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個文史常識
春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jié)象征團結(jié)、興旺,是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jié)。
春聯(lián)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春聯(lián),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國,興于明清,發(fā)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1.春節(jié)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依據(jù)中國古代歷法把正月作為歲首。這一節(jié)日最早應起源于
A.秦始皇時期 B.漢武帝時期
c.宋太祖時期 D.唐太宗時期w.w.w.k.s.5.u.c.o.m
2.春聯(lián)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下列新中國成立以來某地農(nóng)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聯(lián),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是
①扎根農(nóng)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紅②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③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jīng)濟建設共展宏圖④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清明節(jié)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按農(nóng)歷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3.祭掃親人的墳墓是清明節(jié)的主要習俗。這種習俗的積極意義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
B.培養(yǎng)艱苦奮斗的精神 嬸
c.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D.增強愛國愛家的意識
4.“清明后,谷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谷雨前,先種棉;谷雨后,種瓜豆”。下列關于這些諺語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兩個節(jié)氣 ②二十四節(jié)氣是北宋沈括制訂的 ③這些說法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言④這些諺語我國古代農(nóng)民對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D.②③④
5.最早把二十四節(jié)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tǒng)一起來的歷法的制訂,應歸功于
A.漢武帝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夏節(jié)等。端午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等。
6.上述材料,不能說明端午節(jié)
A.是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故事發(fā)生的偶然產(chǎn)物
B.積淀的是深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質(zhì)在民俗心態(tài)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如有錯誤請見諒
2.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有哪些
春秋時期的管仲不僅以其思想成為眾多學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對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為中國成語寶庫中的經(jīng)典,并世世代代影響著后人。
其中,“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詞別有深意。下面就了解一下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吧。
古人不敢自稱“我” 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稱的代詞,譬如吾、余、予、我,但在社交場合或者是公共場合,真正自稱為“我”、“吾”、“余”的,卻是少之又少。在古代,公開自稱“我”、“余”甚至會被大家譏為不懂禮儀。
據(jù)考證,至少從晉朝開始,各級官僚已經(jīng)不習慣于用第一人稱代詞來指代自己了,他們熱衷于自稱“下官”來顯示自己的謙卑。唐人雖然曠達,但在相互交往之時依然羞于自稱“我”,而是用略顯青澀的“小生”來指代自己。
宋朝則再進一步,那時的官僚喜歡自稱“卑職”,普通人則更愿意自稱“晚生”。 不恥下問向誰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去請教別人,開口就是“這個問題有些復雜,我只好不恥下問來了”。
明明是不懂,還要搬出來這個詞,用錯了也不知道。一個人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既然自己的學問比不上別人,又何談“不恥下問”呢?在交往中,千萬注意別犯這種錯誤。
“淑女”“美女”大不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所以稱為君子的好配偶,當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審美標準。
在古代,人們評價女子,講究“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所以“窈窕淑女”不僅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
只有內(nèi)外兼修,達到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成為君子的好配偶。社會發(fā)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
美女變成一種大眾資源,淑女倒成了瀕危物種,實在可嘆! “美輪美奐”房屋好 “美輪美奐”這一成語出于《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fā)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輪,盤旋屈曲而上,引申為高大貌;奐,鮮明,盛,多。
美:贊美;鄭玄注:“輪,言高大。奐,言眾多。”
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華美,多用于贊美新屋。不能任意擴大范圍,運用到非建筑類的事物中去。
“豐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二是豎于宮廟大門內(nèi)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現(xiàn)在工地上上樓板所用的叼板機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漢代以后才改用石頭。
切勿亂拋“橄欖枝” 有關“橄欖枝”的典故,出自《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的第八章。為了摸清洪水泛濫的情況,諾亞放出鴿子去試探。
當時世界上一片汪洋,鴿子無法落地,便又飛回方舟。七天以后,諾亞再次放飛了鴿子。
等到晚上,鴿子飛回來了,嘴里還叼著一片橄欖葉,諾亞由此獲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來,人們便把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
雙方交戰(zhàn),一方求和,便可說“伸出橄欖枝” 。 “七月流火”非天熱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jīng)·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p>
詩中,七月并非公歷七月,而是指農(nóng)歷。如果換算為公歷,那就是相當于八九月份。
“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星?;鹦鞘翘栂抵械囊活w行星,而大火星則是恒星。
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顆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心宿二。它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放出火紅色的光亮。
“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邊落下。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觀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這顆紅色的巨星就會落向夜空的西邊,也就是把這種天象變化當作天氣將逐漸轉(zhuǎn)涼的征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氣日漸轉(zhuǎn)涼。 問鼎沒有拿第一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
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直到現(xiàn)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等特殊意義。
問鼎”的典故出《左傳·宣公三年》,說的是楚莊王率軍來到洛陽,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遭到王孫滿的斥責。
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quán)力天賜。
鼎的輕重不當詢問?!背f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據(jù)史料記載,明朝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
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guī)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云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倒”的只能是“楣” 很多人誤把“倒楣”作“倒霉”. 倒楣一詞約于明末出現(xiàn),當時科舉成為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門路.雖然明朝已有相對完善的。
3.古代的基本文史常識
比如什么???范圍很大的生 理【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六欲】食、眠、生、私、性、賭【人體十二臟】心、肝、脾、肺、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消化系統(tǒng)七沖門】唇·飛門、齒·戶門、會厭·吸門、胃·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腸及小腸·闌門、下極·魄門倫 理【五?!咳?、義、禮、智、信【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wěn)婆【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飲 食【五谷】稻、黍、稷、麥、豆【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四大著名淡水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四大著名海產(chǎn)魚】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墨魚【上八珍】貍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蛟【中八珍】魚翅、銀耳、鰣魚、廣肚、果子貍、哈什螞、魚唇、裙邊【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筍、赤鱗魚、干貝、蠣黃、烏魚蛋【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古代十大名廚】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diào)之圣"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調(diào)味專家,得寵于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chǎn)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 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chuàng)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肴與造型藝術(shù)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gòu)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F(xiàn)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chuàng)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王小余,清代乾隆時名廚,烹飪手藝高超,并有豐富的理論經(jīng)驗。
袁枚《隨園食單》有許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見解。
4.解釋文學常識
在全球性環(huán)境危機的逼迫之下,華人學者基于對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的反思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總結(jié),日益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將之視為對治人與自然嚴重對立的精神良藥。
這方面的研究雖然業(yè)已取得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論者多是僅僅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來考察"天人合一"觀念,而忽略或回避了其哲學宗教基礎,換言之,對于"天人合一"只是從工具理性而非價值理性的角度來加以理解。本文在簡論儒家在"天人合一"觀念上相對于其它學說的特質(zhì)及對其內(nèi)部進行檢討的基礎上,嘗試探討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哲學宗教基礎。
一、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特質(zhì) 在天人關系上,主張人與自然的調(diào)和、協(xié)和、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不僅作為中國文化主干,而且后來也成為東亞區(qū)域性學說的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都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無論是與古代朝鮮半島本土文化相比,還是與中國的道家相較,都有其特質(zhì),并由其特質(zhì)而顯出超出其它學說之上的現(xiàn)代價值。 古代朝鮮在儒、釋、道三教傳入之前的本土宗教,主要是風流道以及以風流道作為其思想核心的花郎道。
崔致遠《鸞郎碑序》記載:"國有玄妙之道,曰風流。設教之源,備詳仙史。
實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則孝于家,出則忠于國,魯司寇之旨也。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諸惡莫作,諸善莫行,竺干太子之化也。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真興王條》)風流道不僅自身包含有儒教的"忠孝"、道教的"無為"、佛教的"善惡報應"思想,從而與三教相通,顯示出文化上的包容性,而且和道教一樣強調(diào)"無為",意味著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調(diào)和性。而花郎道中的風流精神更能顯示人在心身兩方面與自然的親和性。
"或相磨于道義,或取樂于歌樂,游娛山水,無遠不至。"(《三國史記·真興王三十七年條》)花郎道使人間生活的自然化,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但是,古代朝鮮的風流道和花郎道,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并未能象儒家和道家那樣提出系統(tǒng)的觀點,也并未明確地把自然作為人的精神價值來源。因而在系統(tǒng)性和深刻性上,遠不及儒教和道教。
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明確把自然作為人的精神價值來源。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以無為為宗旨,返樸歸真,回歸到無智無欲的"小國寡民"社會。
道教的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后世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向往和追求田園詩般的生活,正如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所描述的忘我于自然的畫卷。這似乎也就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人詩意地寓居"。
道家的思想無疑是高超的:它一方面從價值源泉上看待自然,自然是"道"的根據(jù),而非與人對立的物質(zhì)實體,另一方面道家看待人世間種種問題之根源在于人之有為,人之有為勢必將引出種種惡果。道家的思想直指現(xiàn)代社會在環(huán)境問題上的病根。
從英國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fā)表以來,對財富增長的追求一直是人們毫不懷疑的社會發(fā)展目標,當由眾多西方智識之士組成的學術(shù)團體"羅馬俱樂部"以《增長的極限》為名的報告向世人敲響環(huán)境警鐘時,世界各國并未對此引起注意。向自然索取更多財富的雄心和國家間日益激烈的國力競爭,都使得人類在有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人類依靠科技的智能來建立起相對于自然的人類霸權(quán),但是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使人類置于日益危險的被徹底毀滅的境地。人類在征服自然、開發(fā)自然、利用自然方面一直是主動者,但在環(huán)境問題上,人類卻是被動者,只有當人類切切實實地受到了來自自然的懲罰和報復,只有當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使自然反過來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時候,人類才不得不認真地面對生死攸關的環(huán)境問題。
可以說,在以往的歷史中,人類只是在與自然的對立上是主動者,而在人與自然的和解上則是被動者。 道家看到了問題的根源,相應地所提出的藥方即是"無為"。
然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便是有為的過程,無論是人與自然的生存斗爭,還是國與國的發(fā)展競爭中,人類都不得不選擇"有為"。道家的解決之道雖然高超,但只能是浪漫的理想。
對于道家向人類文明之初的古樸狀態(tài)回歸的致思理路,儒家提出了間接的批評。比如《禮記·禮運篇》中指出,儒家理想中的堯、舜、禹圣王時代,也只是"小康"而已,在此之前還存在著完全無須道德禮法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可以說即是道家所主張的"無為"而又"無不為"的理想狀態(tài)。可是,《禮運篇》也明確地指出,"大同"社會已成為遙遠的過去,人類不可能再回到原初的狀態(tài),人為的禮儀法度已成為整合社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那么,儒家所致思的問題便是如何在"有為"的前提下實現(xiàn)天人的統(tǒng)一并克服天人的對立,從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綜上所述,儒家"天人合一"觀念,較之于東亞范圍內(nèi)其它國家本土的宗教、學說要全面、系統(tǒng)、深刻得多,較之于中國的道家學說,則富于現(xiàn)實性,更能使之引向操作和實踐。
二、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哲學基礎 "天人合一"觀念的哲學基礎,主要有。
5.歷史文學常識有哪些
8.《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編。
記事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輯錄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戰(zhàn)國策》在語言運用上很成功,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gòu)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
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chuàng)作以重大影響。 9.《玉臺新詠》 《玉臺新詠》總集名,南朝陳徐陵編,共10卷,書成于梁代,是《詩經(jīng)》、《楚辭》之后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總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東南飛》(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等。 10.《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總集名,宋郭茂倩編。
輯錄了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包括民間歌謠與文人作品以及樂曲原辭與后人仿作。
樂府原是當時官府設立的音樂機關,專事制作樂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的歌辭。這些樂章、歌辭后來就叫“樂府詩”,成為繼《詩經(jīng)》、《楚辭》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
11.二十四史 指從《史記》到《明史》的24部史書。其中中學課本涉及到的有:《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東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新唐書》(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明史》(清?張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的總稱?!端膸烊珪?,是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薈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綜合叢書。
共輯錄清代乾隆以前歷代重要典籍3461種,79309卷,分裝為36000多冊,按經(jīng)(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和注釋經(jīng)典的著作)、史(記述歷史史實、地理疆域、官職等書)、子(戰(zhàn)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農(nóng)、醫(yī)等各種科學技術(shù)著作)、集(歷代作家詩文集)四大部分分別編列。 三、團體運動 1.初唐四杰 唐初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zhuǎn)了當時過于靡麗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nèi)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三蘇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
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稱“三蘇”。 5.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合稱。
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 6.復社 明末文學社團,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本為切磋學問,砥礪品行而設,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四、文學體裁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
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nèi)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
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危@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shù)》:“論者,議也”。
《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tǒng)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
6.有誰可以發(fā)些文史知識或文史常識的試題我啊,謝謝
【春節(jié)·春聯(lián)】
春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jié)象征團結(jié)、興旺,是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jié)。
春聯(lián)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春聯(lián),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國,興于明清,發(fā)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1.春節(jié)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依據(jù)中國古代歷法把正月作為歲首。這一節(jié)日最早應起源于
A.秦始皇時期 B.漢武帝時期
c.宋太祖時期 D.唐太宗時期w.w.w.k.s.5.u.c.o.m
2.春聯(lián)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下列新中國成立以來某地農(nóng)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聯(lián),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是
①扎根農(nóng)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紅②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③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jīng)濟建設共展宏圖④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按農(nóng)歷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3.祭掃親人的墳墓是清明節(jié)的主要習俗。這種習俗的積極意義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
B.培養(yǎng)艱苦奮斗的精神 嬸
c.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D.增強愛國愛家的意識
4.“清明后,谷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谷雨前,先種棉;谷雨后,種瓜豆”。下列關于這些諺語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兩個節(jié)氣 ②二十四節(jié)氣是北宋沈括制訂的 ③這些說法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言④這些諺語我國古代農(nóng)民對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D.②③④
5.最早把二十四節(jié)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tǒng)一起來的歷法的制訂,應歸功于
A.漢武帝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夏節(jié)等。端午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等。
6.上述材料,不能說明端午節(jié)
A.是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故事發(fā)生的偶然產(chǎn)物
B.積淀的是深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質(zhì)在民俗心態(tài)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7.有什么歷史文學常識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jīng)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24.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25.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釋 道
27.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 歲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34.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yī) 中國畫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馮夢龍)
37. 儒家經(jīng)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44. 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zhàn)國策
45. 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47.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50.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51.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鐘嶸的《詩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shù)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53.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
54. 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
全文:歷史、文學常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