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guān)于歐洲中世紀的知識
何謂中世紀
中世紀史又稱中古史,對于中世紀的劃分,眾說紛紜:
百度百科: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fā)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
coovol百科: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后
其他廣泛流傳的說法認為,如果從異族入侵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時間區(qū)劃,它的起始時間則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公元476年,而它的終止時間就是奧斯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的1453年,在這一時期內(nèi),形成了以東正教為標志的拜占庭文化,與以天主教為核心的西歐文化;同時,如果從宗教紛爭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時間區(qū)劃,它的起始時間就是東西兩派教會分裂的公元482年,而它的終止時間則是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公布“聯(lián)合通諭”的1452年,在這一時期內(nèi),出現(xiàn)了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首領(lǐng)的東正教,與以羅馬教皇為首領(lǐng)的天主教。
在此不得不提到文藝復興——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shù)革命時期,揭開了現(xiàn)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黑暗時代?
從5世紀到文藝復興的14世紀,人文主義者把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發(fā)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實際上,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quán)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jù)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造成科技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tǒng)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fā)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誠如當代的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一個世紀以前,幾乎人人都在為中世紀憂傷扼腕。公元500年至1500年,被看成是人類進步征途中一個漫長而毫無目標的迂回時代——窮困、迷信、黯淡的一千年,將羅馬帝國黃金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新黃金時代分隔開來?!庇谑牵惺兰o無異于“黑暗時代”的代名詞。可是,如果以相因而持續(xù)的眼光來觀看這三個世代相承的歷史階段的時期更替,“史學家現(xiàn)在認識到中世紀歐洲具有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經(jīng)年累月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中世紀社會仍在持續(xù)發(fā)生變化”,這就是“約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紀時代結(jié)束時,歐洲的技術(shù)與政治的和經(jīng)濟的結(jié)構(gòu),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當中占有決定性的優(yōu)勢”。二戰(zhàn)以后,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yè)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xù)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jīng)被認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么亮麗,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么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xiàn)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2.中世紀的歐洲有什么冷知識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
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jié)束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
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quán)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jù)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造成科技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tǒng)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fā)展比較緩慢的時期。(關(guān)于其名稱,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稱之為"Dark Ages")
3.中世紀的歐洲有什么冷知識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已經(jīng)發(fā)明了餐具,總算不用像古埃及人一樣直接用手指吃飯了,但現(xiàn)代人依然會感到難以接受——酒杯鑲嵌了寶石做得很華麗,但卻要一桌人輪流共用,你必須在飲酒的時候跟別人分享口水;湯勺也是兩個人或幾個人共用的,最好不要直接把勺子湊到嘴邊去喝,而是舀到自己的碗里;餐叉是拜占庭帝國的發(fā)明,要到十字軍東征之后才被帶回西歐,在此之前的歐洲人,還是只能像古埃及人和現(xiàn)代印度人一樣用手指直接撕肉條;當然,你也可以用餐刀割牛排和面包,然后代替叉子直接塞入嘴里,但問題是一把餐刀要數(shù)人共用,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獨享一把餐刀。
當然,上述這些陋習都是細枝末節(jié),身為貴族領(lǐng)主,你完全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副專用的餐具。但是,在看到桌上放著的中世紀歐洲經(jīng)典飯菜之后,你絕對會消減掉絕大部分的食欲。
就現(xiàn)代東方人的觀點來看,中世紀歐洲人吃水果的方法實在是很奇怪:把蘋果和梨放到火上烤,把李子放進鍋里燉,還要加鹽撒胡椒……而直接生吃水果,卻被看成是下等人的做法?!惺兰o的歐洲醫(yī)學界普遍認為,一切水果都是涼性食物,若要吃的話,就應該以熱的方法烹調(diào),或者加入熱性的香料(例如胡椒之類)……真是不科學!相反,對于大部分蔬菜,例如胡蘿卜、蕪菁、圓白菜、卷心菜等等,中世紀的歐洲人倒是習慣于生吃,甚至就連刺激性口味的洋蔥也是如此——當然,也有浸泡在肉汁里的烤洋蔥,不過那個就屬于高級菜了。
——煮熟的水果和生吃的蔬菜……感覺上似乎跟中國人的習慣恰好相反,肯定會導致腸胃不適。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還不算最要命的,中國人也不是不能吃蔬菜色拉,至于煮熟加鹽的水果不合口味,也只要從食譜中剔除這些菜就行了。
但光是作為主食的面包,就能讓人覺得無處下嘴——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面包,跟我們現(xiàn)代人那種發(fā)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松軟面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于壓縮餅干的一種無酵餅,又干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面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fā)酵過了。當時,就算是貴族領(lǐng)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
5㎏/10磅的長條形黑面包。注意,中世紀的黑面包和現(xiàn)代的黑面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現(xiàn)在所謂的黑面包除了色澤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實和中世紀的白面包也差不多了。
典型的中世紀黑面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jīng)算是精品黑面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面包師,居然經(jīng)常故意在黑面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比埃及人摻入面包的砂子更能磨損牙齒,也更可惡——后者好歹是被動受罪,前者根本就是主動犯罪?。。?!很好,這下連礦物質(zhì)都有了,要是在夾雜點樹葉和蟲子,那就是全營養(yǎng)食品了…… 這種中世紀黑面包的天下聞名之處,就是在于可以當武器使用——中世紀的編年史上,多次記錄了沒出息的笨盜賊潛入窮苦農(nóng)民家里盜竊,但卻不幸殞命于家庭主婦的黑面包之下的囧事;而當中世紀的家庭矛盾發(fā)生時,更有無數(shù)男子漢死于悍婦的黑面包攻擊……至于這東西的味道,還是請大家自行想象。
——在日本的歐洲中世紀背景輕小說《狼與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人羅倫斯,之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都不愿意直接啃黑面包,而是要把黑面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硬了。在中世紀,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在制作時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篩除麩皮,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把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的松軟白面包稱作“潘德美茵”,意為精制、神圣的面包。
而中世紀的白面包體積也普遍比較小,每只通常都不夠正常人吃一頓,大概跟現(xiàn)代的“早餐包”差不多。最初,白面包是教會神職人員獨享的專利,但很快就被人突破了限制,成為了中世紀富裕家庭們招待賓客的上等伙食。
不過,在中世紀貴族們?nèi)粘S貌偷臅r候,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間往往并沒有非常明確的分界線——正常情況之下,貴族和富人的廚房里都不會直接存放大量面包,而是儲存粗面粉,或者說混合了大量麩皮的小麥粉。到了吃飯的時候,再把粗面粉烤成面包。
如果要招待客人或者慶祝什么喜事,那么就會吩咐廚師和侍女們把粗面粉篩一篩。招待的客人越尊貴,粗面粉里的麩皮就要篩得越干凈,烤出來的面包自然就會越白越精細,但花費的功夫同樣也就越多。
所以,黑面包和白面包完全可以用同一袋面粉烤出來,區(qū)別只在于人工。而貴族騎士們平時吃的面包,其實是介于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間——最富裕的人家可以養(yǎng)幾個仆人,從早到晚專門篩面粉。
而在不那么富裕的家庭,為了減輕仆人的工作量,避免把他們累倒,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同樣能充饑的麩皮,只好把篩面粉的次數(shù)減少一些……至于最后烤出來的面包到底算是黑的還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此外,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有一種用精面粉加入雞蛋、牛奶、蜂蜜和香草,并且用啤酒酵母來代替普通的發(fā)面,經(jīng)過精心發(fā)酵之后烘烤制成的“皇后面包”(也可以翻譯為女王面包)。
這種小圓形白面包的口味,基本跟現(xiàn)代的高檔奶油面包差不多,可能還要更好一些,而且使用的材料絕對。
4.有關(guān){“黑暗”的西歐中世紀}的知識
錯誤說法:黑暗的中世紀 建議改為:虔誠的中世紀 改正理由:“中世紀”是15世紀后期西方的人文主義者首次使用的一個概念,用于表示西歐歷史上從5世紀羅馬文明瓦解到14世紀末人文主義者正在參與的文明生活和知識復興的時期。
一般認為,構(gòu)成西方中世紀文明的基礎(chǔ)來自三個方面:1.古希臘羅馬的遺產(chǎn);2.基督教的宗教傳統(tǒng);3.日耳曼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社會模式。 但由于在中國,關(guān)于中世紀的概念始終受到前蘇聯(lián)官方偽歷史學教條的誤導,所以對中世紀的認識就難免顯得偏頗,甚至顛倒。
一說起中世紀,人們總喜歡在前面加上一個“黑暗的”修飾語。似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世紀就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中世紀就是宗教迫害、審判異端、火刑架熊熊燃燒的世紀。在今天看來,西歐的中世紀確實在某些方面走向了極端,只不過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精神的極端、信仰的極端和宗教的極端。
但平心而論,在人類的哪一個歷史階段上又沒有出現(xiàn)過極端呢?如19世紀思想體系和盲目樂觀的極端,20世紀暴力和所謂革命的極端,還有,可以預料的將會出現(xiàn)在21世紀的物欲與生活全面外在化和視覺化的極端。 我們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和弊端。
對每一個時代,我們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而應該進行全面的審察與綜量的分析。當我們談到中世紀的宗教不寬容與異教迫害時,我們同時也應該想到它的知識積累、大學創(chuàng)立、教堂建設(shè)、城市擴張、草坪文化、建筑與繪畫藝術(shù),以及人們在精神領(lǐng)域的縱深拓展。
對照著今天的世界,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中世紀確實是信仰的世紀,是人們苦修精神之功的世紀。就人類心性的虔誠程度、內(nèi)心的靜穆程度,以及超然物外的靈性之境而言,說不定它還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無法再現(xiàn)的黃金時期。
針對大眾對中世紀的嚴重誤解,我們覺得完全有必要為中世紀一辯,說不上為它唱贊歌,但至少要指出它那些值得人們?nèi)ビ浫『蛻涯畹牡胤?。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中世紀是停滯的一千年,沉靜的一千年,但同時也是充滿了上帝之言、祈禱之聲和人心祝福的一千年,是西人走向內(nèi)心、修煉趨圣的一千年。
是他們?yōu)槲磥砟莻€即將要到來的更加激動人心的時代做充分準備、充分籌劃的一千年。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一千年并沒有白白流過,也沒有無為而逝。
因為正是這一千年為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彌足珍貴的文物(富含文化品格的物質(zhì)形態(tài)),比如雕塑、城堡、草坪、教堂、大學。今日分布在歐洲各地的最著名的教堂幾乎全為中世紀所建,甚至包括一些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學都是中世紀首創(chuàng)。
在5世紀至8世紀的整整400年間,幾乎西方所有的學校都是由教會創(chuàng)辦的。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整個西方的現(xiàn)代教育都發(fā)軔于中世紀。
這些雕塑、城堡、教堂和大學無疑是一種證明,證明中世紀除了它的火刑、審判外,也自有它的偉大、輝煌和虔誠。也許,正是有這靜修的一千年,之后才會有西方接踵而至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科技發(fā)展和民主政體的普及。
如果用大歷史的眼光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中世紀的相對靜寂和之后的極度熱鬧之間并不存在著截然的斷裂,相反,它們之間似乎還存在著某種必然性的因果聯(lián)系。僅從文化和宗教的角度說,中世紀是不可再現(xiàn)的,也是功不可沒的。
它在這方面的地位,完全可與古希臘、羅馬的藝術(shù)成就媲美。 另外,中世紀作為一個案例,足以對馬氏的基礎(chǔ)理論和一些人篤信的先物后文之信念構(gòu)成毀滅性的打擊。
盡管有人認為,中世紀是人類所遭遇的一段迷途,但我們更愿意承認,中世紀從某種意義上說乃是一劑破除現(xiàn)代迷信的猛藥。正是中世紀向人們證明了,偉大的信念和文化不一定非得要建立在一個所謂的物經(jīng)基礎(chǔ)之上。
文化是文化的事,精神是精神的事,它與物質(zhì)相涉,但無必然的牽連,更不存在著現(xiàn)代人迷信的那種先物后文的關(guān)系。 從中世紀的例子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精神與信仰只相契人類自身,靈魂與心性的專注是人類自己的事務和喜好。
似乎一個更有說服力的道理是:只有當人們具備了足夠富有的精神,經(jīng)歷了足夠多的心靈之旅時,他們才能談得上、才有可能去從事一種被稱為物質(zhì)或世俗革命的事業(yè)。也只有那些在精神上經(jīng)歷過偉大洗禮的時代和民族才有可能去享有一種物質(zhì)上的從容富有和政治上的民主和諧。
如果只憑“中世紀”的宗教狂熱和火刑架就判它為黑暗的,那19世紀的黑奴交易,20世紀的大屠殺、大清洗、內(nèi)戰(zhàn)、人為饑謹、反知運動等又該如何命名呢?與其他世紀全方位地相比,其實“中世紀”也并沒有黑到哪里去。我們猜想,現(xiàn)代人一味地往中世紀臉上抹黑,一味地讓它黑暗的程度升級,也許他們是別有用心的。
常言道:貶低別人是為了抬高自己。就好像把那一千年貶得愈黑,最好是貶得最黑,就能為自己的黑找到某種開脫似的,或至少為自己的罪惡尋得某種釋然之感。
因為最黑的東西已經(jīng)有了一個反向的標的,其余的東西哪怕再黑也就不可能到頂了。也許,他們一味強調(diào)別人的黑暗,是想突出自己的“光明”,是想襯托自己裝瘋迷竅的“開明”與“進步”。
也就是說,把“中世紀”說黑,有意夸大它的黑暗程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
5.求:中世紀歐洲修道院中的一般常識
中世紀修道院的探討與簡評 陳益 一. 修道院概述 隨著基督教成為國教,大量的人涌進教會,其中包括一些動機不良的人士,同時教會也趨向世俗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人就采取比較激烈的方法反應,他們離開裝飾堂皇,建筑華美的教會,去尋找基督里的平安。
最早開始這樣的做法的是在羅馬帝國的東邊,也就是東方的希臘教會。它之所以流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東方的教會受政府的影響比較深,正因為如此,東方教會表面上看起來的腐化現(xiàn)象就更加的普遍,也正因為如此,東方教會要求恢復過去那種的狀況比較起來更加強烈,另外一個方面,東方教會的社會比較安定,在安定的狀況下,也比較難以操練在基督里的平安。
而東方本身又提供了一些安靜,靜修的理想地方,結(jié)果這種退休式的,隱士式的修道主義,就在東羅馬帝國的里面,在埃及的一些曠野,在阿拉伯的沙漠里流行。起初的時候,這種的做法一般是個人性的。
接著,這種思想也漸漸在西方拉丁教會出現(xiàn)了,在這中間,亞他拿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亞他拿修每次到西羅馬的時候,就往往把東方流行的做法,帶到西方的拉丁教會。
但是,這種做法就在形式上有了較大的轉(zhuǎn)變,因為在西羅馬并不能提供埃及的曠野或者是阿拉伯的沙漠,結(jié)果在西方的教會里面,這種退隱專心追求內(nèi)心平安的要求,就演變出一些團體式的修道生活了。 亞他那修將修道主義傳到西方,加上日后安波羅修和奧古斯丁的大力推廣,修道主義成為中世紀生活中獨特的現(xiàn)象之一。
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修道院在帝國的任何地方都大量的出現(xiàn),有一些是獨立的,一些是隱士式的,一些是小團體的。 在修道院的發(fā)展過程中,伯納德(圣本篤) 開創(chuàng)了西方教會正規(guī)修道院運動。
他于公元后529年在Monte Cassino建立了修道院,協(xié)調(diào)了教會與修道院之間的距離,也制定了合理的禁欲生活規(guī)則,又訂立了其守則。一個人如果想進入修道院,必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考驗,通過考驗之后,他還必須起誓,這個誓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守貧窮,徹底放棄世界上的一切物質(zhì)所有權(quán);第二是守貞潔,就是遠離情欲,守獨身,更廣義的,是要禁止一切的享受;第三是守服從,完全順從修道院院長的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另外,修道院的生活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靜修,包括讀經(jīng),禱告,默想,第二部分是體力勞動,按照修道院院長的分配,達成修道院的生活自給。 在中古時期的教會里面,教會一直面對社會的改變,有的時候穩(wěn)定,大部分的時間確是又在非常混亂的里面,除了教會之外,重要的是,修道院在影響整個教會。
修道院在中古時期是非常流行的,一些真的原意專心敬拜,愿意以更多的時間來默想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愿意以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圣經(jīng)的人,就跑到修道院中去,另外,一些人想要逃避戰(zhàn)亂的,希望能夠過比較安定日子的那些人,也到修道院,結(jié)果各種因素使修道院成為一個相當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了。 在這樣的流行當中,同時在嚴謹?shù)囊笙拢霈F(xiàn)了一些正規(guī)的修道會,如前面提到的本篤會,多米尼克創(chuàng)立的道明會,法蘭西斯創(chuàng)立的方濟會等等。
在當時混亂的年代里,因著修道院的安排,中古時期的信仰生命力才得以維系下來。 二. 修道院的探討 (一)修道院與沙漠教父 四世紀的十四位著名的教父中,幾乎每位都在沙漠中居住過。
這個逃到沙漠去生活的運動并不局限于某些人,它是那個教會領(lǐng)袖的特征,不久,這個運動大受歡迎,漸漸演變成一個運動。這個運動地重要性,在于它導致教會歷史中修道制度的興起和發(fā)展,建立了堅忍和誓約的生活方式。
在沙漠教父中,有一位重要的教父叫安東尼。他生于富農(nóng)之家,年青時父母雙雙去世,后來變賣一切的財產(chǎn)來跟隨主。
有兩件事發(fā)生在安東尼的身上,首先,他領(lǐng)悟到人不僅要聽和明白神的話,還要立即付之于行動。于是安東尼立即搬離所住的村莊,搬到村莊外的一所茅屋居住。
后來,他又領(lǐng)悟到基督徒生活的重點乃是在于學習與撒旦的權(quán)勢爭戰(zhàn),好操練我們在神的軍隊中做一個積極的斗士。幾年后,他完全脫離人群,到沙漠中最荒蕪的地方,在一個荒廢多年的軍用城堡。
安東尼是亞歷山大主教亞他拿修的好友,安東尼的一生對后世影響深遠,包括奧古斯丁。他后來也成了修士的典范。
除了安東尼,還有兩位著名的沙漠教父,一位是伯求米阿斯,他在沙漠建立了專為人獨居生活的小群體,另一位是米加利阿斯,他是最早建立修院的教父之一。 總的說來,沙漠教父成了修院的興起和其思想的基礎(chǔ)。
(三)修道院和修院制度 公元四二九年到四四七年間,日耳曼民族的人到英國南部建立了一些修道院。五世紀前半葉,圣帕提克到愛爾蘭建立了修院。
六世紀蘇格蘭也開始有修院的建立。愛爾蘭有些修院非常大,甚至可以容納兩千人以上。
在修院的發(fā)展過程中,兩個人在其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一位是大貴格利,在公元五九零至六零四年時,他是羅馬教皇。
他出身富戶,用自己的錢在羅馬附近興建數(shù)所退休中心,心中希望有一天他亦能到其中一所修院退休。他對修院制度最大的貢獻,是他所寫的《意愿論》,強調(diào)意愿對默想生活的重要性,他提到人要有意愿在禱告中。
6.想了解下有關(guān)中世紀歐洲的知識,如禮儀,習俗,服裝,建筑風格
具體時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
特點:沒有一個實際政權(quán)統(tǒng)治,頻繁戰(zhàn)爭,人民生活痛苦,社會發(fā)展緩慢。歐美普遍稱為“黑暗時代”。
宗教:基督教盛行,基督徒敵視一切不合乎圣經(jīng)的東西,有些思想家科學家因此受到迫害。例子:①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②意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③意大利數(shù)學家希柏提亞;④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⑤比利時生理學家維薩留斯。
軍隊方面:受過正規(guī)軍事訓練的騎兵,稱為騎士。后來演變成一種榮譽稱號,用于表示一種社會階層,非繼承。象征勇敢、忠誠,是英雄的化身。(有些情況并非如此)。
建筑風格:①拜占庭風格(圣索菲亞大教堂);②羅馬風格(比薩大教堂);③哥特式風格(圣母院大教堂)。
禮儀:①鞠躬禮(下級對上級或同級);②點頭禮(同級或平輩);③舉手注目禮(軍人禮節(jié));握手禮(常見禮節(jié));④吻手禮(流行于上層社會);⑤接吻禮(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jié))。
另外:①可以看看中世紀歐洲為背景的一些電視劇或電影;②可以借閱一些以中世紀歐洲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歷史書籍。
7.想了解歐洲中世紀知識,應該看些什么書
歐洲中世紀生活
朱迪斯·本內(nèi)特-.歐洲中世紀史.第10版
英國封建社會研究
英國莊園生活
歐洲中世紀生活
歐洲著名家族紋章
歐洲文藝復興史·城市與社會生活卷++劉明翰主編
諾曼征服時期的國王與領(lǐng)主
劍橋歐洲經(jīng)濟史
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德意志史
歐洲民族概論
城堡與騎士:歐洲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德文各國貴族名稱的翻譯表
德意志中世紀史年表
神圣羅馬帝國等級一覽表
封建社會
德]漢斯-維爾納 格茨,歐洲中世紀生活7-13世紀(漢譯本)
[日常生活譯叢]公元1000年的歐洲
【社會與歷史譯叢】夜間的戰(zhàn)斗:16 17世紀的巫術(shù)和農(nóng)業(yè)崇拜
[德]里夏德·范迪爾門:歐洲近代生活:村莊與城市
拜占廷帝國史
布羅代爾-法蘭西的特性
俄羅斯史·第7版+(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等著
神圣羅馬帝國(英 詹姆斯 布萊斯著)
王繩祖:國際關(guān)系史·第1卷【1648-18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席勒三十年戰(zhàn)爭史中譯本
我在網(wǎng)上下過很多有關(guān)歐洲中世紀的電子書,有些感覺寫得不是很好的一般看過就刪了。以上這些是我自己保留的一些歐洲中世紀相關(guān)的書籍,都是能在新浪資料或者百度文庫里找得到中文電子書,看過了基本上對歐洲中世紀能有個大概的了解。你自己也可以到新浪資料或者百度文庫用關(guān)鍵字搜索你感興趣的書籍。
8.中世紀的歐洲有什么冷知識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
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jié)束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
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quán)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jù)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造成科技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tǒng)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fā)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關(guān)于其名稱,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稱之為"Dark 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