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文化常識
只有在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給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過節(jié),去體會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享受親情的快樂;也只有規(guī)定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法定節(jié)日,才能體現(xiàn)政府對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視,為民眾提供一個正確的指引,且有利于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應該考慮立法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正名!給她們貼一個"法定"的標簽是絕對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態(tài),必然換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喚起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覺悟和興趣,否則,一切休提。不知什么時候圣誕節(jié)包括圣誕消費已在祖國大地悄然盛行,還真為中國的GNP保持穩(wěn)定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也得跟著漲吧?計算公式中都有消費這一項嘛。
可是圣誕消費能增加中國的GNH值(國民幸??傊?,由不丹國王首次提出)嗎?NO WAY,不可能!起碼我沒有為圣誕消費而感到幸福,錢花的心疼是次要的啦,關(guān)鍵是這節(jié)過的窩囊!放著那么多中國人自己的節(jié)日不過,圣誕節(jié)在那兒消費個什么勁兒嘛!---這根本就是文化入侵!為什么美國人不過春節(jié)?。槭裁床蛔屩袊拇汗?jié)增加美國的GDP---------(破折號表示聲調(diào)的提高和聲音的延續(xù)以及咬牙切齒)?。。±悟}歸牢騷,其實一句話,人家西方重視自己的文化,才能搞的全球都過圣誕,中國的基督徒不多吧,可就是要跟著人家過,我們自己愿意當然不關(guān)人家的事啦。當然過圣誕也不證明自己就崇洋,可心里就是覺得不舒服,為什么中國的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很有意義,可中國人自己就是不重視?為什么我們知道人家有個圣誕節(jié)還跟著過,人家就不知道我們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毫不夸張的說:甚至好多中國人都不能把這些節(jié)日的含義正確無誤的說出來!我仔細想過這個問題,其實不能怪偉大的中國人民,而是政府本身不重視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先------除了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外,你們單位清明節(jié)和端午節(jié)什么時候放過假的?中秋和重陽呢?我清楚的記得清明節(jié)跟同事?lián)Q課回鄉(xiāng)下掃墓,返校后將兩天的課放在一天上的痛苦經(jīng)歷。
還有更痛苦的,唉,往事不堪回首------讓時間的車輪返回到兩年前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話說那年中秋節(jié)上午恰逢俺上最后一節(jié)課,下課已是北京時間11點50分整,下課晚倒不打緊,可那天恰逢我講授新課程;講授新課程也不打緊,可那天的新課程恰巧又很難懂;課程難懂也不打緊,可我的學生恰巧還很好學;學生好學也不打緊,奈何我的輕功還沒練到家,于是我那可愛的學生們不顧一切義無返顧的于教室門口擒獲了我,不假思索的從嘴里蹦出了十萬個為什么!求知的過程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時光又總是顯得短暫的,于是半個時辰的光景象一柱香的工夫般匆匆溜走,等我回到家已是北京時間13點整!老媽跟老婆眼睛盯著月餅估計有一個時辰了吧,我沒回家又不好意思吃,反正看到我時兩人四只眼齊齊發(fā)出殘忍的紅光,象要把我給吃了。還好親情是可貴的,她們最終口下留情,沒有真的吃了我,只是連手臭罵了我一通------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古人又云好男不跟女斗,所以我當然不是對手了被海扁一頓。
幸虧我拜讀過金鏞先生的射雕三步曲,從降龍十八掌到九陰真經(jīng),從黯然消魂掌到乾坤大挪移還都練過,否則肯定要被罵的神經(jīng)質(zhì),從此以后非象歐陽峰一樣倒著走路不可!神經(jīng)質(zhì)倒是沒至于,可最終我還是功力大損,落的下場跟倒著走路也差不多------由于被罵傻了,吃月餅時我是把花紋拿倒了吃的,這真是一個不可饒恕的大錯誤,這月餅吃的思路不清晰,吃的沒有邏輯性,不符合一個優(yōu)秀理科生的一貫進食習性。試想如果政府在清明和中秋給全國人民提供哪怕一天的假期,我也就不用這樣慘了我!搞的功力大打折扣,下次你讓我使降龍十八掌我是使不出來了啦,你要是嘲笑我本來就不會,我就不能使一招亢龍有悔用事實來反駁你了。
哈!玩笑歸玩笑,可道理是很明顯的:不是大家不想過自己的節(jié),只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未必就恰巧趕上公歷周末,所以由于工作的原因大多數(shù)人想過也是有心無力,即使有重視的,也大都因為跟工作沖突而留下過不美好的回憶,久而久之也就將這些東東給遺忘或在心里淡化。那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只有在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給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過節(jié),去體會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享受親情的快樂;也只有規(guī)定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法定節(jié)日,才能體現(xiàn)政府對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視,為民眾提供一個正確的指引,且有利于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應該考慮立法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正名!給她們貼一個"法定"的標簽是絕對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態(tài),必然換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喚起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覺悟和興趣,否則,一切休提。我意已決:至函文化部,向懂得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人傾訴一個普通百姓的心聲------至于喚起大多數(shù)人的覺醒就不是我這小人物力所能及的了。
今天是12月24日,學生見面就跟我說:老班節(jié)日快樂呀?。∥倚睦锛刃牢坑植皇亲涛叮核麄冿@然對圣誕比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感興趣。我該怎么辦?難道我跟學生說:你們丫的不要給老子過圣誕了,違令者斬!------這樣顯然不行,只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他們會想:大叔,為什。
2.中國文化知識
1、長江
2、黃帝
3、長城
4、秦始皇
5、私塾
6、清末
7、善本
8、道德
9、壯族
10、皇家
11、青海湖
12、簡冊
13、李姓
14、紅樓夢
15、滕王閣
16、藏傳佛教
17、形聲
18、元代
19、碑林博物館
20、申
21、說文解字
22、夏朝
23、詩經(jīng)
3.中國文化知識
春
春節(jié)、路神生日、元宵節(jié)、二月二龍?zhí)ь^、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
夏
端午節(jié)、天貺節(jié)、六月初六姑姑節(jié)
秋
七夕、盂蘭盆(中元節(jié)、鬼節(jié))、地藏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
祭祖節(jié)、冬至、臘八節(jié)、過小年、除夕
中國法定節(jié)日有:
元旦(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
春節(jié)(農(nóng)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
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3月8日);
植樹節(jié)(3月12日);
國際勞動節(jié)(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
中國青年節(jié)(5月4日);
護士國際節(jié)(5月12日);
兒童節(jié)(6月1日);
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jié)(8月1日);
教師節(jié)(9月10日);
國慶節(jié)(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
記者節(jié)(11月8日)。
4.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1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
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后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后成為皇權(quán)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山海經(jīng)》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帝嚳(kù)春夏乘龍”。
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虬(qiú),無角的叫螭(chī)。上下數(shù)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qū)或中國城內(nèi),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
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1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后化為赤龍。
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時潛淵。
又能興云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后成為皇權(quán)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jīng)》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
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海”、“帝嚳(kù)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虬(qiú),無角的叫螭(chī)。
上下數(shù)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qū)或中國城內(nèi),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涌梢耘c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一致,不講求原則,與別人卻不能保持融洽的關(guān)系,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
其實,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都能體現(xiàn)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qū)別?!昂投煌憋@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簡單來說,“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諧的共生關(guān)系,就是我們的身體由血、肉、骨頭等構(gòu)成的一個整體,是1+1大于2的關(guān)系;“同而不和”是簡單的相加關(guān)系,水加上水還是水,1+1還是1,沒有提高和促進的因素在里面。4 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是獨立發(fā)展的哲學類型之一。
與其他類型的哲學相比,有如下特點: ①封建時代的哲學有比較充分的發(fā)展。中國哲學始于先秦,歷史悠久,與同時期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哲學相比,屬于少數(shù)達到較高水平的哲學形態(tài)之一。
進入封建社會后,由于科學技術(shù)在世界范圍內(nèi)長期處于領(lǐng)先地位,封建統(tǒng)治秩序相對穩(wěn)定,故中國哲學在殷周哲學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發(fā)展,形成了歷史久遠,具有較高形態(tài)的封建社會的哲學。而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哲學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tài),只是在近代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后,哲學遂逐漸發(fā)展。
②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主要同經(jīng)學相結(jié)合,而不是同神學相結(jié)合。在中國封建社會,宗教神學雖比較活躍,但未能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中國哲學一直以儒學為正統(tǒng),儒學雖因襲了傳統(tǒng)的天命觀念,但著眼于現(xiàn)實社會,不注重彼岸世界;強調(diào)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說教。一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思想家以“正統(tǒng)”自居,批判宗教神學觀點。
而在西方,中世紀時神學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唯物主義思想只能披上宗教外衣或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存在。 ③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倫理學聯(lián)系密切,本體論、認識論同道德論相互滲透,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
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諸家都以天道觀為其倫理學說的理論依據(jù)。秦漢以后儒學被奉為正統(tǒng),無論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還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張,都是通過各自的本體論為儒家的綱常倫理作出論證。
在宋明理學中,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德論的結(jié)合更為顯著。張載以氣為萬物本原,宣揚“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愛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為本體,強調(diào)天理即是人倫的最高原則。
在中國哲學中,認識論也往往和道德認識、道德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孟子的“思誠”,荀子的“虛壹而靜”,程朱的“格物致知”,陸王的“發(fā)明本心”無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
5.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二十四節(jié)氣的字面含義 [編輯本段]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jié)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jié),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
“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連連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胺帧奔雌椒值囊馑肌?/p>
這兩個節(jié)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zhuǎn)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jié),處暑是暑天即將結(jié)束的日子。
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zhuǎn)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jié)露水,漸有寒意。
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jié)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jié)氣在現(xiàn)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節(jié)氣 立春:斗指東北。
太陽黃經(jīng)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頭一個節(jié)氣。
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斗指壬。
太陽黃經(jīng)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
太陽黃經(jīng)為345°。這個節(jié)氣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zhuǎn)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
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qū)過入了春耕季節(jié)。
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薄绑@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p>
“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春分:斗指壬。
太陽黃經(jīng)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
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各地農(nóng)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
太陽黃經(jīng)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fā)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nóng)民忙于春耕春種。
從前,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谷雨:斗指癸。
太陽黃經(jīng)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諺云“谷雨前后,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
太陽黃經(jīng)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
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nóng)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 小滿:斗指甲。
太陽黃經(jīng)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jīng)結(jié)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jīng)為75°。
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種前后,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jié),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fā)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
太陽黃經(jīng)為90°。太陽在黃經(jīng)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
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jié),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心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
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
6.【《中國人最應知道的1000個文化常識》讀后感】
每個中國人都會有一個美麗的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當一個能把智慧的結(jié)晶編著成書籍傳授給人們的作家。
自從在網(wǎng)上看到《中國人最應知道的1000個文化常識》這本書之后,我就更加確定了這個小小的中國夢。這本書將中國文明分為“傳奇、事件、文化、藝術(shù)、魅力、文明、神秘、特色”八個部分,講述了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知識。
其中,我最欣賞的就要屬“特色中國”了。這一章把中國的傳統(tǒng)小吃、名茶,還有古人的娛樂融為一體,解開了我腦海里的很多疑問,讓我深陷其中。
每天吃飯時,手中的筷子是誰發(fā)明的?他又是怎樣發(fā)明的?終于,我從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鍋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
從此,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如此久而久之,大禹便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lǐng)。
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就這樣,筷子漸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
類似這樣有趣的文化常識還有很多,“東來順”、“狗不理包子”、“京菜”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小故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可我們中華兒女有多少人還知道這些傳統(tǒng)的文化常識?我們應該多了解一些中國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從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在發(fā)揚名族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能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不斷開發(fā)、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中國夢。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想告訴我們的正是這個道理。一座高山,只靠自己的綿薄之力無法攀爬,但只要有了墊腳的基石,攀登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在人生的道路里,前人的文化就是基石,只有掌握住它,才有可能完成中國夢。
7.一些傳統(tǒng)文化小常識 (帶答案)
怎么要那么多?試一下?。。ㄈ孔约合氲膥~~)1.中國的象征是什么(龍)2.上古時期哪兩個部落在涿鹿大戰(zhàn)(黃帝 蚩尤)3.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什么、在何時(百家爭鳴 秦)4.列舉4個參與百家爭鳴的學派(如儒墨道法)5.一個紀念歷史人物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要掛艾草的節(jié)日(端午)6.試說出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7.哪幅著名畫作能體現(xiàn)宋朝繁榮的經(jīng)濟(《清明上河圖》)8.毛筆相傳是誰發(fā)明的(蒙恬)9.佛教幾時傳入中國(東漢)10.說出中國四大著名石窟(甘肅的莫高窟,山西的云崗石窟,河南的龍門石窟,甘肅的麥積山石窟)11.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是?(昆曲)12.昆曲中最著名的、受到林黛玉的深深喜愛的是哪部(《牡丹亭》)13.青花瓷在哪朝最繁盛?(元代)14.畫圣、書圣、醫(yī)圣分別是誰(吳道子、王羲之、張仲景)15.福祿壽三星是哪個宗教提出來的(道教)16.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17列舉月數(shù)和日數(shù)是相同的的節(jié)日(端午、重陽、七夕)18.列舉明清小說的著名代表(如《儒林外史》、四大名著)19.儺是中國戲劇起源之一嗎( 是)20.科舉制起源于何時(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