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知多少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zhì)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發(fā)展的思想基礎(chǔ),可以叫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nèi)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tài)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xié)調(diào)。"這些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jié)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學術(shù)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xiàn)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chǎn)活動和生產(chǎn)力、社會生產(chǎn)關(guān)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zhì)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xiàn)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tǒng),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xiàn)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tǒng)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tǒng)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diào)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yīng)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具有發(fā)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xiàn)為:不把人從人際關(guān)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于做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shè)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2.中國文化知識
春
春節(jié)、路神生日、元宵節(jié)、二月二龍?zhí)ь^、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
夏
端午節(jié)、天貺節(jié)、六月初六姑姑節(jié)
秋
七夕、盂蘭盆(中元節(jié)、鬼節(jié))、地藏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
祭祖節(jié)、冬至、臘八節(jié)、過小年、除夕
中國法定節(jié)日有:
元旦(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
春節(jié)(農(nóng)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
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3月8日);
植樹節(jié)(3月12日);
國際勞動節(jié)(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
中國青年節(jié)(5月4日);
護士國際節(jié)(5月12日);
兒童節(jié)(6月1日);
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jié)(8月1日);
教師節(jié)(9月10日);
國慶節(jié)(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
記者節(jié)(11月8日)。
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知識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知識有:1、【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2、【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3、【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4、【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4.【《中國人最應(yīng)知道的1000個文化常識》讀后感】
每個中國人都會有一個美麗的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當一個能把智慧的結(jié)晶編著成書籍傳授給人們的作家。
自從在網(wǎng)上看到《中國人最應(yīng)知道的1000個文化常識》這本書之后,我就更加確定了這個小小的中國夢。這本書將中國文明分為“傳奇、事件、文化、藝術(shù)、魅力、文明、神秘、特色”八個部分,講述了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知識。
其中,我最欣賞的就要屬“特色中國”了。這一章把中國的傳統(tǒng)小吃、名茶,還有古人的娛樂融為一體,解開了我腦海里的很多疑問,讓我深陷其中。
每天吃飯時,手中的筷子是誰發(fā)明的?他又是怎樣發(fā)明的?終于,我從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鍋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
從此,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如此久而久之,大禹便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lǐng)。
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就這樣,筷子漸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
類似這樣有趣的文化常識還有很多,“東來順”、“狗不理包子”、“京菜”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小故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可我們中華兒女有多少人還知道這些傳統(tǒng)的文化常識?我們應(yīng)該多了解一些中國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從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在發(fā)揚名族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能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不斷開發(fā)、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中國夢。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想告訴我們的正是這個道理。一座高山,只靠自己的綿薄之力無法攀爬,但只要有了墊腳的基石,攀登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在人生的道路里,前人的文化就是基石,只有掌握住它,才有可能完成中國夢。
5.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一.填空 1.史記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2.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jié)汴河兩岸的風光,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公元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 3.京杭大運河貫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自開鑿到現(xiàn)在已有(2500)年的歷史 二.簡答 4.什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念: 廣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指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被普遍認可的,并世代流傳下來的物質(zhì)與精神的成果總和。
但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文化”,實際上主要是指精神文明方面的成果,如基本價值觀,文學、藝術(shù)形式,以及各種風俗習慣等等。5.二十四節(jié)氣是怎么來的?在21世紀的今天它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1)來歷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隨后人們根據(jù)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xiàn)利用之間的關(guān)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
到戰(zhàn)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jié)氣名稱。這八個節(jié)氣,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最重要的節(jié)氣。
這八個節(jié)氣標示出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后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xiàn)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
(2)有,原因是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chuàng)的文化遺產(chǎn),它能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指導農(nóng)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jié)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jù)建立起來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會因為時代的進步而褪色,做為其中的一部分,二十四節(jié)氣自然有其存在價值。6.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的標志是什么?它有哪些特點?(1)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shù)的標志。
(2)A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
這是在本民族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shù)的成就,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B 其它特點如時代特點請自行參考:/view/41598.htm還有很多不全面,但懶得去找了,敬請高手修正和補全。
6.一個人要知道的文化常識有哪些
文化常識,包括國外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學, 以下是中國文化常識, (一)春秋時代 l·《詩經(jīng)》本只稱《詩》后又以“詩三百”為代稱。
著名篇目《關(guān)睢》、《氓》、《伐檀》、《碩鼠》、《七月》。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收錄了從周初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開創(chuàng)我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列為“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稱尼父、圣父,魯國人,儒家創(chuàng)始人。書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
主要作品為《論語》20篇,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如《學而》、《為政》等。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諸子哲理散文,語錄體,列為“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一。 3·左丘明,魯國史官。
主要作品為《左傳》,《左傳》全稱為《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皞鳌睘榻忉尳?jīng)書的文字。
《曹劌論戰(zhàn)》、《崤之戰(zhàn)》、《燭之武退秦師》等選自此書。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歷史散文。
記載春秋時期史實,富有文學性。 (二)戰(zhàn)國時代 4·孟子,名軻,宇子輿,戰(zhàn)國時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圣”。
書由其弟子編輯。主要作品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開頭幾字為篇名,如《梁惠王》、《公孫丑》、《告子》等。
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諸子哲理散文,“四書”之一。
孟子長于論辯,善用比喻,對后世議論性散文的發(fā)展影響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輩。
主要作品為《列子》,又名《沖虛真經(jīng)》,是諸子哲理散文?!队薰粕健烦鲇诖藭?/p>
6·莊子,名周,世稱南華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為《莊子》,又名《南華經(jīng)》現(xiàn)存33篇。
哲理散文,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 7·荀子,名況,尊稱為卿。
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主要作品為《荀子》,其中《勸學篇》、《天論》等最有代表性。
另作《賦篇》對漢賦的興起有所影響。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學說的思想體系。
韓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繼承者。屬諸子哲理散文。
李斯的代表作是論辯文《諫逐客書》。 8·韓非,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為《韓非子》,全書55篇《扁鶻見蔡桓公》、《五蠹》、《南郭處士》等都出于此書。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呂不韋,秦相,集合門客編成《呂氏春秋》?!秴问洗呵铩?,又名《呂覽》,共160篇。
《察今》、《察傳》等出于此書。收入諸子哲理散文,雜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開創(chuàng)楚辭新詩體,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為《離騷》、《九歌》包括(《山鬼》、《國殤》等11篇)《天問》、《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頌》等9篇)。西漢劉向編成《楚辭》一書,以屈作為主。
因具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故稱“楚辭”,后世因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騷體”。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傳統(tǒng)《離騷》和《詩經(jīng)》中的國風并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11·《戰(zhàn)國策》,33篇?!肚G軻刺秦王》、《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書。
西漢劉向根據(jù)史料編定。國別體史書,歷史散文,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代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相互論辯時提出的政治見解和斗爭策略,以及他們的政治活動。
對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 (三)兩漢 12·賈誼,又稱賈生,賈長沙,賈太傅。
主要作品為《新書》十卷58篇?!哆^秦論》(上中下三篇)出于此書。
另有《論積貯疏》等奏疏,《吊屈原賦》等賦,《過秦論》等開“史論”之先河。其賦上承楚辭,下啟漢賦,影響很大。
13·劉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為《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
“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馬遷·字子長,別稱太史公,簡稱史遷。
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與班固并稱“班馬”。
主要作品為《史記》,又名《太史公書》。全書130篇,包括12本紀、8書、10表、30世家、70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毛遂自薦》、《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等出于此書。歷史散文。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chuàng)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種體例,被譽為“實錄、信史”。魯迅贊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學“雙璧”(《史記》、《資治通鑒》)之一,前“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之首。
15·班固,字孟堅,“班馬”之一。主要作品為《漢書》。
《蘇武傳》出于此。開創(chuàng)斷代的紀傳體史書體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樂府,著名作品有《陌上?!?、《長歌行》、《上邪》、《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前四者見宋代(南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后者見南朝徐陵編的《玉臺新詠》。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璧”。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瞞,字孟德,追尊為武帝,“三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