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 鎧甲
國古代鎧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jù)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
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于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xiàn)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xiàn)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里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萬里機構(gòu)出版,在三聯(lián)書店應(yīng)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
書中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數(shù)據(jù)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日本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huán)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huán)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huán)與另四個環(huán)相套扣,形如網(wǎng)鎖。
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于《先帝賜臣鎧表》?!稌x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huán)鎖,射不可入?!?/p>
唐代極為盛行,并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
至于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yīng)該是鎖子甲,屬于柔性鎧甲,優(yōu)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并不輕。
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nèi)。
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zhì)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于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jù)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guī)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shù)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guī)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
此后,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于弓箭手經(jīng)常卷入近戰(zhàn)格斗,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后,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lǐng)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
包括兵器在內(nèi),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于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zhàn)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身被重甲,加上過于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zhàn)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zhàn)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
鐵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zhàn)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jīng)過穿組聯(lián)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jù)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采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西周鎧甲 戰(zhàn)國鎧甲 秦將軍鎧甲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
胸前、背后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zhì)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后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后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
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并釘有鉚釘。
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jié)頭。 秦弓箭手 漢將軍甲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jù)說與胸前和背后的圓護有關(guān)。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
在戰(zhàn)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fā)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chǔ)上前后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shù)重護肩。
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jié)構(gòu)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
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
這些改進大大。
2.我國古代戰(zhàn)將的成名精品甲胄
春秋戰(zhàn)國之交,皮甲胄的發(fā)展達到鼎盛,影響深遠的札甲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札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
進入煉鋼業(yè)蓬蓬勃勃的西漢,鐵甲胄逐漸取代了皮甲胄的往日地位,同時鐵甲分化為精致的魚鱗甲和普通札甲。魚鱗甲是札甲登峰造極的結(jié)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過2200片,甲片疊壓密似魚鱗,考慮到當時的煉鋼水平,毫無疑問只有顯赫之人才能穿用。實際上,西漢魚鱗甲即使與后世鐵甲比較,也堪稱精品了,因為在都懂煉鋼的前提下,鐵甲質(zhì)量高低的決定力量只在于人工。魚鱗甲歷代從未普及過,或粗些或細些的札甲一直是士卒抵御冷兵器的標準甲。
魏晉南北朝是甲式發(fā)展的重要過渡,接踵出現(xiàn)的筒袖鎧、兩當鎧、明光鎧,在漢與隋唐仿佛毫不相干的甲式間補充了舒緩的樂章。戰(zhàn)亂的激勵令鐵甲質(zhì)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傳說諸葛亮筒袖鎧竟能抵御拉力近670公斤的強弩射擊,真不知何人能開動此弩,既無人能開又何必指標定這么高。傳說可以商榷,但其中至少體現(xiàn)了當時對鐵甲質(zhì)量的重視。
騎戰(zhàn)鼎盛的南北朝,箭與騎兵甲在彼此趕超,作為箭之人質(zhì)的戰(zhàn)馬也不得不披上了沉重的具裝鎧,從而導致了中國重騎兵先于歐洲900年誕生。春秋戰(zhàn)國之交戰(zhàn)車馬裝備的皮甲胄也許可算最早的馬甲胄,但直到東漢末年馬甲胄的設(shè)計也尚未齊備,只有具裝鎧才稱得上完整的馬甲胄。如果說具裝鎧還有華而不實的內(nèi)容,也許就是馬臀上高昂的寄生了,它似乎只適宜在出征或凱旋時顯示一下人馬的昂揚斗志。
隋唐最著名的甲是明光鎧,其身甲由4塊底板組成,胸背各2塊,每塊上有一面大圓護,從明光之名推測,圓護應(yīng)由質(zhì)量較高的鋼鐵制成,而底板大概是皮甲。盡管這種設(shè)計有圖省事的嫌疑,但隋唐明光鎧一改之前歷代偷工減料的陋習,將護臂和延長的護腿納入甲式基本要素,對后世卻有重要影響。
進入晚唐明光鎧衰落了,整體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經(jīng)過五代的戰(zhàn)亂,到宋代再次形成了成熟的制式。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護臂和身甲三部分,身甲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護腿,在肩背腰部綁緊。甲按材料分為鐵、皮、紙三等。
紙甲的發(fā)明源自唐末,宋明兩代成為軍隊的標準甲式之一,曾有一次定制3萬套的記載。其大概可算世界最早的凱夫拉裝甲了,而且從用厚皺褶紙制成推測,應(yīng)還利用了結(jié)構(gòu)力學以增強防護。從被用于南方的記載來看,紙甲似乎有一定的防潮濕能力。而其中的優(yōu)良者在輕便之余還兼?zhèn)洹皠攀覆荒芏础钡膱怨?,也就難怪會有地方官申請拿100套鐵甲交換50套優(yōu)質(zhì)紙甲的記載了。
歷史到十四世紀開始轉(zhuǎn)折,此時的歐洲可重達30公斤的大白盔甲逐漸興起,而在中國,明代在將鐵甲胄重量沖至28.5公斤的歷史新高后,正因火器的發(fā)展而向輕便過渡。甲胄向堅實邁進的方向早該過時,即便是大馬士革鋼制成的大白盔甲,也會被拉力40公斤以上弓弩射出的鋼箭在100米之外輕易洞穿。中國的甲胄發(fā)展由于人民戰(zhàn)爭而較之歐洲更為實事求是,對冷兵器的超常規(guī)防護,往往僅用多套幾件甲了事,而這種務(wù)實精神到了火器時代,將毅然令重甲退出歷史舞臺。
明代是輕重甲地位交替的年代,清代則是輕甲發(fā)揚光大的年代。三國時由西域傳入可防遠箭的鎖子甲,始于明代沾濕可御遠槍的綿甲,都成為此時的主力甲式。頭頂高纓尖胄、外套嵌滿鐵釘?shù)膶挻缶d甲、內(nèi)穿鐵環(huán)連綴之網(wǎng)甲的八旗鐵騎是清庭武功的象征。
甲胄的衰落是勢所必然,在槍炮威力大幅提升的排擠下,當連輕甲也變成累贅的時候,新式軍服看起來就不是那么軟弱了。
3.中國古代的鎧甲發(fā)展史
鎧甲相傳甲是蚩尤發(fā)明的。鎧甲起源于原始社會時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 漢將軍甲
的簡陋的護體裝具。商周時期,人們已將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動的皮甲,即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并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片上穿孔,用繩編聯(lián)成甲。皮甲在車戰(zhàn)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銅兵器的攻擊。在使用皮甲的同時,也開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銅鑄件,但并不普遍。戰(zhàn)國后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于實戰(zhàn),促使防護裝具發(fā)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但直到漢朝,鐵鎧才逐漸取代了皮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jīng)歷了由粗至精的發(fā)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fā)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fā)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隨著鋼鐵加工技術(shù)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類型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到三國時已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鎧甲。在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列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huán)鎖鎧和馬鎧等五種。南北朝時期,隨著重甲騎兵的發(fā)展,適于騎兵裝備的兩當鎧極為盛行。北魏以后,明光鎧日益盛行,逐漸成為鎧甲中最重要的類型,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鎧甲發(fā)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鹌鞯某霈F(xiàn),使有效地抗御冷兵器的古代鎧甲,開始趨于衰落。直到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才終止。
4.有關(guān)中國的小知識~~急啊
小知識 1、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只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
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2、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3、中國領(lǐng)土東西跨經(jīng)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qū),即東五區(qū)到東九區(qū),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4、中國領(lǐng)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
5、中國領(lǐng)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 6、中國領(lǐng)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國領(lǐng)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8、中國領(lǐng)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港灣,便于船舶避風和停靠。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于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部分)。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nèi)海是一個國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領(lǐng)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是中國的內(nèi)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臺灣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臺灣海峽位于福建省與臺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shù)闹匾ǖ?,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臺灣省是中國地震最頻繁的省份。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14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和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老撾、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qū)域,基本分為?。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縣(自治縣、市)、鄉(xiāng)(鎮(zhèn))三級。
31、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qū)。 3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qū),它位于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3、因位于黃河北岸而得名的河北省,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于冀州,所以河北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 34、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兩個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簡稱“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有大量古代歷史和文化遺址。
35、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陜西省,是古代秦國的所在地,所以稱“秦”或 “陜”。 36、陜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歷史上共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
37、有“煤?!敝Q的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38、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nèi)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39、遼寧因省內(nèi)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 40、吉林省位于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 42、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jié)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shù)節(jié)。
43、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44、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位于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
45、青海湖古代叫“西?!保晒耪Z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
46、西藏自治區(qū)位于中國的西南邊疆。從公元7世紀開始就與內(nèi)地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經(jīng)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fā)展。
47、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8、同緬甸、老撾、越南相鄰的中國西南邊疆省份是云南省,簡稱“滇”或“云”。 49、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
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50、“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
51、貴州省出產(chǎn)的茅臺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52、因為物產(chǎn)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簡稱“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
5.關(guān)于中國古代軍隊鎧甲
板甲最早大規(guī)模出現(xiàn)是在秦軍的騎兵部隊里(秦軍最有威力的部隊就是車騎混成部隊)。
魚鱗甲最早是出現(xiàn)于隋朝的精銳禁軍中,當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魚鱗甲,只是在著名的明光鎧基礎(chǔ)上以小魚鱗鐵片編于鐵甲周圍;魚鱗甲最早興起于唐代,唐代胄甲據(jù)《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我們所說的“魚鱗甲”就是當時的細鱗甲,非常有利于防御弓箭射擊。
魚鱗甲大規(guī)模興盛還是在宋明朝。 沒有所謂“鏈子甲”一說,應(yīng)該叫“鎖子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huán)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huán)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huán)與另四個環(huán)相套扣,形如網(wǎng)鎖。
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于《先帝賜臣鎧表》(三國—魏國曹植著)。 《晉書。
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huán)鎖,射不可入?!碧拼鷺O為盛行,并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這里有個地方要澄清就是我國古代的“鎖子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鎖子甲”,真正的“鎖子甲”應(yīng)該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裝步兵穿的。 中國古代戰(zhàn)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zhàn)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
鐵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zhàn)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jīng)過穿組聯(lián)綴而成。
唐朝出現(xiàn)過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制成的鎧甲,它結(jié)構(gòu)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實戰(zhàn)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宋朝出現(xiàn)過紙甲,造價昂貴遂未普及,據(jù)說其能防御重弓百步外的猛射。
元朝則出現(xiàn)了布甲,也未普及。而在清朝則大規(guī)模使用了棉甲,在堅厚的棉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并用銅釘固定的一鐘鎧甲。
看上去,就像一件棉大衣一樣。棉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中國之所以沒有普及銅甲是因為中國青銅冶煉能力所限~! 這是中國古代響當當?shù)摹懊鞴怄z” 。
6.中國古代歷史中有什么有趣的小故事
晉景公
事發(fā)于:前581年六月丙午日。公元前581年農(nóng)歷6月6日中午
晉侯夢大厲,被髪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构膊?,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构唬骸噶坚t(yī)也?!购駷橹Y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
據(jù)說他活著的時候有個算命的說他活不到吃新麥子的時候他不信
到了收割新麥子的時候他就把算命的找來說你看我能不能吃到,就在這個時候肚子突然很疼,就連忙放下手里的饅頭去方便,結(jié)果就掉廁所里死了
7.有誰能介紹一下鎧甲的歷史
中國古代鎧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jù)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
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于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xiàn)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xiàn)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huán)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huán)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huán)與另四個環(huán)相套扣,形如網(wǎng)鎖。
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于《先帝賜臣鎧表》?!稌x書。
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huán)鎖,射不可入?!碧拼鷺O為盛行,并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于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yīng)該是鎖子甲,屬于柔性鎧甲,優(yōu)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并不輕。 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
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nèi)。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zhì)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于典型的札甲。
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jù)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guī)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shù)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guī)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
此后,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于弓箭手經(jīng)常卷入近戰(zhàn)格斗,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后,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lǐng)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
包括兵器在內(nèi),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于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zhàn)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身被重甲,加上過于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zhàn)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zhàn)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
鐵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zhàn)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jīng)過穿組聯(lián)綴而成 隨著短兵相接的古代戰(zhàn)爭形式的消失,盔甲失去使用價值,漸漸退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