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知多少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tài)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xié)調。
"這些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
(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楊憲邦:《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tǒng),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偟膩砜?,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精神。
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tǒng)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tǒng)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
(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
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
(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具有發(fā)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
(見丁守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
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于做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
(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2.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
1.靜以( 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 無以致遠)。
2.少年智( 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 則國強 )。出自(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
3.中國剪紙藝術是鐵器工具和(造紙術 )發(fā)明之后的產物,形成于(漢魏時代 )。在技法方面,剪紙主要分為(陽刻法)、(陰刻法)和(陰陽刻法) 4.明代宋應星的科學著作《天工開物》,提出了什么哲學思想? 崇尚生產技術的哲學思想 《天工開物》一書在我國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人們譽為古代的“技術百科全書”他著的《論氣》、《談天》等文,對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剖析宋應星的思想不難發(fā)現,它是根植于深厚的科學土壤的。
5.《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請說說它們的特點和區(qū)別。 《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
它們都得名于音樂。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
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后而分的。
“頌”是用于宗廟祭的樂歌。
3. 關于亞洲的人文地理知識
1、亞洲的人文知識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由2000年世界和亞洲人口總數的統(tǒng)計,得出亞洲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61%.2、看圖6.14,2000年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10個,其中有6個位于亞洲,他們分別是位于東亞的中國和日本,位于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位于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人口稠密的國家大部分分布在溫帶近海平原地區(qū)) 3、閱讀圖6.15,了解各大洲人口總數的多少,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掌握年凈增人口的計算方法,知道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大約有65人在亞洲.4、得出結論: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5、完成課本P11~12的活動題2,了解亞洲眾多的人口已經對資源和環(huán)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根據閱讀材料填寫框圖并了解其內在的因果關系.由此,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理解好“一雙手”與“一張口”的關系,可從控制人口和依靠科技兩個方面來協(xié)調好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促使其保持良性循環(huán).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在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2、看課本12頁的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故又稱“兩河流域”),在這三個地方孕育了三個古老的文化:華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探索這三個地方稱為人類文明發(fā)祥地的自然原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有約定自然條件).3、閱讀課本13頁的圖6.17,認識亞洲6個不同地區(qū)的住房、服飾、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差異,并由此尋找這些文化形成的自然條件和特定的民族習俗背景.4、總結: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源于遼闊的地域所形成的差異很大的自然、社會、歷史等條件.三、經濟發(fā)展差異 1、亞洲經濟概況:少數國家屬于發(fā)達國家,大部分國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差異也很大.2、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主要歷史原因:亞洲除日本外,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tǒng)治,經濟不發(fā)達,工業(yè)基礎一般比較薄弱.3、通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可以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從圖6.18可以看到,大多數亞洲國家獨立以來民族經濟都有一定的發(fā)展,發(fā)展較快的是兩種類型的發(fā)展中國家:一是通過大力發(fā)展出口加工工業(yè)推進本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國家,東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比如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就是走的這樣一條發(fā)展道路;第二種國家是西亞波斯灣沿岸的國家,比如沙特阿拉伯,走的是一條依靠大量出口本國石油資源,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的發(fā)展道路.(探究:如何正確認識這兩種類型的國家經濟發(fā)展模式?) 4、國家的產業(yè)結構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了解三類產業(yè)的具體劃分范疇——閱讀圖6.19的三軸坐標系統(tǒng)計圖,結合表6.1,找出圖中表示日本的A點與日本三類產業(yè)所占百分比數據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日本為例,在三軸坐標系統(tǒng)計圖中找出代表韓國和印度的B點與C點三類產業(yè)構成百分比——以日本為例,根據泰國和緬甸的三類產業(yè)構成百分比,在三軸坐標系統(tǒng)計圖中找出表示這兩個國家的D點和E點.比較這五個國家的三類產業(yè)構成,根據他們的差異,總結出產業(yè)結構與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經濟落后的國家以第一產業(yè)為主,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比重逐漸增大,而第一產業(yè)的比重逐漸減少;現在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yè)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yè)的比重最大.2、亞洲的地理知識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成亞歐大陸.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東與亞洲相連,南與非洲相望.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三大特征: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地面起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顯著;季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大河眾多的亞洲:大河多發(fā)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內流區(qū)面積廣大 伏大,高低懸殊.3.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4.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知多少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tài)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xié)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tǒng),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tǒng)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tǒng)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具有發(fā)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于做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5. 中華文化知識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4.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5.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6.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動筆寫作(《史記》)。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大部分,記載了(3000 )年的歷史,共(130)卷,(526500)字。
7.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的代表作品,作者(張擇端)。他描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jié)汴京兩岸的風光,生動的記錄了中國(12)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6. 中國文學知識
中國文學是目前世界上存量最龐大的文學,在古代封建社會文言文體制的中國古代文學伴隨數千年世界最發(fā)達的國家成為世界文學當中最經典的一種文學,雖然經過無數次天災人禍,流傳至今的文學名著依舊龐大,其影響力已經無法形容,21世紀了,讓中國人追上世界最潮流,擺脫史上最大浩劫從貧窮落后逐步走向更文明,除了科學技術就是中國文學不可動搖的精神依靠,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確實有非常非常多的先見之明,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在人文科學上有現代科技無法超越的深邃理念,如何為人如何為事等方方面面,可惜的是再先進的科技和文化遇到了腐朽落后的封建體制差一點徹底斷絕了五千年中國文明,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存留不多的文明古國,盡管中國人的衣著形象從長袍馬褂到個性百搭,仿佛古代的文明不復存在,但是中國人的一笑一顰,一言一行,禮儀禮節(jié)不是基于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而是基于經歷無數浩劫,曾經是世界最文明古國的中國文學。
科技社會在進步,中國文學也悄無聲息地與時俱進,我個人認為要在中國文學的海洋里如魚得水,首先必須要博古論今,否則只能是象帶著救生圈在離沙灘不遠的海邊游泳洗澡曬曬太陽的休閑娛樂活動了,哈哈哈,最后開個玩笑輕松一下,還有就是很不希望喜歡漢語言文學的學生越來越少,難道沒有發(fā)現國外的人們對中國漢語的熱度與日俱增,非常奇怪本國人不屑,國外人至寶的這個現象。
7. 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隨便什么都可以,快點
最佳答案9.18被大多網友認為是國恥日! 西周幽王無道,致使王宮被洗。
漢高祖三十萬大軍被困白登七日,靠賄賂冒頓的閼氏才得以殘喘脫逃。 西晉懷帝被匈奴俘虜,愍帝出降,西晉王朝終結。
第一個被外族滅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當“兒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敗 明朝,倭寇征服中國東南。
除大陸部分被收復,其他島嶼被日本納入版圖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滅,“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
近現代的種種恥辱事件,羞于啟齒……! 當代中國人的素質令外國人鄙夷,以至國外華人羞于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圓明園事件、南京大屠殺 排名第五 五胡亂華 這可謂是中國第一次經受異族的大規(guī)模入侵,皇室南遷,中原人民慘遭荼炭,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對峙,其結果,導致從夏商周經春秋戰(zhàn)國,再到秦漢,直到魏晉的中華上古文明終結。
連民族成分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是文明進程的轉折點。
從八王之亂一直到隋文帝滅陳統(tǒng)一中國,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殺,宮廷政變,層出不窮,混亂不堪,其中的歷史暴虐而又殘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對漢族,極盡壓迫侮辱之能事,現代我們罵人的話,比如“懶漢,無賴漢”等等就是那個時代傳下來的,原先在那些異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漢”早已被“懶漢,無賴漢”所取代。
可謂恥辱。從而也導致了冉閔的起義。
幸虧天不亡我中華,由于那時的華族的血氣,英勇的抵抗,使異民族重新正視了我華族,從而才產生了,所謂的“漢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
才開始了以華族文明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鮮卑貴族相較之后的蒙古滿清,畢竟心胸開闊,眼光長遠。
他們繼承了中華的精髓,同時又保持了本民族的優(yōu)點,同時又輸入了佛教文明,創(chuàng)造了一種變革過的文明——中華中古文明??墒?,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繼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許多的獨特的東西,還是消失了。
比如許多絢麗燦爛的上古神話,從而使我們現在看楚辭中的很多典故名詞,不知所云。還有寶劍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載的“劍道”也在隋唐慢慢失傳了。
因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劍。而日本經過東漢直到六朝的學習和吸收,漸漸發(fā)展,到現在便成了他們的“國粹”了。
而我們在現在只能通過隋唐之前的史實和虛構的武俠故事,來想像這種如夢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我一直有個疑問,高中歷史書上說,是由于英法想獲取在華更大的利益,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
我也看了不少資料,上面也絲毫沒有提及有關鴉片什么事,那么為什么要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其實是一場貿易戰(zhàn)爭,是英國人為了取得通商的權力,也就是為了貿易平等,而不是為了交清政府賠鴉片錢,更不是為了合法的賣鴉片。說白了,鴉片只是一個由頭。
不是鴉片,也會為了其他的東西。而我們的歷史書為了讓我國更加充滿道義,特地把此次戰(zhàn)爭叫作鴉片戰(zhàn)爭。
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開放的更深入,并給他們最惠國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鴉片戰(zhàn)爭,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吧,又是道義上的勝利。因為乍聽起來,就象兩次為了公開販毒而進行的戰(zhàn)爭。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采取陽奉陰違戰(zhàn)術,違反合約,暗中阻止與歐洲的貿易,使英法的貿易不能開展下去,英法惱羞成怒,又找了兩個由頭開戰(zhàn)。從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
按說本應該到此為止,但咸豐皇帝受不了了,認為損害了天朝顏面,責成僧格林心伏擊了在大沽口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當場用大炮炸死了多名,這也是高中歷史書上所說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幾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認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軍隊就會不戰(zhàn)而降。
就這樣英法登了陸,直奔北京殺來,咸豐逃到了熱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著的只剩下幾人了,后來的事,便眾所周知了,英法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燒了圓明園。 此戰(zhàn)可謂奇恥大辱。
有兩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聯(lián)軍可謂殘忍兇暴至極,被屠殺的京師民眾可謂不計其數,滿清耗費數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來的圓明園,萬壽園(頤和園的前身)被一把火燒盡。而更為痛心的是儲藏在兩園之中,滿清數代皇帝從民間搜刮得來的字畫古董,歷代瓷器,大多是極精品,我國現在流失海外的國寶,很多就是圓明園的.還有數量極多的,從康熙直到咸豐,不惜工本,制造出來的工藝品.(說句實話,本人及其不喜歡清代的建筑和工藝品,尤其家具,裝飾品,服裝,做工雖及其考究,材料及貴重,但十分繁復俗氣。
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宮,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芍^俗不可耐,根本不能與漢朝的大氣,唐朝的雄渾,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簡潔相比。)
但畢竟都是國寶。經此一燒,可謂中華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襲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極其沒有信義,使得我中華在外國人眼里成了沒有信義的野蠻國家,之后打贏了也就算了,還不堪一擊,最后被打趴下還得和談,簡直丟盡了臉面。所以二次鴉片戰(zhàn)爭,在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恥辱,有所遭受到的恥辱,也有自己做出來的,當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燒圓明園,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襲和扣押公使的刺激。
總而言之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