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文化常識時刻

      2022-10-26 綜合 86閱讀 投稿:夢醒了

      1.古代時間的文化常識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jì)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個時辰是現(xiàn)在的兩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點到1點這段時間. 再附給你一點或許對你有★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xiàn)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xiàn)于先秦。

      晝夜各五分。據(jù)《隋書.天文志》,晝?yōu)槌⒇?、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來表示)?/p>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參閱《淮南子.天文訓(xùn)》。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chǎn)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guān)。

      可能起源于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jīng)反復(fù),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xué)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yán)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guān)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

      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jì)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后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占兩個鐘頭。

      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占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拔甯c”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

      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shù),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中午1時43.2分 “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

      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于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古人規(guī)定,逢戌時(約合現(xiàn)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

      2.中國文化常識

      只有在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給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過節(jié),去體會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享受親情的快樂;也只有規(guī)定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法定節(jié)日,才能體現(xiàn)政府對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視,為民眾提供一個正確的指引,且有利于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應(yīng)該考慮立法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正名!給她們貼一個"法定"的標(biāo)簽是絕對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態(tài),必然換來人民的擁護(hù)和支持,喚起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覺悟和興趣,否則,一切休提。不知什么時候圣誕節(jié)包括圣誕消費已在祖國大地悄然盛行,還真為中國的GNP保持穩(wěn)定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也得跟著漲吧?計算公式中都有消費這一項嘛。

      可是圣誕消費能增加中國的GNH值(國民幸??傊?,由不丹國王首次提出)嗎?NO WAY,不可能!起碼我沒有為圣誕消費而感到幸福,錢花的心疼是次要的啦,關(guān)鍵是這節(jié)過的窩囊!放著那么多中國人自己的節(jié)日不過,圣誕節(jié)在那兒消費個什么勁兒嘛!---這根本就是文化入侵!為什么美國人不過春節(jié)!!為什么不讓中國的春節(jié)增加美國的GDP---------(破折號表示聲調(diào)的提高和聲音的延續(xù)以及咬牙切齒)?。?!牢騷歸牢騷,其實一句話,人家西方重視自己的文化,才能搞的全球都過圣誕,中國的基督徒不多吧,可就是要跟著人家過,我們自己愿意當(dāng)然不關(guān)人家的事啦。當(dāng)然過圣誕也不證明自己就崇洋,可心里就是覺得不舒服,為什么中國的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很有意義,可中國人自己就是不重視?為什么我們知道人家有個圣誕節(jié)還跟著過,人家就不知道我們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毫不夸張的說:甚至好多中國人都不能把這些節(jié)日的含義正確無誤的說出來!我仔細(xì)想過這個問題,其實不能怪偉大的中國人民,而是政府本身不重視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先------除了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外,你們單位清明節(jié)和端午節(jié)什么時候放過假的?中秋和重陽呢?我清楚的記得清明節(jié)跟同事?lián)Q課回鄉(xiāng)下掃墓,返校后將兩天的課放在一天上的痛苦經(jīng)歷。

      還有更痛苦的,唉,往事不堪回首------讓時間的車輪返回到兩年前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話說那年中秋節(jié)上午恰逢俺上最后一節(jié)課,下課已是北京時間11點50分整,下課晚倒不打緊,可那天恰逢我講授新課程;講授新課程也不打緊,可那天的新課程恰巧又很難懂;課程難懂也不打緊,可我的學(xué)生恰巧還很好學(xué);學(xué)生好學(xué)也不打緊,奈何我的輕功還沒練到家,于是我那可愛的學(xué)生們不顧一切義無返顧的于教室門口擒獲了我,不假思索的從嘴里蹦出了十萬個為什么!求知的過程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時光又總是顯得短暫的,于是半個時辰的光景象一柱香的工夫般匆匆溜走,等我回到家已是北京時間13點整!老媽跟老婆眼睛盯著月餅估計有一個時辰了吧,我沒回家又不好意思吃,反正看到我時兩人四只眼齊齊發(fā)出殘忍的紅光,象要把我給吃了。還好親情是可貴的,她們最終口下留情,沒有真的吃了我,只是連手臭罵了我一通------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古人又云好男不跟女斗,所以我當(dāng)然不是對手了被海扁一頓。

      幸虧我拜讀過金鏞先生的射雕三步曲,從降龍十八掌到九陰真經(jīng),從黯然消魂掌到乾坤大挪移還都練過,否則肯定要被罵的神經(jīng)質(zhì),從此以后非象歐陽峰一樣倒著走路不可!神經(jīng)質(zhì)倒是沒至于,可最終我還是功力大損,落的下場跟倒著走路也差不多------由于被罵傻了,吃月餅時我是把花紋拿倒了吃的,這真是一個不可饒恕的大錯誤,這月餅吃的思路不清晰,吃的沒有邏輯性,不符合一個優(yōu)秀理科生的一貫進(jìn)食習(xí)性。試想如果政府在清明和中秋給全國人民提供哪怕一天的假期,我也就不用這樣慘了我!搞的功力大打折扣,下次你讓我使降龍十八掌我是使不出來了啦,你要是嘲笑我本來就不會,我就不能使一招亢龍有悔用事實來反駁你了。

      哈!玩笑歸玩笑,可道理是很明顯的:不是大家不想過自己的節(jié),只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未必就恰巧趕上公歷周末,所以由于工作的原因大多數(shù)人想過也是有心無力,即使有重視的,也大都因為跟工作沖突而留下過不美好的回憶,久而久之也就將這些東東給遺忘或在心里淡化。那應(yīng)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只有在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給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過節(jié),去體會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享受親情的快樂;也只有規(guī)定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法定節(jié)日,才能體現(xiàn)政府對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視,為民眾提供一個正確的指引,且有利于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應(yīng)該考慮立法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正名!給她們貼一個"法定"的標(biāo)簽是絕對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態(tài),必然換來人民的擁護(hù)和支持,喚起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覺悟和興趣,否則,一切休提。我意已決:至函文化部,向懂得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人傾訴一個普通百姓的心聲------至于喚起大多數(shù)人的覺醒就不是我這小人物力所能及的了。

      今天是12月24日,學(xué)生見面就跟我說:老班節(jié)日快樂呀!!我心里既欣慰又不是滋味:他們顯然對圣誕比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感興趣。我該怎么辦?難道我跟學(xué)生說:你們丫的不要給老子過圣誕了,違令者斬!------這樣顯然不行,只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他們會想:大叔,為什。

      3.高中必修1~必修5語文文學(xué)常識(時間,坐次,官職,科舉制

      一) 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F(xiàn)存《論語》20 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

      “論”,讀l ún ,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

      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 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后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13 篇,古代稱為“兵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diào)“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

      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河南)人,道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F(xiàn)存《莊子》一書,33 篇,又名《南華經(jīng)》。

      代表作是《逍遙游》。 荀子,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洵諱,改稱“孫卿”,戰(zhàn)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

      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钡臉闼匚ㄎ镎摵汀爸铺烀弥钡摹叭硕▌偬臁彼枷?。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勸學(xué)》、《天論》等。

      韓非,戰(zhàn)國末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nóng)、重戰(zhàn)者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quán),反對貴族操縱政治。

      現(xiàn)存《韓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呂不韋,戰(zhàn)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

      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和貴“虛”,即虛靜、無為。

      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

      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zhuǎn)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jì)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jì)念日。

      2.漢代作家作品 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家、文學(xué)家。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 篇,《新書》10 卷58 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鵬鳥賦》。

      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xué)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

      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

      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文學(xué)家。

      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zhàn)國策》、《楚辭》。 班固,字孟堅,扶風(fēng)(陜西)人,東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歷盡二十余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

      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xiàn)帝時官到丞相,后被封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有抒情詩《觀滄?!?、《龜雖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

      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國文學(xué)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 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xué)批評專著。 陳壽,字承祚(zu ò),西晉史學(xué)家。

      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學(xué)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

      著有《王子安集》。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過故人莊》(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fēng)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nóng)家情趣,體現(xiàn)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洞簳浴罚ㄎ褰^)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dāng)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

      4.文學(xué)常識是什么

      文學(xué)常識的范圍 1.作家作品。

      包括:中國古代作家姓名、字、號、溢號、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體例;中國現(xiàn)代當(dāng)代作家姓名、籍貫、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外國作家的姓名、國籍、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學(xué)流派、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 2.古代文化常識。

      如天文歷法、地理、官職、科舉禮儀、稱謂名號等。 3.文體知識與類別。

      包括古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和現(xiàn)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小說等。 4.有關(guān)作品內(nèi)容的知識。

      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安排、環(huán)境描寫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語、典故、名句的出處;詩、詞、曲的名句;等等。

      5.誰能告訴我一點文學(xué)常識

      文學(xué)體裁包括古代文體常識和現(xiàn)代文體常識兩點。

      古代文體:古代文體大致上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包括史傳文。 韻文,即講究押韻的文體,包括詩、詞、賦、銘。

      散文,包括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yīng)用文等。駢文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

      下面擇其重點予以說明。 1、古體詩、近體詩 唐朝人把唐朝時盛行的格律很嚴(yán)的律詩、絕句稱為近體詩,把唐以前的格律不嚴(yán)、形式較為自由的詩稱為古體詩。

      現(xiàn)在一般把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其他的統(tǒng)稱為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詩經(jīng)》、《樂府》也屬于古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別。律詩共八句,分四聯(lián):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偶句押平聲韻,中間兩聯(lián)的上下兩句要講究對仗。

      絕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體上與律詩相同,只是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不是很嚴(yán)。 2、辭、賦、駢文 辭即楚辭,屬詩歌。

      篇幅、句子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為主,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其代表。 賦,源于戰(zhàn)國后期,句子大體整齊押韻,間雜散文句式,著力鋪陳事物,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

      代表人物為司馬相如。 駢文,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對偶句構(gòu)成,講究用典,詞藻華麗,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也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

      高中學(xué)過的《朱元思書》、《阿房宮賦》便是此種文體。 3、詞、曲 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詩歌的發(fā)展,故稱之為“詩余”。它有多種詞牌,各種詞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韻等。

      其句式長短不一,又稱為長短句。按字?jǐn)?shù)的多少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稱“元曲”,也是配樂的詩。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是清唱曲,雜劇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組成,套曲也叫套數(shù),由多支曲組成。

      雜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其結(jié)構(gòu)是四折(相當(dāng)于四幕)加一個楔子(序幕),其構(gòu)成有科(人物動作、舞臺效果的說明)賓白(人物對話、獨白等)、唱詞,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凈(花臉)、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規(guī)定其字?jǐn)?shù),句數(shù)、平仄、押韻的固定格式。

      宮調(diào)表示曲調(diào)聲音的高低。 4、史傳文 屬歷史散文,包括編年體(如《左傳》、《資治通鑒》)、國別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紀(jì)傳體(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斷代體(如《漢書》、《后漢書》)、通史體(如《史記》、《資治通鑒》)。

      5、論說文 古代的論說文是從諸子論學(xué)語錄發(fā)展形成的,它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種:“論”議論事理;“說”申說事理。 6、雜記文 包括名勝游記、山水游記。

      書畫雜物記、人事雜記四類。雜記文范圍很廣,在部分題目有“記”字。

      記載歷史掌故,遺聞軼事、科學(xué)資料、文字考證等文章均包括在內(nèi)。 7、應(yīng)用文 包括奏疏類、碑志類、祭文、贈序四大類。

      現(xiàn)代文體:現(xiàn)代文體主要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xué)、兒童文學(xué)、民間文學(xué)、雜文等。此外還有實用文,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yīng)用文四類。

      1 、記敘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寫事件的 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jīng)過 、結(jié)果 。 2 、根據(jù)需要,記敘文可采用第一人稱( 我、我們 ),第二人稱( 你、你們 ),第三人稱(他、他們),一般的說 第一人稱 和 第三人稱 經(jīng)常使用。

      3 、記敘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過 寫人 、記事 、寫景 、狀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須 明確、集中 。

      4 、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為表現(xiàn) 中心思想 服務(wù)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是統(tǒng)率 材料 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 寫得具體些、詳細(xì)些 ;對表現(xiàn)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 寫得概括些、簡略些,詳略得當(dāng),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

      6、記敘的順序一般有 順敘 、倒敘 、插敘 。 7 、線索,指 貫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脈絡(luò) 。

      8 、說明文根據(jù)說明對象可分為 事物 說明文和 事理 說明文。 9 、說明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的 特征 。

      所謂“特征”就是 該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 主要標(biāo)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zhì)。

      10、說明順序主要有 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主要有六種:由 整體 到 局部 ,由 概括 到 具體 ,由 現(xiàn)象到 本質(zhì) ,由 一般 到 特殊 ,由 主要 到 次要 , 由 原因 到 結(jié)果 。

      1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 下定義 、分類別 、列數(shù)字 、舉例子 、作比較 、打比方 、引用 、配圖表 。 12 、為了說明對象的特征、本質(zhì)更加鮮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動,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說明中適當(dāng)?shù)?描寫 和 敘述 。

      13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 論點 、論據(jù) 、論證 。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 見解 和 主張 ,是議論文的靈魂。

      一篇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 中心 論點 ,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 分論點 ,分論點是用來 補充和證明 中心論點的。 14 、直接提出的中心論點在文中的位置,或在 開頭 ,或在 中間 ,或。

      文化常識時刻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