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曲的文學常識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diào)”。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元曲前后期不同特點
一、前期為元雜劇的鼎盛時期,作家主要活動活躍在大都、平陽、東平。代表作家有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現(xiàn)存的元雜劇有80 種屬前期,著名的悲劇名著都產(chǎn)生在前期。
1、前期劇作帶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語言以北方話和中原地區(qū)口語為基礎(chǔ),吸收了民間講唱藝術(shù)的營養(yǎng),具有質(zhì)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
3、和舞臺的結(jié)合非常緊密,充分顯示出 藝術(shù)的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當行本色。
二、后期的雜劇創(chuàng)作移向杭州,由北方移向南方的作家有鄭光祖、宮天挺、喬光、秦簡夫,重要作家南移是雜劇創(chuàng)作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
1、后期作品缺乏前期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性,愛情劇、文人事跡劇、神仙道化劇有所發(fā)展,同時藝術(shù)上追求工麗華美和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失去了前期的渾樸、獷悍、平易、親切的韻味。
2)、作家南移后雜劇創(chuàng)作脫離了賴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土壤。在與南戲的并存中,逐漸產(chǎn)生了變化,雜劇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
擴展資料
元曲四大家指關(guān)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悲劇是: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宏P(guān)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四大南戲是:荊、劉、拜、殺:《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不是關(guān)漢卿寫的)和《殺狗記》。
關(guān)漢卿的雜劇題材廣闊,內(nèi)容豐富,多揭露社會黑暗勢力的丑惡和腐敗,頌揚民眾、特別是青年婦女的抗爭精神,在現(xiàn)實的深刻描繪中滲透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光輝。其代表作《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等數(shù)百年長演不衰。
白樸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其語言雍雅華貴,絢麗多彩,開雜劇文采派的先河。
馬致遠的《漢宮秋》為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寫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膽地改變史實,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者的形象,抨擊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將的昏庸和無能。
鄭光祖的作品以描寫男女愛情生活的劇作為主,以文采見長,語言典雅,受王實甫影響頗深。
關(guān)于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把關(guān)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guān)漢卿是:“驅(qū)梨園領(lǐng)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钡鞒踔鞕?quán)的《太和正音譜》卻首推馬致運,以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關(guān)漢卿為“可上可下之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曲
2. 元曲的知識有哪些
元曲知識小探--------------------------------------------------------------------------------發(fā)布時間:2005年10月24日 18時51分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xiàn)就同其他藝術(shù)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yīng)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shù)形式。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shù)的散曲;二是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吧⑶笔呛汀皠∏毕鄬Υ嬖诘?。
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shù)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xiàn)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元曲的興起與發(fā)展,有著復(fù)雜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會現(xiàn)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chǔ),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jīng)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chǔ);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及文學傳統(tǒng)繼承、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元曲興起并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于元曲確立并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六個方面:1、宮調(diào):宮調(diào)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diào)式,曲與宮調(diào)出于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diào),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diào)、雙調(diào)、商調(diào)、越調(diào)(四調(diào)),曲的每一個宮調(diào)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
元曲中的戲曲套數(shù)和散曲套數(shù),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diào)的不同曲牌相聯(lián)而成。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diào)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shù)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diào)、唱法,同時也規(guī)定了該曲的字數(shù)、句法、平仄等。
據(jù)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fā)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nèi)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diào)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xiàn)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qū)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guī)定必須的字數(shù)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shù)四百七十余套,雜劇一百六十余部(本)。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于金元戰(zhàn)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
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chuàng)作起著啟導(dǎo)統(tǒng)領(lǐng)、規(guī)范的作用。元曲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zhì)樸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guān)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guān)漢鯽的雜劇寫態(tài)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shù)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chuàng)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chuàng)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yè)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
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
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yè),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shù)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yǎng)浩、徐再思等。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chuàng)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
3. 【關(guān)于宋詞元曲的小知識】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shù),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shù)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詞是一種詩歌藝術(shù)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shù).。
4. 誰知道元曲基礎(chǔ)知識
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xiàn)就同其他藝術(shù)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yīng)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shù)形式。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shù)的散曲;二是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
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shù)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xiàn)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興起與發(fā)展,有著復(fù)雜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會現(xiàn)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chǔ),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jīng)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chǔ);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及文學傳統(tǒng)繼承、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元曲興起并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于元曲確立并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diào):宮調(diào)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diào)式,曲與宮調(diào)出于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diào),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diào)、雙調(diào)、商調(diào)、越調(diào)(四調(diào)),曲的每一個宮調(diào)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
元曲中的戲曲套數(shù)和散曲套數(shù),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diào)的不同曲牌相聯(lián)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diào)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shù)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diào)、唱法,同時也規(guī)定了該曲的字數(shù)、句法、平仄等。
據(jù)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fā)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nèi)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diào)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xiàn)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qū)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guī)定必須的字數(shù)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shù)四百七十余套,雜劇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于金元戰(zhàn)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
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chuàng)作起著啟導(dǎo)統(tǒng)領(lǐng)、規(guī)范的作用。 元曲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zhì)樸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guān)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guān)漢鯽的雜劇寫態(tài)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shù)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chuàng)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chuàng)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yè)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
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
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yè),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shù)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yǎng)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chuàng)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chǎn)。
5. 關(guān)于宋詞,元曲的知識的資料
唐詩宋詞元曲精選[共賞]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唐.李白.靜夜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唐.李白.論詩)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獨坐敬亭山)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唐.李白.勞勞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唐.李白.子夜吳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贈汪倫)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唐.李白.上李邕)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唐.李白.北風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唐.李白.將進酒)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唐.李白.望天門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 (唐.李白.江上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唐.李白.行路難)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唐.李白.北風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別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唐.李白.清平調(diào))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唐.李白.將進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唐.崔顥.黃鶴樓)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唐.張旭.山中留客)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別董大)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唐.高適.燕歌行)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唐.高適.封丘縣)今夜偏知春意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夜月)柴門聞狗吠,風雪夜歸人。 (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唐.杜甫.水檻遣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杜甫.春夜喜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唐.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唐.杜甫.春望)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陽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杜甫.望岳)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憶李白)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題)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見)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書懷)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 (唐.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唐.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唐.杜甫.登高)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唐.杜甫.戲為六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絕句)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唐.杜甫.贈花卿)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唐.杜甫.蜀相)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別裁偽體親風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
(唐.杜甫.戲為六絕句)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唐.杜甫.秋興)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唐.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唐.杜甫.曲江)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唐.杜甫.客至)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唐.岑參.逢入京使)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
6. 唐詩、宋詞和元曲是哪方面的藝術(shù)形式
唐詩泛指創(chuàng)作于唐代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guān)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xiàn),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按照時間,唐詩的創(chuàng)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宋詞,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元曲,即“元代戲曲”.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 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fā)現(xiàn),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shù)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元曲又稱詞余、樂府.---------------------------------------------------------唐詩有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唐詩主要是五、七言詩,詞則要按詞牌填詞,句型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曲和詞類似,要按曲牌填寫.所以唐人作詩可以叫寫詩,宋人作詞和元人作曲則叫填詞、填曲.宋詞的詞牌是中原地區(qū)的曲調(diào),元曲則是來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diào),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shù),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詞是一種詩歌藝術(shù)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shù).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shù)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用不同的形式回答了你的問題,希望能幫到你:)。