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常識(二)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nèi)容> 原發(fā)布者:仙人指路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常識第二部分歷法知識一、夏歷、殷歷、周歷夏歷、殷歷、周歷是我國先秦時期使用的三種歷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稱“三正”。
這三種歷法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歲首月建不同,即正月的時間不同。古人把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月結(jié)合起來,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子月,依次類推。
冬至一般是夏歷十一月。周歷建子,以子月為正月;殷歷建丑,以十二月為正月;夏歷建寅,以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建亥,以十月為歲首正月。因時間短,未另計,因而只稱夏、商、周三種歷法叫三正。
漢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間,頒布了太初歷法,此后兩千多年來基本上用的是夏歷,即農(nóng)歷。二、陰歷、陽歷、陰陽歷世界上的歷法比較多,比較通行的是陰歷、陽歷、陰陽歷。
陰歷也叫“太陰歷”,有些地方叫月亮年,是按照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這種歷法只管月亮圓缺,不管四季寒暑變化。
由于月亮圓缺的周期只有二十九天半,每年只有354天,和回歸年相比每年少11天多,三年就少30多天,因此,它的過年月份不固定,每隔三年要換一次。這種歷法在大部分地方已被淘汰,現(xiàn)在只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或地區(qū)在宗教活動中還使用。
陽歷也叫太陽歷,公歷?,F(xiàn)代天文學把用公歷計算的年,叫太陽年。
太陽年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三、公元、世紀、年代2此外,還有以地支配十二月的地支紀月法(這種方法以十、二十四節(jié)氣十一、置閏至于下世紀的歷法,聯(lián)合國歷法修訂委員會已經(jīng)制定。
2.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E),東西跨經(jīng)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00我國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00我國的經(jīng)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領土[1]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40′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北緯3度51分00秒,東經(jīng)112度17分09秒)(英語:Lidi Ansha或Lydi Shoal)為中國南海南沙群島區(qū)域的一座暗沙,是實際上的中國領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東北約15海里的曾母暗沙)。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立地暗沙屬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轄。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我國東西跨越經(jīng)度60多度,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相差5個時區(qū)。
對于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系統(tǒng),和西方相比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國天文學系統(tǒng)繼承了中國哲學系統(tǒng)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舉個例子,大熊座在中國的天文學中由北斗,文昌,三臺三個星官構(gòu)成。北斗都很熟悉,不多贅述了;文昌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文曲星,掌管科舉考試的天體;三臺指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舉考試的三個階段,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個階段。完全不同于西方天文學天上都是神明,和人間無關。我個人喜歡使用中國天文學來對莫顆星命名,因為它很有文化內(nèi)涵而且比較容易記。
但是中國天文學這套體系也制約了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比如日月食,根據(jù)立法預報它應該有啊,但是沒有發(fā)生。如果在西方,恐怕是要對歷法進行修正了。在中國呢,群臣向皇帝叩首,恭喜皇帝的大恩大德感動了上蒼(即使姚崇也干過這樣的事)。
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
現(xiàn)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但得到這一正確認識卻經(jīng)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著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
隨著生產(chǎn)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這就產(chǎn)生了“渾天說”。
著名的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nèi),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地如蛋黃、天如蛋白( 渾天說)。
4.天文歷法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從天人關系的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天文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用。
中國古代天文學從早期開始就與敬天的宗教崇拜密不可分。天文觀測既是敬天的活動,也是“通天”的手段。
歷法對于農(nóng)業(yè)社會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觀象授時”成為帝王統(tǒng)治的首要政治任務。歷法是“君權(quán)神授”的“天命”的象征。
改革歷法就意味著改變天命,是重大的宗教政治問題。從敬天和觀天的宗教天文活動中產(chǎn)生了“法天”的思想。
帝王只要按照歷法規(guī)定的“月令”治理國家,社會就和諧有序。漢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學思想,把天文現(xiàn)象當作災異現(xiàn)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
以觀天象而占國家大事吉兇的中國占星術因此在中國古代宗教政治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5.史前文化
你得從人類的起源開始人類起源神話 人類的起源,可以說是學術上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不論是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甚至於哲學家、宗教家,都曾對人類起源做過各種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沒有最令人信服的說法。
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各民族都相當豐富,其中有些說法頗為相似,當然不同的也不少,在這些神話里頭,很有趣的,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和進化論不謀而合之處。 歸納各種神話,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為『呼喚而出』、『原本存在』、『植物變的』、『動物變的』和『泥土造的』五種,現(xiàn)就分別敘述。
《埃及神話》說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自古以來,埃及一直是個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國家中最自我封閉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難對她發(fā)生影響,因此她的人類起源的說法也和別的民眾不同。
埃及人認為遠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現(xiàn)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創(chuàng)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他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xiàn),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轉(zhuǎn)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tǒng)治大地人類,開創(chuàng)安和繁榮景象。
人類原本就存在著的神話,散見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紐西蘭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話中說到神創(chuàng)造天地,然后從地下帶領人類上來,生活在大地上。
毛利人的神話說『蘭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萬物源頭,當時天和地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xiàn),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 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為日耳曼神話,它說天神歐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tài)雄偉,另一棵姿態(tài)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人類是由動物變的之神話相當常見。在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貍、猿猴等變的;希臘神話也說某族人是天鵝變的,某族人是牛變的。
我們由這種『動物變?nèi)恕坏纳裨捴?,可以發(fā)現(xiàn)很接近進化論的說法,尤其是美洲神話中說人是猿猴變的,就完全與進化論相吻合,這種巧合,很耐人尋味。 我國神話論及人類起源的有數(shù)種,比較早的說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陰、陽二神)混生,經(jīng)天營地……類氣為蟲(混濁的氣體變成蟲魚鳥獸),精氣為人(清純的氣體變成人)。
』這種說法并未受多大重視。 晚一點的說法則指盤古垂死化為萬物之時,身上的寄生蟲變?yōu)槿祟悺?/p>
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盤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人)。 』此種說法也沒有流傳開來。
另一種說法是指人類由黃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駢和桑林賦予四肢五官,見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贿@種說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駢和桑林是什麼樣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無敘述,徒留一個謎。
在所有神話中,『泥土造人』的說法最多,也最為流傳,如紐西蘭神話說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紅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亞人也這樣說;希臘神話說神從地球內(nèi)部取出土與火,派普羅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別創(chuàng)造動物與人類,并賦予人類種種個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邁都族印第安人認為當初『大地開創(chuàng)者』創(chuàng)造樹木鳥獸之后,說『我要造人了。
』便取些暗紅色泥土攙水,做成一男一女。 中國人是從哪里起源的 中國人是從哪里起源的 據(jù)古人類學的研究,兩百多萬年前的古猿已進化為能人;兩百萬年以后,又進化為直立人。
據(jù)最新的遺傳基因研究,300萬年前的東非阿法種南猿是人類的直系祖先,最遲在170萬年前,直立人的是跡已到達中國大陸。 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的始祖。
在傳說中,她與兄長伏羲結(jié)為夫妻,并繁衍子孫。還有傳說人類是她用黃土摶造而成,并煉五色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人民得以安康。
人類是怎么起源的?這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
《圣經(jīng)》中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日、月、星辰、植物、動物之后,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人類的始祖亞當,并把靈魂注入亞當?shù)纳眢w,于是亞當有了生命。上帝又在亞當熟睡時從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他的配偶夏娃。
亞當與夏娃偷嘗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之后,生息繁衍后代,成為人類的老祖宗。 在印地安的霍比族則流傳著全世界的人最初是同一膚色的說法。
一天,一個神靈降臨地球,他對人類說,我要把你們送到四個方向,并逐漸使你們的皮膚變成四種顏色。于是就有了東方的紅色人種,即印地安人,成為土地的守護者;南方的黃色人種,成為風的守護者。
6.哪位有關于中國古代天文歷法詳細資料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
由于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人們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已經(jīng)對天文現(xiàn)象進行觀察,經(jīng)過世代連續(xù)不斷的努力,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天文學知識,并逐漸形成了內(nèi)容豐富且具有獨特風格的天文學體系。中國古代天文學在許多領域曾長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學史和中華民族文化史上,都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是歷法,換一句話說,歷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核心。中國古代歷法不單純是關于歷日制度的安排,它還包括對太陽、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運動及位置的計算;恒星位置的測算;每日午中日影長度和晝夜時間長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預報等等廣泛的課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古代歷法的編算相當于近現(xiàn)代編算天文年歷的工作。為此,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展開了一系列的觀測與研究活動:譬如對歷法諸課題的共同起算點——歷元的選定,對一個又一個天文學概念的闡述,對種種天文常數(shù)的測算、各種天文數(shù)表的編制,對具體推算方法、天體測量方法和數(shù)學方法的抉擇和改進等等。
這些就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歷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nèi)容。 當然,中國古代天文學還包涵更廣泛的內(nèi)容,如中國古代特有的、精良的天文儀器的設計與制造,關于宇宙理論的探討,以及對一系列天象特別是奇異天象的長期系統(tǒng)的觀測與記錄等,它們與歷法一起,組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十分豐富多彩的體系。
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經(jīng)歷了發(fā)生、發(fā)展、完善、沒落,最終融入近現(xiàn)代天文學的漫長演變過程。下面我們擬分六個階段(即如下六節(jié))簡要地加以介紹。
西周以前的天文學知識 這是一個天文學知識開始萌芽和初步積累的漫長歷史時期。由于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從對星辰出沒、日月運動的觀測中,人們逐漸形成了與這些需要密切相關的年、月、日等時間長度的概念,進而產(chǎn)生了初始的歷法系統(tǒng)。
由于占卜活動的需要,人們對天象變化、尤其是異常天象的出現(xiàn),極為關注,這也刺激了人們對天象觀測的重視,并由此逐漸形成了天象記錄的傳統(tǒng)。這些都給后世的發(fā)展以深刻的影響。
一、觀象授時時期 我們的祖先,生息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人們在自己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逐漸發(fā)現(xiàn)日月星辰的升落隱現(xiàn),自然界寒來暑往,獵物的出沒和植物的榮謝等自然現(xiàn)象,對于人類的生存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有意識地觀察和認識這些自然現(xiàn)象,以期順乎自然,求得自身的發(fā)展,便成為先民們感興趣的問題之一,從中也就逐漸萌發(fā)出天文學知識的嫩芽。
太陽對人們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以太陽的出入作為作息時間的客觀依據(jù)。
太陽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出現(xiàn)的規(guī)律,必定給先民們以極深的感受,于是以太陽出入為周期的“日”,應是他們最早認識到的時間單位。 自然,月亮的圓缺變化,是又一明顯的和意義重大的天象。
說它意義重大,是因為月亮的亮光對于人們夜間活動的安排是關鍵的要素。經(jīng)過長期的觀測和計數(shù),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月亮圓缺的周期約為30日,這便進而導致一個較長的時間單位“月”的產(chǎn)生。
對于更長一些的時間單位“年”的認識,要較“日”、“月”困難得多,但這是對于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的意義更為重大的一種周期,因為寒暑、雨旱,以及漁獵、采集乃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無一不與它有關。所以,人們對它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
由物候——草木枯榮、動物遷徙、出入等的觀察入手,大約是探索一年長度的最早方法,隨后才是對某些星象的觀測。后者所得結(jié)果要較前者來得準確。
據(jù)傳說,在顓頊帝時代,已設立“火正”(1)專司對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進行觀測,以黃昏時分大火星正好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時,作為一年的開始,亦即這一年春天的來臨。由此不難推得一年的長度。
這是我國古代觀象授時的早期形態(tài)。據(jù)研究,這大約是公元前2400年的事。
又據(jù)《尚書·堯典》記載,在傳說中的堯帝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其具體的觀測方法與結(jié)果是:“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觀測鳥、火、虛、昴四顆恒星在黃昏時正處于南中天的日子,來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為劃分一年四季的標準。
據(jù)推算,這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時的實際天象。 由上述記載,我們還可以推知,當時已有原始圭表的出現(xiàn),否則人們就無從確定某星辰南中天的問題。
這時的圭表還僅用于厘定方位,尚未用于測定日影的長度。觀測星辰南中天來確定季節(jié),可以減少地平線上的折射和光滲等的影響,其精度自然要比觀測星辰出沒來得高。
此外,從“日中”和“宵中”(指晝夜平分)、“日永”和“日短”(分別指白晝最長和最短的日子)等說法,可知其時已應用了某種測量時間的器具(這一點由下述《夏小正》的有關記載亦可證)。這些都說明,此時已進入觀象授時相當發(fā)達的時代。
其標志是:所觀測的恒星已由一顆增加到多顆,由觀測恒星東升改為南中天,并已使用了某些器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堯典》還記述了這時人們已經(jīng)采用了。
7.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演變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jù)不同的農(nóng)業(yè)牧業(yè)生產(chǎn)情況需要,分別產(chǎn)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nóng)歷作為中國傳統(tǒng)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jù)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xiàn)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guī)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chǎn)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jīng)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yǎng)生、醫(y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shù)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tǒng)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jīng)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guī)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diào)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nèi)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出來的天數(shù)(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shù)),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jié)和開始。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xiàn)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xiàn)了大轉(zhuǎn)折,全國統(tǒng)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后劉歆作《三統(tǒng)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shù)天數(shù)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diào)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shù)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后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后,紀年采用西歷或民國紀年并用。
8.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jīng)】 【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 【三字經(jīng)】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jīng)】 【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 【三字經(jīng)】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