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文學常識大全
一、建安文學基礎: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杰出的詩人曹操。
他詩歌創(chuàng)作 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zhàn)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xiàn)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分械摹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xiàn)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xiàn)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yōu)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己的風格。 3、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xiàn)存最早了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有描寫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xiàn)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yè)的《贈徐干》;在思婦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只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托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鐘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叭堋敝覆懿?、曹丕、曹植;“七子”之稱見于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xiàn)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xiàn)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第二、正始西晉文學基礎 1、正始文學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學,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與山巨源絕交書》,詩歌的代表作是《贈秀才入軍》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八十二首《詠懷詩》,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傳》。
3、阮籍的《詠懷傳》在運用王言詩抒情和諷諭方面有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表現(xiàn)了自己的孤獨苦悶,給處于黑暗統(tǒng)治下的進步作家開拓了一條寫作政治抒情詩的道路,《詩品》的“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詩風。陶淵明的《飲酒》,庾信的《擬詠懷》。
4、晉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導的是張華、張協(xié)、陸機、潘尼、潘岳、左思,他們是太康時期著名的詩人。 5、太康文學創(chuàng)作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模擬古人的風氣大盛;二是追求詞藻華美和對偶工整。
劉勰所說“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學。 6、太康時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陸機,與之齊名的作家是潘岳,還有張華張協(xié)等。
7、陸機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詩十九首》的《擬古詩》十二首,描寫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詩》三首。 8、左思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直接繼承了建安風骨有“左思風力”之稱。
9、左思的代表作有《詠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運用了對比等手法,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對比,“澗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門知識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對比反映寒門知識分子與世族門閥的矛盾。此外,《招隱》《嬌女詩》《三都賦》都是他的名作。
10、劉琨的代表作是《扶風歌》,他是著我的愛國詩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詩》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詩人,《詩品序》中“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即是對玄言詩的批評。
第三、陶淵明基礎: 1、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謚號“靖節(jié)征士”,因其曾作過彭澤令,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陶彭澤,他辭去彭澤令后,過著“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生活。 2、陶淵明的詩可以分成兩類: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
他的散文辭的名篇是《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3、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一部分表現(xiàn)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歸田園居》其一(“少無適俗韻”),《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極大的熱情歌詠了農業(yè)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如《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人生歸有道)等;還有一小部分反映了農村凋蔽和自己的窮困生活,如《歸田園居》其四(久去山澤游)、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
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是他田園詩的一個新發(fā)展。 4、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
2.古代文學常識
先秦文學有兩源,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
《詩經》分為風雅頌,反映現(xiàn)實300篇 手法牢記賦比興,名篇《碩鼠》與《伐檀》。 浪漫主義是《楚辭》,《離騷》作者為屈原。
先秦散文有兩派,“諸子”、史書要記全。 儒墨道法屬諸子,各有著作傳世間; 儒家《論語》和《孟子》, 墨家《墨子》見一斑; 道家《老子》和《莊子》,法家韓非著名篇。
歷史散文有兩體,分為“國別”和“編年” 前者《國語》《戰(zhàn)國策》, 后者《春秋》與《左傳》。 2、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成就比較高; “樂府雙璧” 人稱贊, 建安文學推“三曹”; 田園鼻祖是陶潛,“采菊”遺風見節(jié)操。
《史記》首開紀傳體,號稱“無韻之離騷”; 班固承續(xù)司馬意,《漢書》斷代創(chuàng)新招; 賈誼雄文《過秦論》,氣勢酣暢沖云霄; “出師”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記》樂逍遙。 辭賦盛行多空洞,張衡《二京》似驚濤。
文學批評也興起,《文心雕龍》真高超。 駢文追求形式美,小說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學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楊盧駱創(chuàng)格律,律詩、絕句要記全。 浪漫詩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難》。
現(xiàn)實主義有杜甫,“三吏”、“三別”不一般。 樂天倡導新樂府,“琵琶”、“長恨”留名篇。
田園詩派有王孟,高、岑詩歌唱邊塞。 中唐李賀多奇麗,賈島“推敲”傳世間。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敗如塵煙。 韓柳古文創(chuàng)新體,《阿房宮賦》唱千年。
唐代傳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傳》。 4、宋代文學 宋代文學詞泱泱,分成婉約與豪放。
柳永秦觀李清照,風花雪月多感傷。 蘇軾首開豪放派,“大江東去”氣昂昂; 愛國詩人辛棄疾,“金戈鐵馬”勢高揚。
三蘇、王曾、歐陽修,繼承韓柳寫文章; 范公作品雖不多,《岳陽樓記》放光芒。 南宋詩人陸放翁,《示兒》猶念復家邦; 人生自古誰無死?后世感懷文天祥。
編年通史第一部,《資治通鑒》司馬光。 《夢溪筆談》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揚。
5、元明清文學 元代散曲分兩種,小令、套數(shù)各不同。 雜劇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關漢卿; 竇娥悲劇傳千古,人物形象最鮮明; 其余三家鄭馬白,還有《西廂》留美名。
明清戲劇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長篇都是章回體,“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齋志異》多流行 尚有短篇擬話體,編訂“三言”馮夢龍。
方苞開創(chuàng)姚鼐繼,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勸天公。
3.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于祭辭,萌于民謠,興于詠志。可惜,現(xiàn)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繼春秋至戰(zhàn)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一枝。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于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chuàng)建輝煌。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圣”冠于李杜,猶有群星燦然于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風騷!詞較于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詩詞演繹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勃然而興,終綻放出一代曲賦奇葩。有云:唐后無詩,宋后無詞。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后之范。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后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后無詩。至于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一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jié)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
4.古代文學常識
史記簡介:《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
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
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馬遷的父親司
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
史,愿望沒有實現(xiàn)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
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
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漫游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
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
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
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馬
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
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監(jiān)獄,處以腐刑。三年后
他被赦出獄,更加發(fā)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后許多年,
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
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
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
《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
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
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
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
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
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
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5.古代詩人文學常識
哇~太多了把,給下面這些你看咋樣? 一、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xiāng)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zhàn)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fā):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并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并稱“蘇辛”;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chuàng)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孔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兩人并稱為“孔孟”。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圣”,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傲凝S”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fǔ) 15、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漢武:漢武帝劉徹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臺、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jiān)生。 三、中國文學之最: 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古代最杰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古代最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古代最杰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現(xiàn)代最杰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現(xiàn)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6.古代文學的知識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yǎng)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4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4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說林訓) 4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4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49、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5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 列傳) 5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5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56、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 (后漢書王霸傳) 5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漢書馮異傳) 58、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59、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傳) 60、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后漢書) 6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曹操龜雖壽) 6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6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 66、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西晉陳壽三國志)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68、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69、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南朝蕭鐸) 70、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 7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元行沖傳) 7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唐太宗贈蕭禹) 7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75、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從軍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唐李白論詩) 77、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宣州謝餞別校書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唐李白將進酒) 8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82、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84、讀書破萬。
7.古代文學知識
1,《詩經》,風雅頌
2,楚國,《離騷》
3,《史記》
4,詩經是浪漫主義,楚辭是現(xiàn)實主義
5,陶淵明
6,曹植
7,曹操,曹植,曹丕
8,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9,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0,松竹梅
11,儒道佛
12,吳承恩,西游記
13,吳敬梓 《儒林外史》
14,蒲松齡《聊齋志異》
15,筆墨紙硯
16,唐詩,宋詞,元曲,
17,項羽,祖逖,諸葛亮,荊軻
8.古代文學常識
律詩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
作品賞析
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guī)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短律;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破題(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句(尾聯(lián))。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即頜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不對外,中間各聯(lián)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