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
測試要求:1、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2、理解課外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3、文言翻譯4、常見實詞5、常見虛詞6、默寫課文或片斷.7、正確朗讀或斷句.文言文翻譯(一) 翻譯文言文的原則.翻譯文言文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信”、“達(dá)”、“雅”.“信”的要求是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達(dá)”的要求是翻譯出的現(xiàn)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雅”的要求是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及風(fēng)格準(zhǔn)確地表達(dá)出來.一般做到“信”、“達(dá)”即可.(二)文言文翻譯的關(guān)鍵是譯準(zhǔn)重點字詞.(三)文言文翻譯五字法:1、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時間名詞等,可照錄不翻譯.例:“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2、補 在翻譯文言文時應(yīng)補出省略成分.3、刪 古文中有的虛詞現(xiàn)在已不用,不譯也不影響表達(dá),可刪.例發(fā)語詞“夫”,相當(dāng)于頓號的“之”等.4、換 在翻譯時應(yīng)把古詞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詞.例:“歲賦其二”中“歲”換成“年”.5、調(diào) 古漢語的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等翻譯時須調(diào)整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
2.初中語文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表
61-勸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quán)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怎么辦) 65-若 1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你,你的,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擅長,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yōu)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shù)量小,不多。
這里為少數(shù)人。) 2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xí)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qū)中國士眾遠(yuǎn)涉江湖之間(進(jìn)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zhàn)勝,取勝) 4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yōu)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rèn)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rèn)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ū硎究隙ㄅ袛啵?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于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xì))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shù) 1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數(shù)目,數(shù)量) 2每責(zé)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幾,幾個) 3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命運) 4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范增數(shù)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shù)公子行日,以至?xí)x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帶領(lǐng),率領(lǐng))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采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湯藥) 3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伙,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滅亡)。
3.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
書信
尺牘,信禮
第一個書: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第二個書: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但是,中國的應(yīng)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xué)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jié)合十分完美。漢魏六朝的尺牘重在實用,文人多無意把其寫為審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淡化,審美性能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xué)作品(參考《中國尺牘文學(xué)史》序,詹福瑞)。尺牘文學(xué)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比如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談?wù)撐膶W(xué),如曹丕的《與吳質(zhì)書》,談?wù)撜?,如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還可以進(jìn)謁顯貴,勉勵后學(xué),如此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和其他文體一樣,也講究謀篇布局、文質(zhì)俱佳。另外,尺牘不一定都用“書”字標(biāo)明,如蘇軾的《與子由弟》《答秦太虛》就是。
4.初中語文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表
61-勸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quán)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把>---怎么辦) 65-若 1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你,你的,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擅長,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yōu)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shù)量小,不多。
這里為少數(shù)人。) 2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xí)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qū)中國士眾遠(yuǎn)涉江湖之間(進(jìn)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zhàn)勝,取勝) 4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yōu)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rèn)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rèn)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ū硎究隙ㄅ袛啵?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于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xì))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shù) 1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數(shù)目,數(shù)量) 2每責(zé)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幾,幾個) 3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命運) 4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范增數(shù)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shù)公子行日,以至?xí)x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帶領(lǐng),率領(lǐng))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采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湯藥) 3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伙,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5.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學(xué)常識歸納
句式倒裝 古今漢語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況下,漢語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順序的。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后;修飾限制或在中心詞前,補充成份在謂語后。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充當(dāng)句子成分時,與現(xiàn)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一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后面,甚至有時候謂語還可以放到主語的前面等。
常見的倒裝有以下的五種: 1賓語前置:疑問句中 否定句中 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助詞 2定語后置:數(shù)量性定語后置 修飾性定語后置 “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3介詞并語前置4介詞賓語的位置, 5謂語前置(1) 賓語前置 賓語在一定的語境中,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代漢語中最為突出的一種語序現(xiàn)象。一般地說這種前置是有條件的。
其類有三: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例如, ① 大王來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實不才,又誰 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許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誰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問代詞“何”、“安”、“誰”、“孰”、“奚”,都是用作賓語而置于謂語的前邊的。
例(3)的“敢”是能愿動詞,它必須與動詞連在一,所以“誰 ”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fā)性的是例(6),“欺天乎”當(dāng)然也是疑問句。
但由于“天”這個賓語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
所以放在動詞“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聞 也 (未聞之) ③我無 爾詐 ,爾無我虞。
(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dāng)嚴(yán)格的。
據(jù)統(tǒng)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于動詞前面的,并不那么嚴(yán)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況。
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 。 漢代以后,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 為之 。
雖然漢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們可以認(rèn)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guī)則,是文人仿古的結(jié)果。
(三)賓語后有結(jié)構(gòu)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并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gòu)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 也。③ 將 虢是滅 ,何愛于虞?④ 我周之東遷, 晉鄭依 焉。
⑤ 王貪而無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無乃 爾是過 與?(責(zé)備你)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調(diào)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gòu)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這種格式。
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1惟余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2惟陳言之務(wù)去。 (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wù)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xiàn)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biāo)志的賓語前置,但并不多見。 (2)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
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于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后邊。今譯時,一般都應(yīng)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shù)量性定語后置 ① 命子封帥 車--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飾性的定語后置 ①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廟堂,遠(yuǎn)遠(yuǎn)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① 太子賓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
都因為有“者”字標(biāo)志而將定語后置 。(2) 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jié)構(gòu)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后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 奚為 不自織? (為什么?) ②何以 戰(zhàn)? (憑什么?) ③客 胡為 若此 (為什么?) ④曷為 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為何?) ⑤ 學(xué) 惡乎始 ? 惡乎終 ? (從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diào)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biāo)志,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 楚國 方城以 為城, 漢水以 為池。
② 楚戰(zhàn)士無不 一以當(dāng)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張良 西向待。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 夜以 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3) 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但是,古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處所、原因、比較。
6.高中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xué),叫先秦文學(xué)。
2、神話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嫦娥奔月”等。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xiàn)總集,相傳曾經(jīng)由孔子編選。
5、《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深遠(yuǎn)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左傳》和《戰(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論語》、《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xué)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xué)生寫成。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yuǎn)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yīng)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__
7.初中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總結(jié)
【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四大名扇】檀香扇〖蘇州〗、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碧螺春〖蘇州西山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撲克人物】 黑桃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丹麥人霍克拉 紅桃J:查爾斯七世的宮廷隨從拉海亞 梅花J:亞瑟王的著名騎士蘭斯洛特 方塊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羅蘭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納,古希臘神話中智慧與戰(zhàn)爭女神 紅桃Q:朱爾斯,德國人,查爾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國的蘭開斯特王族的約克王后 方塊Q:是《圣經(jīng)o舊約》中的約瑟夫的妹妹,萊克爾皇后 黑桃K:戴維,公元前10世紀(jì)的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擅長彈奏豎琴 紅桃K:查爾斯一世,弗蘭克國王沙勒曼 梅花K: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塊K:羅馬名將和政治家朱亞斯o西澤,羅馬統(tǒng)一后成 【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婚姻周年】 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lán)寶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鉆石婚、第70年§白金婚 【科舉職官】〖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jìn)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xué)》、《孟子》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 【書法九勢】落筆、轉(zhuǎn)筆、藏峰、藏頭、護(hù)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yán)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nóng)、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jīng)】《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chǎn)】《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jīng)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guān)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zé)小說】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ā?【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面調(diào)、雙調(diào)、商調(diào)、越調(diào) 【七大藝術(shù)】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xué)、建筑、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zhèn)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禮】冠、婚、喪、祭、鄉(xiāng)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六義】風(fēng)、賦、比、興、雅、頌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lán)、正藍(lán)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岳〗陜西華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