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中國古代年齡常識

      2023-03-13 綜合 86閱讀 投稿:氧氣

      1.古代文化常識中有關年齡的知識有哪些

      古代有關年齡的比喻稱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2-3歲――孩提;童年——總角,垂髫;8歲(男)——齠年;10歲以下――黃口;10歲(女)——髻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14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女)——及笄之年;15歲(男)――志學之年,束發(fā);16歲(女)――碧玉年華;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蓓(信)年華;出嫁——標梅之年;30歲(女)――半老徐娘;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半百;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77歲——喜壽;80歲――杖朝之年;88歲——米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臺,駘)背之年;99歲——白壽;100歲――期頣

      人瑞;108歲——茶壽?!WR稱謂篇。

      2.古代年齡的分類

      1、赤子(未滿一歲)初生嬰兒的皮膚微微泛紅,古人將這時候的孩子稱之為“赤子”。

      赤子之心,說的就是一顆如同初生兒一樣纖塵不染的純潔心。2、孩提(2-3歲)這時嬰兒已經(jīng)長大了一點,但還不會走路,得大人抱著。

      “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兩腋將他抱起來的動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孩子在襁褓中咯咯的笑聲。3、垂髫(3-9歲)孩子在9歲之前不扎辮子,頭發(fā)自然垂下,叫“垂髫”。

      9歲之后,才把頭發(fā)分兩邊各扎一個結,像兩個羊角,叫“總角”。4、豆蔻年華(女子13-14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

      初夏還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剛剛萌發(fā),充滿嬌俏的靈氣。5、束發(fā)(15歲)到了15歲,古時的少男少女要將頭上的兩個“總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

      女孩則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齡,要用笄[jī]子盤起頭發(fā),開始學習各種生活技藝。6、花信年華(女子20-25歲)現(xiàn)在女子到了24、25歲,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卻賦予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一個非常美麗的稱呼──花信年華。

      7、弱冠(男子20歲)行冠禮,是古代最隆重的儀式之一。在家族的見證下,年滿20歲的男子在宗廟里由指定的貴賓加冠,以示成年。

      由于這個年齡的男子體猶未壯,所以又稱“弱冠”。8、而立之年(30歲)2000多年前,孔子說“三十而立”,從此“三十”就成了中國人衡量男兒是否有能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9、不惑之年(40歲)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對世間百態(tài)和周遭是非會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也不會因誣言而頹廢。

      10、知天命(50歲)“知天命”,許多人會誤解成聽天由命的意思,其實,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苛求結果,簡而言之,是對得失淡然。11、六十耳順,七十從心 60歲,是一個平靜的年齡。

      但又不是心如止水,死氣沉沉,而是平靜之中有著活潑和聰敏,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12、耄耋(八九十歲)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澤廣及草木昆蟲?!?3、期頤(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yǎng)。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p>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3.古語中年齡的叫法

      人初生叫嬰兒。

      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

      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

      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fā),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fā)等等。

      1. 中國人對于人生各個重要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稱謂,如"襁褓"是不滿周歲的嬰孩、"孩提"是兩三歲幼童、"始齔"是七八歲小童,"總角"、"垂髫"則是童年的泛稱等,其中不少借代稱謂如今仍然常用。

      2.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jù)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3. 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后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jīng)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

      4.我國古代對年齡的劃分與稱呼

      古代年齡的代稱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垂髫(tiao):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fā);頭發(fā)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發(fā),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束發(fā):古代男孩成童,將頭發(fā)束成一髻.因此用束發(fā)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 總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發(fā)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詩經(jī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歲就把頭發(fā)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禮·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儀禮·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結發(fā):初成年.《漢書·施仇傳》:“結發(fā)事師數(shù)十年,賀不能及”.后稱元配為結發(fā).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fā)恩義深”.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后來因此稱二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古?。浩呤畾q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歲.《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下壽 中壽 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期頤:稱百歲之人.百歲為人生年數(shù)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yǎng)護,故曰頤.《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5.中國古代的年齡劃分

      古人創(chuàng)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xù)使用。

      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并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梢钥闯?,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

      “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p>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p>

      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爸笔恰爸烀钡目s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祝何覈糯酶芍в洉r間。

      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祝褐噶畾q,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

      6.中國古代年齡稱謂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大全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大全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 2009-06-23 發(fā)布 ┊ 73268 瀏覽 ┊ 收藏 0歲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敝軙?,指嬰兒周歲。

      2歲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歲的兒童。8歲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

      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

      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梢钥闯?,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

      “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jù)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9歲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指數(shù)之年:兒童九歲。

      10歲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p>

      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十三:為13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凹绑恰奔茨隄M15歲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p>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p>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

      鄭玄:“成童,十五以上”。16歲二八:為16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通俗編》中云:“若品巖贈張洎‘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锻ㄋ拙帯D女》“宋謝幼盤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20歲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指剛成年。指二十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叭豕凇奔茨隄M20歲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24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藟眩赫攭涯辍?/p>

      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征《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p>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40歲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p>

      艾稱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

      7.中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

      孩提是指二三歲之間,還在襁褓里的幼兒。也寫成“孩抱”?!睹献印けM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黃口是指十歲以下。《淮南子·汜論訓》中有“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陶淵明《榮木詩亭》“總角聞道,百首無戍”。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杜甫《贈別》詩中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洞蟠鞫Y記》中有“束發(fā)而就大學”。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夾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抖Y記》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赌档ねぁ分杏小昂鲇幸簧昕扇豕?,風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墩撜Z》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墩撜Z》“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墩撜Z》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歲?!短圃娂o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七十歲。杜甫有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因這句詩,稱七十歲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歲。《聊齋志異》中有“君無大貴,但得耄耋足矣”。

      期頤指一百歲?!读凝S志異》中有“兒福相,君亦期頤,更何求”。

      8.古代常用與年齡有關的稱謂 如:七十歲叫古稀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15及笈

      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天命

      60花甲

      70,80為耄耋

      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

      男孩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

      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fā),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fā)等等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9.國學知識:古代年齡都怎么叫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中國古代年齡常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