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一下關于呼吸的知識和心臟的知識
呼吸是指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
人的呼吸過程包括三個互相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外呼吸,包括肺通氣和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內(nèi)呼吸,指組織細胞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正常成人安靜時呼吸次數(shù)為16-20次/分,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氣體量大約為500毫升,稱為潮氣量。
當人用力吸氣,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時候為止;然后再用力呼氣,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時候為止,這時呼出的氣體量稱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約為3500-4000毫升,女子約為2500-3500毫升。
肺活量代表一個人潛在的呼吸能力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呼吸功有和健康狀況,是常用的測量呼吸功有方法之一。呼吸系統(tǒng)是由鼻腔和喉嚨中的通氣管、兩個肺,以及一條連接喉嚨與肺部的長長的氣管組成的。
氣管的底端分成了兩條支氣管,每條支氣管都與其中的一個肺相連。支氣管又細分為更小的氣管,首先是細支氣管,然后是終末細支氣管。
終末細支氣管的末端有細小的充滿空氣的小包,叫做肺泡。 有氧呼吸: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多數(shù)生物) 無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多數(shù)高等植物無氧呼吸的方式,酵母菌等) 或者是:C6H12O6—→2C3H6O3+能量(動物、乳酸菌,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的胚等) 此詞是用于描述相互具有密切聯(lián)系,但在意義上多少有所不同的一些現(xiàn)象。
如:(1)二呼吸運動。(2)動物通過呼吸運動,從外界吸入分子態(tài)氧和向外界放出二氧化碳而進行氣體交換的現(xiàn)象,這稱為外呼吸。
(3)細胞吸取氧和放出二氧化碳的現(xiàn)象,稱為細胞呼吸。許多動物,通過外呼吸吸入的氧要運輸?shù)襟w內(nèi)細胞和組織中消耗,所以,這與外呼吸相對應,而稱為內(nèi)呼吸。
(4)作為細胞呼吸基礎的生物化學變化,即呼吸代謝??蓮莫M義到廣義分為幾個階段:(a)最狹義的是指在分子態(tài)氧的參與下,有機物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氨等無機物,并供給能量,生物體可利用形態(tài)的能量(主要為ATP)。
(b)包含前述(a)在內(nèi),其最常用的定義是細胞吸收分子態(tài)氧,而產(chǎn)生所有氧化過程。在這種意義上,呼吸強度是以單位時間內(nèi)一定單位量的物質(zhì)所吸收氧的容積來表示,通常是以QO2 來表示。
當以有機物作為呼吸基質(zhì)(呼吸材料)時;將二氧化碳放出量和氧的吸收量的容積比稱為呼吸商(RQ)。(c)將前述(b)的定義進一步擴大,包擴在無氧條件下,以硝酸鹽、硫酸鹽等取代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進行氧化而獲得能量的過程,這些過程分別稱為硝酸呼吸、硫酸呼吸。
(d)最廣的定義是指化學的暗反應,凡通過氧化還原獲得能量的過程,都稱為呼吸。此時,氧成為最終電子受體,而將上述b的過程特稱為有氧吁吸或好氧呼吸,而其他則稱為無氧呼吸、或厭氧呼吸。
酒精發(fā)酵、糖酵解也屬于這種意義上的無氧呼吸。發(fā)酵,是在基質(zhì)產(chǎn)生的化合物間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此時,可稱為分子內(nèi)呼吸。
一般把呼吸機制看作是有機質(zhì)的變化和脫氫反應中的電子傳遞過程。 正常呼吸:呼吸與脈搏的比例為1:4,男性及兒童以腹式呼吸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為主。
心臟 人和脊椎動物器官之一。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動力。
人的心臟如本人的拳頭,外形像桃子,位于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構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
左右心房之間和左右心室之間均由間隔隔開,故互不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瓣膜,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3 心臟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并帶走代謝的終產(chǎn)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
體內(nèi)各種內(nèi)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體液因素,也要通過血液循環(huán)將它們運送到靶細胞,實現(xiàn)機體的體液調(diào)節(jié),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相對恒定。此外,血液防衛(wèi)機能的實現(xiàn),以及體溫相對恒定的調(diào)節(jié),也都要依賴血液在血管內(nèi)不斷循環(huán)流動,而血液的循環(huán)是由于心臟“泵”的作用實現(xiàn)的。
成年人的心臟重約300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個人在安靜狀態(tài)下,心臟每分鐘約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則每分鐘約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個人的心臟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約相當于將3萬公斤重的物體向上舉到喜馬拉雅山頂峰所作的功。 2 心臟的基本結構 心臟位于胸腔內(nèi),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間,約三分之二在中線左側(cè)。
心臟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圓錐體。心尖鈍圓,朝向左前下方,與胸前壁鄰近,其體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間隙鎖骨中線內(nèi)側(cè)1-2cm處,故在此處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動。
心底較寬,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后上方,與食管等后縱隔的器官相鄰。 右心房壁較薄。
根據(jù)血流方向,右心房有三個入口,一個出口。入口即上、下腔靜脈口和冠狀竇口。
冠狀竇口為心壁靜脈血回心的主要入口。出口即右房室口,右心房借助其通向右心室。
房間隔后下部的卵圓形凹陷稱卵圓窩,為胚胎時期連通左、右心房的卵圓孔閉鎖后的遺跡。右心房上部向左前突出的部分稱右心耳。
右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周緣附有三塊葉片狀瓣膜,稱右房室瓣(即三尖瓣)。按位置分別稱前。
2.運動時如何呼吸
運動時正確的呼吸
1、吸氣時用鼻,呼氣時用嘴。
2、在練習時總的正確的呼吸方法是:發(fā)力時,吸氣;肌肉放松或還原時,呼氣。
器械練習
放下器械時呼吸,舉起器械時呼氣。
牽拉練習
牽拉時,深吸一口氣;保持牽拉姿勢時,慢慢呼氣。
常見運動呼吸
深蹲
下蹲時吸氣,站起呈準備姿勢時呼氣。
仰臥起坐
往后仰臥開始吸氣,在肩背部觸墊的瞬間屏氣收腹,上體抬起至腹部有脹感時快速呼氣。
俯臥撐
按心跳有節(jié)律地上下運動,動作不要太快。下壓時吸氣,上撐時呼氣。根據(jù)自身情況,連續(xù)做幾次動作后進行一次呼吸。
跑步
兩步一吸,兩步一呼。
緩慢均勻地深吸氣,深長有力地呼氣,減少呼吸次數(shù),盡量多地排出體內(nèi)的廢氣。
3.生物是怎樣呼吸的知識概括
細胞呼吸一、知識結構二、教學目的1.細胞呼吸的概念(C:理解)。
2.生物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C:理解)。3.細胞呼吸的意義(C:理解)。
三、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知識。(2)呼吸作用的意義。
2.教學難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知識。四、教學建議在本節(jié)內(nèi)容教學的一開始,教師首先要明確,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和活細胞的重要生理作用,不是宏觀的氣體交換過程,而是發(fā)生在每一個活細胞中的有機物的氧化分解、能量釋放并且生成高能化合物ATP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如下一些關鍵問題,使復雜的知識變得容易理解。一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zhì)等有機物都富含能量,這些儲存的能量是來自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光能。
二是這些有機物只有在被氧化為更簡單一些的有機物或者是被徹底氧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時,才能部分地或者全部地把儲存的能量釋放出來。三是釋放出來的能量或者是以熱能的形狀散失,或者是用來維持體溫的恒定,更重要的是必需有相當一部分的能量為ADP→ATP的轉(zhuǎn)化過程所捕獲,并儲存于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鍵中,才能成為用于各種生命活動的“能量貨幣”。
四是完成能量的釋放和轉(zhuǎn)移的結構基礎分別是細胞質(zhì)的基質(zhì)和線粒體,以及相關的酶系統(tǒng)。五是在生物進化史上,遠古地球大氣缺氧,那時生物以無氧呼吸生活,隨著綠色植物的出現(xiàn)和繁盛,大氣中的氧氣增加,于是以有氧呼吸生活的生物占了主導地位,同時細胞質(zhì)內(nèi)有了專門用于有氧呼吸的細胞器——線粒體。
但是仍保留有無氧呼吸的能力。六是用比較的方法討論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其區(qū)別。
也許先介紹微生物的發(fā)酵(酒精發(fā)酵和乳酸發(fā)酵),再講有氧呼吸,最后指出高等動植物體內(nèi)的無氧呼吸,更能順理成章。七是總結細胞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
另外,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應當指出無論是無氧呼吸還是有氧呼吸,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不在于有無分子氧參加,失電子為氧化,得電子則為還原。
指出這點,可以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一些,并且和化學基礎知識相結合。 五、復習題 參考答案一、1.(╳);2.(╳)。
二、1.(D);2.(D)。三、提示:相同點是丙酮酸徹底氧化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全過程釋放較多的能量。
不同點是丙酮酸分解成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zhuǎn)化成為乳酸,全過程釋放較少的能量。旁欄思考題 蘋果在儲藏過程中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了酒精,所以聞起來有酒味。
六、參考資料 有氧呼吸的過程 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是像燃燒那樣一下子就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的。有氧呼吸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1)糖酵解——將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兩分子丙酮酸,并且發(fā)生氧化(脫氫)和生成少量ATP。
(2)三羧酸循環(huán)——丙酮酸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氫(這個氫被傳遞氫的輔酶攜帶著),同時生成少量ATP。(3)氧化磷酸化——氫(氫離子和電子)被傳遞給氧以生成水,并且放出大部分的能量,以生成ATP。
高中《生物》(必修)課本中談到的有氧呼吸的三步化學反應,就是指這三個步驟。 (一)糖酵解糖酵解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動物進行呼吸作用時,首先利用糖元(動物淀粉)作為呼吸基質(zhì),把它轉(zhuǎn)變成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在無氧條件下進行分解而生成乳酸,所以這個過程稱為糖酵解。
糖酵解的過程主要分為下列兩步(圖3-9):①葡萄糖經(jīng)過兩次磷酸化,并且發(fā)生異構化以后,轉(zhuǎn)變成1,6-二磷酸果糖。這就是說,一個六碳化合物變成帶有兩個磷酸的化合物。
這一過程要消耗兩分子ATP。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縮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為兩個磷酸丙糖——磷酸二羥丙酮和磷酸甘油醛。
這兩者可以互相轉(zhuǎn)化,處于平衡狀態(tài)。當磷酸甘油醛進一步轉(zhuǎn)化而被消耗掉的時候,磷酸二羥丙酮也就跟著轉(zhuǎn)變?yōu)榱姿岣视腿?,參加到以后的反應中去?/p>
由磷酸甘油醛轉(zhuǎn)變?yōu)榱姿岣视退岬臅r候,脫出的氫被氧化型輔酶I(NAD)攜帶著,成為還原型輔酶I (NADH2)。在這個氧化過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攜帶著。
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轉(zhuǎn)變?yōu)楸岬姆磻幸采葾TP。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個過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這兩個反應的能位下降較大,足以生成ATP。
其他反應則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因此,一分子1,6-二磷酸果糖實際上可以形成兩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開始階段用掉了兩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經(jīng)過糖酵解凈得兩分子ATP。
糖酵解的過程可以概括如下:丙酮酸是呼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中轉(zhuǎn)站。在有氧條件下,它就進入三羧酸循環(huán)在無氧條件下,它被NADH2還原成為乳酸,或者在脫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轉(zhuǎn)變成為乙醛,乙醛再被還原成為乙醇。
這就是無氧呼吸的過程。 (二)三羧酸循環(huán)三羧酸循環(huán)的最初中間產(chǎn)物是檸檬酸,因為檸檬酸是一種三羧基酸,所以這個過程叫做三羧酸循環(huán),也叫檸檬酸循環(huán)。
三羧酸循環(huán)的簡化過程是:丙酮酸在經(jīng)過氧化(脫氫)和脫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酰輔酶A(乙酰CoA)。乙酰輔酶A與草酰乙酸縮合形成檸檬酸(C6),檸檬酸脫水成為烏頭酸,烏頭酸加水再形。
4.關于空氣的小知識
構成地球周圍大氣的氣體。無色,無味,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還有極少量的氡、氦、氖、氬、氪、氙等惰性氣體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塵埃等。
在0攝氏度及一個標準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3g/L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tài)空氣則是一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一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jīng)清除掉,因而液態(tài)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作為混合氣體,在定壓下冷凝時溫度連續(xù)降低,如在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空氣于81.7K(露點)開始冷凝,溫度降低到78.9K(泡點)時全部轉(zhuǎn)變?yōu)轱柡鸵后w。這是由于高沸點組分(氧、氬)開始冷凝較多,而低沸點組分(氧)到過程終了才較多地冷凝。
在遠古時代,空氣曾被人們認為是簡單的物質(zhì),在1669年梅猷曾根據(jù)蠟燭燃燒的實驗,推斷空氣的組成是復雜的。德國史達爾約在1700年提出了一個普遍的化學理論,就是“燃素學說”。他認為有一種看不見的所謂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質(zhì)內(nèi)。例如蠟燭燃燒,燃燒時燃素逸去,蠟燭縮小下塌而化為灰燼,他認為,燃燒失去燃素現(xiàn)象,即:蠟燭-燃素=灰燼。然而燃素學說終究不能解釋自然界變化中的一些現(xiàn)象,它存在著嚴重的矛盾。第一是沒有人見過“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屬燃燒后質(zhì)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負的質(zhì)量,這是不可思議的。1774年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才否定燃素學說。拉瓦錫在進行鉛、汞等金屬的燃燒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金屬變?yōu)橛猩姆勰?,空氣在鐘罩?nèi)體積減小了原體積的1/5,剩余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動物在其中會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氣體叫做氮氣(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證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從氧化汞分解制備出來的氣體是氧氣以后,空氣的組成才確定為氮和氧.
空氣的成分以氮氣、氧氣為主,是長期以來自然界里各種變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綠色植物出現(xiàn)以前,原始大氣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為主的。在綠色植物出現(xiàn)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離氧,使原始大氣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為水蒸氣和氮氣。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續(xù)地進行,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發(fā)生光合作用的過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氣里的氧氣越來越多,終于形成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的現(xiàn)代空氣。
空氣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復雜的??諝獾暮愣ǔ煞质堑獨?、氧氣以及稀有氣體,這些成分所以幾乎不變,主要是自然界各種變化相互補償?shù)慕Y果??諝獾目勺兂煞质嵌趸己退魵???諝獾牟欢ǔ煞滞耆虻貐^(qū)而異。例如,在工廠區(qū)附近的空氣里就會因生產(chǎn)項目的不同,而分別含有氨氣、酸蒸氣等。另外,空氣里還含有極微量的氫、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氣體?;覊m是空氣里或多或少的懸浮雜質(zhì)??偟膩碚f,空氣的成分一般是比較固定的。
5.一些急救小常識
口對口人工呼吸加胸外心臟按壓。
人工呼吸數(shù)與胸部按壓數(shù)為2比15
1、首先用拳頭有節(jié)奏地用力叩擊其前胸左乳頭內(nèi)側(cè)(心臟部位),連續(xù)叩擊2-3次。拳頭抬起時離胸部20-30厘米,以掌握叩擊的力量。叩擊后,心臟受到刺激,有時能恢復自主博動。
2、若脈博仍未恢復,則應立即連續(xù)做4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接著再做胸外心臟按壓。
3、一人施行心肺復蘇時,每做15次心臟按壓后,再做2次人工呼吸
4、心臟按壓以每秒鐘1次的速度進行,連做15次;人工呼吸的速度為每5秒鐘做1次,連做2次。如此交替持續(xù)進行。
5、兩人合作進行心肺復蘇時,同樣先連做4次人工呼吸。
6、隨后,一人連續(xù)做5次心臟按壓后停下,另一人做一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持續(xù)進行,不要兩人同時做。速度同上。
7、做人工呼吸的人,應時時注意檢查傷病員的頸動脈有無博動或有無脈博。若傷病員原先放大的瞳孔開始縮小,臉色好轉(zhuǎn),出現(xiàn)脈博,開始自主呼吸,說明搶救成功,可以暫時停止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但要密切觀察心臟博動情況,隨時時準備再次進行搶救。
6.醫(yī)療急救小常識有哪些
原發(fā)布者:北上廣江蘇南京
基本急救常識人工呼吸當呼吸停止、心臟仍然跳動或剛停止跳動時,用人工的方法使空氣出入肺臟,以供給組織所需要的氧氣,這種方法稱為人工呼吸法。常用于窒息、煤氣中毒、藥物中毒、溺死及觸電等急救。人工呼吸方法很多,以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最常采用和最為有效??趯谌斯ず粑ㄟm用于呼吸道無阻塞的病人。具體方法是:①將病人移到空氣流通處,解開衣扣,以免障礙呼吸;②取出口腔內(nèi)泥土、血塊、黏液等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③病人仰臥,急救者俯于病人一側(cè),一手托住病人下頜并盡量使頭部后仰;④急救者用托下頜的手掰開病人的口,另一手捏緊病人的鼻孔不使漏氣,以便向口內(nèi)吹氣入肺;⑤急救者深吸一口氣,對準病人口內(nèi)吹氣,直至病人的前胸壁擴張則停止吹氣;⑥吹氣停止后,急救者迅速移開緊貼的口,并立即放開鼻孔,病人胸廓自行彈回而呼出空氣。重復上述動作,每分鐘約20次左右。人工呼吸操作不可間斷,不要輕易放棄搶救,直到被救者恢復呼吸或結合其他表現(xiàn)證明其確實不能挽救為止。胸外心臟按摩胸外心臟按摩是發(fā)生心跳驟停時依靠外力擠壓心臟來暫時維持心臟排送血液功能的方法。具體方法是:病人仰臥,背部墊上一塊硬木板,或?qū)⒉∪诉B床褥移到地上,操作者跪在病人身旁,用一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體的中、下1/3交界處,另一手重疊于前一手的手背上,兩肘伸直,借操作者的體重,急促向下壓迫胸骨,使其下陷3厘米(對于兒童所施力量要適當減少)然后放松,使胸骨復位,如此反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