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簡介】 〖題目〗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tǒng)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qū)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寫作年代〗 關(guān)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
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chuàng)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確。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xiàn)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shù)技巧,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chǎn)生的年代應(yīng)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意義〗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guān)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lián)系。
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guān)聯(lián)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lǐng)域,現(xiàn)在讓位于與詩人的現(xiàn)實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關(guān)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jié)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fā)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它的藝術(shù)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而言,稱它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過分的。
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quán)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云“(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古詩十九首》評價】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舜纾逡舄氝h,悲夫!”——鐘嶸《詩品》 “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p>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胡應(yīng)麟《詩藪》 “《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于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
失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咋一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薄迦岁愳衩鳌恫奢奶霉旁娺x》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全文和譯文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你與我兩人相距千萬里遠,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那知道是什麼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fā)寬大人越發(fā)消瘦. 飄蕩蕩的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xiāng)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guān).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譯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園中蔥蔥的高柳. 在樓上那位儀態(tài)優(yōu)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纖細的手指.從前她曾是歌舞女(*漢時倡家女和后世所謂青樓女子是不一樣的), 而今成了喜歡在外游蕩的游俠妻子. 在外游蕩的丈夫還沒回來,在這空蕩蕩的屋子里,實在是難以獨自忍受一個人的寂寞,怎堪獨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qū)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譯文】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頭. 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
C
試題分析:說明: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一部分“賦”呈現(xiàn)出由駢儷返回散體的傾向,不講求對偶、音律、辭藻、典故,章法開放流暢,句式錯落多變,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文賦,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等,都是文賦的代表作?!吨袊倏拼筠o典-“ 賦”詞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所以杜牧的《阿房宮賦》在分類上應(yīng)屬文賦。
點評:選擇題所涵蓋的內(nèi)容非常多,既有文學文化常識,也有作品主題、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寫作特色類,還有對作品的品讀、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將相關(guān)知識記牢,這樣就能輕松的將正確項與錯誤項區(qū)分開來;若有些知識出現(xiàn)遺忘或疏漏,那就要運用排除法,以確定最終選項。
3.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價值
(二)、《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nèi)容及主題 《古詩十九首》以其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對它的分析歷來是見仁見智。
不少文章認同馬茂元的觀點,認為《古詩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婦之詞”為題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末中下層文人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經(jīng)歷,抒發(fā)了他們離別相思的感傷、人生苦短的惆悵,知音難遇的悲哀和對世態(tài)炎涼的憤慨等世俗情懷,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來引起了讀者的廣泛共鳴。張茹倩、張啟成先結(jié)合劉勰對《古詩十九首》“古詩之離別,詞怨皆深”的評論,認為江淹《古離別》比較準確地概括了《古詩十九首》主要思想內(nèi)容,又認真分析每首詩后,得出:第1、2、6、8、9、14、16、17、18、19是傷別;第3、11、12是嘆時傷己;第13、15是及時行樂。
《古詩十九首》的主題是以傷別為主,宣揚及時行樂的僅兩首。[19] 不少論文偏重于對“感時傷志、相思離別”兩大主題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運的把握、心理活動的推測、藝術(shù)特色的品評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陳陳相因的居多。
能夠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論文,沒有滿足于對詩中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詩歌格調(diào)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把研究的重點轉(zhuǎn)向了對《古詩十九首》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內(nèi)蘊的闡釋。他們相繼提出了生命哲學、生命價值、生命形態(tài)、人性復歸、精神形象等嚴肅命題,充分體現(xiàn)了新時期研究的特點:復歸人性,重視人的生命價值。
“生命哲學論”。王利鎖分析了《古詩十九首》的哲學內(nèi)涵,它作為文學自覺時代的先聲蘊藉了豐厚而深沉的哲學精神和對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現(xiàn)出的深層心理意識即深沉的憂患意識,對人生短促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是這一哲學精神的核心。
[20]劉琦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古詩十九首》,認為它“真實地展示了漢末下層文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靈歷程,表示了他們生命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和社會原因,表現(xiàn)了儒家人生價值觀被現(xiàn)實擊碎后的精神空虛和道家消極人生觀的抬頭,在中國文學史上拓寬了文學的生命主題”。[21]解德楓對《古詩十九首》精神內(nèi)蘊的發(fā)掘有獨到之處,他認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強烈而集中地表達生存與死亡的命題,面對人生觀、人生哲學、個體生命等問題作出的人生抉擇,體現(xiàn)在他們對時間、節(jié)序的敏銳感和驚懼;對由永恒的時空構(gòu)架中人的渺小和無所憑依所產(chǎn)生的漂泊感、虛無感;以個體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體認和觀照匯成了詩的主旋律,使個體生命的自覺成為一個時代的普遍意識,成為一個世紀的主題歌。
[22] “生命價值論”。楊德貴認為:《古詩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從內(nèi)容到形式開一代之先聲,之所以能產(chǎn)生一種“泣鬼神、動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為主題而體現(xiàn)了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探尋。
詩人們重視生命價值,積極去體現(xiàn)生命價值,在對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滲透一種對生命意識的深深憂患。中國文人的生命意識的真正覺醒是在漢末和魏晉,古代文人突然之間意識到了個體生命的短暫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亂離。
《古詩十九首》就是這種生命意識的典型表現(xiàn)。他們從自我的角度來反求人生的價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內(nèi)涵。
[23]總之,“生命價值”、“生命意識”“人性復歸”、“人文精神”等問題,成為一時研究的熱點,姜蘭寶、張振龍、黃桂鳳等都參與了討論,并對某一方面有深刻獨到的見解。 “生命形態(tài)論”。
郭自虎分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tài)時總結(jié)出“他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卻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來彌補”。[24]這一說法在不少論文中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現(xiàn)。
宣麗華兩次撰文,從深層次分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tài):他們獨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終貫注著屬于文人所特有的苦悶情緒,我們從《古詩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種相悖于當時主流文化的獨立話語,或者說作為藉藉無名的文人群體的獨特生存方式,恣意揮霍生命密度來彌補令人遺憾的生命長度,外化為拋擲生命的種種狀態(tài)。美酒佳人,宴飲冶游,構(gòu)成了《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勘破人生,及時行樂的生命形態(tài),他們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營造著獨特的精神避難所,對人生無常與生命短暫的憂患,終于化為秉燭而游的生存狀態(tài)。
[25] “精神形象論”。 在古詩的字里行間,在詩人的心靈深處,安琪透過“消沉頹廢的表面,看到了一群苦悶彷徨、在迷亂中探索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到他們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深眷戀”。
安琪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中華民族精神現(xiàn)象史增添了新質(zhì),塑造了一個自我生命開始覺醒的生機蓬勃的嶄新的精神形象,詩人們探索到新的人生價值觀念。從人生價值的哲學高度重新審視永恒的宇宙,短暫的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26]與“精神形象論”相似的有“精神孤獨論”。劉方喜從詩人“寄居外鄉(xiāng)的特定語境中”,把握其思婦詩的真正意義,分析出《古詩十九首》作者在物質(zhì)空間層面上,他們是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在精神層面上,他們同樣失去了精神家園。
《古詩十九首》就是作者在精神上不被接納而失去認同感、家園感所發(fā)出的真摯詠嘆。[27]劉則鳴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
4.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常識
原發(fā)布者:泥越
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常識
一、詩歌常識
(一)古詩抄的分類
古典詩歌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shù)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襲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bai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du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于宋代,按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內(nèi))和長調(diào)(91字以上)三種形式。zhi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dao韻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shù)(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guān)知識①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
⑤題目和詞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