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月球知識
月球知識月球表面既無大氣,也無水分,沒有風霜雪雨,沒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說鳥語花香的生命現(xiàn)象了。
一句話,月球是個死寂的星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月面上什么變化都沒有發(fā)生過,它表面的輝光現(xiàn)象就是一例。
月球表面有時突然出現(xiàn)某種發(fā)光現(xiàn)象,甚至還有顏色變化,它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興趣和關注。1958年11月3日凌晨,前蘇聯(lián)科學家柯茲列夫在觀測月球環(huán)形山的時候,發(fā)現(xiàn)阿爾芬斯環(huán)形山口內(nèi)的中央峰,變得又暗又模糊,并發(fā)出一種從未見過的紅光。
兩個多小時之后,他再次觀測這片區(qū)域時,山峰發(fā)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幾乎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爾芬斯環(huán)形山才恢復原先的面目??缕澚蟹蛘J為,他所觀測到的是一次比較罕見的月球火山爆發(fā)現(xiàn)象。
他說,阿爾芬斯環(huán)形山中央峰亮度增加的原因,在于從月球內(nèi)部向外噴出了氣體,至于開始時山峰發(fā)暗和呈現(xiàn)出紅色,那是因為在氣體的壓力下,火山灰最先沖出了火山口??缕澚蟹虻挠^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其中包括一些頗有名望的天文學家。
他們承認阿爾芬斯環(huán)形山的異常現(xiàn)象是存在的;但認為不能解釋為通常的火山爆發(fā),而是月球局部地區(qū)有時發(fā)生的氣體釋放過程。在太陽光的照耀下,即使是冷氣體也會表現(xiàn)出柯茲列夫所注意到的那些特征。
早在1955年,柯茲列夫就在另一座環(huán)形山——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口,發(fā)現(xiàn)過類似的異常發(fā)亮現(xiàn)象,他也曾懷疑那是火山噴發(fā)。1961年,柯茲列夫又在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中央觀測到了他熟悉的異常現(xiàn)象,不同的是,光譜分析明確證實這次所溢出的氣體是氫氣。
這類現(xiàn)象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是火山噴發(fā)?還是氣體釋放?或者是其他什么現(xiàn)象呢?紅色斑點天文學家們還不止一次在月球面上發(fā)現(xiàn)神秘的紅色斑點。也是那個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美國洛韋爾天文臺的兩位天文學家在觀測和繪制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圖時,先后兩次在這片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使他們驚訝的紅色斑點。
第一次是在1963年10月29日,一共發(fā)現(xiàn)了3個斑點: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東約65公里處見到了一個橢圓形斑點,呈橙紅色,長約8公里,寬約2公里。在它附近的一個小圓斑點清晰可見,直徑約2公里。
這兩處斑點從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約經(jīng)歷了25分鐘的時間。第三個斑點是一條長約17公里、寬約2公里的淡紅色條狀斑紋,位于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東南邊緣的里側,出現(xiàn)和消失時間大體上比那兩個斑點遲約5分鐘。
第二次他們觀測到奇異的紅斑是在1個月之后的11月27日,也是在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附近,紅斑長約19公里,寬約2公里,存在的時間長達75分鐘。這次由于時間比較充裕,不僅有好幾位洛韋爾天文臺的同事都看到了紅斑,還拍下了一些照片。
為了證實所觀測到的現(xiàn)象是確實存在的,他們還特地給另一個天文臺打了電話,告訴那里的朋友們趕快觀測月球上的異?,F(xiàn)象,但故意沒有說清楚是在月球上的什么地方。得到消息的大文臺立即用口徑175厘米的反射望遠鏡(那兩位洛韋爾臺的天文學家用的是口徑60厘米折射望遠鏡)迸行搜尋,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目標。
結果是,兩處天文臺觀測到的紅斑的位置完全一致,說明觀測無誤。紅斑確實是存在于月面上的某種現(xiàn)象,而不是地球大氣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幻影。
這兩次色彩異?,F(xiàn)象都發(fā)生在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區(qū)域,而且都是在它開始被陽光照到之后不到兩天的時間內(nèi)??紤]到這些方面,有人認為月面上出現(xiàn)紅色斑點的現(xiàn)象可能并不太罕見,只是不知道它們于什么時間、在什么地區(qū)出現(xiàn),而且出現(xiàn)和存在的時間一般都不長,要觀測到它們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具備較大和合適的觀測儀器,以及豐富的觀測經(jīng)驗和技巧,同時認為這類現(xiàn)象可能與太陽及其活動有關。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類變亮和發(fā)光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單是在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區(qū)域,有案可查的類似事件至少在300起以上,表明它們是由于月球內(nèi)部的某種或某些常存原因引起而形成的。1969年7月,首次載入登月飛行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在到達月球附近和環(huán)繞月球飛行時,曾經(jīng)根據(jù)預定計劃,對月面上最亮的這片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地區(qū)進行了觀測。
這座著名環(huán)形山的直徑約37公里,山壁陡峭而結構復雜,底部粗糙而崎嶇。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是從環(huán)形山的北面進行俯視的,他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說:“環(huán)形山附近某個地方顯然比其周圍地區(qū)要明亮得多,那里像是存在著某種熒光那樣的東西?!?/p>
遺憾的是,宇航員們沒有對所觀測到的現(xiàn)象作進一步的解釋。紅色發(fā)光現(xiàn)象就在洛韋爾天文臺的兩位科學家發(fā)現(xiàn)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附近的紅斑時,英國的兩位科學家注意到了另一個著名的環(huán)形山——開普勒環(huán)形山也存在類似現(xiàn)象。
開普勒環(huán)形山在阿利斯塔克環(huán)形山東南方向,直徑約35公里,是帶有輻射紋的少數(shù)環(huán)形山之一。1963年11月1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在拍攝開普勒環(huán)形山及其附近地區(qū)的照片時,注意到就在這片地區(qū)內(nèi),在兩小時內(nèi)兩次出現(xiàn)了紅色發(fā)光現(xiàn)象,發(fā)光面積大得使他們驚訝,每次都超過了10000平方公里。
他們從三個方面對這次有色現(xiàn)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他們指出持續(xù)時間不長而面積那么大的發(fā)光現(xiàn)象,不可能由某種月球內(nèi)部原因造成,而應該認為。
2.月球知識簡介
月球也稱太陰,俗稱月亮。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還是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人類至今唯一一個親身訪問過的天體就是月球。
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wèi)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wèi)星。
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陽的1/400。
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zhì)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zhì)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qū)域。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fā)暗的地區(qū)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huán)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huán)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山是牛頓環(huán)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huán)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高山和深谷疊現(xiàn),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背面地圖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長期作用的結果。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qū)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
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
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nóng)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
與其他衛(wèi)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
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
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yōu)樵虑蚶@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xiàn)象的起因之一。
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并非嚴格。由于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于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jīng)98度的地區(qū),相反,當月處于遠地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jīng)98度的地區(qū)。
這種現(xiàn)象稱為經(jīng)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運轉,共同質(zhì)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
由于共同質(zhì)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么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shù)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于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于衛(wèi)星。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
期間,白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于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
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xiàn)±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
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
月海所占面積較少,而環(huán)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
背面未發(fā)現(xiàn)“質(zhì)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
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
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于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
3.月球的知識【簡短】
1.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
2.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
3.環(huán)形山這個名字最早是由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起的
4.月球上最深的環(huán)形山是牛頓環(huán)形山,深度為8788米
5.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
6.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溫度最高+127℃,夜晚溫度又可降低到-183℃。
7.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8.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
9.月海并不是海,它是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
10.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背面有3個,邊緣地區(qū)4個,正面15個。
11.最大的月海叫“風暴洋”,有九個法國那么大。
4.月球小知識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
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wèi)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wèi)星。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zhì)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zhì)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qū)域。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fā)暗的地區(qū)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huán)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huán)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山是牛頓環(huán)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huán)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高山和深谷疊現(xiàn),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qū)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nóng)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wèi)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yōu)樵虑蚶@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xiàn)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并非嚴格。
由于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于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jīng)98度的地區(qū),相反,當月處于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jīng)98度的地區(qū)。這種現(xiàn)象稱為天秤動。
又由于月球軌道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qū)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xiàn)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于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jīng)度1度的地區(qū)。
這種現(xiàn)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運轉,共同質(zhì)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
由于共同質(zhì)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么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shù)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于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于衛(wèi)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
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wèi)星的軌道)而且是數(shù)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
因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于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
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xiàn)±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月食。
5.關于月球的所有知識
不是所有中文名稱:月球 英文名稱:moon 其他名稱:月亮 定義1:地球的衛(wèi)星,繞地球轉動的唯一天體。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理學總論(二級學科) 定義2: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 所屬學科:天文學(一級學科);太陽系(二級學科)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huán)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wèi)星。
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wèi)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最先登陸月球的人類。
1969年9月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返回地球,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至阿波羅17號結束。另有2009年發(fā)行的美國同名電影《月球》。
綜述 月球也稱太陰,俗稱月亮,是地球的伴星和衛(wèi)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還是被人們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人類至今第二個親身到過的天體就是月球。
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陽的1/400。
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zhì)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zhì)量的1/80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qū)域。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fā)暗的地區(qū)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huán)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huán)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山是牛頓環(huán)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huán)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高山和深谷疊現(xiàn),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長期作用的結果,稱為潮汐鎖定。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qū)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
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
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29.5天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
與其他衛(wèi)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
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
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導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yōu)樵虑蚶@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xiàn)象的起因之一。
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并非嚴格。由于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于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jīng)98度的地區(qū),相反,當月處于遠地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jīng)98度的地區(qū)。
這種現(xiàn)象稱為經(jīng)天秤動。 從月球看地球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運轉,共同質(zhì)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3/4處)。
由于共同質(zhì)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順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順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順時針繞日公轉的,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對于太陽來說擁有相同的角動量,即“從一開始就是以這個方向轉動”。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shù)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于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于衛(wèi)星。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
期間,白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于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
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xiàn)±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
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
6.關于月球的知識有哪些呢
月球是被人們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人類至今第二個親身到過的天體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與地球一樣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1]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月球直徑約3474.8公里,大約是地球的1/4、太陽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相當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1/400,所以從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陽一樣大.月球的體積大概有地球的1/49,質(zhì)量約7350億億噸,差不多相當于地球質(zhì)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永遠都是一面朝向我們,這一面習慣上被我們稱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qū)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月球27.321666天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wèi)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運轉,共同質(zhì)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3/4處).由于共同質(zhì)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zhì)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順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順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順時針繞日公轉的,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對于太陽來說擁有相同的角動量,即“從一開始就是以這個方向轉動”.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于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huán)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月相變化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由于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zhì)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shù)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于月面物質(zhì)導熱率低造成的.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jù)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巖物質(zhì)構成.平均軌道半徑384,401千米.軌道偏心率0.0549.近地點距離363,300千米.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平均公轉周期27.32天.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軌道傾角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升交點赤經(jīng)125.08°.近地點輻角 318.15°.默冬章19 年.平均月地距離384400 千米.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近地點運動周期8.85 年.食年346.6 天.沙羅周期18 年 10/11 天.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扁率0.0012.表面面積 3.79*10^7平方千米.體積2.199*10^10 立方千米.質(zhì)量 7.349*10^22 千克.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赤道重力加速度1.622 m/s2 (地球的1/6).逃逸速度2.38千米/秒.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自轉軸傾角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反照率0.12 宇宙中的月球滿月時視星等-12.74.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大氣壓1.3*10-10 千帕.月周期:名稱 數(shù)值(單位:天) 定義恒星月27.321 661 相對于背景恒星朔望月29.530 588 相對于太陽(月相)分點月27.321 582 相對于春分點近點月27.554 550 相對于近地點交點月27.212 220 相對于升交點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zhì)量只是地球的1/81.。
7.月球地理知識 越詳細越好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
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恒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
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wèi)星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wèi)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
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xiàn)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
因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于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
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xiàn)±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月食。
8.關于月球的科學知識
月球是怎樣形成的,一向是科學界所爭論的問題。
對此,我了解了許多信息,認識了許多科學家的看法以及依據(jù)。因此,請兌許我對此發(fā)表一下我的想法。
f($Z 經(jīng)過研究以證明月球的形成可分為三大類:1. 地球分裂說,2. 地球俘獲說,3. 共同形成說。 地球分裂說認為,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個整體,那時地球還處于熔融狀態(tài),自轉極快。
由于太陽對地球強大潮汐力作用,在地球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串細長的膨脹體,終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在19世紀末,喬治·達爾文在研究了地月系統(tǒng)的潮汐演化后認為,月球是從地球分離出去而形成的,并提出太平洋盆地就是月球脫離地球時所造成的一個巨大遺跡。
在此期間,支持分裂說的人已經(jīng)知道太平洋地區(qū)地殼缺失硅鋁層,由于形成月球的物質(zhì)分離出去,使得該地區(qū)地殼的硅鎂層暴露出來。所以他們推測月球從地球上分離出去的具體位置是在太平洋地區(qū)。
而地球俘獲說又認為,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軌道附近運行的一顆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后來被地球所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wèi)星。支持俘獲說的人認為,由于月球的平均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為3.34克,與隕星、小行星的平均密度十分接近。
因此,很有可能月球原是一顆小行星,在圍繞太陽運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脫離原來的軌道而被地球所俘獲。他們認為,月球的運動軌道顯著地偏離地球赤道面,而比較接近各行星繞太陽運行的公轉平面,因此,月球是給地球俘獲的可能性較大。
有人認為這個俘獲事件發(fā)生在35億年前,整個俘獲過程經(jīng)歷5億年。月球在被地球俘獲后,由于受到地球的潮汐力作用,噴發(fā)出大量巖漿,形成了月海玄武巖。
共同形成說的研究者則認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塊原始行星塵埃云所引成。它們的平均密度和化學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屬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
在形成地球時,一開始以鐵為主要成分,并以鐵作為核心。而月球則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殘余在地球周圍的非金屬物質(zhì)凝聚而成。
對于我則認為月球的形成比較大的可能性是共同形成說。因為從地月系統(tǒng)來看,地球是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
因此,地球的演化歷史決不會短于月球的演化史。月球玄武巖中化學元素的豐度同地球玄武巖中元素的豐度的對比研究表明,月球玄武巖的元素豐度更接近于地球的豐度,而不是接近于宇宙的豐度。
同時,月球樣品中氧的同位素組成與地球上氧同位素的組成沒有什么區(qū)別。由此得出結論,月球與地球是在太陽系的同一區(qū)域內(nèi)形成的,這就排除了月球是在距地球相當遠的地方形成的可能性,這對"俘獲說"是個否定。
還有,現(xiàn)代的許多研究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說明共同形成說有比較大的可能性。從一般性的討論也可看出,月球由圍繞原始地球的星子及其它物質(zhì)顆粒和氣體吸積而形成的模式,要比地球俘獲月球和地球分出物質(zhì)形成月球的模式更為合理些。
Mm}/'!。
9.關于月球的常識有哪些
月球: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
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wèi)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wèi)星。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zhì)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zhì)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wèi)星: 軌道半徑: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徑: 3476千米 質(zhì)量: 7.35e22千克 理所當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
它是空中僅次于太陽的第二亮物體。由于月球每月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角度不斷變化;我們把它叫做一個朔望月。
一個連續(xù)新月的出現(xiàn)需要29.5天(709小時),隨月球軌道周期(由恒星測量)因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變化而變化。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場形成了有趣的現(xiàn)象。
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潮汐現(xiàn)象。月球正對地球一點的引力為最大,反面一點則相對弱小一些。
地球,特別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從地球表面為透視角觀察的話,會看到地球表面的兩個膨脹點,一個正對月球,另一個則正對反面。
這效果對海洋比對因態(tài)地殼強烈得多,所以海洋處膨脹得更高。另外因為地球自轉比月球在軌道上快,膨脹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兩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個流體,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在正對月球下方的膨脹非常輕微。這意味著由于地球自轉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響,使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影響力并不十分確切地存在于兩球心連線上。
這也使得地球不斷向月球提供自轉能量,使得自轉速度每世紀減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轉地球軌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結果也導致了火衛(wèi)一和海衛(wèi)一的不尋常公轉軌道)。
不對稱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轉同步。比如,它的軌道位相始終相對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變。
由于地球的自轉因月球的影響而減緩,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轉速度也因地球而減緩,不過在那時作用力要強烈得多。當月球的自轉速度減緩到適合自己軌道周期時(這樣膨脹點就在地球正對點),就沒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這樣月球的情形就穩(wěn)定了。
這種情況也類似地發(fā)生在太陽系其他衛(wèi)星上。最終,地球的自轉也將慢到合適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衛(wèi)一的情況一樣。
月球沒有大氣層。但是來自Clementine飛行器的證據(jù)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極,處于永久陰暗面的大環(huán)行山處有固態(tài)水--冰。
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號飛船證實。顯然月球北極也有冰,這樣未來月球探索的代價將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殼平均厚68千米,從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環(huán)行山的107千米。
地殼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內(nèi)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別熾熱。
奇怪的是,月球的質(zhì)心與它的幾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樣,在這一側其地殼也較薄。
月球表面有兩種主要地形:巨大的環(huán)形山與古老的高原和相對平滑與年輕的maria。maria地形(覆蓋月球表面達16%)是由火山噴出的熾熱的熔巖沖蝕出的。
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層塵埃與流星撞擊的石頭碎片覆蓋。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數(shù)靠近地球的環(huán)形山,火山由科學歷史上的著名的稱謂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則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羅,加加林和Korolev(因為第一張照片由月球3號拍到,所以具有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偏向)。
另外,類似于近地區(qū),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環(huán)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徑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為太陽系最大的撞擊盆地,并在西側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陽系中重環(huán)山的典型。(從地球上看;左側圖的正中)。
月球表面上的絕大多數(shù)石頭看來都有30到46億歲,這與地球上的超過30億歲的極稀少的石頭有偶然的巧合。這樣,月球就提供了太陽系早期歷史的在地球上無法找到的證據(jù)。
根據(jù)早先的對阿波羅樣本的研究,有關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種理論:co-accretion同生說,主張地球與月球同時形成于太陽星云;fission分裂說,主張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說,主張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來為地球所捕捉。這些理論證據(jù)都不足,但是來自月亮石頭的最新和最詳細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擊說:地球曾被一個大物體(相當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擊,月球則是由噴射出的部份形成。
不斷又有新信息被發(fā)現(xiàn),但撞擊說如今被廣泛接受。 月球并沒有全球性磁場,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頭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過全球性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