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知識有哪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知識有:
1、【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2、【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3、【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4、【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二十四節(jié)氣的字面含義 [編輯本段]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jié)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jié),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
“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連連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胺帧奔雌椒值囊馑肌?/p>
這兩個節(jié)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jié),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
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
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jié)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jié)氣在現(xiàn)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節(jié)氣 立春:斗指東北。
太陽黃經(jīng)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頭一個節(jié)氣。
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斗指壬。
太陽黃經(jīng)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
太陽黃經(jīng)為345°。這個節(jié)氣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
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qū)過入了春耕季節(jié)。
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薄绑@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p>
“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春分:斗指壬。
太陽黃經(jīng)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
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各地農(nóng)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
太陽黃經(jīng)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fā)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nóng)民忙于春耕春種。
從前,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谷雨:斗指癸。
太陽黃經(jīng)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諺云“谷雨前后,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
太陽黃經(jīng)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
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nóng)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 小滿:斗指甲。
太陽黃經(jīng)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jīng)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jīng)為75°。
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種前后,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jié),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fā)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
太陽黃經(jīng)為90°。太陽在黃經(jīng)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
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jié),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心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
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
3.必備的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 第一冊 魯迅 (1881-19360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朱自清 字佩弦,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
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他的優(yōu)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綠〉〈匆匆〉。
5、劉勰 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12、《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據(jù)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訂,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稜T之武退秦師》就節(jié)選自此作品。
13、《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相傳為左丘明所著,記載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貞王十六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國語》有“春秋外傳”之稱,現(xiàn)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吳國的韋昭寫的《國語解》。
課文《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14、《戰(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篇,主要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 辭說。
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chuàng)作以重大影響。16、《論語》:是記錄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孔門弟子(包括再傳弟子)根據(jù)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
它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全書共20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1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層含義。18、《孟子》:是記載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有孟子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其中的文章以雄辯著稱,善用排比句式,筆試咄咄逼人?!豆讶酥趪病芳闯鲎源俗髌?。
19、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他將孔子“仁”的思想發(fā)展為“仁政”的政治主張,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
20、《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現(xiàn)存32篇。21、荀子:名況,尊號“卿”,戰(zhàn)國時趙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性惡”論,“天行有?!薄叭硕▌偬臁钡乃枷搿?2、《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又名《南華經(jīng)》,現(xiàn)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23、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24、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姓李名耳,人稱老聃,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
25、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品有《過秦論》《吊屈原賦》《鵩鳥賦》。
26、《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稱《太史公書》,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開創(chuàng)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本紀:按年代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表:按年代譜列各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記述了諸侯國的興衰和杰出人物的業(yè)績。列傳:記載了各種名人的生平和事跡。
27、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28、王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
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有“書圣”之稱,他所書的《蘭亭集序》為傳世名篇。29、陶潛:又名2,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大詩人,曾做彭澤縣令,后辭官歸家,隱居田園,寫了大量的詩作。
詩歌《歸田園居》、《飲酒》,散文《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賦《五柳先生傳》皆為傳世名篇,有《陶淵明集》。一古典文學 (一)春秋時期 《詩經(jīng)》,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
分風、雅、頌三個組成部分,使用賦、比、興的手法?!斗ヌ础贰洞T鼠》 《論語》,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和行動,由孔子的弟子編纂。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六則 《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荷 丈人》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比較詳細的編年史,記載了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傳是左秋明所作。
《曹劌論戰(zhàn)》《 之戰(zhàn)》 (二)戰(zhàn)國時期 《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垛叶〗馀!?《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
4.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知多少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tài)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xié)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xiàn)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chǎn)活動和生產(chǎn)力、社會生產(chǎn)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xiàn)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tǒng),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偟膩砜矗穸▽Τ匀坏纳系?、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xiàn)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tǒng)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tǒng)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具有發(fā)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xiàn)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于做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5.文化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文化基礎知識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等三個方面。
文化基礎知識屬于文化綜合科目的考試內容,主要考查考生對歷史、地理、政治等三門中學課程的基本技能的整體把握和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擴展資料
歷史課程能力要求:
1、再認、復述重要的歷史事實。依據(jù)歷史事實比較、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某些觀點進行論證。
2、敘述歷史現(xiàn)象產(chǎn)生、發(fā)展或消亡的過程,并概括其原因。作出文字準確、條理清楚的表述。
地理課程能力要求:
1、結合地圖了解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分布,重要的地理數(shù)據(jù),以及有關地理的重大時事。
2、了解我國地理概況、區(qū)域特征及其差異,理解我國地理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政策法規(guī),以及國土開發(fā)和整治措施。
政治課程能力要求:
1、再認或再現(xiàn)哲學、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的知識。理解哲學常識、經(jīng)濟常識、政治常識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2、應用歷史的、辯證的、階級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解釋有關的政治現(xiàn)象、經(jīng)濟現(xiàn)象等,認識事物的本質。
3、綜合認識和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恰當使用哲學、經(jīng)濟、政治術語,條理清楚、邏輯嚴密地予以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化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