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中藥煎藥服藥常識

      2021-10-18 綜合 86閱讀 投稿:美人顏

      1.中藥怎么煎藥及服藥

      煎煮湯藥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制劑形式,煎藥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用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zhì)較好的。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在容器內(nèi)浸藥令勻,用水量應(yīng)以淹沒藥物或稍高為度。至于火候的控制,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zhì)和質(zhì)地,通常發(fā)散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都應(yīng)避免久煎,應(yīng)當(dāng)用“武火”迅速煮沸數(shù)分鐘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氣揮散,藥性損失。而補益滋膩藥物則大多可以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藥力完全。其他如貝殼、甲殼、化石及多數(shù)礦物藥入湯更宜久煮。在一個處方中如果各個藥物的性質(zhì)和質(zhì)地有顯著差別,就應(yīng)當(dāng)分別先后,次第煎煮,其中的芳香藥等則須待礦物、貝殼及某些根類藥物先煮沸約10分鐘后再放入。有些粉末狀藥物及細小的植物種子,可用紗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以便飲服。若處方中有不宜煎煮的藥物,可另行溶化(如芒硝)然后同煎取的其他┮夯旌稀?/P>

      方劑中的液態(tài)藥物(竹瀝、姜汁等)亦不入煎,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得。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三七、川貝母)通常多制成散劑與煎得的其他藥物藥液同服。膠質(zhì)藥物如鹿角膠、龜板膠等則當(dāng)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藥汁服用。服藥方法,湯劑都宜于溫服;發(fā)散風(fēng)寒藥最好是熱服;嘔吐或藥物中毒,宜小量頻服;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冷服或涼藥熱服的。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以外,一般都用溫開水吞服。眼藥時間,也必須根據(jù)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說來,滋補藥宜在飯前服;驅(qū)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健胃藥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其他藥物一般也宜在飯后服;而安眠的藥物則應(yīng)在睡前服。無論食前或飯后服藥,都應(yīng)略有間隔,如飯前后1~2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一劑中藥,一天通常服三次。病緩可服二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時左右眼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利千頓挫病勢。在應(yīng)用發(fā)汗、瀉下等藥時,若藥力較強,要注意病者個體差異,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2.中藥怎么煎,服藥時要注意什么

      中藥學(xué)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了適應(yīng)臨床治療的需要,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科學(xué)的中藥劑型體系。

      眾所周知,臨床療效主要取決于藥物的治療作用。正確的煎服方 法可以確保中藥有效的治療作用,減輕或者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歷代醫(yī)家無不重視中藥的煎服法,處方之末,必定“書其服餌之節(jié)”,這個“服餌之節(jié)”就 是煎服中藥的注意事項。 一、煎藥1、煎藥容器 一般用砂罐或搪瓷容器,不用鐵質(zhì)器具,以免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而影響藥效。

      容器大小要適宜,煎藥時還應(yīng)加蓋,防止有效成分揮發(fā)和煎液量減少。2、用水 中藥湯劑均以水為溶劑進行煎煮,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含礦物質(zhì)及雜質(zhì)少,一般生活飲用水皆可用來煎藥,用水應(yīng)根據(jù)藥物的重量、藥物質(zhì)地、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等因素而定,加水量的多少對煎出量及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都有重大影響。

      傳統(tǒng)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淹沒藥材2-3厘米,二煎時浸面與藥材表面相 平為度,水應(yīng)一次加足,不能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3、浸泡 中藥煎前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解,還能縮短煎煮時間,避免中藥有效成分耗損或破壞過多。

      一般煎前藥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莖葉宜浸20-30分鐘,根、根莖、種子、果實宜浸泡50分鐘,一般藥劑以浸泡45分鐘為宜。4、煎煮火候及時間 中藥煎煮一般用武火(大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小火)煎煮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煎煮時間是以文火(小火)時間計算的,解表藥多第一煎10至15分 鐘,二煎10分鐘,不宜久煎,滋補藥多煎30分鐘至40分鐘,一般性藥多煎20至25分鐘。

      一些質(zhì)輕漂浮水面的藥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動一下,便于 充分提出藥性。 在中醫(yī)臨床上,某些藥物還有特殊的煎法,在藥方中醫(yī)生都會注明。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有毒性藥物亦需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2)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nèi)。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

      如鉤藤所含的藤堿, 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wěn)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

      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 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

      常見的有車前子,旋覆花等。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

      旋覆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后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

      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

      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于藥液中服。

      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又可節(jié)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5、煎煮次數(shù)及取藥 為了充分利用藥材,更好發(fā)揮藥效,一般中藥煎煮兩次,滋補藥物可增加一次,中藥煎好后用紗布過濾并混合,取汁總量約200-300毫升。 二、服藥1、給藥時間 一般藥物宜在進食前1小時或進食后2小時服用;急性病可隨時多次給藥;滋補藥和開胃藥宜飯前服;消食異滯藥和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飯后服;安神藥和潤腸通便藥宜睡前服;祛蟲攻下藥宜清晨空腹服用;調(diào)經(jīng)藥宜在來經(jīng)行前數(shù)日開始服用;解表發(fā)汗藥可隨時服用;特殊藥物的服用時間應(yīng)遵醫(yī)囑。

      2、給藥方法 一般病證每日中藥一劑,每劑二煎或三煎;急癥、高熱和危重病人酌情每日2-3劑或遵醫(yī)囑;發(fā)汗藥和瀉下時應(yīng)中病即止;嘔吐病人宜少量頻服或先服少量姜汁后在服;病在口腔或咽喉者宜緩慢頻服或隨時含服。3、服藥溫度 一般藥物宜溫服,寒證用熱藥宜熱服,熱證用寒藥宜涼服,涼血止血藥宜冷服,發(fā)汗解表藥宜熱服。

      3.中醫(yī)知識,熬藥常識

      中藥的煎法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

      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

      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中藥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4.中藥的熬法和注意事項

      熬中藥的過程是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進入湯里,所以常用沙鍋。

      即使是煎二湯藥,也要一定溫度和時間。但可以用微波爐熱煎好的湯藥,喝時要攪拌,小心受熱不均燙著。

      ■ 選取好煎藥器皿■ 作好準(zhǔn)備工作■ 準(zhǔn)確掌握火候■ 用妥藥引 服好藥液中藥湯劑是中醫(yī)最常使用的一種劑型,因為它吸收快,易發(fā)揮療效,便于加減應(yīng)用,所以能全面、靈活地適應(yīng)各種病證。但是如果煎法不當(dāng),服藥方法不科學(xué),也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為了充分發(fā)揮中藥湯劑的治療作用,避免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下面我們對煎藥的容器、次數(shù)、溫度、藥引、禁忌以及服藥后的注意事項等,作比羅詳細的介紹?!?選取用什么樣的器皿煎藥最好?煎藥時最好用陶器、砂鍋、不銹鋼器皿等,切忌用帶油垢的鍋、鐵鍋、鋁鍋和其它金屬器皿。

      因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鐵器可以和湯藥中的鞣質(zhì)、油脂、生物堿、蒽醌類、香豆素及其甙等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服后對人體產(chǎn)生不良影響。● 煎藥前的準(zhǔn)備工作有哪些?煎藥前要先檢查藥物是否有發(fā)潮霉變或蟲蛀變質(zhì),然后用冷水將藥劑浸濕,過幾分鐘后加入適量的冷水煎熬。

      放入的冷水一定要清潔,沒有雜質(zhì)。頭煎放入的冷水應(yīng)超過藥劑面兩寸左右,二煎、三煎水量的酌減。

      ● 煎中藥應(yīng)掌握什么樣的火候?煎藥時在藥液未沸前宜用急火,沸后改用文火,以防中藥很快熬干,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來而影響藥效。煎熬時最好經(jīng)常攪拌,讓藥液充分煎好煎透。

      清熱、解表藥煎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頭煎沸后再煎20分鐘,二煎、三煎沸后再煎15分鐘即可。補益藥宜慢火久煎,大約40---60分鐘。

      ● 煎好的藥液如何處理,注意事項是什么?1、煎好的藥液一定要用 子過濾,每煎大約150---200亳升,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藥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藥液再次煎熬,濃縮后再服用。

      切忌服用煎糊的中藥。室溫高時,注意煎好的中藥湯也容易變餿變質(zhì)。

      另外,服藥用的碗杯要及時清洗。2、每次煎藥后,應(yīng)立即將鍋見內(nèi)的藥垢清洗。

      3、藥劑內(nèi),凡注明“先煎”、“后下”、“溶化”、“沖服”、“布包”的藥要特別注意區(qū)別:介殼類(如海蛤類、生牡蠣等)、礦石類(如生石膏、生牡蠣等)、毒性藥物(如川鳥、草烏……)等,需先煎10---15分鐘,后再入其它藥;氣味芳香易揮發(fā)的藥(如砂仁、佩蘭等)要在其它藥煎好前5---15分鐘再放入;易溶化的藥(如阿膠、鹿角膠等)應(yīng)用煎好的藥液溶液或?qū)⑺幐羲艋?;沖服藥(如三七粉、冰片等)可用煎好的藥液送服;包煎藥(如旋復(fù)花、車前子等)宜用布包好再放入鍋內(nèi)同煎。● 貴重的藥如何煎熬?貴重中藥如人參、西洋參、冬蟲夏草、靈芝等應(yīng)另煎,時間要長一些,大約1小時左右。

      ● 如何服用湯藥?如果沒有特殊醫(yī)囑,最好每日口服2次(早、晚)或3次(早、中、晚),以3次的效果更好一些。三煎后的藥湯中,仍可含有20%左右的有效成分。

      日服3次,有助于使血液中維持一定水平的藥物濃度。有些藥物對胃腸有刺激作用,最好在飯后半小時至1小時服用,或者飯后間斷多次服用。

      ● 為什么不可忽視“藥引”的重要性?有很多中藥用“藥引”同服更為合適?!八幰庇欣谝龑?dǎo)其它藥直達病所,使中藥發(fā)揮更充分的作用。

      常用的“藥引”有以下幾種。蜂密:味甘補中,潤腸通便,潤肺除燥,健脾解毒,可沖水調(diào)服,適用于治療肺熱咳嗽、陰虛久咳、習(xí)慣性便秘等一類中藥。

      米湯:適合具有補氣健脾、養(yǎng)胃益腸、利膈利咽、生津止渴、利尿祛濕等功用的中藥以調(diào)和諸藥,起協(xié)調(diào)作用并可減輕難以消化吸收的礦石類、貝殼類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姜湯:“宣肺氣而解郁調(diào)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可和中止嘔、溫中祛濕,適合具有治療風(fēng)寒表證、肺虛咳喘、脾胃虛寒、嘔吐呃逆等功用的中藥。

      生姜3---5片水煎取湯。棗湯:味甘益脾,益氣養(yǎng)血,可緩和藥性,解毒,生津,止瀉,補脾和胃,增強脾胃功能。

      適合具有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等功用的中藥。大棗5---10枚水煎取湯。

      溫黃酒:可增藥力,因為有些藥物的有效成分是酒溶性成分?!?中藥無毒副作用的說法對嗎?為什么?中藥無毒副的說法較為流行。

      其實,凡“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些有毒中草藥如雷公藤、防已、魚膽、木通、厚樸、細辛、草烏、苦參、牽牛子等長期應(yīng)用或過量服用,傳統(tǒng)引起腎毒性反應(yīng)。

      近期報道,中草藥引起腎損傷54例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有不同的程度的多尿、夜尿增多、脫水、煩渴、惡心嘔吐、乏力或水腫、少尿或無尿、輕度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高血壓等癥狀。研究表明,木通、厚樸、細辛中含有馬兜玲酸可導(dǎo)致腎小管病變。

      雷公藤含有多種生物堿和雙萜類三環(huán)氯化物及細胞類烷化劑,毒性大,可致心、肝、腎、神經(jīng)等多系統(tǒng)疾病。其中腎毒性可引起腎小管變性或壞死、中毒性腎病、間質(zhì)性腎炎、腎乳頭壞死、急性腎衰。

      在214例雷公藤中毒者中,死亡64例,其中44例死于急性腎衰。

      有人報告,有7例病人服木通60克以上,7---10日內(nèi)死于急性腎衰。中成藥引起的過敏反應(yīng),以過敏性皮炎最常見,多為局部瘙癢、灼熱,或大片紅色斑疹,甚至伴有發(fā)熱、胸悶、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嚴。

      5.如何正確的煎中藥服藥

      藥材沖洗 大多數(shù)中藥材都有灰塵和雜物,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沖洗,以除去灰塵雜物。

      如藥材中有花、葉、果及肉類藥材的,需要將其淘洗。 煎煮容器的選用 首選用砂鍋、砂罐來煎煮中藥,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忌用鐵、銅、鉛等金屬容器。

      煎煮前浸泡 清洗后可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以利于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而種子、果實為主的藥材可浸泡時間長些;夏天氣溫高時,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zhì)。 煎煮的用水量 煎煮藥材時加水量一般以淹過藥材表面2~3厘米為宜,質(zhì)地堅硬的如何首烏、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質(zhì)地疏松的藥材如蒲公英、藿香加水量只需淹沒藥材即可。

      煎煮的先后次序 一般情況下,中藥材可以同時入煎,但有時需要特殊處理。標(biāo)有“先煎”的藥材如磁石、牡蠣等礦物藥、貝殼類藥物,應(yīng)先放入鍋中煎約30分鐘,再與其他藥物同煎;標(biāo)有“后下”的藥物應(yīng)在其他藥物煎煮得差不多時投入,只需煎沸幾分鐘即可;標(biāo)有“包煎”的藥材需用紗布包裹后煎煮。

      煎煮火力與時間 一般藥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藥物保持微沸。如果是發(fā)汗藥如麻黃、桂枝等及芳香性藥物如藿香、佩蘭等,一般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10~15分鐘。

      如果是骨角類藥如龍骨、貝殼類如牡蠣及補益藥人參、白術(shù)等,一般用文火久煎。 服用時間 于飯前或飯后1小時服用湯藥,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藥效的發(fā)揮。

      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yīng)溫服,但如果是寒證時宜熱服,熱證時應(yīng)涼服。 服用技巧 為了避免浪費,建議一劑中藥煎煮2~3次,一日服用3次。

      如果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yīng)少量頻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藥入即吐。 服用方法 如果藥方中有人參時,應(yīng)當(dāng)將其另外單獨煎煮,再同服,以免造成浪費;阿膠之類的含膠質(zhì)類的藥材另加清水熬融,再與其他藥汁兌服;如方中標(biāo)有“沖服”的,可用煎好的藥液或開水沖服即可。

      6.煎煮中藥常識有哪些

      煎藥的正確程序

      先把藥物放入鍋里,然后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鍋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藥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藥:然后,再加溫水適量(若藥渣放涼再煎煮時應(yīng)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yī)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計算煎藥的時間

      從水開后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fēng)寒、風(fēng)熱類疾病的清熱發(fā)散性藥物。頭煎從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鐘左右。

      (2)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diào)、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diào)理性藥物。頭煎從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左右。

      (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頭煎從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20~30分鐘。

      為什么某些飲片在煎煮時要“后下”

      芳香類藥物,含有容易揮發(fā)的成分,煎時間長了損失藥效,所以要等其他藥煎好之前5分鐘放入鍋內(nèi),后下藥一般由藥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樣。

      含有芳香性及揮發(fā)油的藥材,如:桂枝、薄荷、佩蘭、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屬輕清發(fā)散藥,有效成分容易隨水蒸氣擴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時間太長,藥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將減少,直接影響功效。

      有些飲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鉤藤、大黃、番瀉葉、青蒿、徐長卿等,這類藥如果久煎,其化學(xué)成分可能發(fā)生變化。如大黃煎久了,所含的蒽醌類化合物就會被破壞,而降低了瀉下的功效,而鉤藤如果煎煮的時間超過二十分鐘,其降血壓的作用明顯降低。

      7.中草藥煎劑服用方法.有哪些種

      不能用微波爐熬中藥。

      熬中藥的過程是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進入湯里,所以常用沙鍋。即使是煎二湯藥,也要一定溫度和時間。

      但可以用微波爐熱煎好的湯藥,喝時要攪拌,小心受熱不均燙著。 ■ 選取好煎藥器皿 ■ 作好準(zhǔn)備工作 ■ 準(zhǔn)確掌握火候 ■ 用妥藥引 服好藥液 中藥湯劑是中醫(yī)最常使用的一種劑型,因為它吸收快,易發(fā)揮療效,便于加減應(yīng)用,所以能全面、靈活地適應(yīng)各種病證。

      但是如果煎法不當(dāng),服藥方法不科學(xué),也會影響藥物的療效。為了充分發(fā)揮中藥湯劑的治療作用,避免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下面我們對煎藥的容器、次數(shù)、溫度、藥引、禁忌以及服藥后的注意事項等,作比羅詳細的介紹。

      ● 選取用什么樣的器皿煎藥最好? 煎藥時最好用陶器、砂鍋、不銹鋼器皿等,切忌用帶油垢的鍋、鐵鍋、鋁鍋和其它金屬器皿。因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鐵器可以和湯藥中的鞣質(zhì)、油脂、生物堿、蒽醌類、香豆素及其甙等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服后對人體產(chǎn)生不良影響。

      ● 煎藥前的準(zhǔn)備工作有哪些? 煎藥前要先檢查藥物是否有發(fā)潮霉變或蟲蛀變質(zhì),然后用冷水將藥劑浸濕,過幾分鐘后加入適量的冷水煎熬。放入的冷水一定要清潔,沒有雜質(zhì)。

      頭煎放入的冷水應(yīng)超過藥劑面兩寸左右,二煎、三煎水量的酌減。 ● 煎中藥應(yīng)掌握什么樣的火候? 煎藥時在藥液未沸前宜用急火,沸后改用文火,以防中藥很快熬干,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來而影響藥效。

      煎熬時最好經(jīng)常攪拌,讓藥液充分煎好煎透。清熱、解表藥煎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頭煎沸后再煎20分鐘,二煎、三煎沸后再煎15分鐘即可。

      補益藥宜慢火久煎,大約40---60分鐘。 ● 煎好的藥液如何處理,注意事項是什么? 1、煎好的藥液一定要用 子過濾,每煎大約150---200亳升,混合后分次服用。

      如藥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藥液再次煎熬,濃縮后再服用。切忌服用煎糊的中藥。

      室溫高時,注意煎好的中藥湯也容易變餿變質(zhì)。另外,服藥用的碗杯要及時清洗。

      2、每次煎藥后,應(yīng)立即將鍋見內(nèi)的藥垢清洗。 3、藥劑內(nèi),凡注明“先煎”、“后下”、“溶化”、“沖服”、“布包”的藥要特別注意區(qū)別:介殼類(如海蛤類、生牡蠣等)、礦石類(如生石膏、生牡蠣等)、毒性藥物(如川鳥、草烏……)等,需先煎10---15分鐘,后再入其它藥;氣味芳香易揮發(fā)的藥(如砂仁、佩蘭等)要在其它藥煎好前5---15分鐘再放入;易溶化的藥(如阿膠、鹿角膠等)應(yīng)用煎好的藥液溶液或?qū)⑺幐羲艋?;沖服藥(如三七粉、冰片等)可用煎好的藥液送服;包煎藥(如旋復(fù)花、車前子等)宜用布包好再放入鍋內(nèi)同煎。

      ● 貴重的藥如何煎熬? 貴重中藥如人參、西洋參、冬蟲夏草、靈芝等應(yīng)另煎,時間要長一些,大約1小時左右。 ● 如何服用湯藥? 如果沒有特殊醫(yī)囑,最好每日口服2次(早、晚)或3次(早、中、晚),以3次的效果更好一些。

      三煎后的藥湯中,仍可含有20%左右的有效成分。日服3次,有助于使血液中維持一定水平的藥物濃度。

      有些藥物對胃腸有刺激作用,最好在飯后半小時至1小時服用,或者飯后間斷多次服用。 ● 為什么不可忽視“藥引”的重要性? 有很多中藥用“藥引”同服更為合適。

      “藥引”有利于引導(dǎo)其它藥直達病所,使中藥發(fā)揮更充分的作用。 常用的“藥引”有以下幾種。

      蜂密:味甘補中,潤腸通便,潤肺除燥,健脾解毒,可沖水調(diào)服,適用于治療肺熱咳嗽、陰虛久咳、習(xí)慣性便秘等一類中藥。 米湯:適合具有補氣健脾、養(yǎng)胃益腸、利膈利咽、生津止渴、利尿祛濕等功用的中藥以調(diào)和諸藥,起協(xié)調(diào)作用并可減輕難以消化吸收的礦石類、貝殼類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姜湯:“宣肺氣而解郁調(diào)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可和中止嘔、溫中祛濕,適合具有治療風(fēng)寒表證、肺虛咳喘、脾胃虛寒、嘔吐呃逆等功用的中藥。生姜3---5片水煎取湯。

      棗湯:味甘益脾,益氣養(yǎng)血,可緩和藥性,解毒,生津,止瀉,補脾和胃,增強脾胃功能。適合具有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等功用的中藥。

      大棗5---10枚水煎取湯。 溫黃酒:可增藥力,因為有些藥物的有效成分是酒溶性成分。

      ● 中藥無毒副作用的說法對嗎?為什么? 中藥無毒副的說法較為流行。其實,凡“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有毒中草藥如雷公藤、防已、魚膽、木通、厚樸、細辛、草烏、苦參、牽牛子等長期應(yīng)用或過量服用,傳統(tǒng)引起腎毒性反應(yīng)。近期報道,中草藥引起腎損傷54例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有不同的程度的多尿、夜尿增多、脫水、煩渴、惡心嘔吐、乏力或水腫、少尿或無尿、輕度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高血壓等癥狀。

      研究表明,木通、厚樸、細辛中含有馬兜玲酸可導(dǎo)致腎小管病變。 雷公藤含有多種生物堿和雙萜類三環(huán)氯化物及細胞類烷化劑,毒性大,可致心、肝、腎、神經(jīng)等多系統(tǒng)疾病。

      其中腎毒性可引起腎小管變性或壞死、中毒性腎病、間質(zhì)性腎炎、腎乳頭壞死、急性腎衰。在214例雷公藤中毒者中,死亡64例,其中44例死于急性腎衰。

      有人報告,有7例病人服木通60克以上,7---10日內(nèi)死于急性腎衰。

      中成藥引起的過敏反應(yīng),以過敏性皮炎最常見,多為局部瘙癢、灼熱,或大片紅色斑疹,甚至伴。

      8.煎藥服藥方法什么要求

      服藥次數(shù),湯劑一般是一日1劑,將兩次或三次煎煮之藥液合并,分2~ 3次溫 服;但急病重證,或頓服以使藥力集中,或一日多次服、煎湯代茶頻服,以使藥力 持續(xù),甚至一日連服2劑,以加強療效。

      慢性病用丸、散、膏、酒等劑型時,一般一 日服2 ~ 3次。月艮用湯藥,大多采取溫服,但也有例外,如治療熱i正可以#藥冷月艮,治 療寒證可以熱藥熱服,意在輔助藥力;若病情嚴重時,可能發(fā)生服藥后嘔吐的“拒藥” 反應(yīng),此時則應(yīng)寒藥熱服,或熱藥冷服,以防邪藥格拒。

      服藥劑量,使用峻烈的藥物 以及有毒性的藥物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取效即止,切勿過量,以免發(fā)生中 毒反應(yīng)或耗傷人體正氣。此外,對于服湯藥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者,可在藥液中加入少量 姜汁,或用鮮生姜擦舌,或咀嚼少許陳皮,然后再服湯藥,或采用冷服,小量頻服的 方法。

      9.中藥的服用方法

      一.服用中藥的時間:補養(yǎng)藥與健胃藥應(yīng)飯前服用,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率。

      辛辣而有刺激性的藥物應(yīng)在飯后服用,以減少對胃的刺激。驅(qū)蟲或攻下藥適宜在空腹時服用,以增強藥效。

      治瘧疾時宜在發(fā)作之前服藥,用安神藥時應(yīng)在臨睡前服藥,急性病者應(yīng)不拘時間盡快服藥。 二.服藥的次數(shù):一般每日服藥2~3次,維持療效者改為每日一次,有的一日多次或煎湯代茶,不拘次數(shù)。

      三.一般中藥煎劑以溫服者多。根據(jù)病情及治療的需要也有采用冷服用于熱癥者,采用熱服用于寒癥者。

      四.藥飲選擇:一般用白開水送下,因嘔吐而服藥困難者,可飲姜汁,藥液中加白糖或矯味劑。送服消淤活血劑,增強藥效以黃酒為飲。

      五.忌口:一般在服藥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膚病及瘡傷應(yīng)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等。

      作者:賈海忠(醫(yī)學(xué)博士)。

      中藥煎藥服藥常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xué)習(xí)交流。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