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關(guān)于熹宗的文化常識

      2022-02-27 綜合 86閱讀 投稿:暖色系

      1.有關(guān)守孝時間的文學(xué)常識

      《弟子規(guī)》在“入則孝”一章中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意思就是說父母逝世之后,子女應(yīng)要守孝三年,常常要為父母的離世而感到悲痛不已。要在墳前搭建簡易的住所,杜絕酒肉和一切娛樂活動。這就是“守孝三年”的傳統(tǒng)。

      中國古代至少從西漢開始到清朝末年,這種傳統(tǒng)延續(xù)了兩千多年,不過,我們現(xiàn)在廢棄這種傳統(tǒng)已經(jīng)很多年了,不管什么理由,總之,我們廢棄了。而古代以立法的形式規(guī)定:不論大小官員,不論任何職務(wù),從知道父母喪事那天開始就必須停止工作,回家守孝三年,任何官員膽敢隱瞞父母過世的消息(為了不在官場上人走茶涼嘛),一律罷免官職。這種傳統(tǒng)無人例外,只有在極少的情況下,才可以在喪期工作,這種情況叫做“奪情” 。哪怕張居正這種的人物在萬歷皇帝“奪情”之后,也回家守孝了三個月。

      后來想想,為何一定是三年呢?會不會時間太長了?仔細(xì)體會一下,其實(shí)這里面是有道理的,這種守孝的行為其實(shí)是在報恩,報父母的恩。我們常說:“我已經(jīng)不是三歲小孩了”。孩子在三歲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離不開父母(尤其母親),一切都要靠父母,盡心盡力照料了三年,直到我們脫離了“三歲小孩”階段,從嬰兒進(jìn)入幼兒(可以暫時脫離父母進(jìn)入幼兒園)了。父母逝世后,守孝三年,日夜不離,是為了報這三年的恩。

      2.古代時間的文化常識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jì)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個時辰是現(xiàn)在的兩小時. 子時23~1點(diǎn),丑時1~3點(diǎn),寅時3~5點(diǎn),卯時5~7點(diǎn),辰時7~9點(diǎn),巳時9~11點(diǎn),午時11~13點(diǎn),未時13~15點(diǎn),申時15~17點(diǎn),酉時17~19點(diǎn),戌時19~21點(diǎn),亥時21~23點(diǎn)。 更點(diǎn)———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點(diǎn)到1點(diǎn)這段時間. 再附給你一點(diǎn)或許對你有★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diǎn)至一點(diǎn)為子時,一至三點(diǎn)為丑時,三至五點(diǎn)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xiàn)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xiàn)于先秦。

      晝夜各五分。據(jù)《隋書.天文志》,晝?yōu)槌?、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來表示)?/p>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參閱《淮南子.天文訓(xùn)》。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chǎn)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guān)。

      可能起源于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jīng)反復(fù),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xué)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yán)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guān)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

      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jì)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后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占兩個鐘頭。

      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diǎn)———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diǎn)。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里的每點(diǎn)只占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diǎn)”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diǎn)”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

      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shù),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中午1時43.2分 “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

      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于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古人規(guī)定,逢戌時(約合現(xiàn)在晚上七點(diǎn)至九點(diǎn)鐘。

      3.關(guān)于文化常識的簡單問題

      【六順】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薄侗笔贰の驹獋鳌罚骸叭晃逍⒘槪煜轮?,愿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唐 李邕 《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六順勃興,四維偕作。”

      【五教】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孔 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薄杜f唐書·玄宗紀(jì)下》:“敦風(fēng)勸俗,五教攸光?!?.古代練兵的五項(xiàng)內(nèi)容?!豆茏印けā罚骸拔褰蹋辉唤唐淠?,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dāng)?shù);三曰教其足,以進(jìn)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xí),而士負(fù)以勇矣。”3. 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贝酥?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biāo)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佛教語。華嚴(yán)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yán)經(jīng)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jīng)。”

      【六禮】1.謂古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和鄉(xiāng)射禮、相見禮?!抖Y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 鄭玄 注:“鄉(xiāng),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荀子·大略》:“立大學(xué),設(shè)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楊倞 注:“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古代在確立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儀禮·士昏禮》“納采用雁” 唐 賈公彥 疏:“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唯納徵不用雁,以其自有幣帛可執(zhí)故也?!逼浜蟆短坡伞?、《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guī)定?!冻鯇W(xué)記》卷十四引 漢 秦嘉 《述婚》詩:“敬茲新姻,六禮不愆?!?明 陸采 《明珠記·閨嘆》:“縱無六禮雙羊,奈一言難變,便死也魂與檀郎為伴?!?清 曹寅 《游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生小 云英 自托媒,遠(yuǎn)煩六禮絕嫌猜?!?.古享祭宗廟之禮有六:肆獻(xiàn)裸、饋食、祠、禴、嘗、烝。《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肆獻(xiàn)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賈公彥 疏:“此一經(jīng),陳享宗廟之六禮也。”4.諸侯朝見天子之禮有六。《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鄭玄 注:“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為文。六服之內(nèi),四方以時分來,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禮異,更遞而徧。”

      【五色】1.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孫星衍 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泛指各種顏色?!独献印罚骸拔迳钊四棵ぃ逡袅钊硕@,五味令人口爽?!?三國 魏 曹丕 《芙蓉池》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 唐 韓愈 《謝自然詩》:“檐楹蹔明滅,五色光屬聯(lián)?!薄独蠚堄斡浝m(xù)集遺稿》第一回:“有人說你有個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聲?!?.神色。參見“ 五色無主 ”。4.中醫(yī)指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據(jù)以診斷疾病?!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 公乘陽慶 ]更悉以禁方予之( 倉公 ),傳 黃帝 、扁鵲 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張守節(jié) 正義引《八十一難》:“五藏有色,皆見於面,亦當(dāng)與寸口尺內(nèi)相應(yīng)也。”《醫(y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察色》“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yīng)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弊ⅲ骸拔迳撸呵酁楦紊?,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也?!?/p>

      【三辰】指日、月、星?!蹲髠鳌せ腹辍罚骸叭狡炱?,昭其明也?!?杜預(yù) 注:“三辰,日、月、星也?!?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麗于天,滔滔猶四瀆之紀(jì)于地。” 宋 梅堯臣 《效阮步兵一日復(fù)一日》詩:“四序相盛衰,三辰運(yùn)光魄?!?清 唐孫華 《進(jìn)呈御覽詩一百韻》:“紫極三辰正,黃圖九域清?!?/p>

      總得加點(diǎn)分吧,這么辛苦!

      4.歸去來兮辭涉及的文化常識

      歸去來兮辭(并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fēng)波未靜,心憚遠(yuǎn)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dāng)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dú)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嚕蜩轮?。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xué)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nèi)心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官場的認(rèn)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dá)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在文體上屬于辭賦,但語言淺顯,辭意暢達(dá),匠心獨(dú)運(yùn)而又通脫自然,感情真摯,意境深遠(yuǎn),有很強(qiáng)的感染力。其結(jié)構(gòu)安排嚴(yán)謹(jǐn)周密。散體序文重在敘述,韻文辭賦則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職,成“雙美”之勢。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p>

      5.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jiān)试S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jìn)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diào)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yuǎn)調(diào)。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diào)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diào)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jù)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dāng)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diǎn)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hù)從;衛(wèi)尉負(fù)責(zé)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fù)責(zé)外交及民族事務(wù);宗正負(fù)責(zé)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wù);大司農(nóng)又名治粟內(nèi)史或大農(nóng)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shè)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fù)責(zé)軍政事務(wù)。

      關(guān)于熹宗的文化常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