤,通“早”。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古今異義古今異義《燭之武退秦師》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豆篡`滅吳》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沒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壺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觸龍說趙太后》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11.年幾何矣古:多少;今:指數(shù)學(xué)的一門學(xué)科12,至于趙之為趙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 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古:把……當(dāng)做,讓……做;今:認(rèn)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 今:動詞或形容詞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nèi)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xué)》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 古:驗(yàn),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jié)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shí)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說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陳述)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辭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

      10.古文常識

      1.人們常用李商隱<無題>中的兩句詩來贊美老師那種默默奉獻(xiàn)的精神,這兩句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2.<小石潭記>中,描寫植物的語句有: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 3.<游山西村>中寫人在困境中會萌發(fā)出新的希望,也暗示世間事物的消長變化的詩句是: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古代的人非常注重送別,如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請你再寫出幾句有關(guān)送別的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5.四書是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jīng)典的合稱. 6.五經(jīng)是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種儒家經(jīng)書. 7.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古代教育的六種科目. 8.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9.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10.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 11.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3.人們形容女子長得漂亮,往往”: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來比喻.你知道 閉月, 羞花, 沉魚, 落雁這些典故嗎?說說他們分別指代誰 閉月是指:貂蟬 /view/33498.htm羞花是指:楊貴妃 /view/33504.htm沉魚是指:西施 /view/14755.htm落雁是指:昭君 /view/33516.htm14.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15.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6.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7.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dú)釣寒江雪. 18.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19.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初. 20.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2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2.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3.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文言文中常見常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