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海洋小知識200字

      2022-05-28 綜合 86閱讀 投稿:青隱籬

      1.海洋科普知識

      海和洋的區(qū)分 [編輯本段]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

      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

      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

      它的水溫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tǒng)。

      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zhì)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

      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jié)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jié)冰。

      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jié),海水會變淡。由于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nèi)陸海和地中海。

      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lián)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內(nèi)陸海,即位于大陸內(nèi)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nèi)陸海深些。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編輯本段]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里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xué)還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lián)系著。 現(xiàn)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團塊。

      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zhuǎn),一邊自轉(zhuǎn)。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jié)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

      星云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nèi)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nèi)的物質(zhì)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

      在高溫下,內(nèi)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于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jié)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nèi)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fā),噴出巖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fā)生頻繁,后來漸漸變少,慢慢穩(wěn)定下來。

      這種輕重物質(zhì)分化,產(chǎn)生大動蕩、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jīng)過冷卻定形之后,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干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yīng)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于一體;濃云密布。

      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jié)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于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斷蒸發(fā),反復(fù)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巖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于海水中。經(jīng)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咸水。

      同時,由于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chǎn)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

      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jié)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jīng)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zhì)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海水的鹽分 [編輯本段]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百分之三點五。

      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巖石。

      巖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結(jié)成水的循環(huán)過程中,海水蒸發(fā)后,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xiàn)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波浪 [編輯本段]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

      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fā)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shù)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

      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大陸架 [編輯本段] 少數(shù)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

      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shù)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

      2.描寫海洋的200字短文

      陽光下,海面上波光粼粼,閃著無數(shù)的光彩。海,是我童年那盛載夢的搖籃。小時候,我光著小腳丫,快樂地漫步在沙灘上,瞧,陽光下那一排排小腳印,是我為大海精心編織的項鏈,上面那五彩斑斕的貝殼,是我童年珍貴的回憶。我將它們輕輕地埋在沙灘下,因為我知道,大海會替我保存好這一本“成長相冊”一陣海風輕輕地吹在臉上,好清爽呀!此時的我,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天真的孩童,成了一個開始步入人生正軌的中學(xué)生了。我把大海當作是我的知心朋友,喜歡跟它說一些我的知心話,小秘密。無聊時,我坐在沙灘上,用手捧起一堆細沙,看著它們從我的手指縫中流過,望著這些沙子,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匆匆地跑回家,做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煩惱時,我又來到了海邊,找一張紙,在上面寫下自己的煩惱,裝到一個瓶子里拋向大海,我相信,大?!业闹呐笥?,一定會幫我排憂解難,不信,請看那在夕陽余輝照射下的大海,上面寫滿了大海對我的祝福。 我愛大海。愛它無邊無盡的蔚藍,更愛它那能容納世間萬物的胸懷

      轉(zhuǎn)

      3.海洋的小知識有哪些

      海和洋的區(qū)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tǒng)。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zhì)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jié)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jié)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jié),海水會變淡。由于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nèi)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lián)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nèi)陸海,即位于大陸內(nèi)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nèi)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里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xué)還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lián)系著。

      現(xiàn)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zhuǎn),一邊自轉(zhuǎn)。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jié)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云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nèi)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nèi)的物質(zhì)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nèi)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于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jié)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nèi)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fā),噴出巖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fā)生頻繁,后來漸漸變少,慢慢穩(wěn)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zhì)分化,產(chǎn)生大動蕩、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jīng)過冷卻定形之后,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干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yīng)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于一體;濃云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jié)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于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fā),反復(fù)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巖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于海水中。經(jīng)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咸水。同時,由于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chǎn)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jié)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jīng)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zhì)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4.急需十條關(guān)于海洋的小知識

      1.人們常喜歡用藍色來形容海洋。

      其實海水的顏色,從深藍到碧綠,從微黃到棕紅,甚至還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藍色。 海水和普通水一樣,都是無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學(xué)性質(zhì)和海水中所含的懸浮物質(zhì)、海水的深度、云層的特點及其他因素決定的。

      大家知道,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各不相同,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長波的穿透能力最強,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發(fā)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

      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人海水后,隨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了。一般說來,在水深超過100米的海洋里,這三種波長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還能提高海水的溫度。

      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凈的海水分子時就會發(fā)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xiàn)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懸浮物質(zhì)增多,顆粒較大,對綠光吸收較弱,散射較強,所以多呈淺藍色或綠色。

      紫光的波長最短,反射最強烈,為什么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學(xué)實驗證明,原來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見的,人的眼睛對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對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視而不見,相反,人的眼睛對藍、綠光卻比較敏感。 另外,由于太陽時而隱沒在云層之中,時而透過云層放出光芒,海洋的顏色也就隨之發(fā)生變化。

      海洋的顏色還取決于太陽離地平線的高度。2.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陸地上有的基本都有3.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藻類、苔蘚、蕨類、少數(shù)被子植物、無脊椎動物(除了部分節(jié)肢動物)、兩棲類的幼體、部分哺乳類基本就這些。

      5.關(guān)于海洋的知識

      1、海洋藍色原因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可見光所組成。這七種光線波長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束。

      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細的、懸在海洋里的浮體,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特別是海水對藍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處越有更多的藍光被折回到水面上來,因此,我們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藍色。

      2、海洋里的礦物質(zhì)

      稀錳結(jié)核、石油、海底熱液礦藏、鎳、銅、鈷、鹽。

      3、海洋動物

      光照區(qū):(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著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動物中除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外,還有大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如水母、頭足類等,以及海洋爬行動物、海鳥等

      弱光區(qū):(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數(shù)長有大大上午眼睛和發(fā)光器官,還有一些動物白天躲在弱光區(qū),夜間則到淺層水域去尋找食物。

      深海區(qū):(水下1000米以下)太陽的光線從來照不到這里,終年漆黑一片,也少有沉落的食物,在更深的海下就很少有動物能夠生存。

      擴展資料:

      海洋動物劃分:

      1、按生活方式劃分

      海洋動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動物、海洋游泳動物和海洋底棲動物三個生態(tài)類型。

      2、按分類系統(tǒng)劃分

      海洋動物共有幾十個門類,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等三大類。

      海洋無脊椎動物,占海洋動物的絕大多數(shù),門類最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須腕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等。

      海洋原索動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包括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等。

      海洋脊椎動物,包括依賴海洋而生的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海洋

      搜狗百科-海洋動物

      6.描寫大海的小短文二百字左右

      范文:

      浪一層又一層地趕來,碰撞著臥在海面的礁石,濺起了水花又落了下來;沖濕了我的腳丫,還頑皮地帶走了我留在沙灘上的印記,作為它永久的珍藏.看著大海時時奔來,好象永遠不知疲倦;聽著大??炭绦v,似乎永遠都那么快樂.立在海邊,海潮在擁抱著我,和我一同嬉戲,與我一樣那么開朗,活潑.

      久久站在大海面前,好象一切都 靜止了,云不再飄,心不再動,只是頓時覺得我們是如此渺小.凝視著這無垠的海,我的心也開闊了不少,覺得自己能包容一切.有句偉大的名言:比海洋更廣闊的是藍天;比藍天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從城市掙脫出來,望著那奔騰的大海,你不由得想張開雙臂,迎上去吶喊,撲上去擁抱.這時候,就會覺得胸襟豁然開朗,大有包容整個世界的寬廣.

      我終于見到大海了!在看見大海的一順間,我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不過我在此同時,我看到地平線那兒,水天相接,分不清海和天.就在這時,我對海的那邊的好奇心遠遠的超過了海這邊的好奇心——海的那邊又是什么呢

      我終于見到了大海,海就像一位身著藍紗裙的美麗姑娘,海風吹著浪花的聲音,就是她的迎客曲.看那海邊的金色沙灘,在朝陽的照耀下,仿佛每一粒細紗都閃著光.沙灘上面,有許許多多大海送來的禮物:小巧玲瓏的貝殼,背著小房子的寄居蟹,長滿硬刺的海刺猬,像小口袋似的水母……撒滿海灘.這都是退潮時掉隊的,等海水一漲,它們還要回到大海的懷抱.像那無邊的大海望去,還蒙著厚厚一層霧,隱隱約約有一些捕魚的船只在水中霧中移動,時隱時現(xiàn).海風陣陣的吹來,浪被撞擊在礁石上,濺起了潔白的水花,它涌到岸邊,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海浪一層一層從遠處輕盈地蕩來,給沙灘勾勒出一道白色的“裙邊”,像給浩瀚的大海鑲上了閃閃發(fā)光的銀框,使大海更加迷人.太陽升高了,海上的霧漸漸散去,露出了大海的本來面目.當傍晚漲潮的時候,大海卻變成了另一副模樣.它變得像一個無邊的戰(zhàn)場.海風吹著尖利的號角聲,海浪似乎是千百乘鐵騎,向海岸猛烈地進攻著,發(fā)出隆隆的怒吼聲.岸上百斤重的大石,給它輕輕一拂,就淹沒到海底去了……

      這就是美麗而神秘的大海,我愛它,因為它是生命的搖籃,是詭秘的魔術(shù)師,是無盡的遐想……

      7.科普知識200字

      我們的水球

      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應(yīng)當叫水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積被水占著。在宇航員看來,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十分璀燦,太陽系家庭中獨一無二。地球擁有的水量非常巨大,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凍土、雪蓋中,是固體狀態(tài);1.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中。因此可以說,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到處都是水的世界。

      驚天動地的水循環(huán) ,全世界的水是一個有聯(lián)系的整體。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蒸發(fā),水汽彌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遇冷就凝結(jié)成細小的水滴,變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滲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溝,匯進江河,奔向海洋。無數(shù)小水滴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環(huán)保證了人類淡水的供應(yīng)。知道水的循環(huán)以后,你就能解釋:云的故鄉(xiāng)在哪里?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總是川流不息?為什么千萬年來那么多江河水流進海洋,而海洋不見滿溢出來?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盡管數(shù)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于工業(yè)。其次,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占99%),被凍結(jié)在遠離人類的南北兩級和凍土中,無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們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與全世界總水體比較起來,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8.200字科學(xué)小知識

      隕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脫離原有運行軌道或成碎塊散落到地球上的石體,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太陽系各星體珍貴稀有的實物標本,極具收藏價值。

      據(jù)加拿大科學(xué)家10年的觀測,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20多噸,大概有兩萬多塊。由于多數(shù)隕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煙罕至地區(qū),而被人發(fā)現(xiàn)并收集到手的隕石每年只有幾十塊,數(shù)量極少。

      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于外太空的石質(zhì)的,鐵質(zhì)的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zhì),若是落入大氣層,在沒有被大氣燒毀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們平時見到的隕石,簡單的說,所謂隕石,就是微縮版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留下的殘骸。 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隕石最早的國家,遠至新石器時代,后經(jīng)歷朝歷代,直到20世紀末均有文字記載,并有不少標有“落星”的地名,如“落星山”、“落星湖”等。

      隕石按組成成分一般分為3大類,即鐵隕石,也叫隕鐵。一般鐵鎳含量在95以上,其中含鐵80至95,含鎳5至20。

      密度為8至8.5。其他成分可有硫化物,金剛石,稀土化元素及硅酸鹽等。

      鐵隕石約占隕石總量的3。世界3號鐵隕石于19世紀末發(fā)現(xiàn)于我國新疆青河縣,大小為2.42*1.85*1.37,重約30噸。

      該隕鐵含鐵88.67,含鎳9.27。其中含有多種地球上沒有礦物,如錐紋石、鎳紋石等宇宙礦物。

      超新星 有時候,遙望星空,你可能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某一星區(qū),出現(xiàn)了一顆從來沒有見過的明亮星星!然而僅僅過了幾個月甚至幾天,它又漸漸消失了。 這種“奇特”的星星叫做新星或者超新星。

      在古代又被稱為“客星”,意思是這是一顆“前來作客”的恒星。 新星和超新星是變星中的一個類別。

      人們看見它們突然出現(xiàn),曾經(jīng)一度以為它們是剛剛誕生的恒星,所以取名叫“新星”。其實,它們不但不是新生的星體,相反,而是正走向衰亡的老年恒星。

      其實,它們就是正在爆發(fā)的紅巨星。我們曾經(jīng)不止一次提到,當一顆恒星步入老年,它的中心會向內(nèi)收縮,而外殼卻朝外膨脹,形成一顆紅巨星。

      紅巨星是很不穩(wěn)定的,總有一天它會猛烈地爆發(fā),拋掉身上的外殼,露出藏在中心的白矮星或中子星來。 在大爆炸中,恒星將拋射掉自己大部分的質(zhì)量,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這樣,在短短幾天內(nèi),它的光度有可能將增加幾十萬倍,這樣的星叫“新星”。如果恒星的爆發(fā)再猛烈些,它的光度增加甚至能超過1000萬倍,這樣的恒星叫做“超新星”。

      超新星爆發(fā)的激烈程度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據(jù)說它在幾天內(nèi)傾泄的能量,就像一顆青年恒星在幾億年里所輻射的哪樣多,以致它看上去就像一整個星系那樣明亮! 新星或者超新星的爆發(fā)是天體演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它是老年恒星輝煌的葬禮,同時又是新生恒星的推動者。超新星的爆發(fā)可能會引發(fā)附近星云中無數(shù)顆恒星的誕生。

      另一方面,新星和超新星爆發(fā)的灰燼,也是形成別的天體的重要材料。比如說,今天我們地球上的許多物質(zhì)元素就來自那些早已消失的恒星。

      太陽 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恒星。

      與地球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直徑139萬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質(zhì)量1.989*10^33克,表面溫度5770開,中心溫度1500萬開。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yīng)區(qū)、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

      其中心區(qū)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yīng),所產(chǎn)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fā)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

      太陽(Sun)是一顆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羅圖上度過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個質(zhì)量為1989.1億億億噸(約為地球質(zhì)量的33萬倍)、直徑139.2萬km(約為地球直徑的109倍)的熱氣體(嚴格說是等離子體)球。

      其平均密度為水的1.4倍,但這一平均密度隱含著很寬的密度范圍,從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層。 作為一顆恒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zhì)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他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于開氏5800度。

      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轉(zhuǎn)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zhì)量計,它的物質(zhì)構(gòu)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

      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于太陽比其他恒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

      太陽每25.4天自轉(zhuǎn)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zhuǎn)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zhuǎn)一周。太陽因自轉(zhuǎn)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于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

      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jù)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你嫌太長可以把中間去掉一點呢。

      9.科普知識200字

      說來也慚愧,這次科普競賽,還是老師要求了去抱抱佛腳,靠著還算可以的臨時記憶,方才能獲個什么獎的。

      其實我對于科普知識的興趣及積累,早已滯留在小學(xué)中年級階段了。那時侯真是be crazy about Science。英語單詞不好好記,倒是科普的內(nèi)容記得很牢,按奶奶的說法,“人家孩子是打著要讀書,我們家孩子是打著要不讀書”,狂熱得很。

      現(xiàn)在呢,書都懶得讀,書柜里九成新的書一個個直挺挺地“罰站”。前些日子稍稍提起了一點點興趣,這會兒全沒了。零星地看了些書,也不像以前那樣記得牢。

      追究起來,原因有二:一是我個人太懶了,且興趣轉(zhuǎn)變得很快,二就是現(xiàn)在的科普書籍全是包裝精湛的冰山一角,大海一隅,毫無系統(tǒng)性,對我來說,不如不讀。

      幾年下來,我個人的思維方式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變化,故興趣有所轉(zhuǎn)移。同樣是做鮑比"迪波特的思維類型測試,幾年前的結(jié)果是“具體而隨機”、“抽象而隨機”兩種思維占大多數(shù),屬于跳躍、創(chuàng)作性的思維,而現(xiàn)在的結(jié)果是“具體而有序”、“抽象而有序”各占半壁江山,完全倒轉(zhuǎn)了。后者固然更有條理性,對我這樣喜愛閱讀學(xué)習(xí)的學(xué)院派更有益處。

      但是,我總是找不到合適自己的書籍,所以知識積累不多。畢竟現(xiàn)今的書水準都不高。

      依我的看法,科普類書籍最關(guān)鍵的就是不能重復(fù),模糊不清,要有系統(tǒng)化,便于學(xué)習(xí)和查找。例如同一系列的書中,一本“某某百科全書”和一本“某某小百科”,有何差異?不過是書商帶著青少年讀物的幌子做的騙錢生意罷了。

      內(nèi)容不好是一大缺陷,裝幀不好又是一大問題。不是太奢侈就是太寒酸。奢侈者,可以是銅板紙印刷,保健品似的盒子,打開來一攤泡沫板,小小的一本書居于正中。寒酸者,可以是又脫線又掉頁,排版錯位別字連篇,居然還是正版而非盜版。

      所以,我現(xiàn)在早已沒了讀書的興趣,因為并沒有針對中學(xué)生的書籍可看,清一色的應(yīng)試教育模式,除了輔導(dǎo)書還是輔導(dǎo)書。

      我覺得,現(xiàn)今國人學(xué)知識,尤其是科普知識,都太急功近利,缺少書卷氣。這樣免不了要被書商戲耍。只希望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社會學(xué)習(xí)氛圍,重新燃起我對科普知識的興趣。

      10.海洋知識

      不知道你要了解哪方面的,幫你找了一些:海洋殺手——赤潮 9月18日和19日,中國海監(jiān)B-3807飛機在渤海錦州東部海域上空執(zhí)行巡航監(jiān)視任務(wù)時發(fā)現(xiàn)大面積海水水色異?,F(xiàn)象,海洋執(zhí)法監(jiān)察部門已組織力量趕赴現(xiàn)場進行調(diào)查、分析。

      根據(jù)現(xiàn)場調(diào)查和海監(jiān)飛機的跟蹤監(jiān)視以及衛(wèi)星遙感圖像分析,確認此次水色異常現(xiàn)象為赤潮,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并正在向渤海中部發(fā)展,速度較快,對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將產(chǎn)生一定影響。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發(fā)性繁殖引起的水色異常現(xiàn)象成為赤潮,它主要發(fā)生在近海海域。

      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大量進入海洋,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質(zhì)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營養(yǎng)化現(xiàn)象,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于海洋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赤潮發(fā)生的次數(shù)也隨之逐年增加。

      香港海域去年就發(fā)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赤潮。由于赤潮的頻繁出現(xiàn),使海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嚴重破壞,赤潮生物在生長繁殖的代謝過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過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氣,魚、貝因窒息而死。

      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細菌大量繁殖,有些細菌能產(chǎn)生有毒物質(zhì),一些赤潮生物體內(nèi)及其代謝產(chǎn)物也會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魚、貝中毒病變或死亡。-------------------------------------------------------------------------------- 潮汐——海洋的呼吸 生活在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有一種交替往復(fù),永不停息的小漲落運動。

      海水這種有節(jié)奏的周期性的漲落運動就是“潮汐”,法國文學(xué)稱之為“大海的呼吸”,科學(xué)地講,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發(fā)生的周期性運動。我們把海面周期性的漲落叫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動稱為潮流,潮流與海流不同之處就在于潮流具有嚴格的周期性。

      很早以前,人們就注意到海水的潮來潮往很有規(guī)律性;初一,十五漲大潮。通常,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現(xiàn)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這種潮汐稱為“半日潮”,有些地方,兩次高潮與兩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漲落時間不等,稱為“混合潮”。

      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大約相隔12小時25分,稱為“全日潮”,掌握了潮汐的規(guī)律,對海邊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潮汐的這種規(guī)律性與它的日月起因是分不開的。

      我國早在《山海經(jīng)》中就說潮汐與月亮有關(guān),十七世紀后期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相互吸引。地球、月球、太陽三者當然也不例外。

      潮汐的產(chǎn)生就是由于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在這一系統(tǒng)中,由于月球(又稱太陰)離地球遠較太陽近,故其質(zhì)量雖小,但它產(chǎn)生的引潮力比太陽大得多,是它的兩倍左右。

      在地球——月球系統(tǒng)中,地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A:一是月球?qū)λ囊?,二是地球自轉(zhuǎn)、繞日公轉(zhuǎn)和繞地月系中心轉(zhuǎn)動時產(chǎn)生的慣性離心力,這兩個力結(jié)合產(chǎn)生合力。這種合力就稱為“月球引潮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導(dǎo)致海水運動形成潮汐。

      合力的兩個分力就象四邊形的兩條邊,中間有一個夾角,四邊形的對角線就是”引潮力“。可以想像,當?shù)卦挛恢米兓瘯r,夾角也變化,對角線合力就變化。

      在向著月球的地方,月球的引力大于離必力,引力起主導(dǎo)作用,此時出現(xiàn)高潮;在背月的地方,離心力大于地球的引力,離心力起主導(dǎo)作用,也形成高潮。因此在高潮帶之間的廣闊海域,由于海水流向高潮區(qū),水面下降,相對出現(xiàn)低潮。

      因為地球?qū)χ厍蜃赞D(zhuǎn)一周為24小時50分,這段時間內(nèi),某一海區(qū)就要經(jīng)過向著月球和背著月球各一次出現(xiàn)兩次高潮。 當然,除了月球引潮力以外,太陽對地球也有引潮力。

      雖然較前者小得多,但其力學(xué)過程都是一樣的。因為天體運動都有周期性和規(guī)律性,所以在月球和太陽的共同作用下,這海洋潮汐就很有規(guī)律性,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時,太陽,月球和地球三個天體差不多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與太陽的引潮力幾乎作用于同一個方向,兩者的合力最大,此時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此這會海水漲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

      到了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兩者合力最小,這時潮漲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出現(xiàn)兩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 潮汐是海洋中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之一。

      在我國,有聞名中外的錢塘江暴漲潮和深入內(nèi)陸六百多公里的長江潮。主要是由于潮流沿著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

      當潮流涌來時,潮端陡立,水花四濺,象一道高速推進的直立水墻,形成“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壯觀景象。-------------------------------------------------------------------------------- 海岸 人們往往認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線”,實際上,這條線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帶”,全球長達4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11圈。

      這條海岸帶不但自然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帶,是目前世界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區(qū)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這里,有海陸空立體運輸系統(tǒng)和轉(zhuǎn)運系統(tǒng)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個港口位于海岸帶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顯著作用的沿岸地帶,是海洋和陸地相。

      海洋小知識200字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