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的基本常識
詩歌在高中的課本上有個詳細的說明。
詩歌有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詩經(jīng)開現(xiàn)實主義的先河
楚辭開浪漫主義的先河
那時候的詩歌多是長短句,有的也不怎么押運。
后來出現(xiàn)了樂府詩歌(屬于現(xiàn)實主義)
到了三國時代,出現(xiàn)了建安七子和三操,多以4言和五言為主。
到了魏晉南北朝 出現(xiàn)了大詩人陶淵明。 (現(xiàn)實主義)
詩歌在唐代開始成熟,出現(xiàn)了絕句、律詩、但詩歌未必就是字數(shù)完全一樣。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到了宋代,詩歌并沒有走下歷史舞臺,而是以長短句(辭)的形式繼續(xù)發(fā)揚。因為長短句更加上口,符合人們的習慣。到后來戲曲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元曲)。
五四之后,人們開始寫白話文,就是我們怎么說話就怎么寫。 于是出現(xiàn)了新詩。
新詩和古詩就不一樣了,它更講究的詩歌的內在,
2.唐詩小知識
一、詩人介紹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王勃,字子安,有《王子安集》,代表詩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有《盧升之集》,代表作《長安古意》,標志著宮體詩的轉變,把宮體詩由宮廷帶入市井,他的詩以歌行體為最佳。
楊炯,擅長五言律詩,有《楊盈川集》,代表作《從軍行》。駱賓王,有《駱臨海集》,代表作《帝京篇》,五言律詩《在獄詠蟬》。
2、吳中四士: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王闿運《論唐詩諸家源流》)。
3、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被譽為“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響”,李白稱之“麟鳳”,杜甫夸他“雄才”,而韓愈評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4、孟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與王維并稱|“王孟”,有《孟浩然集》,其代表作《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等,詩的特點“沖淡中有壯逸之氣”。
5、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有《王摩詰文集》。代表作《輞川集》絕句二十首,《山居秋瞑》,《使至塞上》、《紅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詩歌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和禪味,山水田園詩包三個層面:山水層面、情感層面、哲理層面。詩歌特點:詩中有畫,深契禪機。
6、高適:字達夫,世稱高常侍、高渤海,與岑參并稱“高岑”,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有《高常侍集》。
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薊中行》、《封丘縣》、《塞上》、《塞下曲》。詩的特點:慷慨激昂,著眼政治,反映邊塞意識。
7、岑參:世稱岑嘉州,與高適并稱“高岑”,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代表作《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
8、王昌齡,字少伯,有《王昌齡詩集》,邊塞詩代表作《從軍行七首》,《出塞》;送別詩的代表作有《送魏》、《芙蓉樓送辛浙》(二首);閨怨詩代表作《閨怨》;宮怨代表作《西宮春怨》、《長信秋詞》,人稱“七絕圣手”。9、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具有超乎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是屈原之后我國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
杜甫贊美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自己卻愛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他們兩人合稱為“李杜”。
10、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其詩顯示出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善于反映社會狀況,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繼承和發(fā)展了《詩經(jīng)》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11、白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后世稱白傅。
有《白氏長慶集》。詩歌上與元稹齊名,并稱“元白”,與劉禹錫唱和齊名,稱“劉白”。
詩歌主張見于《與元九書》、《新樂府序》、《策林》等。強調為政治服務,“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藝術上強調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形式服務于內容。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和元稹《連昌宮詞》是詩歌改革的典型代表。元稹與白居易努力使詩歌平易化、采用人民的語言,更多地包含敘事的成分,而又注重音韻的優(yōu)美,是人民大眾容易了解,當時當代追隨他們的人稱之為“元白體”。
12、劉禹錫,字夢得,為柳宗元的文章知己,號“劉柳”,白居易稱之“詩豪”,有《劉夢得文集》,代表作《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13、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
代表作《山石》《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以文為詩”。14、孟郊,字東野,有《孟東野詩集》,賈島,《長江集》,蘇軾謂之“郊寒島瘦”15、李賀,字長吉,人稱詩鬼,有《李長吉集》,“瑰奇譎怪,慘淡經(jīng)營”。
16、杜牧,字牧之,稱“杜樊川”,又稱“杜紫薇”,有《樊川文集》。擅長七絕,“清新俊爽,雄姿英發(fā)”。
17、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有《李義山詩集》,以《無題》為代表的李商隱七律。開啟了從晚唐到五代的詞境,長于七言近體詩,“典麗精工,余味曲包”。
二、重要流派1、田園山水詩派 王維和孟浩然善于表現(xiàn)山水田園的美,表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2、邊塞戰(zhàn)爭詩 盛唐有一些詩人,善于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
他們大都到過邊塞,領略過邊塞的壯麗景色,向往邊塞立功。在他們的詩中,祖國山河的壯美與保家衛(wèi)國的豪邁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韓孟詩派” 韓詩的特點是求奇避俗,與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稱為“韓孟詩派”。他的《山石》是其詩歌代表作之一。
三、文體常識1、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shù)不限,每句字數(shù)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
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
2、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
3.小學古詩文的教學應重點放在哪些方面
對于樓主的問題及回答,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讀詩文 三、明詩意 四、悟詩情”1、知作者是必須的.這步我贊成.2、讀詩文也是必須的.不只要讀,而且要背誦.越熟越好.3、至于“明詩意、悟詩情”,我感覺可能存在問題.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語言凝煉,意境優(yōu)美.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對當時的時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則,談何明意,更說什么悟情了.當然,有些詩,雖然我們不能說清楚它到底想表達什么,但讀著讀著就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或許,我們能明的,就是我們自己對詩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詩在我們身上或生活中的還原和體現(xiàn)罷了!4、所以,三四兩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鉆.為了應試,只要逐字逐句能讓學生說出每句詩大體在說什么就夠了.5、我的觀點就是背誦再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其實這是很多大人的經(jīng)驗,小時候讀詩,不管讀多少都只算是背下來.等長大了,突然哪天腦子里突然浮出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就可能真懂這首詩了.這是個人的淺見.。
4.古詩詞的常識,古代的
古詩詞常識 古詩詞欣賞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普遍感覺很難把握的一個知識點。
在高二我準備給學生系統(tǒng)的講解古詩詞的欣賞,詩詞的發(fā)展,重要作家及風格,詩歌字詞句含義的把握,詩詞中形象的欣賞,詩詞的表現(xiàn)技巧等。這節(jié)課是關于詩詞字詞句含義把握的第二課時。
課后感覺這課時教學量太大了些,課上得有些趕,學生思考時間就少了。 一、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
a. 主語后置。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p>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shù)),鸚鵡洲芳草萋萋”, b. 賓語前置。杜甫《月夜》詩:“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p>
實即“香霧濕云鬟,清輝寒玉臂”。 c.主、賓換位。
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币诧@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
d、定語的位置。 第一、定語挪前。
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xiàn)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
第二、定語挪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 e、以賓語面貌出現(xiàn)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
二 、許多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 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p>
鄭谷將“數(shù)”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shù)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
① 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在這里,一個“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彪m與“留”意思相近,但“?!弊忠话闶潜粍拥模矣小皻埓妗?,“殘余”的 意思;另外“?!弊钟袝r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
“留”則無這么多含義?!耙姟敝痪脱矍岸裕荒芙o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② 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例1: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前兩句寫少婦經(jīng)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
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jīng)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 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
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 處。
③ 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 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其一》劉禹錫)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b. 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xiàn)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
作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c.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xiàn)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xiàn)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jié)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 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jié)奏感。
或抓住能表現(xiàn)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 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奔t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
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xiàn)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薄皶詠碚l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5.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什么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讀詩文 三、明詩意 四、悟詩情”1、知作者是必須的。
這步贊成。2、讀詩文也是必須的。
不只要讀,而且要背誦。越熟越好。
3、至于“明詩意、悟詩情”,感覺可能存在問題。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語言凝煉,意境優(yōu)美。
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對當時的時世格局了如指掌。
否則,談何明意,更說什么悟情了。當然,有些詩,雖然不能說清楚它到底想表達什么,但讀著讀著就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
或許,能明了,就是我們自己對詩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詩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還原和體現(xiàn)罷了?。?、所以,三四兩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鉆。為了應試,只要逐字逐句能讓學生說出每句詩大體在說什么就夠了。
5、背誦再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
其實這是很多大人的經(jīng)驗,小時候讀詩,不管讀多少都只算是背下來。等長大了,突然哪天腦子里突然浮出這首詩的時候,就能真懂這首詩了。
專家觀點: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節(jié)奏強、跳躍大、文言語多、意義濃縮性大,要把理解古詩詞意思、體會古詩詞含義、辨析古今詞義的不同作為復習重點;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的時代較久遠,加之小學生認知層次較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詞的時代背景缺乏知識,因而對古詩詞理解與情的體會、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學的難點。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初淺的認為,可以利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讀詩(詞)句,曉詩(詞)意”的模式流程進行古詩詞教學,堅持訓練學生“查、解、釋、換、猜、調、補”的古詩詞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品味和實效。一、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中讓“查、朗”成為習慣 還清楚地記得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就是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入手開始進行古詩詞教學的。
雖然當時覺得記憶非常困難,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深深印在腦子里的偉大詩人、詞者卻恰恰是當時花費大功夫來記憶的。而現(xiàn)在,時過境遷這種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創(chuàng)設情景、圖畫音樂導入等方式。
當然這些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意境,有助于學生理解內涵,寓教于樂,但的確又是忽略了對詩人、詞人的了解程度。其實,在古詩詞教學中長期堅持“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有以下好處:第一可以養(yǎng)成查閱古詩詞資料的良好習慣。
讓學生在查閱中了解詩(詞)人的生平,寫作個性特點,了解詩(詞)的時代背景,為理解全詩(詞)作鋪墊(比如《七步詩》)。第二從詩(詞)題目入手解釋,可以培養(yǎng)審題能力,可以感知全詩(詞),了解全詩大意(比如:《示兒》)。
由此看來,古詩詞教學開始,我們要堅持進行“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讓其成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終身習慣之一。二、在“讀詩(詞)句,曉詩(詞)意”中讓“釋、換、猜、調、補”成為習慣。
試著新課改下古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是先進的教學手段值得推廣。然而就鄉(xiāng)村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講求實效的還是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查注釋、解注釋、看注釋。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
在教學中,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身邊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嘗試自己直譯詩句,通曉詩句的意思。2、換——古今詞對換。
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讓學生查字典,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lián)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鋪”換成了現(xiàn)代漢語的多音節(jié)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的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3、猜——聯(lián)系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
如在教學十一冊《泊船瓜洲》這首詞。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時,讓學生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隔開”。
于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隔開”,也可解釋為“間隔”,兩個意思都能表現(xiàn)出京口和瓜洲的距離。4、調—調換順序,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xiàn)代漢語語句的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比如在《絕句》一詩中,理解“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應調換為“門泊萬里東吳船”,翻譯為“門前停泊著行了萬里的東吳來的船只。”
5、補—補白,即在直譯古詩詞遇到意義跳躍性大,意義含蓄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補充意思,補充含義。如在古詩《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時,如果設有補白的話,學生可能對京口、瓜洲、鐘山這三個地名,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不會明白其含義及作者心里的想法。
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補白: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xiāng)時的所見所聞,作者的。
6.關于“古詩”的小知識有哪些
【古詩的含義】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后,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后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于格律聲韻之分。
【古體詩的字數(shù)和詩行】
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shù)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jīng)》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7.古詩詞基礎知識有什么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xiàn)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xiàn)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案?、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
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
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lián)(一、二句)、頷聯(lián)(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尾聯(lián)(七、八句),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
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詞:是今體詩之后產(chǎn)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fā)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
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shù)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fā)展而來)。根據(jù)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
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shù)”。
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guī)定的字數(shù)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