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古代職官

      2022-05-26 綜合 86閱讀 投稿:醉笙情

      1.中國古代官制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nèi)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nèi)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未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wèi)尉寺:掌門衛(wèi)屯兵,北齊改為衛(wèi)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wèi)。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未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jiān),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nóng),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中國古代官員升降的文化常識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

      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4)謫。

      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5)黜。

      “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

      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3.中國古代的文化常識知多少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xiāng)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nèi)容:四書五經(jīng)等,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jié)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nóng)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

      其特點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shù)對單數(shù)、雙數(shù)對雙數(shù),不可能出現(xiàn)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huán),周而復始。 *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后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升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diào)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diào)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后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nèi)、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xiàn)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zhèn)江;金陵、建業(yè)、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長安--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xiàn)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

      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4.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

      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lián)。

      5.古代兄弟之間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

      關系,"先"表示 。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國古代把農(nóng)歷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于現(xiàn)在上午 時到

      時。

      10.農(nóng)歷清明前的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 、、、。

      11.1998年是農(nóng)歷戊寅年,按傳統(tǒng)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jù)此推算,2000年是農(nóng)歷 年,是屬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于地支紀時法的 時,也就是現(xiàn)在的

      時到 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種物質(zhì)。

      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長官均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貶官叫 、。

      16.漢代郡的長官稱 ,隋唐州的長官稱 ,宋代州的長官稱 ,明代府的長官稱 。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 ,陜西省的華陰位于 之北。

      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 、、。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 、、、。

      26.古代的節(jié)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jié) ,清明節(jié) ,重陽節(jié) 。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歲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識測驗題參考答案

      1.官職 謚號 號 2.令尊 家慈 3.冠禮 笄禮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親屬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記年法 帝王年號記年法 干支記

      年法 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驚蜇

      春風 11.庚辰 龍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點 第二天凌晨1點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尚書 吏部 15.拜 除 謫 左遷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華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華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盤古 女媧 精衛(wèi) 23.

      坐西朝東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東朝西 24.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zhuǎn)注

      假借 25.經(jīng) 史 子 集 26.觀燈 踏青掃墓 登高賞菊 27.琴棋書畫 28.松

      竹梅 29.宮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長 31.高山流水 廣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胡茄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5.中國古代科舉職官

      所謂職官,是指在國家機構中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這里面有職官的名稱、職權范圍和品級地位等方面的內(nèi)容。

      科舉是以考試為主要方式的一種選官制度,與職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是我國古代國家制度中的一項重大發(fā)明。

      職官 我國國家的產(chǎn)生,開始于夏代,而職官的設置是隨著國家的產(chǎn)生才出現(xiàn)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復雜。

      我國古代職官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夏、商兩代,前后大約一千年。(商)國君稱“后”稱“王”,手下主要官員稱“史”、“巫”。

      商后期王族長老稱“父師”、“少師”,對王負有輔佐之責,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務的臣仆稱“臣”、“宰”、“尹”等。

      (殷紂王在位,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辭職隱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諫,被罰作奴隸;紂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則因進諫被剖心致死。孔子說,“殷有三仁焉”。)

      第二個時期從西周到春秋,大約六、七百年。國君稱“天子”、“天王”。

      王位繼承人稱“太子”、“東宮”。王妻稱“后”。

      (《詩·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國和邑是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職務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管理軍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職,以太史為首的教育文化部門管理神事、教育、秘書、歷法等職,金文并稱之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馬掌管軍賦和車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內(nèi)史、御史、太卜、宗伯、樂師等職,內(nèi)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禮儀,樂師掌管音樂與教育。

      臨時設置的輔導君主禮儀的稱“相”,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或“太宰”、“冢宰”,負責王宮警衛(wèi)并教習武藝的稱“師氏”或“師”,王宮的衛(wèi)士稱“虎賁(bēn)”,王的近臣稱“小臣”。地方政府設置大約與中央政府相同,不過,執(zhí)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襲,只能稱“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稱“卿士”。

      第三個時期從戰(zhàn)國開始,一直延續(xù)地清末,時間長達兩千三百多年。此時期的特點是:①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權力高度集中;②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從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統(tǒng)治的地區(qū)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復雜。

      1、國君 夏、商、周稱“后”、“王”、“天子”、“天王”。 戰(zhàn)國開始稱“皇”、“帝”。

      (帝本是至上神的稱號,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開始稱“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結束。

      匈奴稱“單(chán)于”、單于妻稱“閼氏(yānzhī)”,烏孫稱“昆莫”,高車稱“候婁訇(fú)勒”,鮮卑、柔然、突厥、回紇(hé)、契丹、蒙古等稱“可汗(kèhán)”,簡稱“汗”;土蕃稱“贊普”。2、宰相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zhàn)國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fā)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zhì)。

      宰相的稱呼最早見于《韓非子·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置“令尹”,齊國、秦國設置“相”,宋國設置“大尹”,吳國設置“太宰”即是。

      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yè)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杰出的宰相。秦統(tǒng)一后,宰相之職稱作“丞相”。

      漢武帝后,宰相的職權轉(zhuǎn)到尚書臺(尚書臺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發(fā)文書的小機關),其長官叫尚書令(宦官擔任稱中書令)。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曹操等回復丞相或相國之職,但是他們自任此職,實權在皇帝之上。

      魏晉以后,尚書臺從內(nèi)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zhí)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臺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

      尚書臺由內(nèi)廷文書機關變?yōu)橥馔⒌男姓C構以后,為收發(fā)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于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并稱宰相。 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

      中書令隋代稱內(nèi)史令、內(nèi)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后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北宋另設中書內(nèi)省于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zhí)政官,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zhí)”。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宰相等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格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后來這些入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大。

      6.中國古代官職

      品級】區(qū)別職官等級的制度。

      明清沿襲前代規(guī)定加以簡化,最高為一品,最低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二級,共分十八級。 讀音:pǐnjí (1) [official rank in feudal times]∶即官品。

      區(qū)分官員地位高低的等級。魏、晉分官員等級為九品,自一品至九品。

      北魏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階。唐、宋文職同北魏,武職三品起分上、下階。

      元、明、清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從而無上、下階之分。 (2) [grade]∶各種產(chǎn)品、物品的質(zhì)量級別 清朝九品十八級+未入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掌鑾儀衛(wèi)事大臣 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xié)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tǒng)領、內(nèi)大臣 外官:提督、八旗都統(tǒng)、將軍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nèi)務府總管 外官: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tǒng)領、八旗護軍統(tǒng)領、鑾儀使 外官:總兵、八旗副都統(tǒng)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nèi)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外官:巡撫、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外官: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wèi)、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外官:參將、指揮使、八旗城守尉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外官:都轉(zhuǎn)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wèi) 外官:游擊、宣慰使、指揮同知、八旗協(xié)領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wèi)、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wèi)領班 外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防守尉、八旗佐領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nèi)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 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王府二等護衛(wèi) 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yī)院院使 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wèi)、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jiān)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外官:關口守備、守御、防御、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jīng)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wèi)、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wèi)、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王府三等護衛(wèi) 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xié)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nèi)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jiān)司業(yè)、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jīng)歷、宗人府經(jīng)歷、大理太常寺丞、欽天監(jiān)監(jiān)判、五官正、神樂署正、僧錄司善事、道錄司正一 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wèi)、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jiān)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外官:布政司經(jīng)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nèi)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外官:衛(wèi)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內(nèi)閣典籍、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典籍、滿洲讀祝官、贊禮郎、太仆寺主薄、鴻臚寺滿洲鳴贊、國子監(jiān)丞、通政司經(jīng)歷、知事、兵馬司副指揮、各部寺司庫 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jīng)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xié)領 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wèi)經(jīng)歷、中書科中書、內(nèi)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jiān)博士、助教、欽天監(jiān)靈臺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外官:京府經(jīng)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jīng)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jīng)博士、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欽天監(jiān)主薄、太醫(yī)院御醫(yī)、太常寺協(xié)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jīng)、道錄寺左右至靈 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jīng)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jiān)。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古代職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