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語文必修一古代文言文常識
《燭之武退秦師》一、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異義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三、詞類活用(例句)(一)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夜縋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②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③既東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2.名詞作動詞①晉軍函陵 / 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②與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jié)盟、訂立同盟)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①既東封鄭(封:疆界。
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
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二)動詞的活用1.動詞作名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2.動詞的使動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三)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2.形容詞作動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四)數(shù)詞活用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四、一詞多義(一)重要實詞:1.貳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燭之武退秦師》一、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異義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三、詞類活用(例句)(一)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夜縋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②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③既東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2.名詞作動詞①晉軍函陵 / 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②與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jié)盟、訂立同盟)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①既東封鄭(封:疆界。
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
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二)動詞的活用1.動詞作名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2.動詞的使動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三)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2.形容詞作動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四)數(shù)詞活用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四、一詞多義(一)重要實詞:1.貳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②副職 (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盾髯樱拷獗巍罚茈x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
《左傳》)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⑥從屬二主。(本文: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①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保ū疚模骸霸絿员蛇h”)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保劭床黄穑p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3.許①準許 (同現(xiàn)代漢語)②答應,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p>
)④約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保荼硖幩?(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p>
)4.闕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②què 城樓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
杜甫《歲宴行》)。
2.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基礎課程教學資料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一、一詞多義
“之”
1、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3、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三、詞類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動43
3.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nèi)容>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基礎課程教學資料《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一、一詞多義“之” 1、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3、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其”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三、詞類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動43。
4.高分急求 高中語文篇目文言常識整理
第二冊復習筆記1、《老王》作者楊絳,散文集《干校六記》,長篇小說《洗澡》,譯著《堂吉訶德》。
先生錢鐘書,代表作《圍城》。2、肖復興《小溪巴赫》3、卡夫卡《變形記》,奧地利小說家,被譽為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孤獨三步曲《審判》《城堡》《美國》。4、《阿房宮賦》杜牧,字牧之,世稱杜樊川。
杜牧詩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氣勢縱橫,敢于論列軍國大事,指陳時弊,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性,繼承了韓、柳派古文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他的詩意境清新,風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輕浮艷麗的文壇上獨樹一幟。后人因稱他為“小杜”,以繼杜甫;又因和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
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后人稱他“樊川先生”。賦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這種形式,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diào)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jié)尾部分往往發(fā)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賦大體上經(jīng)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fā)展階段。
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fā)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5、《黃州快哉亭記》蘇轍,字子由,晚年因為隱居于穎水之濱,故自號穎濱遺老,讀書學禪以終,謚號文定。
其文平穩(wěn)樸實,亦如其人,作品集名為《欒城集》,人生觀深受其父兄影響,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皆為唐宋散文八大家。蘇轍被貶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為遭貶官的蘇軾贖罪,因而遭到了貶官。
“記”的文體特點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事、寫景、狀物?!坝洝币话闶遣捎糜洈⑴c議論相結(jié)合的手法。
(1)亭臺樓閣名勝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2)山水游記: 《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小石潭記》(3)雜物書畫記:《核舟記》6、《項脊軒志》歸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讀,但考試不利,35歲才中舉,后8次考進士落第,于是遷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講學20余年,學生頗多,稱之為“震川先生”。
志,記也,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7、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詞人,婉約派創(chuàng)始人。原名三變,字景莊。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8、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
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9、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
詩與蘇軾并稱“蘇黃”。10、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金陵鳳凰臺》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稱為“詩仙”,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耙鳌?,本指吟詠,即作詩。
以后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這的一種體裁。“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
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游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游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與意向是真。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于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xiàn)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chǎn)生于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
后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游天姥吟留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古體詩。
11、《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東南飛》,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因此它也被稱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后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其中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樂府詩是指一種合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置的音樂機關,專事制作樂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和歌辭,分別用于朝廷典禮和宴會上演唱。
這些樂章、歌辭,后來就叫“樂府詩”,成為繼《詩經(jīng)》、《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而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樂府詩的范圍逐漸擴大,一些雖未合樂而襲用古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的作品,也統(tǒng)稱為樂府。
12、王維《終南山》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5.必修三文言文重點知識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3文言知識歸納 《寡人之于國也》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
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nèi)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
兇,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
今常用于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
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yǎng)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三、一詞多義 1.數(shù) ①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觸龍說趙太后》) (名詞,數(shù)目、數(shù)量) ②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數(shù)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shù)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后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fā) ①百發(fā)百中(成語)(動詞,發(fā)射) ②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fā)、派遣)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行》)(動詞,出發(fā))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fā)出、抒發(fā))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zhàn)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yōu)美的) 6.于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于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于河內(nèi)(介詞,從) ⑥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zhàn)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饑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jié)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jié)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或為兼詞“于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于國也(結(jié)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jié)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jié)構助詞,提賓的標志。
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起鼓”“擊鼓”。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五、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
6.高中文言文常識整理
閱讀《小石潭記》,復習下列題型 一、文學常識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東人,___ _代文學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導古文運動,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爾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動 寂寥( )無人 悄( )愴( ) 幽邃( ) 參(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點詞語解釋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見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為坻為嶼為嵁( )( )( )全石以為底( ) 皆若空游無所依( ) 蒙絡搖綴( )( ) 參差披拂( ) 往來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勢犬牙差互( ) 佁然不動( ) 俶爾遠逝( )似與游者相樂(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環(huán)合( ) 寂寥無人( ) 悄愴(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記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隸而從者( ) 2、①全石以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過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為底( )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過清( )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點語句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7、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9、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7.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
高一語文必修1文言文基礎知識題燭之武退秦師一、《左傳》簡介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相傳它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左傳》的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722),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這250多年里,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軍事狀況。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領,善于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和對戰(zhàn)爭的描摹,因此,《左傳》既是寶貴的先秦歷史文獻,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縋( )而出 若不闕( )秦逢( )孫 夫( )晉,何厭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通“ ”, 。
2.秦伯說 —“ ”通“ ”, 。3.失其所與,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異義詞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 ,今義: ?!皷|道主”, 古義: ,今義: 。
2.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 ,今義: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義: ,今義: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義: ,今義: 。
5.亦去之。 “去” 古義: ,今義: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晉軍(于)函陵 省略介詞——于 2.(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燭之武 3.(燭之武)許之。
省略主語——燭之武 4.(燭之武)夜縋而出。 省略賓語——燭之武 5.敢以(之)煩執(zhí)事。
省略賓語—這件事情 6.(晉惠公)許君焦、瑕。省略主語—晉惠公 (二)倒裝句賓語前置句1.夫晉,何厭之有?—有何厭?狀語后置句1.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2.且貳于楚也——且于楚貳也3.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虛詞總結(jié)歸納1.以①以其無禮于晉 ( ) ②敢以煩執(zhí)事( ) ③越國以鄙遠( )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縋而出( )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 ③失其所與,不知( ) ④吾其還也( ) )5.之①公從之( ) ②是寡人之過也( ) ③行李之往來( ) ④何厭之有( ) 七、詞類活用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 。
2.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動,使…成為疆界;東,名作狀,在東邊)3. 若不闕秦( ), 。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邊邑,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5.且貳于楚也( ), 。6.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7.燭之武退秦師(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壯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鄰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13.君亦無所害( ), 。1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好處)15.與鄭人盟( ), 。
16.唯君圖之(圖—計劃、考慮)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荊軻刺秦王《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有三十三篇。約12萬字。
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說見臣 “ ”通“ ”, 。
2.使工以藥淬火 “ ”通“ ”, 。3.日以盡矣 “ ”通“ ”, 。
4.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請辭決矣 “ ”通“ ”, 。7.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懾 “ ”通“ ”, 。9.設九賓 賓,“ ”通“ ”, 。
10.圖窮而匕首見 “ ”通“ ”, 。11.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 ”通“ ”, 。
12.秦武陽奉地圖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無以擊軻 “ ”通“ ”, 。
15.秦王還柱而走, “ ”通“ ”, 。2.重點文言實詞釋義(12個)親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 ) 深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國之患 ( ) 教 乃今得聞教 ( ) 敢 人不敢與忤視 ( ) 還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 秦王還柱而走 ( ) 資 持千金之資幣物 ( ) 振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 圖 圖窮匕首見 ( ) 室 拔劍,劍長,操其室 ( ) 詔 非有詔得不上 ( ) 被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 ) 3.詞類活用1.進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為謝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遠 ( ), 。7.使使以聞大王 ( ), 。
8.太子遲之 ( ), 。9.發(fā)盡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罵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異義詞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義: ,今義: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 ,今義: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長者,古義: ,今義: 。4.將軍豈有意乎 意,古義: ,今義: 。
5.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 ,今義: 。深,古義: ,今義: 。
6.于是太子。
8.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嫦娥奔月”等。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jīng)由孔子編選。
5、《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蹲髠鳌泛汀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墩撜Z》、《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