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青是指什么意思
清明節(jié)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青:青草)。
踏青這種節(jié)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nóng)耕祭祀的迎春習(xí)俗。《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
在西周,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為禮制。據(jù)《禮記·月令》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東郊?!?/p>
先秦時,齊國有“放春三月觀于野”之俗;魯、楚也有春日出游之習(xí)。這種農(nóng)耕祭祀的迎春習(xí)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擴展資料 明代踏青與宋代一樣,主要借清明節(jié)掃墓時進行。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曰:“三月清明日。
。是日簪柳,游高梁橋,曰踏青?!?/p>
還在《帝京景物略·高梁橋》中說:“歲清明,桃柳當(dāng)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p>
在明人謝肇涮的《五雜俎》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北人重墓祭,余在山東, 每逢寒食,郊外哭聲相望,至不忍聞。當(dāng)時便有善歌者,歌白樂天寒食行,作變徵之聲,坐客未有不墮淚者。
南人借祭墓為踏青游戲之具,紙錢未灰,舃履相錯,日暮,墦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碧で嚯m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
明朝馮應(yīng)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jié)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農(nóng)歷二月二日人們紛紛出城采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
后來,由于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游春訪勝的踏青。
二、踏青有什么好處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國的踏青習(xí)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jù)《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jié)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鼻О倌陙?,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仿佛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胺甏翰挥螛?,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游》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yīng)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jié)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其實,人們心中最認(rèn)同的那個時節(jié),也是被稱作“踏青節(jié)”的,是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jié)里,他們結(jié)隊出游,在憑吊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蕩秋千、放風(fēng)箏、拔河、斗雞、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zhuǎn),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nèi)心。而詩人騷客更是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國春半踏青時,風(fēng)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等,最優(yōu)雅的無疑是1600多年前,發(fā)生在浙江紹興的“曲水流觴”了,這一踏青活動中,不僅產(chǎn)生了37首酒中所賦之詩,更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自小時起,春天的田野就對我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長大后,到江南上大學(xué),這里比家鄉(xiāng)的平原美多了,到處青山綠水,宛如畫中。最盼著春天的到來,因為春天一到,學(xué)校總愛組織去遠郊踏青。有一年我們順江而下,一路上,江水浩蕩,遠處的青山隱隱。至天門山,棄船登岸,便是一望無際的黃燦燦的油菜花,微風(fēng)佛過,花香陣陣,花潮涌動。我們一邊吟詠著李白的《望天門山》,一邊在花海中瘋跑,心靈就像長上了翅膀,向仙境里飛升……多少年后,那情景,那畫面還定格在記憶里。
踏青是一種忙里偷閑的放松,它最能喚起童心的回歸。冬日里,活動空間狹小逼仄,心靈像一顆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繭,難以舒展。當(dāng)春回大地、萬物復(fù)蘇,“偷得浮生半日閑”,卸卻一切俗務(wù),攜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尋覓春天芳蹤。融入自然,看藍天白云,聞菜花香,聽燕子呢喃,沐浴春光里,徜徉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隨手摘片柳葉,放在唇上,吹出一曲歡樂頌;高興了,不妨脫下鞋子,赤腳踏在泥土上,對天吼幾聲;累了,打個滾,就地躺下。如此放浪形骸,神游八極,讓機體吐故納新,不但賞心悅目,還能使人胸懷開闊。
從生理上看,踏青最有利于人體的健康。春天陽氣上升,樹林中、田野里、河邊、湖畔,空氣清新,飽含負(fù)氧離子,經(jīng)常呼吸,可以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有消除疲勞、防止春困、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等作用。
踏青去,人們一年四季都能出游,但不是每一個季節(jié)都能踏青。踏青路上,你定會覺得古人“芳草拾翠暮忘歸”的踏青詩寫得真好。
三、春游的好處有哪些
春游的好處:首先是釋放壓力,放飛心情。
置身于山水之間,遠離城市的喧囂、工作的壓力,讓人的緊張和焦慮得以釋放,并獲得積極迎接挑戰(zhàn)的信心和智慧。其次,激發(fā)思維,萌發(fā)創(chuàng)新。
從人的生理心理機制看,春游有利于刺激人腦的快樂中樞,從而讓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第三,自然教育,潛移默化。
人為的教育缺乏人性關(guān)懷,而從大自然獲得心靈啟迪、獲得經(jīng)驗智慧則如春雨潤物。這一點對兒童尤其必要和適宜。
第四,激發(fā)愛心,激發(fā)審美情趣。春游,最易使人生發(fā)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的情懷;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絕妙結(jié)合,最易激發(fā)人的審美情趣,喚起愛心。
當(dāng)人的夢想與春之美景在剎那間碰撞時,往往會使人的心靈頓悟和升華。第五,啟人反思,催人奮進。
春之貴在于其絕美而短暫。正因其時光短暫,人們在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之余,更易反思生命,從而更加熱愛工作,熱愛生活。
四、踏青的意思
清明節(jié)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舊時曾以清明節(jié)為踏青節(jié),不過,踏青節(jié)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來則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時節(jié),春暖花開,春和景明,正是人們出戶郊游“勝日尋芳”的好時節(jié),所以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xí)俗。不過,這一習(xí)俗的形成最初卻不是因清明節(jié),而是與早于清明的上巳節(jié)有關(guān)。
所謂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舊時風(fēng)俗因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據(jù) 《宋書·禮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可知,曹魏以后,上巳節(jié)固定為每年的三月三日。
五、踏青什么意思呢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覽。踏青的習(xí)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nóng)歷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杜甫在詩中也曾記載了皇家浩浩蕩蕩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北京民俗歷來有踏青的講究,每當(dāng)青草依依、清水漣漣之時,人們便脫下長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鄉(xiāng)野山間賞景散心,一冬的沉悶一下子便煙消冰釋。
踏青在濟南也是歷史悠久,老濟南人都能說出踏青的來歷。明朝王象春在《齊音》中就有《踏青》詩:“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yīng)時載。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黃昏未得回?!霸娭杏邪凑Z說:“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開最勝,猶是太平光景?!?/p>
六、踏青有什么意思
★ 您好 NNTK很高興可以為您解答問題 ★
-----------------------------------------------------------------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結(jié)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并進行各種游戲以及蹴鞠、蕩秋千、放風(fēng)箏等活動。
中國的踏青習(xí)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jù)《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jié)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
據(jù)《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笨梢?,踏青春游的習(xí)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fēng)盛行。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fēng)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jié)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余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
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鼻О倌陙?,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卑拙右椎摹洞河巍吩娬沁@種心境的寫照。
-----------------------------------------------------------------
以上答案由NNTK專業(yè)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