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歷史基礎常識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nèi)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
在中國云南省元謀盆地發(fā)現(xiàn)的兩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jīng)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經(jīng)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 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里,生活著一批被稱作“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jīng)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tài)特征。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xiàn)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陜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wǎng)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們已經(jīng)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筑房屋。
10、約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一位最早的天才人物叫伏曦氏(又叫包犧氏或庖犧氏),根據(jù)天象地理變化規(guī)律,制出八卦,造書契,并教導人民進行佃作、畜牧、漁狩,且有“味百藥而制九針”傳說,被譽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11、約仰韶文化時期,出現(xiàn)一位炎帝神農(nóng)氏,是農(nóng)耕、醫(yī)藥、樂器及市場交易的創(chuàng)始者,且有“遍嘗百草”美德譽傳后世。
當今常習慣將其與后來的黃帝并稱為中華文化始祖。 12、大約2000多年前,發(fā)生了一些部落戰(zhàn)爭。
軒轅氏是北方部落中一位聰明勇敢的首領,因為深得人心,取得了最后勝利,取代“炎帝”帝位,稱為“黃帝”。 13、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后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4、繼黃帝之后,中華民族先后又出現(xiàn)幾位杰出人物:堯、舜、禹。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禪位:即傳讓自己的帝位)。
15、堯舜禹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代替父親鯀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治服了洪水。
16、后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7、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歷法叫“夏歷”。
18、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由于歷法中有節(jié)氣變化和農(nóng)事安排,所以又稱農(nóng)歷。
19、夏朝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20、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業(yè)有很大的發(fā)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
21、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jīng)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shù)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2、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3、商朝最后的統(tǒng)治者紂王,驕奢淫逸,殘暴無道。約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聯(lián)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jīng)過牧野之戰(zhàn),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4、周朝建立后,施行“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政策,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被稱作諸侯。
25、公元前841年,周朝出現(xiàn)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認為中國最準確的歷史紀年時間。
26、西周前期 180多年,中原一帶產(chǎn)生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xiàn)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7、至公元前77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犬戎人謀殺于驪山之下。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周平王,將都城由東遷于洛邑,史稱為“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 28、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相互征討,勝者成為霸主,出現(xiàn) “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9、公元前 606年,楚莊王現(xiàn)兵周疆,“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征,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
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30、春秋中后期,吳越兩國交惡。
先是吳王闔廬戰(zhàn)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后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31、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臥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32、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他的遺作《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書里有句明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本褪钦f: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
并提醒人們“物極必反”,注意“道”“德”相長。這是典型的傳統(tǒng)辨證思想。
33、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34。
2.國學知識
國學,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與正視。
于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tǒng)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國學”一說,產(chǎn)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
而關于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tǒng)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
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保ā秶鴮W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diào)了國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性。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shù)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于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但以經(jīng)、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jīng)部?!端膸烊珪肥侵袊糯畲蟮膮矔幾谇∧觊g,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
“四庫”指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可分三個階段走:(一)從孩童四五歲誦讀〈千字文〉、〈三字經(jīng)〉、〈百家姓〉。
背誦些淺顯易懂的唐詩宋詞。(二)誦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三)積累了一定量的漢字后,讀古典名著。國學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3.中國國學包括哪些內(nèi)容
1,中華國學,就內(nèi)容而言,覆蓋傳統(tǒng)的自然觀、社會觀、家庭觀、宗教觀諸方面;就時代而言,縱貫自商周到明清的整個古代。
2,“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
3,書與數(shù)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圣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包括“山、醫(yī)、卜、命、相”等。4,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tài)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nèi)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lián)系,在傳統(tǒng)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梁。
5,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nèi)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fā)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fā)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jù),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
國學的現(xiàn)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xiàn)代化起來。拓展資料:中華國網(wǎng)中國國學:1,近幾年來,國學熱潮的興起說明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
為弘揚中華國學,綿延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新世界出版社于2002年初即開始著手編輯出版中華國學叢書。觀國內(nèi)出版界,高深的學術研究專著不乏其書,而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讀本尚為空白;學術界內(nèi),耄耋之年的學界泰斗不乏其人,而普通國人、尤其是青年學子對國學知識尚知之甚少。
2,編者以為,出版者現(xiàn)在的任務首先當是普及和提高民眾的國學知識水平,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應從奠基工作做起。故本叢書選題確立之初,新世界出版社即將其閱讀群體定位于廣大青年和普通民眾,將本叢書作為一套學術普及讀物,讀者對象為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士,希望此叢書既有學術研究的參考價值,又有普及傳統(tǒng)文化知識,啟迪讀者心智的作用。
3,叢書以中華學術領域中獨立成學的形式,對國學各學科分門別類加以綜述,介紹該學科發(fā)展變化之歷程,以及各學科的主要內(nèi)容、代表人物和各時期學術研究的成果,以獨特的視角詮釋國學。讀者可尋根溯源,探尋中華文化之本,從而達到鑒古知今,繼先哲之遺產(chǎn),發(fā)潛德之幽光之目的。
4,為保證叢書的學術權威性,叢書作者均為國內(nèi)知名學者、專家和教授,且是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所撰寫的文章力求全面、準確、簡潔,以3—5萬字的篇幅,對每一學科進行概括性介紹。文章中適當略去了學術著作中的繁瑣引證,以便讀者在輕松閱讀中領略精要。
5,叢書分《史學卷》、《文學卷》、《哲學卷》、《綜合卷》、《民族卷》共5卷,計330萬字,繼已出版的《史學卷》之后,年內(nèi)還將推出《文學卷》,其余三卷在2008年前出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