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中式宴會禮儀的常識
中國古今餐桌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
據(jù)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jīng)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xiàn)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
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妄R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
宴飲結(jié)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tǒng)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wèi)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
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xiàn)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xù)傳統(tǒng)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cè),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cè)或第一主賓右側(cè),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cè)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
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tǒng),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cè)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
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xiàn)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yǎng)得到全面展示。
中國餐桌禮儀入門篇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jīng)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guī)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guī)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
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
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
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xiàn)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
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
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
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jīng)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曜邮沁M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
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
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赡艿脑?,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
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
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
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jié)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用餐對于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xiàn)個人素質(zhì)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后幼,先女后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tǒng)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
每逢農(nóng)歷新年、結(jié)婚、中國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jié);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fā)生,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
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shù)個小時后才拿走食物。
2.古代宴會吃什么
從古書上看,各個時期的飲食是不一樣的。
夏商周三代,天子、貴族但是 “列鼎而食”:天子九鼎,公爵七鼎,侯爵五鼎,子爵和男爵三鼎。
一個鼎里面就是一種食品,不是很多。
這些貴族吃飯時,還要奏樂,叫做 “鐘鳴鼎食” 。
到了漢唐,食品種類就多了,叫做 “水陸具備” --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
再后來,出現(xiàn)了 “山珍海味”,再后來出現(xiàn)了 “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
最后到了滿清,出現(xiàn)了 “滿漢全席”,小到雀舌,大到駱駝,千余道大菜。
一般中國人是 “先酒后飯”,“先菜后湯” 。
老百姓嘛,“時挑野菜和湯煮,旋砍生柴帶葉燒” ,“糠菜半年糧” 。
3.【古代宴請賓客一般用什么詞】
宴會在賓禮活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宴會也不局限于賓禮活動中,《儀禮》中就有“鄉(xiāng)飲酒禮”、“燕禮”“公食大夫禮”,都是指不同宴會的場合中所應遵從的禮節(jié).其實,只要有宴會的場合都會有禮節(jié)的存在.這里就介紹一些古代宴禮的知識. 說到宴會恐怕最重要的要數(shù)迎送和座次了,這方面的禮數(shù)相當繁瑣,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古人特別講尊卑之別造成的.就迎賓之禮來說,如果主人與客人的地位尊卑相同的話,那么他要到大門外邊去迎接;如果主人身份要尊于客人的話,那么他就應該在門內(nèi)迎接.如果是君臣之間,那么他們都只需要站在房屋門口的臺階上,君主要在這里,臣子還要向臺階下降一級.古代的房屋都是建在臺上的,出門就有臺階,像故宮內(nèi)的房子都保留了這個習慣.其實故宮就是一個放大的標準庭院,午門就是大門,太和殿就是房屋.跟我們平常說的大門不完全相同.如果客人是不請自到,那么他到大門的時候要“請事”,然后主人才好迎接. 進門的時候也有禮節(jié),賓客要從左邊的門進,主人則從右邊的門進,要讓主人先進門.如果是大臣見了帝王,則應從右門,意思是臣子不能以賓客的身份自居,因為凡賓客都是要受到尊敬的,而帝王的情況是最特殊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有臣子尊敬主子的份兒.進門后還有“三揖”的禮節(jié),即曲揖、北面揖和當碑揖.《儀禮?士昏禮》中說“揖入,至于廟門,揖入,三揖,至于階三讓.”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廟門,需要解釋一下,古代正式的會見是在宗廟中的,這是庭院最尊崇的地方,供奉著祖先的地方,凡家族最重要的活動都會在這里舉行,也相當于一家之公共場所.后來演變?yōu)檎荩籼脛t另辟地方.所謂的三讓是指到廟門之前的臺階時,要相互謙讓三次.之后,如果尊卑相同時,則要一起上,如果尊卑有別,則尊者先. 送客的時候似乎沒有這么繁瑣,主人送于門外,要拜兩次,客人不需要答拜,離開就行了,注意,客人離開前行時,不應該回頭.。
4.古代宴請賓客一般用什么詞
宴會在賓禮活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宴會也不局限于賓禮活動中,《儀禮》中就有“鄉(xiāng)飲酒禮”、“燕禮”“公食大夫禮”,都是指不同宴會的場合中所應遵從的禮節(jié)。其實,只要有宴會的場合都會有禮節(jié)的存在。這里就介紹一些古代宴禮的知識。
說到宴會恐怕最重要的要數(shù)迎送和座次了,這方面的禮數(shù)相當繁瑣,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古人特別講尊卑之別造成的。就迎賓之禮來說,如果主人與客人的地位尊卑相同的話,那么他要到大門外邊去迎接;如果主人身份要尊于客人的話,那么他就應該在門內(nèi)迎接。如果是君臣之間,那么他們都只需要站在房屋門口的臺階上,君主要在這里,臣子還要向臺階下降一級。古代的房屋都是建在臺上的,出門就有臺階,像故宮內(nèi)的房子都保留了這個習慣。其實故宮就是一個放大的標準庭院,午門就是大門,太和殿就是房屋。跟我們平常說的大門不完全相同。如果客人是不請自到,那么他到大門的時候要“請事”,然后主人才好迎接。
進門的時候也有禮節(jié),賓客要從左邊的門進,主人則從右邊的門進,要讓主人先進門。如果是大臣見了帝王,則應從右門,意思是臣子不能以賓客的身份自居,因為凡賓客都是要受到尊敬的,而帝王的情況是最特殊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有臣子尊敬主子的份兒。進門后還有“三揖”的禮節(jié),即曲揖、北面揖和當碑揖。《儀禮?士昏禮》中說“揖入,至于廟門,揖入,三揖,至于階三讓。”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廟門,需要解釋一下,古代正式的會見是在宗廟中的,這是庭院最尊崇的地方,供奉著祖先的地方,凡家族最重要的活動都會在這里舉行,也相當于一家之公共場所。后來演變?yōu)檎?,祠堂則另辟地方。所謂的三讓是指到廟門之前的臺階時,要相互謙讓三次。之后,如果尊卑相同時,則要一起上,如果尊卑有別,則尊者先。
送客的時候似乎沒有這么繁瑣,主人送于門外,要拜兩次,客人不需要答拜,離開就行了,注意,客人離開前行時,不應該回頭。
5.古代宮廷小知識
古代有很多朝代,這些等級也都不一樣啊,我已清朝為例子吧 1.宮殿:東西十二宮西六宮 儲秀宮、翎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也叫啟祥宮)東六宮 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乘乾宮、鐘粹宮、景仁宮 2.等級:先講皇帝后妃。
清朝皇帝的后妃,在入關之前,它屬于草昧,沒有嚴格的制度。努爾哈赤的時候,他的妻子叫“福晉”,“福晉”是滿語,那“福晉”怎么來的呢?有人查了一下,是從蒙古語這么借來的。
那“福晉”本來是什么意思?有一種說法就是漢語的夫人,譯成了蒙古文或者滿文就叫“福晉”。這是一種說法,還有別的說法。
所以努爾哈赤的時候,他不分皇后、皇妃,就是“大福晉”,“繼福晉”,這么來排順序。努爾哈赤16個福晉,他就這么排,沒有嚴格的后妃制度。
皇太極的時候,到崇德元年,定了“一后四妃”的后宮制度,那他才定了“一后四妃”,“一后四妃”之外的那些夫人怎么排順序?也還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順治入關之后,吸取了明朝的后妃的制度,比較明確了一點,但是,一直到康熙朝才把皇帝后妃的制度確立下來,一直到乾隆朝逐漸地完善。
后妃等級很復雜,秦始皇據(jù)說是后宮佳麗三千,怎么排等級?漢唐的時候,后妃的等級大體上排二十四級,明朝簡化了,排成十二級,清朝就又簡化了,大概分這么幾級:一,皇后;二,皇貴妃;三,妃;四,嬪;五,貴人;六,常在;七,答應,還有一些沒有名堂的,比如學生也算,實際上是更復雜一點。它有規(guī)定,皇后居中宮,統(tǒng)攝六宮,就是后宮事情歸皇后總管,下面就是皇貴妃,妃和嬪。
清朝的后妃分別居住在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東六宮和西六宮今天仍然存在,大概順序是這樣子,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都各有太監(jiān)、宮女來服侍,分別居住。
那皇后、妃子,伺候她們的人,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宮女,一種是太監(jiān)。 宮女,明朝的時候很多。
康熙他說他問過故明的太監(jiān),原來在明朝皇宮做太監(jiān)的,清朝時候還在做太監(jiān)。康熙說:明朝皇宮太監(jiān)一萬人,宮女十萬人,因為供應飯食照顧不到,日有餓死者。
現(xiàn)在一般的學術界認為這個太監(jiān)說的數(shù)字可能大了一點,可能估計過多了一點,但是說明了一個問題,明朝皇宮的宮女和太監(jiān)是非常多的,大家看故宮地方很大,如果一萬個太監(jiān),十萬個宮女,里面住的房子大概很擁擠。清朝宮女減少了,減少到多少人呢?到康熙、乾隆的時候,大體上三千多人。
有一個說法,叫做“夠不夠三千六”,大體上三千多個宮女,后來逐漸減少。光緒的時候,人就比較少了,一千九百多人。
這些宮女在伺候皇后、貴妃等等都有嚴格地規(guī)定,有配額?;侍髮m,宮女12人,皇后宮,宮女10人,皇貴妃,宮女10人,妃嬪,宮女8人,依次遞降。
3.下面講皇帝子女,先說他的“子”,再說他的“女”。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覺羅”,什么叫“宗室”?什么叫“覺羅”?是努爾哈赤的父親,以下就是努爾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孫,叫“宗室”,他們系黃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以下,子孫叫“覺羅”,系著紅帶子,這個是不能混的。
在清朝,系黃帶子就是黃帶子,系紅帶子就是紅帶子,不能混淆,個別有例外,這是“宗室”和“覺羅”?!白谑摇彼卜旨?,這個爵位分級,分十二級,頭四級就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是四級,每一級都是等級森嚴的。
后面五、六、七、八還是四級,后面四等就是鎮(zhèn)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份。當年在關外打仗的時候,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打勝了之后,把那些東西分八份,一個旗一份,不入,那你不夠八份,你就別參加。
后來就變成一個固定名詞,“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這是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也是四個,合一塊是十二等。皇帝的皇子一般是15歲,大體上15歲就成年了,就是指婚,結(jié)婚,分府,親王就是親王府,郡王就是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分府,就搬出皇宮住了。
但是有例外,個別的也可以住在皇宮。比如乾隆,乾隆就住在重華宮,里面那個“漱芳齋”布置很好的,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下。
清朝的皇子和明朝不一樣,明朝皇子封了親王等等,是一律不許留在京城,都要到外地,叫“封藩”,清朝的王一律住在北京,在北京開府,這是個很大的不同。明朝的王不能領兵,因為明朝皇帝經(jīng)常鬧政變,鬧宮廷政變,永樂就鬧宮廷政變,所以他這個王不許帶兵,不許離開駐地,出城都要請示皇帝許可才可以。
清朝的王不是這樣,叫“出將入相”,還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那明朝沒有,那么清朝這么多的王,我算了一下,清朝的皇帝的兒子是113個,這么封下去也不得了,所以他想了個辦法,叫做“遞降”,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為當時他考慮到大清王朝億萬斯年,要萬歲,一萬年,這一萬年,他這個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后,叫閑散宗室,就沒有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
有的。
6.求問古代有哪些宴會
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滿漢席
滿漢席是滿漢兩族風味肴饌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滿人入主中原,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市肆出現(xiàn)了滿漢并用的局面。滿漢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guī)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前用,菜肴達三百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北京仿膳飯莊現(xiàn)承制滿漢全席。
孔府宴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國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國古文化發(fā)祥地,歷經(jīng)兩千多年長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職能??赘扰e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鬃诱J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guī)范,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之一??赘缍Y節(jié)周全,程式嚴謹,是中國古代宴席的典范全鴨席首創(chuàng)于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菜肴組成,共有一百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要原料烹制各種菜肴組成筵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全雞席、無錫全鱔席、廣州全蛇席、蘇杭全魚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燒尾宴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于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盁病币辉~源于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nèi)耍舶筒荒茏儧],只有燒掉;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上龍門,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此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燒尾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