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嫦娥奔月”等。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
5、《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蹲髠鳌泛汀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墩撜Z》、《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__
2.初一語文??嘉难晕?/h2>
(一)《童趣》 一、詞語積累 (一) 常規(guī)詞語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 [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 [果]果真. [唳(lì)]鳥鳴. [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溝. [神游]游覽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 [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 [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數(shù)十]幾十. [驅]趕,驅逐. (二)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三、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于空中”、“鶴唳云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tǒng)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f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四、閱讀探究 1. 從第一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獲?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獲:時有物外之趣. 2. 體現(xiàn)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么?物外之趣. 3.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一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游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4. 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xiàn)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5.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現(xiàn)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么? 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7.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么? 基礎:細致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8.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①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五、遷移運用 1. 學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啟示? ①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②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懷有一顆童心,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后打開塘壩,把它想象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3. 生活中,你怎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等. 4. 閱讀下列古詩,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兒童善于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翻譯: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fā)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xiàn)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fā)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二)《〈論語〉十則》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guī)詞語[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fā)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ǐng)]多次進行。
3.高中語文??嫉囊话偃畟€文言實詞
120個 需要的話,給你發(fā)過去高考120個文言實詞詞義及課文例句整理1、愛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愛慕,欣賞)6、古之遺愛也(恩惠)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2、安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7、衣食所安(養(yǎng)生)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3、被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散開)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覆蓋)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2、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3、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一倍,加倍)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A)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3、鄙人?自稱的謙詞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憑證8、病1、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6、今人乃以儉相詬?。ㄘ焸?、羞辱)9、察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慮)3、雖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時,常稱?。ǔ?,朝拜)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庭)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聽朝(朝政)7坐南向北(對、向)11、曾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4、是高、曾時為一倍(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eng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3、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4、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5、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13、誠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果真,如果)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14、除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6、不徐不疾(遲緩)7、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慢慢地,緩緩地)15、辭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6、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古代的一種文體)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教)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辭伐罪企(命令)16、從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4、樊噲從良坐(依傍)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7、其從如云(隨從的人)8、欲不可從(放縱)9、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ong次于最親的親屬)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
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反對秦國的策略)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12、可以便宜從事,向必稟我(辦事)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17、殆1、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危險)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于,幾乎)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
4.初中語文??夹」盼?/h2>
七年級:
1. 《論語十則》
2. 孔 子 觀滄海
3. 曹 操 次北固山下
4. 王 灣 錢塘湖春行
5. 白居易 天浄沙 秋思
6. 馬致遠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 夜雨寄北
7. 李商隱 浣溪沙
8. 晏 殊
八年級上冊:
1. 桃花源記
2. 陶淵明 陋室銘
3. 劉禹錫 愛蓮說
4. 周敦頤 望 岳
5. 杜 甫 春 望
6. 三 峽
7. 酈道元 記承天寺夜游
8. 蘇 軾 使至塞上 王昌齡
八年級下冊:
1. 馬 說
2. 韓 愈 送東陽馬生序
3. 宋 濂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 劉禹錫 赤 壁
5. 杜 牧 過零丁洋
6. 文天祥 水調歌頭 明月幾明有
7. 蘇 軾 山坡羊 潼關懷古
8. 張養(yǎng)浩 小石潭記
9. 柳宗元 岳陽樓記
10. 范仲淹 醉翁亭記
11. 歐陽修 飲 酒 (其五) 陶淵明
1. 行路難 (其一)
2. 李 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 杜 甫 白雪歌送五判官歸京
4. 岑 參 己亥雜詩
5. 龔自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 王 勃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7. 韓 愈 無 題
8. 李商隱 相見歡
9. 李 煜 登飛來峰
九年級上冊:
出師表
諸葛亮 漁家傲秋思
馬致遠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 軾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辛棄疾 觀刈麥
九年級下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 子》
魚我所欲也
《孟 子》 曹劌論戰(zhàn)
《左 傳》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zhàn)國策》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游山西村
陸 游 關 雎
《詩 經》 蒹 葭
《詩 經》
5.初中文言文常考句子(帶解釋)
2011年中考教材文言文??季渥臃g歸納 第一冊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7.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y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第二冊 8.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9.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非??鞓?,自由自在。
10.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
1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1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14.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
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 第三冊 15.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三峽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足以遮擋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16.雖乘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也沒有這樣快。 1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滿地,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錯,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18.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喜歡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喜歡讀書,不鉆牛角尖。 19.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親友請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別人虛情客套。 20.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
第四冊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北方有人欺負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殺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
2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26.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yǎng)。
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從外面表現(xiàn)。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駕馭它不采用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第五冊 29.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異形態(tài)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30.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 31.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
6.列舉高中語文??嘉膶W常識和常涉及名著,詳細一點,謝謝
綱將原本兩條分開表述的內容合并為一條:“識記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國別和代表作?!?/p>
這樣表述,更加簡明、準確,沒有涉及實質上的變化。 這一考點,多數(shù)省市采用不考查或是在詩歌鑒賞、古詩默寫中有所涉及。
當然,也有個別省市單獨命題。如浙江省、遼寧省的試題都曾直接考查文學常識和作家作品。
【備考策略】 我們在復習這一考點時,不必記憶過多,只需要記憶古今中外名家的時代或國別,代表作或是名句即可。 【走進高考】 例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左傳》《史記》等歷史散文作品,以“實錄”的筆法將人物寫得真實豐滿,有血有肉。
B.《項脊軒志》以清淡樸素的筆法寫身邊瑣事,親切動人。它的作者歸有光被認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以及葉圣陶的《倪煥之》是我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長篇小說。? D.馬克·吐溫和歐·亨利都擅長寫諷刺小說。
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百萬英磅》和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等都深受讀者的喜愛。 【答案】B 【分析】第7題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學史以及文學體裁方面的常識。
能力層級為A級。 文學常識的考查,一般是以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作家作品為考查范圍,把有關作家的基本情況,包括年代、國別、代表作品、文學史以及文學體裁等方面的內容加以編排,讓考生判斷正誤。
本題要求從四個選項中選出錯誤的一項,答案應為B項。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著名散文《項脊軒志》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學生應不陌生。而“桐城派”則是清代的文學流派,代表作家方苞、姚鼐都有作品入選中學教材,考生不難做出判斷。
A、C、D三項涉及的文學常識,也均沒有超出中學語文教材的范圍??忌灰獙τ嘘P課文資料或注釋文字稍加留意,應該是不難選出正確答案的。
例2: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江西、山西、天津卷) A.先秦散文包括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有《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諸子散文有《論語》《孟子》《莊子》等。
B.元雜劇是一種歌舞劇,有三個構成部分:賓白、唱詞、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發(fā)展,刻畫人物性格。
C.話劇《日出》以都市生活為背景,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是曹禺繼《雷雨》之后的又一部優(yōu)秀作品。 D.《歐也妮·葛朗臺》的作者巴爾扎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作者莎士比亞、《項鏈》的作者莫泊桑,都是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
【答案】D 【分析】第7題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學史及文學體裁方面的知識。能力層級為A級。
供江西、山西、天津兩省一市試驗用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文學鑒賞常識”“文學發(fā)展常識”的教學內容,2001年度的《考試說明》在“識記文學常識”一項下,共提了四項考查范圍,一是“識記中國重要作家的時代及代表作”,二是“識記外國重要作家的國別及代表作”,三是“識記文學體裁常識”,四是“背誦常見的名句名篇”。其中第四項內容不列入2001年度考試范圍。
這部分內容知識性強,學習時以識記為主,但并不要求死記硬背,而是運用有關知識分析具體問題。本題要求判斷出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中錯誤的一項,就體現(xiàn)了這一命題意圖。
本題的正確選項為D項,也就是說,D項的表述是錯誤的。因為巴爾扎克、莫泊桑是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但沙士比亞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家、詩人,把莎士比亞說成是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顯然是錯誤的。
D項涉及的幾個作家作品,在高中語文第四冊教科書中出現(xiàn)過。A、B、C三項的表述均是正確的。
A項關于先秦散文的內容在高中語文第一冊教科書中出現(xiàn)過,B項關于元雜劇的內容,C項關于《日出》的內容,均見于第四冊《語文讀本》??忌灰獙@些課本或資料稍加留意,是不難作出正確判斷的。
【踩點熱練】 (一)填空題: 1、我國第一部語錄體著作是( )。 2、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經歷十年艱辛寫下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3、我國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是( )。 4、被稱為“一代詞宗”的我國第一位女詞人是( )。
5、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時代的( )。 6、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反封建白話短篇小說是魯迅的( )。
7、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是( )。 8、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 )和( ),他們分別被尊稱為至圣和( )。
9、《春秋》三傳是指( )、( )和《谷梁傳》。 10、公安三袁是指( )、( )和袁中道。
11、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是指法國的( )、俄國的( )和美國的( )。 12、“三言”是指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寫的三個話本集:( )、( )和( )。
13、王勃、楊炯、盧照鄰和( )并稱為“初唐四杰”。 14、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是指羅貫中的( )、施耐庵的( )、吳承恩的( )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15、中國近代四大譴責小說指吳沃堯(又叫吳趼人)的( )、李寶嘉的( )、劉鶚的( )和曾樸的《孽?;ā贰? 16、元雜劇四大悲劇指關漢卿的( )、馬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