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古代漢語書常識

      2022-07-31 綜合 86閱讀 投稿:龍宇昊

      1.請問古代漢語有哪些文學常識

      1、詩書:《詩經(jīng)》、《尚書》

      2、風騷:《詩經(jīng)》、《楚辭》?!对娊?jīng)》中的《國風》,《楚辭》中的《離騷》文學成就最高,對后世影響極大,故常以“風騷”并舉,分別指代《詩經(jīng)》、《楚辭》。

      3、屈宋:屈原和宋玉。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云: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4、先秦三史傳:《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

      5、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6、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7、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8、三玄:《莊子》、《老子》、《周易》

      9、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

      10、蒙子三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

      10史學雙璧:《史記》、《資治通鑒》

      11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12、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相如(賦)、司馬遷(散文)

      13、班馬:司馬遷、班固

      14、三曹:漢魏間的曹操、曹丕、曹植。他們的詩作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的傳統(tǒng),氣魄宏偉,慷慨悲涼。

      15、建安七子:漢末時期作家孔融、王粲、陳琳、徐干、阮禹、應玚、劉楨。

      16、竹林七賢:魏晉時期作家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

      17、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8、王孟:唐王維和孟浩然。田園詩人。

      19、高岑:唐高適和岑參。邊塞詩人。

      20、韓柳: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代表作家。

      21、三蘇:北宋文學家蘇軾、蘇洵、蘇轍三父子。

      22、蘇門四學士: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均出于蘇軾門下。

      2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24、元曲四大愛情悲?。宏P(guān)漢卿《拜月亭》;王實甫《西廂記》;白樸《墻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

      25、元代四大戲劇家:關(guān)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26、十大古典喜?。宏P(guān)漢卿《救風塵》;王實甫《西廂記》;鄭廷玉《看錢奴》;白樸《墻頭馬上》;康進之《李逵負荊》;吳炳《綠牡丹》;施君美《幽閨記》;康?!吨猩嚼恰?;高濂《玉簪記》;李漁《風箏誤》

      27、十大古典悲?。宏P(guān)漢卿《竇娥冤》;紀君祥《趙氏孤兒》;馮夢龍《精忠旗》;李玉《清忠譜》;孔尚任《桃花扇》;馬致遠《漢宮秋》;高則成《琵琶記》;劉東生《嬌紅記》;洪升《長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28、明代三大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傳》

      29、清代三大小說家:曹雪芹《紅樓夢》;蒲松齡《聊齋志異》;吳敬梓《儒林外史》

      30、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曾樸《孽?;ā?;劉鶚《老殘游記》

      2.古漢語常識

      古 漢 語 常 識 (為文言翻譯10分題下細功夫?。┮?、古今異義詞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行裝。

      2. 夫人:古,那個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 師徒:古,軍隊士兵,如"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師傅與徒弟。

      4. 左右:古,動詞,調(diào)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詞,表示大約,不確定。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今,導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7. 其次:古,進駐,如"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今,國家機關(guān)的管理工作。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樣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圓,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區(qū)域。11.東面:古,臉朝東,如"東面而視",今,東邊。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13.至于:古,到了,達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到。

      結(jié)局,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到。

      時候,如"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專家、學者,內(nèi)行的人,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15以致:古,兩個詞,而招致,有動詞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今,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jié)果,多指不好的結(jié)果。

      16山東:古,崤山以東,如"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東省。17非常:古,意外的變故,如"以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不尋常,作形容詞,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今,程度副詞。

      18細說:古,小人的讒言,如"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今,詳細說明。19足下:古,對人的尊稱,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今,腳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無儲粟";今,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jīng)驗。21人事:古,做官,如"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攙扶老人。23懷抱:古思想抱負,如"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今,懷里抱著。

      24縱情:古,驕傲,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今,盡情。25見機:古,看到細微的預兆,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今,看機會,看形勢,如"見機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禮法,不含貶義,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今,肆無忌憚。27學者:古,求學的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今,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從而:古,兩個詞,"從"是"跟從"的意思,"而"是連詞,如"吾從而師之";今,連詞,表示目的或結(jié)果。29眾人:古,一般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師";今,不需要。31氣候:古,天氣,如"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今,一定地區(qū)內(nèi)經(jīng)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候情況,或比喻動向、情勢等。

      32經(jīng)營:古,收藏,名詞,如"韓魏之經(jīng)營";今,動詞,計劃或管理。33可憐: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今,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謝憐憫。

      34從事:隨從人員,名詞,如"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今,干某項事業(yè)。35其實:古,它的真相,如"自以為得其實";今,承上文轉(zhuǎn)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36方丈:古,一丈見方,如"室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37往往:古,到處,如"墻往往而是";今,相當于"每每""常常"。

      38顏色:古,臉色,如"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今,色彩。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組織機構(gòu)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41洗馬:古,太子的侍從官,如"尋蒙國恩,除臣子洗馬";今,給馬洗身。

      42上報:古,報答皇恩,如"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今,向上級報告。43告訴:古,申訴苦衷,如"則告訴不許";今,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44區(qū)區(qū):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今,數(shù)量少,不重要。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今,身心勞苦。

      46僥幸:古,幸運,如"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與當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今,少年兒童。49志氣:古,心志和氣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氣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

      50強者:古,身體強壯的人,如"少而強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強的人。51錯置:古,相互交錯,如"嘉木異石錯置";今,放錯了地方。

      52牢籠:古,包羅,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今,關(guān)住鳥獸的東西。53同歸:古,一樣的歸宿,如"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體容貌,名。

      3.古漢語常識

      一、什么是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在句中臨時改變了它的基本職能,充當了別的詞類這種語法現(xiàn)象。

      詞類活用是從語法角度來說的,而不是從詞匯角度來談的。一般來說,一個詞的基本的語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功能,離開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這種臨時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本渲小八笔苤鷦釉~“能”修飾,作謂語,由名詞活用為動詞,它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主語、定語、賓語,而本句中功能改變,成了別的詞類。

      由于這種功能是臨時性的,離開了這種環(huán)境,活用就不存在了。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詞類活用就很少了。

      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不同,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于是入朝見威王。”“朝”是名詞,朝庭。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薄俺笔莿釉~“朝拜”。

      詞的兼類是詞義引伸的結(jié)果,是一個詞所固有的。詞類活用是一個詞的臨時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詞的意義,又具有動詞的功能。名詞活用為動詞后,譯為現(xiàn)代漢語,有的譯為述賓短語,[動+名]如: 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

      《呂氏春秋?上農(nóng)》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左傳?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有的譯為狀中短語,([介+名]+動),如: 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

      《史記?商君列傳》 上無衣,下無履,手弓而腰矢。 《聊齋志異.妖術(shù)》 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

      韓愈《原道》 有的完全譯為動詞,如: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報任安書》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以夏雨雨人。 《說苑?貴德》 (二)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活用后具有動詞的功能。

      有的譯為狀中短語,[形+動],如: 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馮婉貞》 適自相公家來,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韓非子.說林》 有的完全譯為動詞,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莊子?盜跖》 三、使動用法 (一)什么是使動用法 指主語使賓語施行謂語所表示的動作這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

      譯為“使(讓,叫)……。” 齊威王欲將孫臏。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將”是名詞的使動用,齊威王想讓孫臏作將。“作將”這個行為不是齊威王所發(fā)出的,而是齊威王讓孫臏發(fā)出的。

      使動句與一般的主謂賓句式不一致。一般賓語是謂語動詞涉及的對象,使動句中賓語卻是動作的發(fā)出者;一般句中,謂語是陳述主語的,使動句中謂語卻是陳述賓語的。

      使動句翻譯為主使賓動。使動用法,它用的是述賓短語的形式表達的是兼語式的內(nèi)容。

      但它又與兼語式不一,兼語式中要出現(xiàn)使令性動詞:使、令、命等。使動句中無。

      使動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動詞、數(shù)詞活用而來。由于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為使動詞時,它們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主語使賓語成為(或產(chǎn)生)謂語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馮離而亡其國。 《韓非子?問田》 明主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

      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專有名詞、名詞性的詞組也能活用為使動詞。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

      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 《左傳.定公十年》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謂語的方位名詞所表示的方向發(fā)出動作。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史記.蘇秦列傳》 驅(qū)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韓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戶。

      《詩經(jīng)?小雅?斯干》 名詞用作使動詞,其后賓語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荀子?天論》 同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還是使動詞,無形式上的區(qū)別。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讓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術(shù)》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 《韓非子?五蠹》 (三)動詞的使動用 主語使賓語產(chǎn)生謂語動詞所具有的行為或動作,其中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詞最為常見。

      如: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陰侯列傳》 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臥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賈誼《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孟子?萬下》 (虞卿請趙王曰)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于人也?趙王曰:“人亦寧朝人耳,何故寧朝于人也?” 《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 《國語?周語下》 1、使動雙賓語 動詞的使動用,不僅可以帶一個賓語,還可帶兩個賓語,一個賓語指人,一個指物。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

      《左傳.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

      4.古文語法知識

      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例如使動,狀語后置,重要的句式結(jié)構(gòu) 答:同學你好,具體知識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應的,主要要求同學們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

      (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

      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

      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

      ……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保ā蹲髠鳌げ芘姓搼?zhàn)》) 2.省略謂語。

      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

      有。

      5.介紹幾本學習古代漢語的書(最好是初學者從入門到精通的)

      王力的《古代漢語》就不用說了,不過買這本書最好連輔導和習題集一并買了,自學更方便些。

      魏清源《古代漢語教程》,他好像還出了本自考的配套習題集,就是他網(wǎng)絡課堂上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那本書也基本是他上課的講義。古代漢語教的非常好一老師啊,把他的書學通了,古代漢語基本的知識也差不多了。

      許長安《漢語文字學》,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學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

      何九盈、蔣紹愚(編王力《古代漢語習題集》的人)《古漢語詞匯講話》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概要》

      6.古漢語音律常識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這個“音”大致相當于今天的音階,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中的1、2、3、4、5、6。后來又加上二變,即變宮、變徵,變宮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中的“7”,變徵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中的“4”。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中沒有和“4”相當?shù)囊?。五音加二變,合起來叫做“七音”或“七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七聲音階:宮(1)、商(2)、角(3)、變徵(4)、徵(5)、羽(6)、變宮(7)。

      古人常把五聲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因此,在古書上??梢姷綄懩臣竟?jié)時連帶寫到和這個季節(jié)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歐陽修《秋聲賦》:“商聲,主西方之音;……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這種配合反映了古人對事物的認識,其實并沒有什么科學道理。

      wl5_3q}g!Ad0 (這個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fā)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五類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實難全),再加上變宮、變徵,就構(gòu)成了七音,與今天的七音階對比是: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變宮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為主(即作為樂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構(gòu)成了一個調(diào)式,不同的調(diào)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達功能,因而也能產(chǎn)生不同的音樂效果。

      例如《荊軻刺秦王》敘述荊軻一行出發(fā)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變徵之聲”就是變徵調(diào)式,這種調(diào)式旋律蒼涼悲壯,適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復為羽聲慷慨”,“羽聲”就是羽調(diào)式,這種調(diào)式高亢激越,所以聽后“士皆嗔目,發(fā)盡上指冠”。

      7.古代漢語(郭賜良)復習資料

      郭錫良古代漢語復習要點 古代漢語復習要點一、文選部分復習要點:1.重點篇目:第一冊:《精衛(wèi)填?!?、《夸父逐日》、《女媧補天》、《蝜蝂傳》、《巫山、巫峽》《王子坊》、《廬山草堂記》、《傳是樓記》、《鄭伯克段于鄢》、《齊桓公伐楚》、《鞌之戰(zhàn)》、《觸龍說趙太后》、《孫臏》第二冊:《諫逐客書》、《報任安書》、《答李翊書》、《逍遙游》、《秋水》、《許行》、《天論》第三冊:《登大雷岸與妹書》、《哀郢》、《風賦》、《氓》、《七月》2.復習辦法:A.熟悉課文,每一句話都要會翻譯,每一個字都要會解釋;B.注意特殊句型,如賓語前置、被動句等;C.注意字詞的特殊用法,如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D.注意關(guān)鍵詞語的古義、本義、特殊意義,尤其是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

      二、常用詞部分復習要點:1.復習范圍:第一冊:(一)古今詞義不同辨析例(二)詞的本義探求例第二冊(三)引申義分析例(上)(四)引申義分析例(下)第三冊(五)同義詞辨析例2.復習辦法:A.注意每個詞的本義、古義;B.注意古今意義的不同;C.注意同義、近義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三、通論部分復習要點:復習通論部分的基本原則是,掌握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在記住知識的要點的同時,一定要掌握書上舉出的例子,回答問題的時候,盡量結(jié)合例子。

      上 冊(一)怎樣查字典辭書: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筆畫排列;C.按號碼排列。2.《康熙字典》作者,成書年代,214個部首,先注音,后釋義。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葉(xié)音法;掌握每種注音方法的概念。認識到“葉音法”是一種不科學的注音方法,應當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個,按( )分卷,依( )排列。5.《經(jīng)傳釋詞》的作者是( ),收字( )個,全書分( )卷,按( )排列。

      6.《詞詮》作者是( ),其他虛詞著作有裴學海的《 》,對唐以后漢語詞匯進行研究的著作有張相的《 》。(二)漢字的結(jié)構(gòu)和發(fā)展1.什么是“六書”?實際上漢字的結(jié)構(gòu)只有( )四種,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轉(zhuǎn)注,很難作出定論。

      2.記住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解釋,即:“一曰指事,……;二曰……。”3.記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概念和書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聲”?5.記住書上舉例的字,如:“難、權(quán)、而、忘”等字的本義。6.掌握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詞義的異同1.關(guān)于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有三種情況:(問題:古今詞義的異同有哪些情況?)(1)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如:“綢”古代的意義是“纏繞”,現(xiàn)代的意義是“絲綢”;“該”古代的意義是“完備”,現(xiàn)在是“應當”。(3)古今詞義有同有異的。

      如:……2.古今詞義范圍的差異有:(問題:從詞義范圍看,古今詞義的不同有哪些?)(1)詞義的擴大,如“菜”,古代專指植物類蔬菜,現(xiàn)在包括肉、蛋之類;再如“睡”,古代指坐著打盹,現(xiàn)在指一般的睡覺。(2)詞義的縮小,如“宮”,上古泛指房屋,現(xiàn)在指少數(shù)公共場所。

      再如“瓦”,古義比今義要廣,古代指陶制品,現(xiàn)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3)詞義的轉(zhuǎn)移,如“暫”,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襲擊,今義指時間短暫;再如“湯”,本義指熱水,現(xiàn)在指菜湯、米湯之類。

      3.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有哪些?答:(1)古代是褒義,現(xiàn)在是貶義的:如“復辟”,古代是“恢復君位”,現(xiàn)在是說“開歷史倒車”;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義,現(xiàn)在是“走狗”。(2)古代是貶義,現(xiàn)在是褒義的:如“鍛煉”,古代是玩弄法律誣陷別人的意思,現(xiàn)在指“練習、磨煉”,是褒義。

      (3)有的中性詞,后來有了褒貶色彩:如“謗”,古代指“議論”,中性;現(xiàn)在指“誹謗”,貶義。4.從詞義輕重的情況:(1)有些詞,古義輕,今義重。

      如“誅”,最初只有“責備”的意思,后來是“誅殺”的意思。(2)還有寫詞,古義重,今義輕。

      如“感激”,古義是“憤激”的意思,現(xiàn)在一般是“感謝”義。5.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長”的意思,再如“睡覺”,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1.什么是詞的本義?答: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義。2.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它的形體結(jié)構(gòu)和意義有密切關(guān)系,因此,歷來文字學家都是從字形入手探求詞的本義,東漢人( )就是這樣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講本義的書。

      而他講本義的辦法是( )。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臨、臥”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詞的本義時,不僅要分析字形,還必須要有語言材料來加以證實,這是檢驗本義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據(jù)。5.什么是引申義?答: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

      6.從本義和引申義的關(guān)系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直接引申,一類叫間接引申;7. 直接引申是指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

      8.求《古代漢語》書簡介

      古代漢語

      【作 者】王力主編

      【出版商】 北京市:中華書局 , 1999.05

      【ISBN號】7-101-00082-7

      【主題詞】漢語-古代

      部分閱讀圖書館文獻傳遞

      【參考文獻格式】王力主編. 古代漢語 第1冊.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99.05.

      《古代漢語》王力

      中華書局

      目錄

      王力 簡介

      --------------------------------------------------------------------------------

      ◇緒論

      ◇古漢語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古漢語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古漢語通論(三)單音詞,復音詞,同義詞

      ◇古漢語通論(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古漢語通論(五)漢字的構(gòu)造

      ◇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古漢語通論(七)判斷句

      ◇古漢語通論(八)敘述句

      ◇古漢語通論(九)否定句,否定詞

      ◇古漢語通論(十)疑問句,疑問詞

      ◇古漢語通論(十一)詞類的活用

      ◇古漢語通論(十二)人稱代詞

      ◇古漢語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古漢語通論(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古漢語通論(十五)《詩經(jīng)》的用韻

      ◇古漢語通論(十六)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古漢語通論(十七)古書的注解(上)

      ◇古漢語通論(十八)古書的注解(下)

      ◇古漢語通論(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

      ◇古漢語通論(二十)古代文化常識(二)

      ◇古漢語通論(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識(三)

      ◇古漢語通論(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

      ◇古漢語通論(二十三)古文的文體及其特點

      ◇古漢語通論(二十四)古書的句讀

      ◇古漢語通論(二十五)駢體文的構(gòu)成(上)

      ◇古漢語通論(二十六)駢體文的構(gòu)成(下)

      ◇古漢語通論(二十七)

      ◇古漢語通論(二十八)

      ◇古漢語通論(二十九)詩律(上)

      ◇古漢語通論(三十)詩律(下)

      ◇古漢語通論(三十一)詞律

      ◇古漢語通論(三十二)曲律

      ◇第一單元 文選(左傳)

      ◇第二單元 文選(戰(zhàn)國策)

      ◇第三單元 文選(論語)

      ◇第四單元 文選(孟子)

      ◇第五單元 文選(墨子)

      ◇第六單元 文選(詩經(jīng))

      ◇第七單元 文選(楚辭)

      ◇第八單元 文選(史記)

      ◇第九單元 文選(賈誼)

      ◇第十單元 文選(韓愈)

      ◇第十一單元 文選(沈約)

      ◇第十二單元 文選(賈誼)

      ◇第十三單元 文選(兩漢樂府民歌)

      ◇唐宋五言古體詩

      ◇第十四單元 文選(詞)

      ◇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1]

      ◇曲·小 令

      ◇常用詞(一) 60字

      ◇常用詞(二) 62字

      ◇常用詞(三) 65字

      ◇常用詞(四) 65字

      ◇常用詞(五) 63字

      ◇常用詞(六) 66字

      ◇常用詞(七) 71字

      ◇常用詞(八) 93字

      ◇常用詞(九) 91字

      ◇常用詞(十) 95字

      ◇常用詞(十一) 89字

      ◇常用詞(十二) 88字

      ◇常用詞(十三) 96字

      ◇常用詞(十四) 82字

      ◇〔附錄一〕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

      ◇〔附錄二〕漢字部首舉例

      ◇〔附錄三〕上古韻部及常用字歸部表

      ◇〔附錄四〕上古聲母常用字歸類表

      ◇〔附錄五〕詞譜

      ◇〔附錄六〕曲 譜

      ◇〔附錄七〕曲韻常用字表

      ◇〔附錄八〕常用詞音序檢字總表

      ◇(〔附錄九〕常用詞筆畫檢字總表

      ◇編后記

      古代漢語書常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