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文化常識
一、名詞解釋:(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二)朝代傳說:“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地理:“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tǒng)稱。(即稷、黍、麥、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7. 花中四 君子:梅、蘭、竹、菊8.歲寒三友:松、竹、梅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10.連中“三元”:凡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xiāng)官。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鄉(xiāng)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
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鳳、雅、頌”三大類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叭叹帕鳌倍嗪H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拂教名詞,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32.溢號: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
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ù)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1.桑梓:家鄉(xiāng)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
2.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
20.賈誼:西漢洛陽人,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賈生。
著作有《新書》、《吊屈原賦》等。 2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7),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包括12本紀(帝王傳記)、30世家(諸侯傳記)、70列傳(著名人物傳記)、10表、8書,共130篇。它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關于《史記》見第六冊)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瑯玡臨沂(現(xiàn)在山東省臨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其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有“書圣”之稱。王羲之胸懷曠達,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簡凈,韻味悠長,顯示了他的文學功底。
因他作過右軍將軍,后人又稱他為王右軍?!短m亭集序》即蘭亭會詩集的序言。
高中語文第二冊 23.《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被釋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錢鐘書(1910――1998):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
代表作品有:兩部著名的學術論著《談藝錄》《管錐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人·獸·鬼》和長篇小說《圍城》。 25.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代表作有《愛彌兒》《懺悔錄》等。 26.孫犁:河北省安平縣人,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
少年時期便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作品集為《白洋淀紀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是廣為流傳的名篇。散文《黃鸝》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27.史鐵生:北京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合歡樹》。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學家。著有《王子安集》。
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峨蹰w序》是其駢文代表作。
29.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疤扑伟舜蠹摇敝?。
《師說》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
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蘇洵:字明允,別號老泉。北宋文學家。
著有《嘉佑集》。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世稱王文公。臨川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疤扑伟舜蠹摇敝?。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34.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提倡“文”“道”并重,反對浮靡文風。《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詩話”這一新的體裁,對后世詩歌理論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
35.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世稱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張溥:字天如,明代文學家,天啟年間組織應社,崇禎初年又創(chuàng)復社,從事文學和政治活動。《五人墓碑記》選自他的《七錄齋集》。
37.姚鼐:字姬傳,一字夢古,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軒詩文集》,《登泰山記》選自該書。
38.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著有《龔自珍全集》。
己亥年在辭官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 高中語文第三冊 第一單元: 39.徐志摩(1896-1931) 新月詩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康橋:劍橋 40.聞一多:現(xiàn)代著名愛國詩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重要詩集《紅燭》《死水》,“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41.穆旦:九葉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詩集《探險者》《九葉集》 42.舒婷: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3.普希金:俄國偉大詩人,俄國斯文學奠基人,著名的詩:《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茨岡》 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 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又叫《歐根·奧涅金》) 44.華茲華斯:英國“湖畔詩派”代表詩人。
45.裴多菲:匈牙利愛國詩人,代表詩歌《自由與愛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p>
第二單元: 46.《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47.《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通稱《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稱《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按表現(xiàn)手法,分為“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經六義”。 48.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
“楚辭”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浪漫主義詩歌奠基人。
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峨x騷》是《楚辭》代表作,我國古代最早的抒情詩,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楚辭》收集戰(zhàn)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詩集,由西漢劉向編輯,東漢王逸為作章句。 49.《孔雀東南飛》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最長的敘事詩,與北朝。
3. 語文文化常識
敬辭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于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于別人對自己的行動。
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于希望對方做什么事。
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于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于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
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于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于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
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4. 文學常識有哪些
8.《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編。
記事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輯錄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稇?zhàn)國策》在語言運用上很成功,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
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chuàng)作以重大影響。 9.《玉臺新詠》 《玉臺新詠》總集名,南朝陳徐陵編,共10卷,書成于梁代,是《詩經》、《楚辭》之后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總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東南飛》(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等。 10.《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總集名,宋郭茂倩編。
輯錄了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包括民間歌謠與文人作品以及樂曲原辭與后人仿作。
樂府原是當時官府設立的音樂機關,專事制作樂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的歌辭。這些樂章、歌辭后來就叫“樂府詩”,成為繼《詩經》、《楚辭》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
11.二十四史 指從《史記》到《明史》的24部史書。其中中學課本涉及到的有:《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東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新唐書》(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明史》(清?張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的總稱。《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薈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綜合叢書。
共輯錄清代乾隆以前歷代重要典籍3461種,79309卷,分裝為36000多冊,按經(被儒家列為經典和注釋經典的著作)、史(記述歷史史實、地理疆域、官職等書)、子(戰(zhàn)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農、醫(yī)等各種科學技術著作)、集(歷代作家詩文集)四大部分分別編列。 三、團體運動 1.初唐四杰 唐初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了當時過于靡麗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三蘇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
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稱“三蘇”。 5.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合稱。
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 6.復社 明末文學社團,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本為切磋學問,砥礪品行而設,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四、文學體裁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
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
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p>
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
《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tǒng)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