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知道了什么
原發(fā)布者:愛YBBFHWPYU
關于年月日的知識[知識點]1、認識大月、小月、平年、閏年;2、計算經過的天數;[記憶]年分為平年、閏年;月分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個);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個)平年的2月有28天,閏年的2月有29天。2、連續(xù)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連續(xù)兩個月天數是61天,其中一個是大月,一個小月。3、4、5、各類節(jié)日:元旦節(jié)1月1日、植樹節(jié)3月12日、國際勞動節(jié)5月1日、國際兒童節(jié)6月1日、建軍節(jié)8月1日、建黨節(jié)7月1日、國慶節(jié)10月1日、教師節(jié)9月10日等。6、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公元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等)。7、記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08年是59周年。(2008-1949=59)8、公元1年—100年是第一世紀,如:公元1901—2000是第二十世紀。9、計算天數[分月計算]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年月日單元知識點整理(1)1年=(12)月閏年=(366)天平年=(365)天(2)記住大月31天:1、3、5、7、8、10、12(臘),31天永不差;記住小月30天:4、6、9、11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3)判斷是不是閏年的方法:年份除以4而無余數就是閏年,有余數就是平年。(4)上半年:1-6月下半年:7-12月第一季度:1、2、3月第二
2.關于年月日的知識
新歷,即公歷,也稱西歷?,F行公歷即格里歷,亦有譯為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是由意大利醫(yī)生兼哲學家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格里歷是陽歷的一種。
歷法起源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格里歷取代傳統(tǒng)的農歷,定格里歷為國歷,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另設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中華民國元年等于1912年、中華民國二年等于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X年”一般簡稱為“民國X年”、“民X”。因為傳統(tǒng)使用的中國歷法夏歷(農歷),而中國傳統(tǒng)歷法是一種陰陽歷,因而格里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我國從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國元年采用陽歷,故又名曰“國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歷”。 但中國不久后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歷法的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北伐統(tǒng)一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格里歷。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代中華民國統(tǒng)治中國大陸,繼續(xù)使用格里歷,但年份改以公元紀年。而中華民國退守臺灣后,仍在其有效統(tǒng)治的臺灣地區(qū)使用民國紀年,臺灣民間亦常使用民國紀年,一直至今。
歷法特點 格里歷與儒略歷一樣,格里歷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歷特別規(guī)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歷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歷減少3個閏年。格里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歷的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歷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歷開始實行時,同時規(guī)定,原先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格里歷的紀年沿用儒略歷,自傳統(tǒng)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3.收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或數學故事
一年有12個月。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有31天。
(一、三 、五 、七 、八 、十 、臘, 31天永不差。)
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有30天。
平年二月28天。 閏年二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52個星期零1天。 閏年全年366天。52個星期零2天
閏年上半年182天 閏年下半年184天
平年上半年181天 平年下半年184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但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如1900年不是閏年,而2000年是閏年。)
4.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和來歷有哪些
年月日知識點:
一年有12個月。
大月有7個: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一年中相鄰的兩個大月是7月和8月。
小月有4個:4月、6月、9月、11月。
特殊的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
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歷年份數除以4沒有余數的一般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平年上半年有181天,閏年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都是184天。
平年第一季度(1-3月)有90天,閏年第一季度有91天,第二季度(4-6月)有91天,第三季度(7-9月)有92天,第四季度(10-12月)有92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2049年10月1日正好建國一百周年。
1月1日是元旦,3月3日愛耳日,3月5日學雷鋒,3月8日婦女節(jié),3月12日植樹節(jié),4月4日(或5日)清明節(jié),5月1日勞動節(jié),6月1日兒童節(jié),6月6日愛眼日,7月1日中國共產黨生日,8月1日建軍節(jié),9月10日教師節(jié),9月20日愛牙日,10月1日國慶節(jié),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12月25日圣誕節(jié)。
我的生日是()月()日,在第()季度;爸爸的生日是()月()日,在第()季度;媽媽的生日是()月()日,在第()季度。
5.年月日的知識
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借助觀察年歷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然后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人們都有這樣的常識,陽歷有大小月之分,即陽歷月份有這樣的規(guī)定:“4月、6月、9月及11月有30天,其余的月份有31天,2月例外,只有28天?!?
月份的大小,始于羅馬帝國愷撒時代。當時愷撒派人修訂歷法,制訂了儒略歷法,決定凡有特別宗教意義的月份31天,不重要的月份30天。因此,取名門神的1月,以戰(zhàn)神為名的3月,為表示尊敬愷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為2月是處死犯人的月份,屬不吉的時間,所以只有29天。愷撒大帝的繼任人奧古斯的生日在8月。為了和愷撒等同起來,他要求把8月也加成31天。為了要使8月有31天,他便從2月再借來一天,把2月減少到28天。又為避免3個大月的月份連在一起,又規(guī)定9月及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加長到31天。
在公歷(格里歷)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歷把一年定為365天,叫做平年。所余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
因為一個多位數,如果后兩位數能被4整除,那么這個數就能被4整除,所以,只要把年份的后兩位數除以4,進行判斷即可。如:1998年是平年還是閏年?用98÷4=24……2,所以1998年是平年。若是整百年的年份,只用年份的前兩位數除以4即可,(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100倍,商不變。)如:2400年是平年還是閏年?用24÷4=6,所以2400年是閏年。。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
6.關于年.月.日的知識
yue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
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wèi)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wèi)星。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qū)域。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fā)暗的地區(qū)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huán)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huán)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山是牛頓環(huán)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huán)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qū)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wèi)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yōu)樵虑蚶@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并非嚴格。
由于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于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qū),相反,當月處于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qū)。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又由于月球軌道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qū)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于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qū)。
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
由于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么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于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于衛(wèi)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
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wèi)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
因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于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
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月食。
數據資料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軌道偏心率 0.0549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升交點赤經 125.08°近地點輻角 318.15°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食年 346.6 天沙羅周期 。
7.關于年月日的資料
年月日,是一種指計時單位,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中文名:年月日
類型:計時單位
產生背景:地球自轉和公轉
公轉一周:365.2422平太陽日
換算:1年=12個月=365/366天
擴展資料:
計算方法:
歷法是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叫"歷法"。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歷法。
歷法問題的復雜性全在于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同"日"之間的關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間的關系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歷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調兩個周期。
由于這兩個原因,歷法一般地分為三類;太陰歷、太陽歷和陰陽歷。側重協調朔望和歷月關系的叫太陽歷,簡稱陽歷;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歷。
無論哪一種歷法,都有一個協調歷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系間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求等于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于回歸年。
但由于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所以,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歷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歷年等于回歸年。這就是歷法的主要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月日
8.關于年.月.日的知識
yue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
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wèi)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wèi)星。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qū)域。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fā)暗的地區(qū)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huán)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huán)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山是牛頓環(huán)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huán)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qū)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wèi)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yōu)樵虑蚶@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并非嚴格。
由于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于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qū),相反,當月處于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qū)。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又由于月球軌道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qū)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于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qū)。
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
由于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么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于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于衛(wèi)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
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wèi)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
因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于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
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fā)生月食。
數據資料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軌道偏心率 0.0549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升交點赤經 125.08°近地點輻角 318.15°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食年 346.6 天沙羅周期 (。
9.關于年月日有關知識手抄報
一、農諺的起源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
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于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于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于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谷不結”,“六月蓋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見之于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于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谷,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于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云”或“古人云”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
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于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薄绑E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
由于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yè)起源一致的。而農業(yè)的起源遠早于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
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于勞動,那么,農諺實在是農業(yè)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系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斗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
這種區(qū)分是后來逐漸發(fā)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并沒有什么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yè)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yè)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
古代農業(yè)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fā)感情的。
隨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于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編輯本段]二、農諺在生產上的作用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于農業(yè)生產必然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沒有同代的溫度計、濕度計等儀器,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tài)作為預告農事季節(jié)的依據,因為多年生樹木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于是產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農諺。在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物候學的諺語,如“梨花白,種大豆”;“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
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jié)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白露白,正好種蕎麥”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
另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等諺語,卻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jié),不誤農時。 如果我們把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huán)節(jié),幾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一定的農諺。
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只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00條左右農諺。
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好像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
1959年我們在麗水縣向一位老農了解當地播種粟的經驗,他就舉出“紅粟頭上一枚針,只怕淺來不怕深”的農諺,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說:“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龍爪稷(當地稱粟)的經驗時,農民又舉出“稻倒收一半,麥倒沒得看,粟倒一籮收籮半”的農諺,說明龍爪稷的特點是不怕倒伏。
諸如此類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足以證明農諺對指導農業(yè)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三、農諺內容的特點 【農諺內容概述】 農諺講的是農業(yè)生產。
廣義的農業(yè)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yè),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yè)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于季節(jié)、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占有大量內容。
農業(yè)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